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河南省高一第一学期期中选科联考历史试题(16+4)【纲要上】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河南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28

一、单选题

1.

浙江良渚文化遗址距今约5300年到4300年,遗址中有宏大的水利系统、精美的玉器以及城墙等。这说明当时(  )

A.生产力达到较高水平B.玉器是主要的生产工具C.农业生产已高度发达D.即将迈入阶级社会门槛

2.

《孟子·万章下》云: 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 在此,孟子阐述的是(  )

A.内外服制不利于商王朝统治B.不同等级贵族领地规模差异C.分封制度治理功能日益凸显D.郡县制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

3.

春秋时期,诸侯会盟是诸侯称霸的标志。当时完成会盟的诸侯有齐桓公、晋文公、晋襄公、楚庄王、晋景公、晋悼公、晋定公、吴王阖闾、吴王夫差、越王勾践等,其中仅晋国就称霸百年,会盟多次,而夫差最终还被勾践灭国。这主要说明(  )

A.西周贵族身份变化B.列国纷争渐趋缓和C.霸主势力并不等同D.西周天子制霸诸侯

4.

老子日: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 如表中的主张与老子这一思想最为相近的是(  )

主张

A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B

治大国,若烹小鲜

C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若讷

D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5.

据载,秦始皇推终始五德(行)之传,以为秦得水德,水主阴,阴刑杀,因而他 刚毅戾深,事皆决于法,刻削毋仁恩和义,然后合五德之数。于是急法,久者不赦 。这反映出,秦始皇(  )

A.践行五行治国B.崇尚儒家思想C.主张德主刑辅D.推崇严刑峻法

6.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汉文帝 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驰以利民 。这说明汉文帝(  )

A.主张节俭B.反对扰民C.倡导薄赋D.忽视生产

7.

汉代,司马迁有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的史学思想;司马相如具备 赋家之心,包括宇宙,总揽人物 的创作认识。这些认识和思想,反映在创作上(  )

A.注重事物整体B.讲究铺陈排比C.推崇辞藻华丽D.追求质朴真实

8.

有学者认为,北魏对中华民族交融作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使得汉语成为北方的通用语言;在民族心理上,也从敌视、歧视走向相互的认同,使得以往的 观念逐渐淡薄,隔阂与偏见减少。该学者的看法(  )

A.夸大了民族交融的积极作用B.认可了民族交融的消极方面C.客观地评价了民族交融影响D.片面强调语言通用的重要性

9.

《南齐书·蛮传》记载: 蛮俗衣布徒跣,或椎髻,或剪发。兵器以金银为饰,虎皮衣楯,便弩射……”这段记载反映了南朝少数民族的(  )

A.政治特色B.军事力量C.生活习俗D.经济状况

10.

隋朝建立之初,隋文帝设立 五省六曹制 ,五省包括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秘书省和内侍省。其中秘书省掌书籍历法,内侍省则是专门的宦官机构,实际的中央行政机关为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尚书省下设吏、度支、礼、兵、都官、工六曹。据此可知,隋文帝时(  )

A.三省六部制初步成型B.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C.三省长官品位均较低D.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

11.

下图所示为国画《文成公主和亲》,其反映的历史事件(  )

A.是唐末藩镇割据的产物B.能印证安史之乱后唐朝衰弱C.拓展了唐朝的西北边疆D.促进了汉藏交流和友好关系

12.

唐朝高僧鉴真第五次东渡那一年已经60岁了,船队从扬州出发,刚过狼山(今江苏南通)附近,就遇到狂风巨浪,走到舟山群岛时,又遇大浪,向南漂流14天,靠吃生米、饮海水度日,最后抵达海南岛南部靠岸。这一历史事件主要说明(  )

A.鉴真五次东渡终到日本B.鉴真东渡历尽艰险C.对外交流不被当局重视D.当时交通极不发达

13.

宋太祖在宫廷之中立碑,告诫后世继承者勿杀文臣士大夫;宋太祖亲信干将王彦升因骚扰宰相王溥而被逐出京师;国子监丞、知德州梁梦升迫害武将郭贵,宋太祖不仅没有治梁氏之罪,反而加以提拔,并继续令其留任。这表明宋太祖(  )

A.规范文武官员管理B.致力于强化中央集权C.实行崇文抑武方针D.进一步加强地方治理

14.

金朝在中原的统治确立后,为保证向内迁的猛安谋克授地,运用政权力量采取了超经济手段从汉族地主和自耕农那里强行括地。这(  )

A.导致了金朝统治覆亡B.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C.破坏了土地买卖制度D.阻碍了均田制的推行

15.

下图所示为史籍所载南宋至元朝时期官府掌握的江西地区户口数和人口数的变化。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

A.战乱导致的迁徙B.赋役制度的变革C.行省制度的影响D.土地政策的调整

16.

1759年,两广总督李侍尧奏请皇帝颁布了《防范外夷条规》,且根据这一文件建立了 公行 机构。公行是由官方允许的商人组成的垄断性外贸组织,外国人来广州做买卖必须经由公行。这一条规的颁布(  )

A.反映清朝加强对外贸易的管制B.开启了清朝闭关自守政策先河C.主要是为了增加海关税收收入D.促进了中外商人贸易公平竞争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秦朝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三者互相牵制,共同对皇帝负责。地方上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中央直接任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西汉初期,在中央基本沿袭秦朝的三公九卿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相权逐渐膨胀。到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皇权,设立中朝,重用身边的亲信参与决策,从而削弱了丞相的权力。地方上实行郡国(郡县与分封)并行制,既有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又有分封的诸侯国。后来,诸侯王国势力坐大,威胁到中央集权,汉武帝通过推恩令等措施逐步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摘编自张星久《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概述秦汉时期政治制度的变化。(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汉时期政治制度变化的原因。(8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隋朝的大运河是一项举世瞩目的伟大工程,它以洛阳为中心,向北延伸至涿郡,向南抵达余杭。这条运河犹如一条巨龙,蜿蜒千里,跨越了众多的地理区域,它成功地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将中国北方和南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通过这条运河,南方的物资可以源源不断地运往北方,北方的特产也能够便捷地运输到南方,极大地促进了南北地区的经济交流和物资流通。同时,大运河的修建也为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提供了便利的通道,加强了南北地区之间的文化交融和相互影响。
材料二
唐朝时期,统治者高度重视大运河的作用,对其进行了多次疏浚和整修,不断完善运河的通航条件和运输能力。在唐朝的精心维护下,大运河得以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大运河沿岸的城市如扬州、杭州等,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迅速发展成为商业繁荣的大都市。这些城市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商人、手工业者和各类人才,商业活动异常活跃。同时,大运河的畅通也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南方地区的经济控制,使得南方的财富能够更加顺畅地流向北方,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为唐朝的繁荣和昌盛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隋朝大运河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唐时期大运河的作用。(8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明朝为了推行治藏的各项经济、政治措施,借鉴了元朝在藏区创设三大行政区域进行统治的经验,设置乌思藏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乌思藏都司下设置了指挥使司、宣慰司、招讨司、万户府、千户所等行政机构进行直接统治。这些行政机构的官员均由中央政府任命当地首领担任,为朝廷命官。明王朝在今西藏地区的设治,与对藏族僧俗首领的招抚同步进行。朱元璋大业初定,颇欲继承元朝在乌斯藏的政治遗产,对于乌斯藏诸政教势力,只要其归顺,即予认定;及至永乐朝,心颇外向,于乌斯藏亦不例外,数次派宦官入藏,分封了卫藏和康区的三大法王、王大教王及其下的一些行政官职,采取了 多封众建 的方针,使明朝对乌斯藏的管理达到了鼎盛时期。

——摘编自邓前程《明代藏地施政的特殊性:古代中央王朝治理藏区的一种范式研究》

材料二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正式颁发《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此章程逐条详细规定了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地位平等共同督办藏政,对藏政中之军备、外交、财政等政务均作了明确的规定。 金瓶掣签 制度也于此章程内正式建立,规定达赖、班禅等大呼图克图的转世,由驻藏大臣主持 金瓶掣签 掣定。《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不啻为清朝对藏施政的 基本法 它的颁行标志着清朝在西藏地方的施政发展到了最完备的阶段 。此后数十年间藏事安定,是清朝对西藏的统治达到顶峰的阶段。

——摘编自刘为《清朝施政西藏及其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朝政府对西藏的治理措施。(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钦定藏内善后章程》的主要内容。(4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治理西藏的政治意义。(4分)

三、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宋代儒学复兴思潮的核心问题有三点:从儒学内部而言,是用义理之学取代章句之学,这是经学史上的一场革命,也是宋学与汉学的分界线;从儒学外部来讲,是要用儒学之道取代以佛老为代表的各种异端,力图使儒学重新获得独尊地位;第三点是要用有为之学取代无用之学。复兴之儒学我们称之为新儒学,它不仅是一个新的开放型的解释体系,更是新儒用以经世致用的大法。只有将这三点结合起来,才是北宋儒学复兴运动完整意义上的核心内容,所以说是三位一体而不可分的。

——摘编自刘复生《北宋儒学复兴要复兴什么》

根据材料,围绕 宋代儒学复兴 这一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