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河南省郑州市十校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15+4)【选择性必修一】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河南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19 浏览数:143

一、单选题

1.

《睡虎地秦墓竹简》记载 有事请殴(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请 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露(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 。材料表明秦代(  )

A.君主专制强化官员服从意识B.加强行政管理维护国家统一C.文书行政管理制度日趋完善D.政府部门各司其职行政高效

2.

顾炎武看来,汉代财政之良,在于财 犹在郡国,不至尽辇京师 ,而自熙宁(宋神宗)以来,言利之臣不知本末,欲求富国,而先困转运司。转运司既困,则上供不继……而户部亦意矣。据此分析,顾炎武(  )

A.主张推行郡国并行制B.认为王安石变法造成国家贫困C.反对加强中央集权D.主张财政体制应保障地方权益

3.

北魏孝文帝认为 荀有才能,何必拘族也 。西魏宇文泰言: 夫门资者,乃先世之爵禄,无妨子孙之愚瞽(gu,愚昧)”。北齐时,孝廉秀才的对策、试经给众多寒门学子提供了广阔的入仕渠道。这可用以说明(  )

A.选官制演变有迹可循B.南朝世家大族衰落C.察举制选拔优秀人才D.民族矛盾得到缓和

4.

辽、西夏、金的选官方式,前期通过世选、世袭方式,后期增加科举、荫补、举荐、征辟等方式,经历了从 任人唯亲 选贤任能 的过程。这一变化(  )

A.说明汉人在官僚体系中占主导B.使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得到平衡C.保存了本民族政治力量D.是政权发展的必然选择

5.

明朝张居正改革将赋役合并,一概征银;清朝雍正时推行 摊丁入亩 ,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这些变化(  )

A.抑制土地兼并推动人口增长B.瓦解自然经济助力社会转型C.削弱人身依附增强社会流动D.转变赋税形式加强中央集权

6.

1903年癸卯恩正并科会试在河南贡院举行,这次会试将首场试《四书》、《五经》考题改为试 中国政治史论 5篇;二是将第二场《孝经》论改为试 各国政治艺学策 5篇;三是明确规定考生作文一律不用八股文题材。这一现象(  )

A.标志着八股取士正式废除B.得益于新式学堂建立C.科举制挣脱传统文化束缚D.深受社会思潮的影响

7.

据下图可知,当时(  )

清咸丰同治时期(1851—1874)主要财政收入趋势表

A.厘金成为政府财政主要来源B.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C.政府应对危机加重社会剥削D.海关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8.

改订新约 的对外宣言发表后,美国为了扩大在华权益率先表示赞同,于1928年7月25日签订了《中美关税条约》。以此开始,分别有条约未满期的英国、瑞典、法国同南京政府签订了新的关税条约。这(  )

A.源于中国反帝爱国运动推动B.体现国际社会对国民政府的认可C.标志着中国收回关税自主权D.表明近代不平等条约体系的瓦解

9.

1954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会议,周恩来汇报参加日内瓦会议和出访印度、缅甸情况时,毛泽东指出: 门要关死已经不可能了,而且很有一种有利的局势,需要我们走出去。缓和国际紧张局势,不同制度的国家可以和平相处。 这说明(  )

A.积极的外交政策势在必行B.不结盟运动冲击国际格局C.睦邻友好外交方针得以践行D.求同存异 打开外交新局面

10.

约公元前506年,因斯巴达在出兵雅典时两个国王之间发生纷争,斯巴达人不仅规定两王以后只能一王出征,国王出征时,还必须有两名监察官随行。公元前4世纪前期,绝大多数的宣战和出兵,都出自监察官的决定。这说明(  )

A.监察官成为国家权力中心B.国王逐渐丧失军事统帅权C.斯巴达政体存在民主因素D.最高权力归属尚不明确

11.

《大宪章》明确规定: 若无王国的普遍认可,任何缴纳免役税与协助金的义务不得强加于国内。 这一规定(  )

A.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确立B.说明英国王权不断扩大C.为英国议会转型奠定基础D.旨在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12.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式。下图是反映西方文官制度局部发展过程的时间轴。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西方政务官应不受党派影响保持中立B.文官制度的确立推动了工业革命完成C.文官制度保护了广大工人阶级的利益D.文官制度建立过程中注重法制化建设

13.

有学者认为:自人类历史发端起,战争就一直在形塑国际法秩序,战争与国际秩序互动中形成了一种辩证关系:战争在重构国际秩序的同时,国际法也在规范战争自身。下列关于战争与国际法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战争

国际法发展

A

德意志新教同盟与天主教同盟战争

确定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

B

拿破仑战争

建立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关系体系。

C

一战

开创了通过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结束战争的先例

D

二战

规定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

14.

1962年法国某报纸说,戴高乐总统应该时刻准备亮出持有的大量美元这张外交王牌,通过向美国购买黄金而对其施压。美国政府对此颇为重视,认为 法国持有的美元所表现的既是一个政治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 。这反映了(  )

A.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B.冷战加剧资本主义内部竞争C.法国抵制马歇尔计划D.布雷顿森林体系面临挑战

15.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在基层治理方面更强调政府、社区、非政府组织的共同作用,社区承担更多政府功能。1991年,英国在《竞争求质量》白皮书中提出:地方政府的任务在于明确要求和设定优先项目、制定服务标准,不再采用直接提供公共服务。这种做法旨在(  )

A.减轻政府财政负担B.恢复基层自治传统C.改善底层人民生活D.提高基层治理效率

二、材料阅读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二千余年基层管理休制诸多婵变,大秦帝国确立的模式(乡官制度)基本不变:即在编户相互监督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由教化、征税、治安三个部分组成的基层管理结构。而且,历朝政府都试图建立一种机制,发挥基层民众自我监督、自我管理的功能。从秦汉时起,通过建立什伍组织,邻里监督,善恶相告,甚至有罪连坐,形成严密甚至残酷的监督体系。这种法家的治民之术即便在标榜独尊儒术的汉代以后仍未放弃,在唐代的邻保之制、宋及明清的保甲法中,不断地重现,足以说明它是行之有效的。

——摘编自张德美《古代乡官的殖变》

材料二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农村治理承载着特殊的历史使命。为抗日救国目标的实现和满足边区人民的生活所需,边区政府釆取了一系列举措: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探索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治理匪患,安定秩序;整治烟毒,移风易俗;革除婚姻陋习等等。边区政府还创新社会治理形式:减租减息,多方参与;开展大生产运动;大力发展教育等。经过艰苦卓绝的探索,边区农村社会治理取得显著的成果。

——编自姜秀华《陕甘宁边区农村社会治理的实践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推行 乡官制 治理模式的主要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陕甘宁边区农村社会治理措施所起的作用。(10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了适应社会客观实际形势的发展需要,武汉国民政府司法部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首先,司法部宣布举行法官考试。第一试测国文和三民主义,第二试测民法、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和宪法;口试为最后的考试,注重测验应试者的政治态度。其次,司法部创办了 法官政治党务训练班 。目的是给司法人员灌输革命知识,而关于法律问题的讲座,则占很少时间。此外,司法部还整改了原来分设的审检机构:审判方面,在中央设大理院,在各省市设高等审判厅和地方审判厅;检察方面,在中央设总检察厅,在地方设高等检察厅和地方检察厅等。但是改革很快就不了了之。

——摘编自黄晓东《大革命时期的司法改革》

材料二
我国民法典在充分借鉴比较法的经验基础上,立足于中国国情,在体系构建方面作出了重要的创新。我国民法典没有采纳大陆法系国家经典的 三编制 五编制 的体系,而采取七编制,即由总则、人格权、合同、物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七编组成。增设了人格权编与侵权责任编,以民事权利为红线构建民法典体系。这些都是中国民法典的重要特色,也是对世界民法典编纂的重要贡献。

——摘编自王利明《体系创新·中国民法典的特色与责献》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武汉国民政府司法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民法典编纂的意义。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把人们从宗教的束缚下解放出来,现实社会的重要性提高,世俗权力特别是王权得到加强。通过马丁·路德翻译拉丁文《圣经》等方式,作为民族凝聚力重要工具的民族语言得到普及,进一步使得宗教共同体的地位下降,民族共同体的地位上升。

——摘编自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材料二
1901年,梁启超在《中国史叙论》一文中,最早使用了 中国民族 一词,在同年发表的《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一文中,他又率先向国人介绍了 民族主义 这个新名词。他认为国民的独立自由是国家独立自由的前提,所以他的民族主义既肯定了人的基本权利和法律自由,也强调了国民拥有参与政治的权利。
由梁启超最早提出的 中华民族 这一表示中国境内各民族是统一的民族共同体之观念,到五四运动前后,开始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采用,而九一八事变后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的刺激,激化了人们的民族认同感和责任感,从而使 中华民族复兴 之观念最终形成并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社会思潮。

——摘编自郑大华《近代中华民族复兴之观念形成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方民族国家观念形成的表现,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梁启超的民族主义思想有何进步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提出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意义。(8分)

三、开放性试题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研究行政区划至少与三个学科有基本关系,一是历史学,二是地理学,三是政治学。行政区划本身是历史的产物,而且在历史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没有哪一个政区不是前代的沿袭或变革。行政区划又是一种地理区城,是一种人为的空间概念,它的存在与变迁都与自然地理因素有密切的关系。行政区划之中又必须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实际上包含了人文地理环境。行政区划是中央与地方之间发生行政关系的产物,行政区划的变迁往往是政治过程造成的,也就是说,政治的需要往往是行政区划变迁的主要原因。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行政区划通史》

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地方行政区划的设置演变还与哪些因素有关?请补充一种因素,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对两种因素(补充因素和材料提供的任一因素)分别进行说明。(要求:明确写出补充因素,结合史实分析说明,史实准确,逻辑清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