2025届河南省驻马店市经济开发区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纲要下+选择性必修一)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河南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138

一、单选题

1.

《汉谟拉比法典》对合同契约的规定非常详细,尽可能考虑到各种影响契约的情况。例如它规定:如果小商贩从商人那里借到一笔钱,因为经营不善损失了,那他依旧要按契约偿还这笔债务;如果小商贩从商人那里借到一笔钱,因为遭遇强盗而损失了,那他不需要偿还这笔债务。这表明古巴比伦(  )

A.法律关注弱势群体B.法典宣扬人性关怀C.重视契约的法律效力D.政府以工商业立国

2.

萨珊波斯帝国在公元3世纪早期崛起,取代帕提亚帝国成为西亚地区的霸主,这严重威胁到罗马帝国边境安全。戴克里先以后的罗马君主长年驻跸东方,君士坦丁更是在拜占庭建立新都城。由此可见,罗马帝国后期迁都旨在(  )

A.延续帝国盛世B.巩固罗马东部边防C.夺取西亚地区D.防止帝国四分五裂

3.

经过大化改新,日本 罢昔在天皇等所立子代之民,处处屯仓,及别臣、连、伴造、国造、村首所有部曲之民,处处田庄 ,即废除了皇室的屯仓、贵族的田庄以及部民,将其收归国有,使之成为 公地、公民 。这反映出大化改新(  )

A.导致皇权地位下降B.推动了官僚政治的建立C.触及旧制度的根基D.促进了私营经济的瓦解

4.

但丁在1310—1312年撰写了《君主政体》一书。在这部作品里,但丁提出政治必须与宗教分离的主张;他还论证了建立世俗帝国的必要性,指出只有在世俗统治者的管理下才能保障正义、和平、法治和民众的自由。这一主张(  )

A.构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理论基础B.摧毁了基督教会的思想专制C.构建了教随国定的新教理论体系D.迎合了市民阶层的利益诉求

5.

15世纪的奥斯曼帝国已经控制了地中海东部地区、红海和印度洋沿岸的城市。在中亚的扩张也使其逐渐控制了黑海沿岸的重要港口城市,这些城市与奥斯曼帝国的其他城市逐渐连成一线。这(  )

A.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B.助推了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C.成为新航路开辟的内在动因D.打断了欧洲社会的发展进程

6.

据如表信息可推知(  )

时间

概况

1582

威尼斯贵族孔塔里尼家一份田地播种计划载明,他们家的佃农已在家族的一块夏季遭涝的田地上种玉米

1584

玉米出现在威尼斯维森扎村一个农民死后的农场财产清单中

16世纪末

意大利威尼斯人已用玉米面、小麦粉,还有其他谷类的粉混合烤制面包

A.玉米已成为威尼斯人的主要粮食作物B.物种传播丰富了意大利人的物质生活C.玉米通过海路传入意大利威尼斯地区D.威尼斯由欧洲贸易中心转为农业中心

7.

自16世纪至18世纪初,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等西欧国家在绵延200余年的美洲殖民统治中,建立教堂、学校和各种文化设施,宣扬宗主国的意识形态、文学艺术和社会习俗,从而使基督教文化在新的土地上扎根发展。上述做法意在(  )

A.推动美洲传统文明转型B.促进多种文化形态的融汇C.强化在美洲的殖民统治D.满足近代工业文明的需求

8.

19世纪初期,一位墨西哥爱国者曾经说过: 拿破仑·波拿巴……西班牙语美洲如今享有自由和独立应归功于你,是你向两个大陆绑在一起的锁链砍了第一剑。 他借此强调(  )

A.法国大革命胜利推动了拉美国家独立B.拿破仑对外战争客观上推动拉美独立C.拿破仑帝国建立扫荡了拉美封建势力D.拉美革命利用了法国与反法联军矛盾

9.

美国商人罗威尔利用访问英国的机会,将英国新式织布机的技术引入美国,于1813年制成水力织布机,并在马萨诸塞州开办工厂。罗威尔的这一做法(  )

A.标志着美国工业革命的起步B.反映出美国技术创新的迅猛发展C.推动了世界工业文明的传播D.加强了英美两国之间的经贸往来

10.

1883年,英国政府颁布《年金法》,从法理之上正式建立了文官的工资标准,七年后,英国政府第一次对文官岗位进行了分类,将文官职务进行细化。而十年后,文官考试内容改革增加了口试的比重。这反映出英国(  )

A.文官待遇逐步提高B.文官职务容易晋升C.文官管理日趋严苛D.文官制度不断完善

11.

恩格斯说: 1874年,当第一国际解散的时候,工人阶级已经全然不是1864年它成立时的那个样子了。……当时极端保守的英国工联也渐有进步……工联代表大会的主席能够用工联的名义声明说: 大陆社会主义对我们来说再不可怕了 这一对比说明,第一国际(  )

A.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B.为巴黎公社奠定了组织基础C.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D.整合了欧洲各国的工人组织

12.

1921年3月,列宁在俄共(布)十大的报告中指出: 可以用两个东西来满足小农。第一,需要有一定的周转自由,需要给小私有主一定的经营自由;第二,需要供应商品和产品。 列宁这一言论(  )

A.指出突破西方经济封锁的可能性B.希望借助农业调整产业结构C.意图利用市场关系复苏社会经济D.强调了工业化建设的紧迫性

13.

20世纪20年代初,越南一批工商业者成立团体,积极推广 国货 国货 深受民众欢迎;1924年,越南资产阶级成立了越南国民党,并于1930年发动了反对法国殖民统治的安沛起义。这反映出当时(  )

A.马克思主义在越南得到广泛传播B.美越之间的民族矛盾尖锐C.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在东南亚瓦解D.越南的民族主义情绪高涨

14.

1945年签署生效的《联合国宪章》中,将 发展国际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根据之友好关系,并采取其他适当办法,以增强普遍和平 确立为联合国的基本宗旨之一。这表明(  )

A.欧美列强无力阻止世界殖民体系瓦解B.维护国际公平符合各国的利益C.二战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持续高涨D.民族自决原则得到国际法认可

15.

如图为1950—1982美国黄金储备变动曲线图(单位:亿盎司)针对下图所示问题,20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最重大的应对措施是(  )

A.结束侵略越南战争B.大幅缩减福利开支C.增加货币发行量D.使美元与黄金脱钩

16.

2021年3月26日,美国总统与英国首相通话时,首次提出由 民主国家 牵头实施一个类似于 一带一路 倡议的全球基础设施建设方案;一个月后,美国总统在会见日本首相时宣称,两国将通过政府倡议、双边伙伴关系,与志同道合的国家合作,以协助 印太 地区内外的国家促进在基础设施、能源和数字经济领域的合作。这些做法(  )

A.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与动荡B.提升了美国对世界的主导能力C.推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D.保障了经济全球化的良性发展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2—13世纪,西欧的世俗文学包括拉丁文学、方言文学、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等。拉丁文学的主要代表是一批流浪诗人用拉丁文写成的诗歌,这是一种行吟诗体裁,起源于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地区,作品表达了青年浪人蔑视禁欲主义、渴望爱情和幸福的世俗理想。方言文学的主要内容是中世纪西欧各地的英雄史诗,作品的主题主要为宣扬英雄主义、荣誉和忠诚,代表性作品有法国的《罗兰之歌》,德意志的《尼卜龙根之歌》,西班牙的《熙德》,斯堪的那维亚的《埃达》等。骑士文学主要歌颂的是中世纪的封建骑士精神,而市民文学则表达了新兴市民阶层的理想。

——摘编自谢丰斋《浅论西欧十二、十三世纪的文艺复兴

材料二
14世纪至17世纪的西欧文学空前繁荣。这一时期戏剧兴起,长篇小说成为重要体裁,十四行诗成了欧洲诗歌的重要诗体;各民族采用本民族语言写作,反映民族生活的民族文学兴起。17世纪古典文学又兴起,其基本特征有:拥护王权,主张国家统一;崇尚理性;提倡模仿古希腊罗马文学,规定戏剧的情节、时间、地点必须保持一致;主张语言准确、精练、华丽、典雅,表现出较多的宫廷趣味。

——摘编自【美】约翰·梅西《西方文学史》等

(1)根据材料一,分析12—13世纪西欧世俗文学多元化发展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4—17世纪西欧文学繁荣的影响。(6分)
(3)结合上述材料,总结12至17世纪西欧文学发展的总体趋势。(4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在其影响下,各大城市的群众奋起革命,夺取政权。各地农民纷纷起义,捣毁封建庄园,焚烧地契,夺取土地和森林,掀起了一场反对封建制度的革命大风暴。路易十六拒不批准 八月法令 和《人权宣言》,而且还调集军队,准备反扑。革命群众攻入凡尔赛宫,迫使国王、王后迁居巴黎(市区),置于群众监督之下。战争初期,面对普鲁士和奥地利的武装干涉,法军节节败退,普奥联军迅速进入法国领土并直逼巴黎。1792年7月11日,立法议会通过了《祖国在危机中》的法令。各地人民纷纷组织义勇军,开赴东北前线,在人民的积极参与下,击退了普奥联军。

——摘编自吴先春《论法国大革命中人民群众的作用》

材料二
1793年夏天,在国外反革命势力的煽动和支持下,国内王党分子策划并发动了一系列反革命叛乱,企图推翻以雅各宾派为首的革命政权,恢复波旁王朝。叛乱像瘟疫一样很快就蔓延到了60多个省(当时法国共有83个省级政区)。1793年6月,在法国王党分子的要求和策应之下,英国、奥地利、荷兰、西班牙等国组成的反法联军,相继侵入法国。

——摘编自【美】玛丽·普拉特·帕米利《法国简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法国人民、法国保王党对法国大革命所持的态度。(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政府对法国大革命政策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的政治背景。(6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英国负责处理殖民地事务的机构是印度事务部和殖民部。但瓜分和占领非洲的事务,则长期由外交部管辖。法国也在1894年成立了殖民部,但它只负责法属西洲、赤道非洲、索马里和马达加斯加的事务,突尼斯和摩洛哥由外交部管理。在宗主国的这些殖民机构中,部长或大臣之职常常是内阁的成员,在本国的政界具有较大的影响。1870年以后,宗主国在殖民地大多实行总督制,这些总督们集司法、立法、行政大权于一身,拥有着相当大的权力。为了协助总督进行统治,大多数殖民当局都设立了一个中央咨询机构, 这些机构将来可能成为立宪政府的基础,但在当时它们不可能在殖民地政治生活中产生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高岱《论殖民主义体系的形成与构成》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英国不得不放松对殖民地经济的某些控制。战时英国对殖民地的工业品出口急剧减少,相反,它从殖民地和附属国的进口却大幅度增加。特别是那些与军需直接相关的燃料、动力、采矿及兵工等部门发展最为显著。南非联邦加工制造业产值几乎翻了一番,印度已建立了初具规模的有色金属工业、造船业及化学工业等。战时印度黄麻纺织业的利润增加了8倍,棉纺织和制革业的利润分别增加了5倍和2倍。战争期间,由于港口、机场和道路的建设及新航线的开辟,英属殖民地的交通运输业也有了飞速发展。

——摘编自陈艳云、程有炳《二次大战与英帝国殖民体系的崩溃》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中后期西欧国家对殖民地统治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属殖民地经济发展的表现及其积极影响。(8分)

三、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国际大格局态势和趋势的相对稳定性说明,国际形势发展具有自身发展的周期和规律,都需要经过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决定国际关系格局的一些主要因素具有内在自动和外部互动的持续性,它们的存在和发展维护了转型过渡期的相对稳定,避免了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的崩盘,为新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赢得了时间和空间。

——摘编自杨洁勉《当前国际大格局的变化、影响和趋势》

围绕材料,选择一种观点或者自拟一个观点,并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具体史实,予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