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河北省沧州市八县联考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16+4)【选择性必修一1—4单元】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河北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18 浏览数:124

一、单选题

1.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后的近一百年时间内,法国先后经历了三次共和政体、两次帝制、一次旧王朝复辟和一次 七月王朝 的君主立宪制政体,到1875年宪法的颁布才确立共和政体,1879年共和派控制了议会(参议院、众议院)、内阁和总统,法国政体才逐渐稳固下来。这表明法国(  )

A.君主派的势力被彻底根除B.缺乏民主共和思想的洗礼C.共和制的确立具有曲折性D.革命历程呈现出激进色彩

2.

2023年2月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的资格审查报告,其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这可用于说明我国(  )

少数民族代表442名,占代表总数的14.85%,全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全国人大代表

归侨代表42

妇女代表790名,占代表总数的26.54%,与上届相比提高1.64%

一线工人、农民代表497名,占代表总数的16.69%,提高了0.99%,其中有56名农民工代表

专业技术人员代表634名,占代表总数的21.3%,提高了0.73%

党政领导干部代表969名,占代表总数的32.55%,降低了1.38%

A.人民民主主体具有广泛性B.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C.民主与法治建设协调并进D.基层群众自治的成果显著

3.

1988年,我国政府的经济管理部门开始从直接管理为主转变为间接管理为主。1993年,国务院部委和直属机构、办事机构由70个减为59个,机关人数由3.67万人减为2.92万人。1998年,国务院组成部门从40个减少为29个,部门内设机构精简1/4,移交给企业、社会中介和地方的职能200多项。这些举措(  )

A.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目标的影响B.基本实现了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C.适应了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D.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4.

汉献帝延康元年(220年),吏部尚书陈群 以天朝选用不尽人才,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 州郡中正官皆以朝廷委任,按照士人德行与才能的高下,将其区分为九等,写成 以为吏部铨选的根据。这一制度的推行(  )

A.旨在加强中央集权B.保证了官员清正廉洁C.打破贵族政治特权D.提升了庶族地主地位

5.

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了《公务员任用条例》;1930年中华民国考试院成立,为国民政府最高考试机关、最高人事机构;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规定: 所有公务员均须依法律,经考试院考选、铨叙,方得任用。 这些举措(  )

A.有效避免了任用亲信现象的出现B.反映出公务员制度得到全方位推进C.有助于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水平D.为国民党专制统治提供了政策基础

6.

我国《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指出: 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和各级政府民族事务部门录用国家公务员时,对少数民族报考者应予照顾。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录用国家公务员时,对退役军人应予照顾……对偏远地区的报考者,经省以上公务员主管部门批准的,可适当放宽年龄和学历要求。 这些规定说明我国公务员制度(  )

A.取代了党管干部的人事制度B.侧重于扩大人才选拔实施范围C.招录工作步入了法制化轨道D.重视结合本国实际和实质公平

7.

《唐律疏议》将不孝列为十恶之一 ,涉及孝的条款约占全部条款的11%,涵盖名例律、职制律、户婚律、贼盗律等9篇。这些律条对不孝罪的论定、惩罚措施以及为官的丁亲原则、家族中的尊卑等级等,皆有细致的规定。这体现出唐朝(  )

A.援礼入法,礼法结合B.尚法存礼,体系完备C.轻刑慎刑,尊法敬天D.德主刑辅,程序公正

8.

1804年《拿破仑法典》强调 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 等权利是绝对的。1895年《美国联邦宪法》规定: 非经正当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 1982年《加拿大宪法》规定: 在独立的不偏袒的法庭举行公平的公开审判中,根据法律证明有罪之前,应该推定为无罪。 这可用于说明西方(  )

A.以成文法为主要法律渊源B.注重保障个人的权利C.法院独立地掌握了司法权D.宪法具有根本法地位

9.

加尔文认为, 上帝 创世 时,把世界上的人分为两种: 选民 弃民 ,那些现实生活中精力充沛、顽强奋斗、不畏艰苦与挫折,在事业上最终取得成功的人便是 选民 ;反之,贫穷、挨饿者便是 弃民 。对此,人们只能恭敬服从,一切救赎、善功等皆无济于事。这一观点(  )

A.摒弃了基督教的基本教义B.有效维护了罗马教皇的权威C.推动了教权和王权的分离D.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诉求

10.

下表为不同时期《人民日报》报道关于雷锋精神的宣传重心的变化情况。这些变化(  )

时期

宣传重心

1963~1966

听毛主席的话、做毛主席的好战士、忠实

文化大革命时期

爱憎分明、阶级立场坚定、革命性、斗争性

从改革开放到1990年前

螺丝钉精神、助人为乐精神

1990年到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

乐于奉献,敢于牺牲,立足本职岗位,在自己的岗位上学习雷锋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至2012

学雷锋常态化,以更平民化的视角宣传学雷锋

A.契合了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B.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C.反映了精神文明建设取得良好成果D.折射出不同时期的价值取向

11.

《明会典》载: 盖西边之藩篱,莫切于诸番,诸番之饮食,莫切于吾茶 ,所以要 严法以禁之,易马以酬之 ,就可以 制番人之死命,壮中国之藩篱,断匈奴之右臂 ,在明朝统治者看来,茶马贸易(  )

A.利于维护大一统政治统治B.扩大了明朝的统治疆域C.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D.巩固了传统的宗藩秩序

12.

1906年,川滇边务大臣赵尔丰制定《改土归流章程》,该章程规定,所有土地 皆为大皇上土地 凡种地,无论汉蛮僧俗,皆应纳正粮 试思汉民与蛮民,此时尚视为平等,蛮民与蛮民,岂有不平等之理,以后……凡有小娃子(家内奴隶)者,与雇工同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改土归流(  )

A.有助于推动西南地区生产关系的调整B.保障了边疆地区的稳定C.促进了少数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融D.增加了政府的财政税收

13.

1949年6月,新政协筹备期间,党中央和毛泽东曾就即将成立的新国家的民族制度是否应与苏联相一致的问题征求意见。李维汉提出基于我国的民族关系、革命发展情况,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之后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 这一过程(  )

A.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纳入法制轨道B.体现出我国从实际出发探索民族政策C.标志着中共民族区域自治思想初步形成D.推动了我国第一个民族自治区的建立

14.

1956年11月10日,中国政府赠送埃及政府2000万瑞士法郎,支援埃及人民的反侵略斗争。1964年1月,周恩来在同加纳总统恩克鲁玛会谈时,提出了中国政府 对外经济援助的八项原则 。1967年9月,中、坦、赞三国政府在北京签订协定,正式启动对坦赞铁路援建工作。新中国的这些举措(  )

A.推动了区域一体化的发展B.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C.消除了意识形态上的限制D.适应了国内政治经济建设需要

二、材料阅读

1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废丞相,罢设中书省,国家政权分归六部。洪武十五年,朱元璋 仿宋制,置华盖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 ,但这时的大学士只是 侍左右,备顾问而已 ,官品只有五品。永乐时期, 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值)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 。但是在官制的设置上,他们仍均为五品以下官员。洪熙、宣德年间,诸位大学士 历晋尚书、保、傅,品位尊崇,地居近密 ,当时杨士奇、杨荣等人身兼部职和殿阁大学士。不久便出现了 三杨用事,政归内阁 的趋势。而且后来的大学士,非有侍郎、尚书的资历不行,三品以下的官僚,根本不可能入阁,而且入阁加衔,内阁大学士成了最高官位。同时获得了对内阁权力的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的 票拟 之权。 景泰年间,王文始以左都御史进吏部尚书,入内阁。自后六部承奉意旨,靡所不领,而阁权益重。 嘉靖、万历年间,内阁 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 而且非才望出众的尚书、都御史,无资格推补入阁。

——摘编自赵躁《浅谈明朝内阁的建立、形成及其地位》

材料二
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任内阁首相。后来,国王逐渐不再参与内阁会议,原属于国王的行政权也转移到内阁的手中。19世纪中期,随着英国政党制度的成熟及议会选举制度的完善,首相遂由议会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担任。虽然名义上首相的任命仍然需要国王的批准,但事实上首相由选举产生,且对议会负责。英国内阁制的各项原则逐渐确立,并最终形成了责任内阁制(又称 代议政府制 )。内阁依仗在议会占多数票,反复更改议会工作时间表,使议案和辩论尽量集中于 国家中心问题 ,即内阁事务。根据有关资料统计,1878~1887年,政府议案占下院83%的工作时间,1888~1897年增加到84.5%。执政党可以较合理地指定和支持本党候选人参加大选,利用各类组织控制选区,操纵本党选民进行 有效投票 。1905年12月,经国王爱德华七世批准,执政党党魁正式被授予 首相 的称号,在法律上明确了首相与其他阁员的主从关系。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确立和职能强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内阁地位的变化,并说明其影响。(1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明朝与近代英国责任内阁的主要不同点,并分析19世纪以来英国内阁权力扩张的主要表现。(11分)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从19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与选举政治并进,美国政党政治兴起。每次大选过后,获胜的新总统都倾向于把政府官职通过 配额 的形式,分发给同党成员和亲信,久而久之,便产生了 政党分赃 现象。在杰克逊总统主政后,美国公共管理改变了早年 绅士政府 时期官员选任注重出身、品行、能力和才华的传统观念,转而更信奉政治忠诚和服从政党意志的政治理念。美国内战以后,政府腐败案的频频曝出,公众对由有技能的公仆来担任政府官员的强烈诉求,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国会在1883年通过《彭德尔顿法》,创设了常任文官制度。
美国文官制度的核心是 功绩制 ,体现在竞争考试、职务常任和政治中立三个原则上。竞争考试原则第一次把政府选人用人建立在 功绩制 的基础之上。职务常任原则第一次把政府官员分为事务官与政务官两个集团,前者终身任职,不与总统共进退。政治中立原则第一次把文官从党派的纷争中解脱出来,使之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撼动了政府腐败的根基。因此,无论从行政还是政治意义上说,文官制度的创设都是 美国联邦政府管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摘编自石庆环《20世纪美国文官制度发展对政治权力结构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末美国文官制度产生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文官制度的影响。(6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伊始,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法制建设。中央人民政府相继制定颁布了《婚姻法》《工会法》《土地改革法》《惩治反革命条例》《惩治贪污条例》,以及禁毒禁烟、战犯罪犯改造等重要法规。1954年9月15日至28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诞生。此次会议,同时还颁布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人民法院组织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等重要法律。以上法律法规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格局。

——摘编自刘文光《新中国法制建设:新世纪之初的历史回睁和反思》

材料二
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了新宪法,第一次明确规定了宪法的法律地位和作用,指出它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了 依法治国 的基本方略和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的基本目标,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确立了这一基本治国方略和目标。在制定新宪法的基础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其中法律128件,关于法律的决定75件,共计203件,这些法律涉及国家机构、刑事、民事、经济、行政、对外开放、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等方面。从1985年开始,我国已实施了两个全国性的在公民中普及法律常识的五年计划,现在正在实施第三个五年计划。从1994年12月到1998年5月,中共中央举办了七次法制讲座。出现了从重人治、轻法治向重法治转变,从权力至上向法律至上转变,从重义务轻权利向权利义务并重转变和从重实体法轻程序法向两者并重转变的现象。

——摘编自李玉荣《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及其基本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重视法制建设的主要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综合上述材料,简述新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经验。(10分)

三、开放性试题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奥地利国际法学家菲德罗斯曾说过: 哪里有往来,哪里就有法 ,国际法随着国际交往的出现和日益频繁不断发展,是制度化的国际关系,是国际关系的特定表现形式。国际法规则的制定是国家间政治、经济等综合力量对比的反映,是各国在国际合作与斗争中不同利益冲突和妥协的结果。同时,作为国际关系发展产物的国际法,反过来又对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主权国家在处理国际关系中遇到问题时,都将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国际法规则的影响。

——摘编自李井琦、刘荣辉《国际法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选一个角度拟定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逻辑合理,表达清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