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湖南省岳阳市湘阴县知源高级中学等多校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16+4)【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一】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湖南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19 浏览数:131

一、单选题

1.

世界最早的文明分别出现在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以及欧洲巴尔干半岛和爱琴海地区。这些文明产生之初(  )

A.彼此交流并孕育统一性B.都出现了象形文字C.独立发展且呈现多元化D.均以农耕文明为主

2.

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发表后,一些天文学家依此对行星运动做了更为准确的观察,其中最著名的是丹麦天文学家泰寿,开普勒就是根据泰寿积累的观察资料,最终推导出了星体运行的正确规律。由此可知,哥白尼的学说(  )

A.促进了文艺复兴的兴起B.受到了科学界普遍尊重C.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发展D.动摇了神权统治的基础

3.

1800年美国就业女性占女性总数的5%,到1850年增长至10%。妇女们纷纷从家庭走向社会,积极参与到社会工作中,其中有一部分从事技术性工作。这一现象反映了美国(  )

A.就业政策的调整B.工业革命的发展C.妇女运动的兴起D.阶级结构的变化

4.

21世纪以来,俄罗斯凭借其强大的全球性战略军事力量,在世界政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日本长期在亚太地区扮演重要角色,印度和澳大利亚也在各自所处的区域中拥有其他国家所不及的支配性力量。这反映出当今世界(  )

A.大国霸权主义横行B.贸易保护主义盛行C.国际关系错综复杂D.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5.

图1、图2能够反映出西汉与元朝(  )

图1 西汉地方政区示意图


图2 元朝行省

A.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B.统治者注重革新地方制度C.民族凝聚力得以增强D.中央稳定地方统治的意图

6.

公元前5世纪末,雅典反贿赂法相关规定从 如果有人受贿 变为 如果有人收受贿赂并危害民众 。公元前4世纪, 危害城邦 成为界定贿赂行为的核心要素,从而使法庭有了明确的判断依据。这些变化反映了雅典(  )

A.重视用法律维护公共利益B.城邦民众已接受反贿赂法C.直接民主制弊端日益显现D.陪审法庭执法的程序公正

7.

下图是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 手工试验厂 股票。据此可知(  )

A.甲午中日战争后光绪帝支持维新变法B.国货运动促进民族工业发展C.清末新政时期允许民间集资办工厂D.晚清民族工业受到列强排挤

8.

《旧唐书·卷四》云:“(尚书都省)左、右仆射各一员……统理六官,纲纪庶务,以贰令之职。自不置令,仆射总判省事。御史(台)纠劾不当,兼得弹之。 据此可知,唐代(  )

A.君主专制权威的强化B.官僚体制相当完备C.御史台的监察权有限D.尚书省的地位上升

9.

西方各国大都实行比较严格的文官职位分类制度,即把各种文官职位的工作内容,按照行业和性质的不同,划分为若干大类,再在各类职位中按照责任轻重,工作难易程度,分为若干等,在等以下再分若干级,每一等级都有明确的规定和职责要求。这种职位分类制度(  )

A.体现了分权制衡原则B.易滋生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C.解决了营私舞弊乱象D.一定程度上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10.

1983年10月,中组部出台文件改革干部管理队伍。这次改革打破了过去干部管理僵硬的局面。1984年7月,中组部印发新修订的《中共中央管理的干部职务名称表》。中央直接管理的干部人数由原来13000多人减少到4200多人。这些举措旨在(  )

A.提高高层干部的法制意识B.适应经济体制改革需要C.调动人们经济建设的积极性D.活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1.

魏明帝在制定《魏律》时,以《周礼》的 八辟 为依据,正式规定了 八议 制度。内容如图所示。据此推断,该制度(  )

①议亲皇帝亲戚

②议故皇帝故旧

③议贤有传统德行与影响的人

④议能有大才能

⑤议功有大功勋

⑥议贵贵族官僚

⑦议勤为朝廷勤劳服务

⑧议宾前代皇室宗亲

A.封建等级色彩浓厚B.保护封建特权阶层C.强化血缘政治关系D.适应中央集权需要

12.

下面所示资料集中反映了欧洲中世纪(  )

科学要服从神学,神学理论高于其他知识。

教育内容主要有神学和七艺,神学有《圣经》、祈祷书和教会礼仪。

七艺主要由古希腊教育内容演变而来,经过基督教改造,为神学服务教育方法原始、烦琐、机械。

维护神学和教会绝对权威,要求学生盲目服从《圣经》和教师。

学校个别施教,纪律严格,体罚盛行。

A.基督教教育的反动B.宗教改革兴起的根源C.基督教服务于王权D.基督教传承世界文化

13.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题词: 向雷锋同志学习 ,随后全国掀起了学习雷锋先进事迹的热潮。此后每年的3月5日成为学雷锋纪念日。雷锋纪念日的设立有助于(  )

A.唤醒国民民族危机意识和爱国意识B.发扬不怕困难、敢于牺牲的精神C.激发人们爱科学、爱劳动的积极性D.全社会形成热爱社会主义的氛围

14.

日本为学习唐朝的文化和各种政治典章制度,经常向唐朝派遣大批留学生和遣唐使,使得中日两国的交往在唐代形成了一个高峰。派往唐朝的留学生和遣唐使,将中国的文化及典章制度传回本国,日本仿照唐朝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日本的这些做法实质上反映了(  )

A.日本社会性质改变B.唐朝文化实现了对周边文化的同化C.唐朝文化的开放性D.先进文明对于周边国家具有吸引力

15.

中共十九大以来,越来越多的拉美国家开始与中国建立紧密的经济和政治关系。中国已成为拉美国家的重要贸易伙伴和投资来源国,中国与拉美国家之间的政治互信不断增强,中国在拉美的朋友圈不断扩大,拉美国家已成为共建 一带一路 不可或缺的参与方。这主要得益于中国(  )

A.努力与大国建立新型伙伴关系B.积极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C.与拉美多国结成经济政治联盟D.与拉美国家有相似经历和诉求

16.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之后,西方各国相继放弃金本位制,普遍实行不兑换的纸币制度。起初,西方国家纷纷采取本币贬值的措施,实行外汇倾销。20世纪30年代末形成了 英镑集团 美元集团 等货币集团。这反映出当时(  )

A.欧美国家的经济混乱无序B.货币大战导致世界大战发生C.区域性经济合作显著加强D.西方国家争相转嫁经济危机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仁人义士……行之者断头绝脰,掷无量之头颅、骸骨、心思、脑血,夙兴夜寐,无时不与此贼民之徒,相激战于黯黯冤愁之天地中,以获今日之所谓共和者又何如也?……而骄横豪暴之流,乃拾先烈之血零肉屑,涂饰其面,傲岸自雄,不可一世,且悍然号于众曰: 吾固为尔民造共和幸福也。 呜呼!吾先烈死矣!豪暴者亦得扬眉吐气,击柱论功于烂然国徽下矣。共和自共和,幸福何有于吾民也?……夫今之为政者,匪不纲其政缔以示斯民,若社会政策也,保护制度也,是又徒炫耀其名以贾吾民之欢心已耳。钻营运动争权攘利之不暇,奚暇计及民生哉?然则所谓民政者,少数豪暴狡狯者之专政,非吾民自主之政也;民权者,少数豪暴狡狯者之窃权,非吾民自得之权也;幸福者,少数豪暴狡狯者掠夺之幸福,非吾民安享之幸福也。

——摘编自李大钊于1913年4月发表的《大哀篇》

(1)根据材料,概括李大钊的观点。
(2)结合中国近代史知识,对材料中李大钊的某一观点进行论证。

三、开放性试题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隋唐至明清,科举制度不断发展变化。其变化的原因在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动等诸多因素所致。

隋朝

隋文帝于开皇七年(587制诸州岁贡三人,开皇十八(598年命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干济二科举人。隋炀帝大业二年(606置进士科,轻门弟,重才干任人唯贤

唐朝

考试科目种类更加齐全、丰富。唐初较重明经和进士科,后又逐渐重进士科。同时,制举也成为唐代科举的一大特色,即皇帝随时下诏举行的科举,制举所列科目,由皇帝亲自选定。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

宋朝

考试科目,有进士,有武举,常选之外又有制科,有童子举。宋神宗始罢诸科,而分经义,诗赋以取士,其后遵行,未有改动

元朝

科举时存时废,实行共约50年。科举中没有武举的考试科目,此外,元朝还将等级秩序充分体现在科举制度中:将考生分为左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榜。元朝还通过科举确立了程朱理学在经义上的统治地位

明朝

学校教育与科举制度紧密结合,且明代士人在正式入考前须先获取资格,即进行资格获取考试。另外,明代科考的出题范围及答题格式、语言具有局限性:专取四子书及《易》《诗》《书》《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及八股文

清朝

放宽对士人参举的一些限制,科目主要分为常科文科、武科、特科、翻译科,其考试和监督管理程序更加复杂严格,八股取士也被传承了下来,并且,同元朝一样,将高压政策、民族等级制度与科举相结合,满足统治者的需求

——摘编自崔毅铭《科举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僵化的因素分析》

围绕 科举制的变化 这一主题,从材料中任选一个朝代及一种或多种影响因素(可补充其他因素),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①论题须包含所选朝代、影响因素;②阐述时,所举史实须与所选朝代密切相关;③紧扣主题,持论有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四、材料阅读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进入20世纪后,国际组织有了较大发展,国际社会的集体安全制度开始受到重视。第一次世界大战极大地破坏了国际法,使国际法面临严重危机。然而,国际法并没有消亡,它仍然随着国际关系的演变而继续发展。国际联盟体系的建立,标志着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常设国际法院的诞生,这是国际司法制度的一种进步。开始出现的广泛强制仲裁体系,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早在1920年,国联行政院的一个决议就表明,国联成员国中立的概念并不符合如下原则:所有成员国在实施针对盟约违反国的行动方面有合作的义务。1934年,国际法协会通过了《非战公约》的解释条款,并指出,在交战双方都违反该公约的情况下,可以免除中立国的传统法律义务。

——摘编自杨泽伟《国际法发展的历史分期》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国际法,虽然规定了禁止侵略战争,但是它既没有设立有效防止战争的机制,也没有详细规定发动和进行侵略战争的责任。在二战进程中,同盟国开始着手制定追究侵略责任、严惩反和平罪行和战争罪行以及反人类罪行的规范,并建立实施了这些规范的机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国际组织的大量涌现,特别是联合国的成立,国际组织的国际法主体资格问题,得到了各国政府和国际法学者的普遍认同。由于联合国集体安全制度、海洋法、航空法、空间法和国际人道法等方面的发展,传统战时中立的权限已经发生了变化,有些方面扩大了,而另外一些方面则受到了限制。与现代国际法中的《国际联盟盟约》相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合国宪章》中的集体安全制度有了显著的进步。国际法院于1946年在海牙设立,国际法院的裁判实践,对国际争端的解决与国际法的发展有较大影响。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以来,国际法院的判决基本上反映了国际正义力量的主张,其咨询意见也常被当作国际法的权威解释广泛引用。

——摘编自杨泽伟《第二次世界大战对现代国际法发展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际法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对现代国际法的影响,并谈谈你对国际法的认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