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山东省栖霞市第一中学高一第一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25+3)【纲要上】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山东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8 浏览数:111

一、单选题

1.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曹操的《蒿里行》主要描述了(  )

A.东汉后期的军阀割据混战B.少数民族大量内迁,主导北方局势C.西晋皇族为争夺皇位互相残杀D.三国鼎立,吴蜀联军打败曹军

2.

如果把 少数民族内迁 淝水之战 六朝古都 改拓跋姓为元 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符合这一单元内容主题的是(  )

A.国家的强盛和统一B.诸侯纷争与文化争鸣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3.

史载,唐太宗私自去视察御史府(进士考试的地方),看到许多新录取的进士鱼贯而出,便得意的说道: 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 在此,唐太宗看重的是科举制有利于(  )

A.提高官员素质B.扩大统治基础C.削弱丞相权力D.提高行政效率

4.

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但又择他官参加议政,也是宰相。唐中叶以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才是真正的宰相,三省长官先后被排斥出宰相行列,成为荣誉职务。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宰相制度的废除B.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C.皇权的逐渐加强D.官员队伍的不断扩大

5.

史学家钱穆先生说: 租庸调制的精神,不仅在于轻徭薄赋,而尤重为民制产。 下列对 租庸调制 解读正确的是(  )

A.保证农民较充裕的生产时间B.税收形式是货币地租C.收税时间是每年的夏秋两季D.有效消除了土地兼并

6.

韩愈在《原道》中以儒学为尊,将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人生理想,极力倡导复兴儒学。这主要是因为,当时(  )

A.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B.社会上出现无神论思想C.佛教思想获取正统地位D.朱熹思想受到官方尊崇

7.

有学者认为,如果说安史之乱以前,唐诗以豪放、浪漫色彩引人注目,那么安史之乱以后,则代之以沉郁悲壮的情调了。对这一评论理解正确的是(  )

A.唐诗全景再现社会真实B.盛唐气象推动唐诗演变C.社会变迁影响唐诗创作D.安史之乱导致唐诗衰微

8.

下图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替示意图,填写正确的是(  )

A.①东晋 ②越 ③前秦 ④北汉B.①西晋 ②越 ③北魏 ④北齐C.①东晋 ②梁 ③北魏 ④北齐D.①西晋 ②梁 ③北魏 ④北汉

9.

为了进一步统一中国、实现文治、改进风俗、争取文化正统的地位,以及改变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恶劣气候环境,拓跋宏采取的措施是(  )

A.迁都洛阳B.改说汉语C.鼓励通婚D.推广汉服

10.

下图中的长安、洛阳、扬州、成都、广州、泉州、明州、登州被称为唐代八大城市。由此可以获取的正确历史信息有(  )

9191.天津市滨海新区2020—2021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A.城市分布重心由黄河流域迁移到长江流域B.扬州和成都成为超越两都的政治经济中心C.政治都会与经济中心重合的特征不复存在D.开放的对外政策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兴盛

11.

中书、门下两省是以皇帝的名义草拟和颁发诏令,且门下审复的第一个手续就是向皇帝复奏画敕,最后一个手续是用皇帝的宝玺进行 印逢 。这说明三省六部制(  )

A.巩固完善中央集权制度B.有利于专制皇权的加强C.建立了科学的行政体系D.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12.

学者认为: 自安史之乱以后,赋税名目繁多,民不堪命。两税法则规定百姓只需纳夏秋两税……将名目繁多之税目简化,且两税之外不得别征,实为德政。 这说明两税法的实行(  )

A.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B.大大增加了唐朝政府的财政收入C.促进了赋税的货币化D.起到减少税目和简化手续的作用

13.

从唐天宝年间至南宋,福建、江西人口从几十万分别增至400多万、千万以上,出现了从四川到江苏的长江南岸密集人口带。以上现象反映(  )

A.政府鼓励人口南迁B.南方地区得到开发C.南方自然环境优越D.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14.

《步辇图》描绘了吐蕃王松赞干布派大相禄东赞为使臣,向唐太宗请求通婚的情景,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

A.唐对吐蕃赞普册封制度的确立B.唐蕃互派使者维持两个政权的友好关系C.先进文明对周边民族的向心力D.通过和亲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

15.

唐宋时期是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高峰。下列科技成就属于这一时期的是(  )

A.郭守敬编订《授时历》B.贾思勰著述《齐民要术》C.孙思邈编著《千金方》D.裴秀绘制《禹贡地域图》

16.

有人认为,杜甫之所以成为诗圣,关键是他有宽广、伟大的 诗圣的襟怀 。这在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南国旱无雨,今朝江出云 等诗句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据此分析, 诗圣的襟怀 的含义是(  )

A.对社会动乱的感伤B.爱国忧民的情怀C.对农业生产的关心D.热爱和平的态度

17.

东晋葛洪《抱朴子·审举篇》记载, 灵、献之世,台阁失选用于上,州郡轻贡举于下,故时人语曰: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索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这表明当时的选官制度(  )

A.注重门第不利于寒门子弟入仕B.在事实上不能选拔出有用之才C.重才轻德的选拔依据弊端渐显D.在执行过程中标准背离了初衷

18.

首先是魏晋时期文人向往清静无为、回归自然;另一方面是汉末形成的 处士横议 之风,在魏晋之际演变为清议,并内化为文士的一种生活方式。影响魏晋士人言行的主要因素是(  )

A.儒家思想的熏陶B.佛教思想的传入C.社会动荡的刺激D.统治者的提倡

19.

唐初置中书省出诏令,门下省掌驳正违失,意在二者 以相检察 ,使诏敕 务求至当 ,但由于各自不能 舍己从人 ,故行之不久,相互之间便产生了矛盾。于是太宗初年增设政事堂, 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 。这说明政事堂设置的目的是(  )

A.强化君主专制B.监督宰相执政C.明确三省分工D.完善中枢体制

20.

下表是史籍有关于唐代互市的记载。据此可知,唐代互市是(  )

记述

出处

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吐谷浑、突厥各请互市,诏皆许之。先是,中国丧乱,民乏耕牛,至是资于戎狄,杂畜被野。

《唐会要》

诸官私互市,唯得用帛练练,白色熟绢蔷綵綵,彩色丝织物,自外并不得交易。

《唐六典》

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九月,吐蕃遣使入唐,请于赤岭今青海湟源县西日月山为互市,许之。

《资治通鉴》

蕃人嗜乳酪,不得茶,则困以病,故唐、宋以来,行以茶易马法,用制羌、戎。

《明史·食货志》

A.唐朝政府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商贸活动B.保障唐朝边境永久和平的方式C.中原民族与西北少数民族的商贸活动D.民族之间互惠互利的经济活动

21.

唐代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谏官制度。谏官不仅要随宰相入阁议事, 有失辄谏 ,而且可以随时面奏,不限早晚, 不须令宰相先知 ,保证谏官的独立谏诤权。这反映出唐代(  )

A.中枢决策机构出现异变B.宰相的地位受到威胁C.利用谏官制度加强皇权D.谏官可以监察一切事务

22.

有学者说: 在陶寺遗址中,我们发现了彩陶龙盘,其中 正是红山文化的重要元素。在陶寺也发现了大量的玉器,其中的玉琮被认为是具有大汶口文化特征的元素。而常施彩绘的高领折肩尊、折腹尊、簋等陶器还有良渚文化的因素。 这反映出中华文明(  )

A.早于世界其他文明B.起源呈现出多元一体的特点C.起源于夏商周时期D.出现了玉为代表的礼乐制度

23.

台湾学者许倬云先生曾回忆道: 在家乡,新年、除夕、元旦、清明和冬至,都会祭祀祖先。我家自从抗战时期离家客居,先父直系祖先名讳先人挂轴,每逢年、节悬挂遥祭。我们弟兄迁移美国,每家也都有历代祖先名讳挂轴,至少在除夕和元旦会遥祭。 影响这种观念产生的制度是(  )

A.内外服制B.宗法制C.分封制D.乡里制

24.

据统计,中国大陆目前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城址共有150余处,分为八大区域,其中黄河中游17处,黄河下游24处,内蒙古中南部14处,内蒙古东南部至辽宁西部78处,青海高原4处,长江上游7处,长江中游9处,长江下游2处。这反映出(  )

A.早期各文化之间交流频繁B.辽河流域文明程度高于中原C.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特征D.当时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25.

《后汉书》中出现了许多诸如 家世州郡 家世衣冠 世仕州郡 世吏两千石 家世两千石 的话语,这在关于西汉历史的史料中是很少出现的。东汉时期的这一现象反映了(  )

A.中央和地方存在着尖锐的矛盾B.东汉豪强势力发展迅速C.儒家思想在东汉地位显著提升D.血缘宗族力量制约了专制皇权

二、材料阅读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上无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于是诸子九流各创其学说,于道德、政治、文学上,灿然放万丈之光焰。

——王国维《论近年之学术界》

材料二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

——摘编自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从政治、文化角度,写出战国时期 诸子九流各创其学说 局面产生背景的三个关键词。
(2)材料二中秦始皇和汉武帝 统一思想 分别指的是什么事件?指出这两个事件各自产生的历史影响。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 元光元年,汉武帝 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第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三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 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卷一四

材料四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 近场帝始豆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 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碟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至唐不同的选官标准。(8分)
(2)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朝创立科举制的原因及其历史影响。(8分)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2分)

2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主父)偃说上曰: 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嫡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于是上从其计。

——引自《前汉书》卷六十四上

材料二
汉武帝于元鼎四年(前113年)将铸币权从各郡国收归中央政府,使中央政府对五铢进行统一铸造和发行。 于是悉令郡国无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钱既多,而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诸郡国所前铸钱皆废销之,输其铜三官。而民之铸钱益少,计其费不能相当,唯真工大奸乃盗为之。

——引自《汉书》卷二十四下

(1)概括两则材料汉武帝采取的重大举措,并指出在当时起到的共同作用。
(2)若进一步探究 汉武帝与西汉强盛 这一历史主题,你认为还需要补充什么材料?从不同角度举两例。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