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河南省叶县高级中学高二第一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16+4)【选择性必修一二】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河南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133

一、单选题

1.

《荀子·儒效》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焉,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 这反映了西周(  )

A.解决了贵族与平民的矛盾B.形成了严格的社会等级秩序C.实现了政权与族权的结合D.完成了中央对地方直接管理

2.

史载,公元前500年,雅典执政官克利斯提尼在托里克斯建造了一个剧场,除了用于文化娱乐活动,还被直接用来召开公民大会。克利斯提尼此举意在(  )

A.为戏剧创作提供政治前提B.发挥剧场的社会娱乐功能C.扩大民主政治的群众基础D.利用城邦公共活动凝聚人心

3.

除尊孔外,北魏孝文帝还诏祀尧、舜、禹及周文王,诏修尧、舜、禹庙;又祭汉高祖,又遣使祭东汉光武及明、章三帝陵;又遣使祭泰山及华山等。孝文帝上述举动意在(  )

A.学习汉朝的治国理政经验B.传播儒家礼制文化C.彰显政权的华夏正统地位D.推动鲜卑民族汉化

4.

《睡虎地秦墓竹简·为吏之道》记载: 吏有五善:一曰中(忠)信敬上,二曰精(清)廉毋谤,三曰举事审当,四曰喜为善行,五曰龚(恭)敬多让。五者毕至,必有大赏。 这表明秦朝(  )

A.重视官员执政标准化B.重视官员的品德修养C.实现了选官的规范化D.完善了基层治理效果

5.

2023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专业技术类公务员管理规定》,对专业技术类公务员管理强调 业内认可,分类评价 ,明确专业技术类公务员任职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任职资格。这一做法(  )

A.提高了公务员的岗位吸引力B.有利于促进公务员的专业化C.保证了公务员的连续与稳定D.有助于推动公务员的年轻化

6.

伴随着共和国的扩张,罗马在地方上开始设置行省并派总督管理。总督除负责征税外,还不断往来于各地的巡回法庭处理案件。行省各城市遵循原有法律或由罗马立法委员会制定的城市法,同时罗马还设立了居民控诉总督的特殊法庭。由此可知(  )

A.罗马重视调节中央与行省的矛盾B.法律是罗马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C.行省总督的权力受到民众的制约D.行省是罗马原有城邦制度的延续

7.

明朝以沐氏家族永镇云南并推行卫所屯田。高皇帝 尽徙江左良家闾右以实之,及有罪窜戍者,咸尽室以行 ,从而使得云南 土著者少,寄籍者多 。这些举措(  )

A.强化了云南的有效治理B.瓦解了云南的土司制度C.扩大了明朝的统治疆域D.实现了边疆内地一体化

8.

到唐朝开元末年,政府进一步放松了户籍管理,结果是 不为版籍之书,人户寝溢,堤防不禁。丁口转死,非旧名矣;田亩移换,非旧额矣;贫富升降,非旧第矣。户部徒以空文总其故书,盖得非当时之实 。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

A.传统赋役制度难以为继B.赋税征收标准发生改变C.社会阶级矛盾日趋激化D.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减弱

9.

有研究表明,浙江河姆渡遗址中普遍发现猪、狗、水牛的骨骼,从猪的死亡年龄及陶塑小猪的形态来看,猪已经是人工饲养的产物了,水牛此时也已被驯化。这表明(  )

A.原始畜牧业已出现B.社会出现严重的阶层分化C.原始生活物资充足D.畜牧业成为独立生产部门

10.

某人搜集到有关马铃薯的如下信息,由此得出的结论应该是马铃薯(  )

16世纪中期

欧洲

马铃薯传入欧洲,起初被用作饲料和观赏、药用植物

1770

法国

科学家帕门尔发表科学论文,详细分析马铃薯的营养优势

1795

英国

泰晤士报刊出食谱,教人蒸煮马铃薯汤,用马铃薯做面包

16501850

中国

人口增长了两倍明末清初,马铃薯传入中国并广泛种植

A.成为当地人民最主要的食物B.成为世界市场中的最重要商品C.实用价值得到人类开发利用D.营养价值高倍受欧洲社会推崇

11.

20世纪50年代,日本从美国引入物流的概念后,冷链物流随之出现,在其后的20年间,日本冷库库容年均增长约14万吨。20世纪70年代之后,日本迎来了便利店与餐饮等行业和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快速发展的时期。材料说明,日本(  )

A.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提升B.交通设施现代化的加速发展C.农产品加工业技术水平提高D.冷链物流促进食品市场发展

12.

秦汉以后出现成形的手摇缫车,至宋代前,手摇缫车比较盛行。宋代,出现了脚踏缫车,同时出现了水力大纺车,每车每天可加工麻纱100斤。元代的王祯在《农书》中对水力大纺车如此描述: 与水转碾磨之法俱同。 这表明,中国古代(  )

A.纺织工具不断地改进B.农用动力发生根本改变C.纺织品质量逐渐提升D.家庭纺织以营利为目的

13.

17世纪,欧洲贵族男性穿着华美、妆容精致,且以戴假发和编发辫为时尚。从19世纪中叶开始,工业资产阶级引领服装潮流,男装简洁而实用。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了(  )

A.科技进步提高了生活水平B.思想解放推动政治变革C.新阶级力量决定流行风尚D.工业革命促进社会变迁

14.

下表所示为2019—2022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市场规模情况。这一状况(  )

A.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B.有力地推动了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C.促使劳动方式发生根本转变D.表明大国竞争实质是高新科技竞争

15.

唐《杂令》规定,公私借贷可自行签订契约,官府不干涉,但利息总量不得超过本金一倍。唐敬宗发布敕文,对 出利过本两倍 的私债,官府不负责追讨超过法定利率的债务。上述举措旨在(  )

A.强化重农抑商政策B.推动商品经济发展C.规范民间契约行为D.限制盘剥稳定秩序

16.

1800—1801年,从孟加拉出口到英国的棉纺织品有140万英镑,仅仅9年后的1809—1810年,就降到了33万英镑,而且此后继续快速下降。这一变化可以用来说明(  )

A.印度在英印贸易中处于顺差B.英国民众棉布消费逐渐减少C.印度的棉纺织工业逐渐衰落D.英国工业生产能力持续增强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政治权力逐渐由国王转移到了国会和执政党手中,政府官员的任用,均由在选举中获胜的政党掌握。结果政党的更迭导致政府行政人员大规模更换,政局不稳,引起英国资产阶级的强烈不满,进而英国资产阶级产生了改革官吏制度的要求。1700年,议会通过《吏治澄清法》,区分了 政务官 事务官 。1701年通过的《王位继承法》规定 凡受国王的任命及取得国王年金,皆不能当选为下院议员 。1805年,英国财政部率先建立常务次官制度,首先设立了一个地位相当于副大臣的常务次官负责主持政府的日常工作,不参加政党活动,不随政党的更迭而更换,长期担任实际行政职务。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英国资产阶级建立高效政府的需要。1830年后,这项制度在内阁各部全面推广。

——摘编自古燕《西方政治的稳定器文官制度》

材料二
工业革命后的英国蒸蒸日上的态势与人才奇缺、效率超低的政府工作职能的矛盾不断升级,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1855年和1870年,议会分别通过两项枢密院令,强令所有部门举行任职考试,标志着英国文官制度的最终确立。英国在文官考试录用过程中,吸取了科举制度的合理内核,把公开竞争放在首位,严格按成绩排列名次,择优录用,只有知识和能力的优劣,而无权力、地位、资历及人际关系的因素。此外,人才主义也是英国文官考试的一大原则,过去一贯重视 通才 ,1968年改革后增加了 专才 的比例。英国文官的考试录用制只限于文官,即政府行政部门内所有不与内阁共进退,经过公开竞争考试录用,无过失可长期任职的文职人员。

——摘编自姚琦《略论西方主要国家文官考试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19世纪初英国官吏制度改革的积极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文官制度的主要特征。(6分)

三、开放性试题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国最古老的经籍之一《易经》里已出现了 改革 的概念—— 天地革而四时成 以数千年大历史观之,变革和开放总体上是中国的历史常态。中华民族以改革开放的姿态继续走向未来,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根基。 几千年前,当人类文明的曙光刚刚照亮历史地平线的时候,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就秉持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的精神,开启了缔造中华文明的伟大实践。 穷则思变 变则通,通则久 等古老的中国智慧,积淀为中华文明的固有秉性,历千秋万代而不衰,行千里万里尤蓬勃。纵观中国历史,通过改革或变法以强国,同样是古人矢志不渝的追求。

——摘编自徐成芳《改革开放从历史中走来、向未来敞开的伟大品格》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史知识,围绕 改革 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四、材料阅读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唐王朝实行以农为本、劝课农桑的重农政策,努力促进人口的自然增殖和非农人口的回归,减少政府对丁口的劳役征发以保证农时不受干扰,颁布禁屠令以保护农业畜力,同时建立预防粮食危机发生的防范机制,保证国家手中掌握足够的粮食。此外,还鼓励社会存粮和百姓家庭存粮,以应付可能发生的危机,缓解政府粮食压力。颁布多项赈济政策,通过对农户的救济迅速恢复社会农业生产力,力争将灾害损失降到最小。引导社会合理消费,节约粮食,形成生产、储藏、消费、再生产的合理模式。唐朝政府还采用疏通交通运输渠道增加粮食调拨能力,推广屯田营田缓解边军粮食供应压力,实行粮食籴粜以控制粮价平衡粮食供求关系,迁移消费人口以应对已经发生的饥荒等措施,保证粮食供应充足,预防和缓解可能发生的粮食危机。

——摘编自杜海斌《唐代粮食安全问题研究》等

材料二
邓小平曾指出: 只要人民吃饱肚子,一切就好办了。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始终提倡科学种田,实行良种培育、土壤培肥、农业机械化等措施,落实粮食最低收购价、取消农业税、种粮补贴等支农惠农政策;逐步形成了中央和地方、实物和产能、政府和企业相结合的粮食储备机制;坚持 立足国内、全球供应 ,允许外国粮食适度进口的同时,也鼓励中国粮食企业深化国际合作。经过七十多年的努力,中国粮食年均增产158.3亿斤,用全球9%的耕地资源养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

——摘编自韩杨《中国粮食安全战略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粮食安全保障机制的主要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粮食安全保障机制的不同之处,并说明其意义。(8分)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进入18世纪后半叶,随着生产技术变革的进行,尤其是动力机器的发明和应用,英国的生产组织形式格局开始发生质的变化。原工业化时期的作坊制、家庭制、工厂制逐步消退,以机器生产为特征的工厂制生产开始兴起。工厂制的兴起意味着资本的集中,因为厂房的建设、机器的引入需要投入大量资本。在近代工厂中,随着劳动力的集中,劳动分工进一步增强,以韦奇伍德的埃特鲁利亚制陶厂为例,整个工厂分为若干个车间,如拌土车间、制坯车间、上釉车间、烧窑车间、上彩车间等,每个车间只负责一道生产工序。近代工厂制度兴起后,为保证生产的有序进行,工厂主制订并实施严厉的规章制度,以此来对工厂生产实施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

——摘编自刘金源《论近代英国工厂制的兴起》

材料二
曼彻斯特原本是英国西北部的一个小村落。16世纪中叶,曼彻斯特发展成为一个繁荣的纺织业城市。18世纪上半期,曼彻斯特主要制造呢线、粗帆布,尤其是各种纺织品。棉纺织工业兴起后,大量纺织厂在曼彻斯特设立,同时曼彻斯特也成为分销中心,这里设置了多间重要仓库。据一个同时代的人说,1786年,人们仅看到一个烟囱,即阿克莱特纱厂的烟囱,15年后,曼彻斯特有50个纱厂,其中大多数都拥有蒸汽机。1820年,曼彻斯特棉纺织生产量占英国棉纺织生产总量的四分之一。1835年,曼彻斯特聚集了英国棉纺织工业绝大部分的工厂和工人。到1871年,曼彻斯特人口达到35.1万人。在曼彻斯特城市兴起的同时,其周围出现了一批以棉纺织业为主的城市。

——摘编自高德步等《世界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英国工厂制的特征。(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工业革命后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8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