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
图1 西汉地方政区示意图
图2 元朝行省
①议亲(皇帝亲戚)
②议故(皇帝故旧)
③议贤(有传统德行与影响的人)
④议能(有大才能)
⑤议功(有大功勋)
⑥议贵(贵族官僚)
⑦议勤(为朝廷勤劳服务)
⑧议宾(前代皇室宗亲)
科学要服从神学,神学理论高于其他知识。
教育内容主要有神学和七艺,神学有《圣经》、祈祷书和教会礼仪。
七艺主要由古希腊教育内容演变而来,经过基督教改造,为神学服务教育方法原始、烦琐、机械。
维护神学和教会绝对权威,要求学生盲目服从《圣经》和教师。
学校个别施教,纪律严格,体罚盛行。
二、材料阅读
——摘编自李大钊于1913年4月发表的《大哀篇》
三、开放性试题
隋朝
隋文帝于开皇七年(587年)制诸州岁贡三人,开皇十八(598年)年命“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干济二科举人”。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置进士科,轻“门弟”,重“才干”,“任人唯贤”
唐朝
考试科目种类更加齐全、丰富。唐初较重明经和进士科,后又逐渐重进士科。同时,制举也成为唐代科举的一大特色,即皇帝随时下诏举行的科举,制举所列科目,由皇帝亲自选定。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
宋朝
考试科目,有进士,有武举,常选之外又有制科,有童子举。宋神宗始罢诸科,而分经义,诗赋以取士,其后遵行,未有改动
元朝
科举时存时废,实行共约50年。科举中没有武举的考试科目,此外,元朝还将等级秩序充分体现在科举制度中:将考生分为左(蒙古人、色目人)右(汉人、南人)榜。元朝还通过科举确立了程朱理学在经义上的统治地位
明朝
学校教育与科举制度紧密结合,且明代士人在正式入考前须先获取资格,即进行资格获取考试。另外,明代科考的出题范围及答题格式、语言具有局限性:“专取四子书及《易》《诗》《书》《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及八股文
清朝
放宽对士人参举的一些限制,科目主要分为常科(文科、武科)、特科、翻译科,其考试和监督管理程序更加复杂严格,八股取士也被传承了下来,并且,同元朝一样,将高压政策、民族等级制度与科举相结合,满足统治者的需求
——摘编自崔毅铭《科举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僵化的因素分析》
四、材料阅读
——摘编自杨泽伟《国际法发展的历史分期》
——摘编自杨泽伟《第二次世界大战对现代国际法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