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辽宁省辽阳市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30+2)【纲要上】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辽宁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32 浏览数:23

一、单选题

1.

浙江良渚文化遗址距今约5300年到4300年,遗址中有宏大的水利系统、精美的玉器以及城墙等。这说明当时(  )

A.生产力达到较高水平B.玉器是主要的生产工具C.农业生产已高度发达D.即将迈入阶级社会门槛

2.

《孟子·万章下》云: 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 在此,孟子阐述的是(  )

A.内外服制不利于商王朝统治B.不同等级贵族领地规模差异C.分封制度治理功能日益凸显D.郡县制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

3.

据文献记载,西周井田一井有九百亩,中间是 公田 ,归国家所有。 公田 由平民集体耕种,产品归王室和奴隶主贵族所有。 私田 是平民的份地,产品归自己所有,平民耕种完公田后才能耕种自己的私田。这表明西周(  )

A.土地私有制已经出现B.公田与私田的关系明确C.奴隶拥有土地所有权D.井田制遭到了严重破坏

4.

春秋时期,诸侯会盟是诸侯称霸的标志。当时完成会盟的诸侯有齐桓公、晋文公、晋襄公、楚庄王、晋景公、晋悼公、晋定公、吴王阖闾、吴王夫差、越王勾践等,其中仅晋国就称霸百年,会盟多次,而夫差最终还被勾践灭国。这主要说明(  )

A.西周贵族身份变化B.列国纷争渐趋缓和C.霸主势力并不等同D.西周天子制霸诸侯

5.

老子日: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 如表中的主张与老子这一思想最为相近的是(  )

主张

A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B

治大国,若烹小鲜

C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若讷

D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6.

据载,秦始皇推终始五德(行)之传,以为秦得水德,水主阴,阴刑杀,因而他 刚毅戾深,事皆决于法,刻削毋仁恩和义,然后合五德之数。于是急法,久者不赦 。这反映出,秦始皇(  )

A.践行五行治国B.崇尚儒家思想C.主张德主刑辅D.推崇严刑峻法

7.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汉文帝 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驰以利民 。这说明汉文帝(  )

A.主张节俭B.反对扰民C.倡导薄赋D.忽视生产

8.

东汉和帝永元六年(94年),皇帝下诏举贤,诏曰: 水旱违度,济河之域,凶馑流亡,而未获忠言至谋,所以匡救之策……思得忠良之士,以辅朕之不逮。其令三公、中二千石、二千石,内郡守相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之士各一人。 诏书内容可用来说明东汉时期(  )

A.官员选拔体系完善B.统治者的治国理念与自省意识C.地方管理成效显著D.国家灾害的防治能力较为低下

9.

目前可见的关于黄帝的记载,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国语·鲁语上》记载:夏的始祖是黄帝,商的始祖是帝舜,周的始祖是帝喾。西汉时期,司马迁作《五帝本纪》截断众源,以黄帝为开端。这一变化反映出西汉(  )

A.大一统政治观念的加强B.少数民族封建化加速C.境内各民族实现了平等D.华夏认同意识的萌发

10.

汉代,司马迁有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的史学思想;司马相如具备 赋家之心,包括宇宙,总揽人物 的创作认识。这些认识和思想,反映在创作上(  )

A.注重事物整体B.讲究铺陈排比C.推崇辞藻华丽D.追求质朴真实

11.

《南齐书·蛮传》记载: 蛮俗衣布徒跣,或椎髻,或剪发。兵器以金银为饰,虎皮衣楯,便弩射……”这段记载反映了南朝少数民族的(  )

A.政治特色B.军事力量C.生活习俗D.经济状况

12.

隋朝建立之初,隋文帝设立 五省六曹制 ,五省包括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秘书省和内侍省。其中秘书省掌书籍历法,内侍省则是专门的宦官机构,实际的中央行政机关为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尚书省下设吏、度支、礼、兵、都官、工六曹。据此可知,隋文帝时(  )

A.三省六部制初步成型B.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C.三省长官品位均较低D.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

13.

据统计,唐代科举考生中士族子弟占58%,庶族子弟中中小地主子弟占25%,自耕农子弟占17%。由此可知,唐代(  )

A.士族把持朝政加强B.科举制度显失公平C.人才选拔范围扩大D.社会阶层完全固化

14.

如图是清代御制《耕织图》(部分)。图中犁具最早出现于(  )

A.春秋B.战国C.西汉D.唐代

15.

如图所示为国画《文成公主和亲》,其反映的历史事件(  )

A.是唐末藩镇割据的产物B.能印证安史之乱后唐朝衰弱C.拓展了唐朝的西北边疆D.促进了汉藏交流和友好关系

16.

唐朝高僧鉴真第五次东渡那一年已经60岁了,船队从扬州出发,刚过狼山(今江苏南通)附近,就遇到狂风巨浪,走到舟山群岛时,又遇大浪,向南漂流14天,靠吃生米、饮海水度日,最后抵达海南岛南部靠岸。这一历史事件主要说明(  )

A.鉴真五次东渡终到日本B.鉴真东渡历尽艰险C.对外交流不被当局重视D.当时交通极不发达

17.

宋太祖在宫廷之中立碑,告诫后世继承者勿杀文臣士大夫;宋太祖亲信干将王彦升因骚扰宰相王溥而被逐出京师;国子监丞、知德州梁梦升迫害武将郭贵,宋太祖不仅没有治梁氏之罪,反而加以提拔,并继续令其留任。这表明宋太祖(  )

A.规范文武官员管理B.致力于强化中央集权C.实行崇文抑武方针D.进一步加强地方治理

18.

金朝在中原的统治确立后,为保证向内迁的猛安谋克授地,运用政权力量采取了超经济手段从汉族地主和自耕农那里强行括地。这(  )

A.导致了金朝统治覆亡B.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C.破坏了土地买卖制度D.阻碍了均田制的推行

19.

如图所示为史籍所载南宋至元朝时期官府掌握的江西地区户口数和人口数的变化。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

A.战乱导致的迁徙B.赋役制度的变革C.行省制度的影响D.土地政策的调整

20.

1313年,王祯完成《农书》,全书分《农桑通诀》《百谷谱》和《农器图谱》三大部分。他在《垦耕篇》中详述了南北垦耕的特点,并说: 自北自南,习俗不同,曰垦曰耕,作事亦异。 据此可知,该书(  )

A.集南北农业技术于一体B.对农业种植方法记载最为丰富C.是一部科技类百科全书D.为近代文明进步作出重要贡献

21.

《明史》记载,明仁宗以后,内阁大学士往往兼任尚书、保、傅,品位尊崇,国家的机要大事 悉由票拟 。甚至朝堂上吁请皇帝加大对内阁授权的呼声不绝于耳。这表明当时(  )

A.专制皇权遭到削弱B.内阁首辅权倾朝野C.内阁权威趋于扩大D.宦官专权愈发严重

22.

朱元璋十分重视立法,《大明律》在对待谋反、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等 十恶 的刑罚上,比以前更严厉而且残酷。此外,《大明律》还增设 奸党 一条:凡违规用人必遭严惩。《大明律》的这些规定(  )

A.确立了轻罪重罚的法治原则B.铲除了宦官专权的政治基础C.完善了中国古代的法律体系D.强化了君权至上的专制权威

23.

《钦定藏内善后章程》颁布后, 由驻藏大臣衙门翻写番字,刊刻出示,在前后藏各处张挂,晓谕穷乡僻壤,咸使周知 。清政府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  )

A.广为宣传章程B.汉化西藏人民C.稳定西藏局势D.落实中央治理

24.

如图所示是莆田籍地方官在乾隆时期编成的《敕封天后志》中的插图《澎湖助战》,其中描绘了在施琅率清军与郑氏集团在澎湖海战一役中,被清廷封为 天后 的妈祖前来助战的民间传说。该书的刊印(  )

A.旨在散布封建迷信思想B.削弱了中央政府的权威C.利于增进两岸精神认同D.迎合了市民阶层的审美

25.

16世纪以后,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农业生产率和人口数量都迅猛增长,大片三角洲山地和沙地得到开发,耕地数量大幅增长,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当时(  )

A.生产工具出现重大改进B.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C.高产农作物传入与种植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

26.

战国时期,君主按级别支付给官员一定数量的粮食作为俸禄,有时还会赏赐钱物,赐给高官食邑,以收取邑中赋税作为俸禄。据此可知,俸禄制度的出现(  )

A.促进了封建官僚政治形成B.加剧了政府对民众盘剥C.加强了君主的专制统治D.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7.

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先借子虚、乌有先生之口描绘了齐王、楚王游猎场面的盛大,极力夸扬天子游猎的场面。从审美追求上看,他们的作品力求包罗宇宙万象,追求宏大、稳定、有序的艺术结构与表现形式。上述创作风格(  )

A.蕴含着道家的无为理念B.凸显南方文化的婉约细腻C.彰显了汉赋的华丽特征D.反映贵族阶层的审美趣味

28.

如图是中国历史上的经济状况图。南北朝经济发展水平陷入低谷的原因有(  )

A.连年战争破坏B.政权更迭频繁C.土地兼并严重D.丝绸之路断绝

29.

唐朝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的长官均为宰相,他们既平分了以前宰相的权力,又能互相制衡,并受制于皇帝。这种制度设计(  )

A.有效地防止了宰相专权B.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C.有助于加强对地方监察D.遏制了科举制的舞弊

30.

明末,欧洲数学传入中国后,明清士人将其用作研究传统数学文本的工具。明末徐光启基于欧洲几何学,对勾股术进行了最早的反思。清初数学家梅文鼎借助西学研究了中国传统数学典籍《周髀算经》。这一现象反映出(  )

A.西学东渐促进了文明近代转型B.中西数学研究交流融合C.西学传播促进了传统文化发展D.数学研究有了新的思路

二、材料阅读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秦朝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三者互相牵制,共同对皇帝负责。地方上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中央直接任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西汉初期,在中央基本沿袭秦朝的三公九卿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相权逐渐膨胀。到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皇权,设立中朝,重用身边的亲信参与决策,从而削弱了丞相的权力。地方上实行郡国(郡县与分封)并行制,既有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又有分封的诸侯国。后来,诸侯王国势力坐大,威胁到中央集权,汉武帝通过推恩令等措施逐步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摘编自张星久《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概述秦汉时期政治制度的变化。(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汉时期政治制度变化的原因。(8分)

三、开放性试题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宋代儒学复兴思潮的核心问题有三点:从儒学内部而言,是用义理之学取代章句之学,这是经学史上的一场革命,也是宋学与汉学的分界线;从儒学外部来讲,是要用儒学之道取代以佛老为代表的各种异端,力图使儒学重新获得独尊地位;第三点是要用有为之学取代无用之学。复兴之儒学我们称之为新儒学,它不仅是一个新的开放型的解释体系,更是新儒用以经世致用的大法。只有将这三点结合起来,才是北宋儒学复兴运动完整意义上的核心内容,所以说是三位一体而不可分的。

——摘编自刘复生《北宋儒学复兴要复兴什么》

根据材料,围绕 宋代儒学复兴 这一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