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福建省泉州市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16+4)【纲要下+选择性必修一】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福建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76

一、单选题

1.

秦统一后,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丞相是百官之长,行政中枢所在,上承皇帝,下统百官;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掌管图籍、文书,监察百官。三公九卿共同组成中央政府的核心,国家重大事务由公卿进行廷议,最后由皇帝裁断。据此可知,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建立(  )

A.使皇权受到了一定制约B.说明执政大臣由世袭产生C.加强了中央官员的权力D.有利于提高国家管理效能

2.

如图所示为明朝部分官职示意图。由此可知,这种权力架构(  )

A.稳固了丞相政治地位B.有效避免了官员腐败的问题C.强化了君主专制统治D.反映了中央集权体制的强化

3.

1264年,英王被孟福尔的军队俘虏;1265年,他召集议会,不但邀请大封建主,还邀请每那的两名骑士、每个大城市的两名市民参加,此即为英国议会的开端。在斯图亚特王朝建立前,议会运行相对稳定。这种局面在客观上(  )

A.使得议会权力得到加强B.推动了宗教改革的发生C.促进了封建贵族的没落D.使国王成为仪式性角色

4.

1990年至2006年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及委托有关部门召开的协商会、座谈会等共230多次,其中中共中央总书记主持召开74次。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代表人士提出的重大书面意见、建议200多项,均得到中央及政府的重视并被不同程度地采纳,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这体现出我国(  )

A.开始实践多党合作B.政治协商成为根本政治制度C.协商民主的有效性D.政协代行了人大的部分职能

5.

晋文公时期,改革家郭優指出:德行高尚者的观点常 不和于俗 ,有重大成就的人往往 不谋于众 。商鞍在变法前也曾劝秦孝公说:高明的决策往往一开始会遭到世人非议,独到的深谋远虑必定为民众所不解。由此可推知,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

A.限制人民群众的参与B.重新塑造了社会风俗C.均以法家思想为指导D.面临较强的社会阻力

6.

唐代科举以明经和进士两科为重,长期以来以明经出身者,大多只被授予州县职位中较低的官职。唐文宗曾直言不讳地说,明经入仕者 只念经疏,何异鹦鹉能言 。这说明,唐代科举(  )

A.仍带有 量能授官 观念B.只对进士出身授予高官C.存在分层分类考试现象D.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7.

日本1947年《国家文官法》规定: 文官的任用,依照本法和人事院规则的规定,根据考试成绩、工作成绩或者其他能力的考核结果进行 政府机关首长必须对所属文官的工作进行定期评定,并根据评定结果采取适当措施 。这体现出日本文官制度的基本特点是(  )

A.论绩升黜B.平等竞争C.职务常任D.政治中立

8.

民国初,《大公报》载: 目前袁总统特逾亲族及幕友人等,现改共和政体,革故鼎新,自应除百弊,凡有用人行政,原属公权,殊非一人之私,嗣后简任官缺均须选用贤才,汝等各宜自爱,不准徇情滥举,援引私人。 这反映出当时(  )

A.官员选拔的改革是形势使然B.官员文化素质得到提高C.建立了全面的官员考核机制D.杜绝了官场的腐败行为

9.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选人用人方面要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 的标准, 着力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 。这从根本上(  )

A.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干部管理法制化B.树立了新时代选人用人的标准C.说明新时期干部队伍建设更加规范化D.杜绝了官员政治不作为的行为

10.

1950年秋,美国实施 第四点计划 ,即技术援助和开发落后国家与地区的计划。至1953年,美国向亚、非、拉35个国家和地区派遣了2400多名技术人员,并拨款3亿多美元。该计划的主要目的是(  )

A.推动国际经济交流B.遏制共产主义势力C.消除种族歧视D.缓和美苏局势

11.

法国从1954年至1982年间,曾开展过两次国有化运动;英国从1946年至1979年间,掀起过两次国有化浪潮;意大利、联邦德国、奧地利等国都以不同形式发展了国有经济并且使国有经济成为整个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国有化运动(  )

A.推动了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B.实现了苏联模式在全球的扩张
C.导致资本主义世界出现 滞胀 的局面D.摒弃了自由主义经济指导思想

12.

1990年8月,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以公有制束缚了人的劳动积极性为由,认为改革 主要而又刻不容缓的任务 是取消公有制的 垄断地位 ,推行公有企业非国有化、私有化。由此可知,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

A.激发了民众的创造力B.旨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C.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D.彻底否定了 苏联模式

13.

1972年,第一次 人类环境与发展大会 决定成立一个联合国附属的负责全球环境事务的机构。 七十七国集团 中的非洲国家向联合国大会提交了一份17页的声明,最终使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总部落户于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开联合国附属机构总部设在南半球的先例。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

A.新兴民族国家的崛起B.联合国权力的扩大化C.发达国家环境的恶化D.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14.

据世贸组织估算,1990年到1997年,世界出口商品的运输成本仅占其价值的2%。按1996年美元价值计算,1930年从纽约到伦敦的3分钟电话,话费为330美元,到21世纪初只需1美元。上述材料(  )

A.指出了科技发展助推全球化进程B.强调了经济全球化的利弊C.说明经济全球化降低了交流成本D.反映了世界贸易壁垒消失

15.

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1947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达成,在该协定的框架下,各国通过谈判,削减关税

 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建立

B

20世纪60年代末,非洲的独立国家达到41

世界殖民体系彻底崩溃

C

1993111日,《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生效,欧洲联盟正式成立

 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

D

2009年,第一次金砖国家峰会在俄罗斯叶卡捷琳堡召开

世界多极化格局形成

16.

据资料统计,自2001年以来,美国总共参与了大大小小几十场区域冲突,5场大规模战争,其中又以伊拉克、阿富汗两场战争规模最大、影响最广、耗资最多。这表明(  )

A.世界多极化趋势受阻B.世界局势日益动荡不安C.单极世界已逐渐形成D.人类和平遭受严重挑战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

代表人物

对近代西方民主的探索与实践

林则徐、魏源、

徐继畬等

发现西方的议会制度

早期维新派

郑观应等

逐渐形成君民共主观念,开始考虑将西方民主制度移植到中国,并提出若干在中国开设议院的方案

戊戌变法时期

维新思想家们

以严复为代表

第一次明确地将君主立宪作为政治改革的目标,而且还从理论上初步阐述民权、平等、自由等思想含义

辛亥革命时期

以孙中山为首

对西方民主制度的一些最基本的内容,如人民权利、政府权力制衡、选举、地方自治等,都较以前有更深入的认识,而且对如何移植西方民主制度作了相当深入的思考。同时,认为政党政治是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

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

除随马克思主义传播和中国共产党诞生而发展起来的无产阶级革命民主主义思想之外,五四孕育和发展起来的强调个人本位的自由主义和孙中山的新民权主义成为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两个主要发展方向

——摘编自崔志海《近代中国的多元审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表格中一个历史时期说明中国人如何探索适合近代中国国情的民主制度。(8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
西方的文官制度是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不同于封建君主的恩赐官职制,也有别于资产阶级两党制形成初期的政党分赃制。其主要是指通过公开的竞争性考虑录用政府工作人员,一经录用就长期任职,无过失不能解雇,他们不与内阁共进退,把工作成绩同报酬(包括工资、奖金、福利等)联系起来。西方的文官按地位分为高级文官和普通文官两类,按职业又分为行政级、办事级、助理办事级、专业和科学技术级,以及勤杂人员级等多级,级中有层,层中有类,名目繁多,形成一个宝塔形结构,同时为了使政府工作不因内阁更迭而中断,文官不得参加某些政治活动。西方文官制度作为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资产阶级的重要政治工具,并不像其标榜的那样至善至美。

——摘编自姚文仓《西方文官制度简论》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西方的文官制度。(8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在战争的硝烟还未散尽、人们对战争的恐惧还刻骨铭心之时,发动并无取胜把握的热战毕竟不是时机。在争夺东欧不断失败之后,美国统治阶级内部经过一番争执,最终选定了对苏发动 冷战 。美国冷战政策的制定者之一、原驻苏临时代办乔治·凯南曾注解说: 苏联听不进理智的逻辑,但对武力的逻辑却十分敏感,因此,如果对方拥有足够的武力,并清楚地表明它准备使用武力,这就几乎用不着真正动武。 在上述思想指导下,美国一方面加强自己的军事力量,另一方面开始稳固西欧。

——摘编自刘笑盈《冷战的兴起与欧洲的重组》

材料二
美苏争霸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美攻苏守、70年代苏攻美守、80年代互有攻守而美攻多于守的3个时期。二战后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苏双方围绕着原子弹和氢弹展开争夺;1957年到20世纪70年代末,竞相研制和发展战略核武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军备竞赛进入了战略防御系统、宇宙空间军事化新时期。美国五角大楼每年近3000亿美元的军事预算中,有三分之二花在国外的防务上。苏联是以经济、军事援助为手段向第三世界渗透扩张的,每插入一国或地区都要耗费一定的代价。巨额军费开支,美国以前还可以通过贸易顺差来弥补,而后期贸易出现巨大逆差,财政赤字高,大国地位下降。

——摘编自司徒文《世界两极格局崩溃缘由探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发动冷战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在20世纪40年代 稳固西欧 的举措。(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美苏争霸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苏争霸对国际局势的影响。(8分)

三、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经济全球化是指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商品和生产要素跨越国界自由流动,资源在全
球或地区范围内优化组合。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贯穿生产、流通和消费领域,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世界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一)各国经济体制的趋同,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扫清了体制上的障碍。
(二)科学技术的进步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创造了物质基础。
(三)微观经济主体(跨国公司)的趋利动机是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基本动因。
(四)在世界范围内建立的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规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的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成为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保障。

——摘编自王宛濮、韩红蕾、杨晓霞《国际贸易与经济管理》

上述材料是对经济全球化的相关阐述,请根据其中一项或者多项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运用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予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合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