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二校七年级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七年级 试卷类型:月考试卷 适用省份:河南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5 浏览数:154

一、选择题

1.

研究表明,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而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3万年。比起北京人,山顶洞人各方面都有所进步,但二者的生活习性也有相同之处,其表现在(  )

A.缝制衣服,有爱美意识B.建造房屋C.集体生活,用打制石器D.人工取火

2.

我们一般将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前者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和诠释。研究北京人时,可以作为第一手史料的是(  )

A.北京人头部复原图B.考古现场的影像资料C.北京人头盖骨化石D.历史学家的著述

3.

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生产工具。下图的考古发现可以证明北京人(  )

北京人使用的石器

A.会建造干栏式房屋B.会磨制石器作为工具C.生活在旧石器时代D.可以打造木结构水井

4.

下表所示为我国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部分)据表可知,中华文明起源具有(  )

文化遗址

所在地区(今)

文化遗址

所在地区(今)

元谋人

云南

金牛山人

辽宁

北京人

北京

丁村人

山西

马坝人

广东

和县人

安徽

山顶洞人

北京

巫山人

重庆

蓝田人

陕西

长阳人

湖北

A.多元性B.同步性C.竞争性D.领先性

5.

自发现北京人头盖骨化石以及大量石器和用火遗迹以后,直立人存在才得以确认,从而基本上明确了人类进化的序列,为 从猿到人 的伟大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这表明(  )

A.北京人能够制作精美的磨制石器B.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C.北京人已经具有现代人类的特征D.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6.

下列原始居民开始使用磨制石器的是(  )

A.北京人B.元谋人C.河姆渡人D.山顶洞人

7.

陶寺遗址发现的城址规模宏大,不同阶层的人有不同的居住区,各区域有明确的职能分工,功能齐备。 墓葬有大、中、小型,随葬品多寡不等,有大型石磐以及玉、石制作的礼器,也有的墓一无所有。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社会分工十分鲜明B.早期国家不断发展C.多元一体格局形成D.阶级阶层分化明显

8.

考古文物是我们了解历史的一种重要途径。下面的出土文物从器物造型和图案设计上可以佐证我国先民(  )

猪纹陶钵


人面鱼纹彩陶盆 

A.开始使用甲骨文B.善于制作青铜器C.具有朴素的审美观D.精通狩猎技巧

9.

俗话说, 民以食为天 农业稳,天下稳 ,农业是国之根本。我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标志有 (  )
①农作物种植 ②家畜饲养的出现③聚落的发展
④磨制石器的发展 ⑤牛耕的出现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⑤C.①②③⑤D.①③④⑤

10.

依据现今的考古发现,下列有关我国原始农业所创造的 世界之最 表述错误的是 (  )

A.世界上最早栽培稻B.世界上最早栽培粟C.世界上最早栽培玉米D.世界上最早栽培黍

11.

人们借助考古发现,距今约258万年至1万年末期的遗址中,一般很难见到炭化的粮食作物遗存。而大约距今1万年以后的许多遗址中,都有一些完整的炭化粮食遗存。炭化粮食遗存的发现反映出(  )

A.古代农业耕作技术发展显著B.古代粮食保存技术日益进步C.人类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D.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12.

从北京人到山顶洞人,再到河姆渡人和半坡人,清晰展示了从择洞而居到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共同因素是(  )

A.人工取火的发明B.建筑工具的改进C.饲养水平的提高D.生产技术的进步

13.

彩陶最早流行于河南西部、陕西关中地区、山西南部接壤的区域。到距今5300年左右,彩陶文化影响范围达到黄河上游和下游、长江上中下游和辽河流域。下图考古发现的部分彩陶片,由此可知 (  )

A.旧石器时代手工业发展迅速B.中原地区文化影响周围地区C.彩陶的烧制技术水平非常高D.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平衡

14.

如图为中原各地龙山文化分布图片。据此可知(  )
202411031747360931

A.早期国家的产生B.统一国家的建立C.繁荣开放的时代D.中原文明的演进

15.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帝王世代沿袭,父子相传、兄终弟及,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 这种王位世袭制度开始于(  )

A.尧舜的继位传承B.禹传子,家天下C.商汤灭夏D.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

16.

西周初年宗亲周公旦被封在参与叛乱的商朝旧部故地——奄,建立鲁国;功臣姜尚即姜子牙被封在敌视周的东夷人故地——营丘,建立齐国。这表明周初分封的主要目的是(  )

A.传播文化B.奖赏功臣C.控制地方D.发展经济

17.

2022年11月,考古工作者在位于陕西省泾阳县的蒋刘遗址发现了一处距今约5000年的仰韶晚期大型环壕和成人墓地,出土大量陶器、石器、骨器等遗物和数量丰富的笄形骨器。回溯历史,在该省份发现的距今约6000年的遗址是(  )

A.北京人遗址B.山顶洞人遗址C.半坡遗址D.河姆渡遗址

18.

夏朝筑有以城墙和护城河作为防护的城堡和大型宫殿,并且组建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建立起国家政权机构。这标志着(  )

A.中央集权制度建立起来B.中国古代国家的形成C.夏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

19.

下图为某同学筹备的中国境内北京人专刊的部分素材,以下还能放到专刊里的是(  )
202411031747360931

A.磨制的骨针B.打制的石锤C.碳化稻粒D.彩绘陶盘

20.

最能印证 中国原始农耕时期,人们会搓合绳索,逐渐掌握了纺织技术。 这一结论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二、材料题

21.


材料一 1965年,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西北小山岗上,考古学者发现了两枚上内测门齿,多件粗糙的石器,人工加工痕迹清楚,还发现大量炭屑和两小块烧骨。
材料二 1929年,在中国青年学者裴文中额主持下,于12月2日下午发现了一个完整额头盖骨化石和 一些其他部位的骨骼化石,还有大量的打制石器、动物化石和灰烬。
(1)分别说出两则材料所介绍的两个远古人类的名称以及其各自的生活年代。
(2)根据史实进行推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根据下列史实和推论,结合两则材料的内容完成两组相关史实和推论。
例:史实:粗糙的石器七件,人工痕迹清楚。推论:元谋人已经会制作打制的石器。
①史实:推论:
②史实:推论:

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农天下之本也。

——汉文帝


材料二 距今5000年左右,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部落生活在今陕西渭河流域和黄土高原一带,炎、黄部落之间不断地联合、交融,在中原地区形成以黄帝、炎帝部落为主体的华夏族。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与周边各民族加强了经济、文化的联系,他们相互学习、互相促进,华夏族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摘编《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三 某地区举办轩辕黄帝祭祀活动,来自社会各界共1000余人来到当地的黄帝祭祀广场,共同祭祀轩辕黄帝……诵读祭文、行祭祀礼,百余人着汉服颂歌乐祭,还有轩辕车会、舞狮等民俗表演活动,民众纷纷敬献花篮和鲜花……
(1)农业是国家的根本,请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写出我国最早培植的农作物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说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一说人们举办祭祀黄帝的活动的现实意义。 

2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某遗址出土的物品(如下图)。

材料二 相传,尧年老的时候,在部落联盟会议上提出后继人问题,尧虽不同意,但还是让他担任工师之职,结果不行。大家又推荐舜,说他很能干。于是舜协助尧20年,得到各方面的锻炼。尧死后,舜才正式主持联盟的事务。
(1)材料一中的 某遗址 位于什么流域?该遗址代表的远古居民的住房是什么样式的?
(2)从材料二可知,当时部落联盟的首领是如何产生的?
(3)综合所学知识,我们了解历史的途径有哪些?请列举两例。 

2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武王怀念以前的圣明君主,于是把焦这个地方封给神农之后,把祝这个地方封给黄帝之后, 然后封各个功臣谋士,封姜尚到营丘,称作齐地。把曲阜封给弟弟周公旦,称作鲁地。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可受 者有哪几类?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天子给予了诸侯什么?而诸侯又是如何回馈的?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周朝实行分封制的目的,并简述这一制度给当时国家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

25.

请观察年代尺,选择其中的事件,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实正确; 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