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江西省吉安市第一中学高一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20+1)【纲要上】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江西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1 浏览数:138

一、单选题

1.

考古界把人类出现到青铜器出现这段时期称为石器时代,又把石器时代细分为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考古界划分石器时代的主要依据是(  )

A.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B.贫富分化是否已经出现C.生产工具及其制作水平D.建筑技术的掌握与改进

2.

下图为不同时期新石器文化形势图。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中原地区已经处于各种文化分化的复杂阶段B.不同文化圈之间一开始就存在相互隔绝现象
C.中华文明呈现出多元并行到中原中心的趋势D.新石器时代文化之间出现愈来愈分层的状况

3.

陶寺遗址位于山西襄汾县,是距今4300多年前的史前遗址。经研究发现,陶寺遗址的古观象台可以看到二十个节气,这应该是我们今天二十四节气的起源。陶寺先民就可能在古观象台的观测点,观天象,授农时。由此可以推知当时(  )

A.陶寺先民开始定居生活B.陶寺先民的历法处于领先水平C.农耕文明呈现多元一体D.农业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4.

《孟子·滕文公下》记载:葛伯在商汤联合东方诸侯反夏时犹疑观望,商汤找借口灭了葛国,此后众多诸侯纷纷投奔商;战国时期的《管子·轻重》、司马迁《史记·殷本纪》记载,商汤行仁义,诸侯认为 汤德至矣 ,于是 皆归商 。以下对这两种说法判断正确的是(  )

A.两种说法互相矛盾,都不可信B.后者有两则史料记载,更为可信C.商灭夏时得到诸侯归附与支持D.后者体现了儒家正统地位的影响

5.

西周统治者克服了殷代 多邦并存 的分散倾向,由周邦统领庶邦,通过宗法、分封及世官等制度将周邦与天下多邦 合为一家 。这一做法(  )

A.建立了中央集权体制B.形成了统一多民族国家C.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D.强化了民众政治认同感

6.

河南洛阳战国粮仓出土铁农具72件;辽宁抚顺莲花堡燕国遗址出土铁农具近70件;广西平乐银山岭战国墓出土的181件铁器中,177件为生产工具,可以开垦、耕翻、除草、收割等。这反映了战国时期(  )

A.铸铁技术领先世界B.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C.南方耕作技术发达D.冶铁业取代了青铜业

7.

西周时期,士被用来特指卿大夫以下的低级贵族。到春秋后期和战国时期,士的含义发生了变化,成为知识分子的代称,其身份标志仅仅是知识、智慧和才能。这一变化(  )

A.导致贵族的社会地位大大下降B.打破了 学在官府 的传统C.表明昔日的等级制度逐渐动摇D.迎合了各国招揽人才的需求

8.

战国时期,国君普遍采用玺、符作为凭证,用以任免官吏,传达政令,调遣军队,派遣使者,官吏任免以玺为凭,任命时发给,免职时收回,军队调动都要用兵符。战国时期玺符制度的推行(  )

A.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B.推动了行政权力的集中C.成为官僚政治的开端D.结束了封建割据的局面

9.

春秋战国时期,以秦、楚、吴、越等为代表的蛮夷诸政权发展壮大,并向中原地区聚集。为了争得 正统 地位,他们采取 以夏变夷 的政策,用 周礼 改变旧俗,甚至打起 尊王攘夷 的旗号,以争得 诸夏 的身份和地位。这反映了(  )

A.华夏认同观念得到了发展B.多元文化互动加强了中央集权C.传统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D.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依旧稳固

10.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期望恢复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孟子谓天下当 定于一 ,墨子主张 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 ,道家则从哲理层面提出 道通为一 。这说明当时思想家们期望(  )

A.建立中央集权体制B.各家思想相互交融C.国家治理统一有序D.尊崇君主重建伦理

11.

有学者指出:秦以后的官是皇帝的 雇员 ,俸禄取自国家税收。官僚制度有严格的职务分工,职权分明,有职则有权,离职则无权,当官实际上则成为一种职业。这体现了官僚政治(  )

A.取代世卿世禄制是历史的进步B.一定程度上防止皇帝个人专断C.有效维护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D.极大提高官吏的个人政治素养

12.

秦汉时期,北方的边郡在区划形状上都呈现南北狭长、东西向窄的特点。这主要是基于(  )

A.山川形变的制约B.人口分布的密度C.前代制度的沿袭D.军事攻防的需要

13.

秦始皇二十七年,洞庭郡守发布法令,明确运输任务一定要先尽量使用城旦舂(徒刑)、隶臣妾、居赀赎债类人员。只有在运送紧急任务而不能滞留的情况下,才允许兴发徭役。这可用于说明当地(  )

A.郡县权力有所扩大B.民众徭役负担沉重C.注重保障农业生产D.法律规定严酷细致

14.

有学者指出:当秦朝全新的政治形态在多种不同的文化类型中被怀疑、被否定时,它无法让秦朝统治下的人民获得自我身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于是,秦朝的二世而亡便成了必然性的结果。该学者认为秦朝亡于(  )

A.政治新形态被怀疑和否定B.未能实现文化心理的统合C.推行郡县制激化社会矛盾D.严刑峻法激化了社会矛盾

15.

刘邦认为:“(秦始皇)为皇帝,而子弟为匹夫,内亡(通 )骨肉根本之辅,外亡尺土藩翼之卫。 由此汉初统治者(  )

A.废除分封制B.分封同姓王C.设刺史D.设置尚书令

16.

公元前110年,西汉政府在全国推行均输法。均输官将各郡国应缴贡物统一折价征收当地土特产品,一部分运往京师,一部分运至价贵地区出售,有时还在出售地将出售所得继续收购特产,易地辗转贩卖。此法(  )

A.加强了各地间经济联系B.意在调剂供需、平抑物价C.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支出D.限制了各郡国商业的发展

17.

汉武帝时期进行了比较彻底的币制改革:一方面集中货币的发行权,禁止各地方政府铸钱;另一方面统一货币,由中央另铸新钱,把之前各地方所造质量参差的旧钱收回熔销。这在当时(  )

A.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B.有利于保障政府财政收入C.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D.不利于私营工商业的发展

18.

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推论错误的是(  )

A.与民休息 ——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B.颁布 推恩令 ——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C.张骞出使西域——解除了匈奴的威胁D.《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19.

汉成帝改刺史为州牧,然废置无常。东汉末年,汉灵帝接受宗室刘焉建议,选派 清名重臣 出任州牧,掌一州军政,州牧由原先虚职成为州最高长官。这一措施(  )

A.保障了吏治的清明与高效B.埋下了汉末分裂割据的隐患C.体现了宗法观念根深蒂固D.利于打破世家垄断入仕之途

20.

《史记》中有 世家 三十篇,记载了自西周至西汉初各主要诸侯国的兴衰历史。《汉书》则将汉代王侯勋臣一律编入 ,删去 世家 一体。后来的一些史书沿袭了《汉书》的做法。这一变化反映了(  )

A.贵族政治遭到史家的封杀B.作者思想境界的差异巨大C.史书编撰受时代变化影响D.官修史书体裁进行了变革

二、材料阅读

21.

材料分析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中,周秦之变往往被视为第一次大变局。这次大变局从春秋礼坏乐崩开始,到商鞅变法之际剧烈变化,并以秦始皇建立帝制中国为终点。周秦之变,是一场由小共同体本位到大共同体本位的转变,是将人们对家族的忠诚转移到作为国家代表的君主之上,以君主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

——摘编自秦晖《中国思想史》

材料二
秦朝以来, 天子(皇帝)”成为 大一统 天下秩序的权力核心。废分封立郡县的举措使 中国 有了凝聚为一体的趋势,不仅使 中国 成为 大一统 观念具体实践的核心区域,而且拥有 中国 (中原地区),并继承和发展 大一统 政治秩序成为评价后世王朝是否为 正统 的基础标准。 大一统 观念诞生于中原地区的农耕族群中是学界普遍的认识,其在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得到了高度评价。可以说, 大一统 观念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内容。

——摘编自李大龙《农耕王朝对大一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周秦之变的政治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谈谈你对中国古代 大一统 观念的认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