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纲要上)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西藏自治区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7 浏览数:51

一、单选题

1.

河姆渡遗址发现成堆的稻谷、谷壳、稻叶、稻秆等,最厚处达七八十厘米。在江南地区稍晚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稻谷的遗迹有较为普遍的发现,在吴县草鞋山遗址发现的碳化谷粒,证明早在7000年前,我国就开始人工栽培水稻。以上事实表明我国(  )

A.水稻种植足以满足民众生活B.南稻北粟的种植格局基本奠定C.江南地区率先迈入文明时代D.先民对世界农业发展贡献巨大

2.

西周初年,周公旦被封在反周势力强大的商奄故地;政治、军事经验十分丰富的姜尚被封在反周势力非常强大的夷人故地。这表明分封制(  )

A.扩大了周天子的控制区域B.意图建立王畿的 藩屏 C.是奖赏开国功臣的需要D.主要目的是监控少数民族

3.

下表为春秋时期周边部分少数民族情况,材料所述现象反映出(  )

姜戎定居晋南踯,将荆棘之地开辟为农田,从事农业生产

狄族为了与别国通商,自造的尖首刀狄刀由生产工具变为金属货币,在晋、齐等境流通

周襄王娶狄女为后,双方血缘已经混合

A.诸侯国之间的矛盾有所缓和B.西周礼乐文明得到很大发展C.华夏认同观念促进民族交融D.国家统一的客观条件已成熟

4.

汉武帝晚年发布 罪已诏 说: 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修马复令,以补缺,毋乏武备而已。郡国二千石各上进畜马方略补边状,与计对。 汉武帝的 罪诏 (  )

A.保证了西汉统治的长治久安B.严重损害了皇权统治的权威C.是君主维护统治的一种方式D.致力于解决王国和匈奴问题

5.

西汉刺史奏事须经三公审核按验,再转给皇帝裁决;东汉初,刺史则将地方政事民情直接奏于皇帝,不再经过三公。这表明东汉初(  )

A.刺史转为地方政务官B.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C.三公演变为虚权职位D.监察体制已健全完善

6.

唐代宗大历初年,国子司业归崇敬上疏提出,明经科考试 不求其文义,及第先取于帖经 ,士子为了应试,多死记硬背儒家经典,不从师不问道,遂使 专门业废 传受义绝 。其所强调的是(  )

A.明经科考试改革的必要性B.复兴儒学的紧迫性C.进士科考试内容的合理性D.官学教育的重要性

7.

汉初采取郡国并行制,后爆发 七国之乱 ;曹魏创立九品中正制,后出现门阀士族把持政权;唐朝在边境重地设置军镇,后藩镇势大引发 安史之乱 。对上述三组历史现象的共性,解释正确的是(  )

A.历史评判要以成败为基本依据B.制度设立之初存在明显弊端C.中央与地方矛盾导致社会动荡D.历史事物之间因果关联复杂

8.

有学者指出,汉代儒学强化了 君为臣纲 ,宋代理学不仅强化了 君为臣纲 ,而且使 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 深入人心。这主要是强调宋代理学(  )

A.形成囊括天人关系的思想体系B.认为 就在百姓日常生活之中C.推动了儒家传统伦理的世俗化D.完成了儒家信仰理论的重建任务

9.

1277年,元政府在泉州、庆元(今宁波)、上海、澉浦(今浙江海盐)设立市舶司,后又在广州、温州、杭州增设市舶司。市舶司的主要职责是对进出港的中外货船进行管理,并根据所运货物收税,精货收十分之一,粗货收十五分之一,另征三十分之一的市舶税。这可以用来说明元代(  )

A.重视海外贸易B.注重维护朝贡体系C.经济重心南移D.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10.

明朝至清前期,科举选官进一步推广,官员高度流动;地方任职回避制度全面贯彻;别子分居以及土地限额的规定更加明确;家兵、私兵被取消。这些举措(  )

A.进一步提高了官员素质B.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治C.加大了控制地方的力度D.形成了宽松的政治环境

11.

有学者认为: 道光(皇帝)算是个幸运者,白莲教的事是他父亲嘉庆皇帝了结的;洪秀全的大动干戈则留给了他的儿子咸丰皇帝去担当。但是,他躲开了这些,却躲不开另一种灾难,那就是相继困扰的边衅与外患。 下列 边衅与外患 中,发生于道光时期的是(  )

A.噶尔丹叛乱B.鸦片战争C.大、小和卓叛乱D.中法战争

12.

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复增侯爵,形成了王、侯、丞相、检点、指挥、将军、总制、监军、军帅、师帅、旅帅、卒长、两司马十三等官阶制度。据此可知,太平天国(  )

A.未能脱离传统制度的影响B.形成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C.基本抛弃了绝对平均主义D.受到西方军制的重大影响

13.

1860年,在与英法谈判陷入僵局之时,清政府扣押作为谈判代表的巴夏礼使团,把他们押解京师交刑部审讯,审讯结果是,英法使团39人以 叛逆罪 被关进清朝大牢。清政府的这一做法(  )

A.表明了维护国家主权的坚强决心B.违背了《北京条约》的相关规定C.反映出清政府对近代外交的无知D.充分说明清朝拒绝向西方学习

14.

华东师范大学杨国强教授认为,洋务派提出的 中体西用 口号,是 借法 西方以对付西方人, 所以这段历史的 借法 是自觉又不自愿 。这揭示出洋务派(  )

A.通过全面学习西方以改变落后状态B.借助于西方文化以全面实现近代化C.既要学习西方又阻止近代因素成长D.既要改变落后状态又反对全盘西化

15.

英国曾长期垄断中国棉布进口市场,到1900年美国占中国棉布进口量的比重为63.5%,英国为15.4%,日本为2.6%;而到1911年,美国降至16.3%,英国猛增至60%,日本也升至23.1%,此外还有印度、荷兰的棉布。这反映了(  )

A.中国传统手工业彻底衰落B.西方侵华以商品输出为主C.列强在华市场的竞争激烈D.英国世界工厂地位已没落

16.

辛亥革命时期,不少革命党人头脑中只有 排满 二字,以为 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 。南北议和时,孙中山要求继续把革命推向前进,反对向袁世凯妥协,但 党人即起异议,谓予(孙中山)所主张者理想太高,不适中国之用,众口铄金,一时风靡,同志之士亦悉惑焉 。材料旨在说明(  )

A.三民主义思想不适合中国的实际B.南北议和改变了辛亥革命的性质C.革命党人尚未普遍认同三民主义D.孙中山主张发动反袁的二次革命

17.

下表是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表(单位:两;指数:1913=100)据此推断(  )

年份

英国

德国

法国

总值

指数

总值

指数

总值

指数

1913

96910944

100

28302403

100

5299517

100

1914

105207580

108.5

16696945

58.9

4951471

93.4

1917

51989185

53.6

——

——

2309160

43.6

1918

49890293

51.5

——

——

1568853

29.6

A.英国丧失世界工厂优势地位B.德国经济实力下降最为明显C.中国民族工业获得发展良机D.法国对华出口转向资本输出

18.

晚清时期,歌谣体童蒙读物《最新妇孺唱歌书》中写道: 万国通商口岸通,铁车轮舶疾如风。洲名澳亚欧非美,人种棕黄黑白红。世界群推老帝国,舞台谁是主人翁。诸君准备新人格,革命风潮逼远东 。这首歌谣(  )

A.可能出现于洋务运动中B.反映出国人抛弃了改良道路C.可能是立宪派的宣传品D.反映出清末西学东渐的深化

19.

在新文化运动中,胡适先生曾说: 在一个遍地都是奴才的国度里,是不可能建立起一个真正自由、民主的共和国的。 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 据此可知,胡适意在(  )

A.批判传统文化的奴性思想B.引进西方的自由平等观念C.塑造自由平等的国民意识D.为建立共和国做思想准备

20.

1920年秋,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积极到工人中进行宣传工作, 我们要和无产阶级握手,要觉得自身也是无产阶级的一分子,把我们的知识贡献到劳动者的脑袋里去 。上述活动表明(  )

A.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结合B.广大民众普遍信仰共产主义C.马克思主义成为思想的主流D.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21.

从党的一大确定直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到党的二大确定首先进行民主革命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这是党的战略方针的一次重大转变。这一转变(  )

A.使中国革命有了符合国情的目标B.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C.直接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D.根本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22.

1924年2月,周恩来等人决定,将旅欧共产主义青年团在巴黎创办的机关刊物改名为《赤光》,并在改刊宣言中强调: 我们所认定的唯一目标便是:反军阀政府的联合,反帝国主义的国际联合。 他们这样做是为了(  )

A.策应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B.拓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途径C.促成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D.探索独立开展武装斗争的道路

23.

遵义会议后,为避免红军主力和国民党数十万追兵决战,中央红军采用迂回穿插、机动作战的方式。个别指挥员对宏观战局了解不够,加之行军的疲劳,产生抱怨情绪。对此,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激烈讨论后,统一了军事战略战术的认识。这体现的长征精神是(  )

A.开天辟地、敢为人先B.坚定抗战、坚信正义C.实事求是、紧密团结D.依靠群众、生死与共

24.

1943年3月,中国国民党以蒋介石的名义抛出《中国之命运》一书,公开提出共产主义和英美式的自由主义都不适合中国,声称: 中国的命运,完全寄托于中国国民党。 这说明(  )

A.民族统一战线初现裂痕B.中国的国际地位未见改善C.阶级矛盾成为主要矛盾D.国民党试图独占抗战成果

二、材料阅读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我国古代的国防,从夏朝的建立,直至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历经数千年,并随着20多个朝代的盛衰更替不断演变。农业自古是经济命脉,古代兵家几乎一致主张寓兵于农,兵农结合。著名的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构筑的以长城城墙为主体,与其他工程设施相结合的连续线式防御工程体系。历史上先后有8个诸侯国和10多个王朝构筑、修建和连接,到明代形成了东起辽东山海关、西至甘肃嘉峪关全长5000多公里的长城。为防御北方少数民族的一再掠扰,历代统治者还积极推行实边固边的政策,包括在边关要地配置边防军、输票实边、徙民治边等。到了汉武帝驱逐匈奴之后,在西北边境地区大量增设新郡,大量移民且耕且守,实边政策扎实有效。

——摘编自宋杰《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

材料二
与古代国防主张有所不同,近代官员学者的国防观念,实为一步步发展变化。起初,他们只是单纯追求坚船利炮,提倡引进西方先进的武器装备;后发展为学习其制造方法,进而提倡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再发展到羡慕西方经济模式,试图以振兴工商业来提振国民经济,提升国防水平。李鸿章认为历代备边,多在西北, 客主之形,皆适相埒,且犹有中外界限 ,如今东南的万里海疆,各国通商传教来去自如,实乃 数千年未有之变局 ,海防关乎京师重地,属于 固本 ,海防若是不备,实属心腹大患。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梁启超一面呼吁 铁血之主义 ,一面期盼 尚武之国民 ,认为除此则 无以自立于竞争剧烈之舞台 。19世纪晚期,清政府的北洋舰队常规航行时为实测3733匹马力,航速15.26节,自持力为25天左右,在当时属于一流水平。

——摘编自徐寅、熊剑平《近代国防思想的初步形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国防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国防不同于古代之处,并分析其原因。(13分)

三、开放性试题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大一统 观念源自先秦,本意是天下诸侯皆统属于天子, 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统天下,令万物无不一皆奉之以为始,故言大一统也 。此后, 大一统 成为中国源远流长的政治追求和古代政治文化的重要核心价值。

——摘编自高翔《揭秘中国古代政治的三大传统:大一统官僚与文治》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四、材料阅读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清廷入主中原后迅速汉化,法律制度上毅然仿效汉族王朝,遵循礼法合并的原则,顺治四年(1647年),以明律为蓝本,制定了《大清律》。后该律经过多次重修,将现行则例附入。这些例在法律上占有优先地位,起经常作用,皇帝谕旨、内外条奏,均可定为条例。在刑罚上,凡是被统治者认为是 十恶 的,包括谋反、谋大逆等,一律处以极刑。在《大清律》中,奴婢、雇工犯罪不能 以良人论 ,旗人犯罪可做特殊处理,而且有 换刑 的权利。《大清律》基本上是刑法典,以违法犯罪为重要内容,除此之外还包括行政法与少量民法。

——摘编自宁欣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1902年2月,清廷发布修律上谕, 将一切现行律例按照交涉情形,参酌各国法律,悉心考订,妥为拟议,务期中外通行 。此后几年时间,在沈家本等人的主持下,制定了体现资产阶级色彩的大清新刑律,将 十恶 废除,按照大陆法系起草了民律、商律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法院编制法。晚清修律虽然大部分没有施行,但它标志着中国的法律开始和世界先进的法律接轨,是中国法律近代化的重要里程碑。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化的开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前中期法律制度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法律的变化,并说明晚清法律近代化的时代背景。(9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