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浙江省精诚联盟高一第一学期10月联考历史试题(16+4)【纲要上】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浙江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2 浏览数:43

一、单选题

1.

20世纪70年代发掘的陕西西安姜寨遗址分为居住区、窑厂和墓地三部分。其中墓地部分墓葬的随葬品不多,差别也不大。这反映了(  )

A.旧石器时代早期的社会生活特征B.母系氏族公社的生活状况C.原始人群时期没有明显贫富差距D.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2.

《战国策》记载: 启与支党攻益,而夺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这说明(  )

A.禹建立了最早的奴隶制国家B.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C.夏朝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D.嫡长子继承制的实行

3.

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说: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华夏 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下列关于华夏认同说法正确的是(  )

A.春秋时期华夏族吸收新鲜血液开始产生B.战国时期还未出现华夏认同观念C.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D.春秋战国时期各族同源共祖观念得到发展

4.

《吕氏春秋》记载: 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刬,不得休息。 作者认为(  )

A.大道之行,天下为公B.统治者要与民休息C.统一有利于结束战争D.物极必反,柔能克刚

5.

对于汉朝的制度建设,后人概括为 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意为汉朝在建立自己的政治制度时,既保留了秦朝的一些制度,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改革和创新。下列措施中属于汉朝改革创新的有(  )
①实行郡国并行制 ②设立中朝 ③实行刺史制度 ④实行皇帝制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6.

某部医药学著作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将东汉以前零散的药学知识进行了系统总结,其中包含了许多具有科学价值的内容,被历代医家所珍视。该著作是(  )

A.《黄帝内经》B.《千金方》C.《神农本草经》D.《唐本草》

7.

观察如图,这一对峙局面结束于(  )

A.公元前3世纪末期B.公元3世纪末期C.公元2世纪初期D.公元2世纪末期

8.

《新编中国史·魏晋南北朝史》记载:尽管分裂是这个时期的整体特点,但是社会并没有停滞不前,还表现出发展的趋势,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都具有明显的时代特点。下列选项中,体现 发展的趋势 的有(  )
①西晋短暂统一 ②江南开发 ③北魏孝文帝改革 ④西晋八王之乱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9.

古代中国历来重视农业,关于农业的书籍很多。有一农书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系统地总结了六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劳动人民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以及治荒的方法,详细介绍了季节、气候、和不同土壤与不同农作物的关系,被誉为 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 。该著作是(  )

A.《汜胜之书》B.《四民月令》C.《齐民要术》D.《农政全书》

10.

论及某一选官制度,有学者指出:某一朝代针对选人过程中的弊端,改成自由竞选,所谓 怀牒自列 。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各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这一选官制度是(  )

A.世官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11.

《孟子·滕文公上》载: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下列关于井田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公田 属于国有, 私田 属于私有B.公田 名义上周天子占有,实际上贵族占有
C.井田制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D.战国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井田制

12.

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在许多国家掌握政权。他们纷纷任用法家的代表人物开展变法,如李悝在魏国推行变法,吴起在楚国实行变法,商鞅在秦国进行变法。下列有关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春秋战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B.各国出于争霸富国强兵的需要C.确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D.商鞅变法最彻底效果最为显著

1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不断前行最深层、最持久的力量。下列选项中,由老子提出且包含朴素辩证法的是(  )

A.治世不一道,变国不法古 B.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
C.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D.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14.

秦朝将战国时已经形成的郡县制在全国推广,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下设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下列基层组织中负责维护治安的是(  )

A.乡B.里C.亭D.县

15.

东晋建立之初,琅琊王氏当权,出现了 王与马,共天下 的局面。此后,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家族相继掌权。上述材料反映了(  )

A.君主专制的加强B.东晋的士族专权C.九品中正制破坏D.宗室贵族争权

16.

中国古代有位高僧曾从长安出发,向西经西域至天竺求取佛经,前后历时十四年,陆去海回,游历三十多个国家,行程五万公里,被誉为西行求法第一人。这位高僧是(  )

A.玄奘B.鉴真C.法显D.空海

17.

如表是秦到唐后期、五代时期行政区划演变表,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时期

高层政区

统县政区

县级政区

县、道

郡、王国

县、道、邑、侯国

魏晋南北朝

郡、王国

县、国

隋、唐前期

唐后期、五代

方镇

州、府

A.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主因B.高层政区随着历史的发展幅员渐次扩大
C.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政区,是相对稳定的D.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

18.

唐太宗是历史上比较开明的一代君主,他所开创的 贞观之治 局面为后来人所敬仰,而他实行的民族开明政策尤为后人所重视,同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关于唐太宗的民族政策措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发兵击败东突厥,东突厥灭亡B.联合回纥灭西突厥
C.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加强对西域的管理D.与吐蕃会盟,史称 长庆会盟

19.

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隋唐时期,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观察如图,门下省位于图中(  )

A.①B.②C.③D.④

20.

烽火戏诸侯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典故,讲述了西周末年周幽王为了博得宠妃褒姒一笑,多次无故点燃用于军事警报的烽火台,戏弄诸侯的故事。故事被司马迁记入正史,但经后人研究考证此故事显然是凭空捏造的,只能是一个传说,钱穆因此称司马迁这一记载为 委巷小人之谈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史记》这一记载没有研究价值B.能被记入正史的就是信史C.历史研究必须借助考古的成果D.传说的背后能反映出一定的历史真实

二、材料阅读

21.

传统中国在数千年的发展中积累了有关国家治理的丰富思想和基本经验,形成独特的治理模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起源于战国,推行秦汉至明清的古代官僚行政管理,其权力运作的基本过程,可以分为皇帝支配、中央官僚行政、地方官僚行政三个部分。与权力运作过程相关联的官僚自身管理机制和施政手段,又包括更政、整肃、公文流通和胥吏幕僚四个方面。
材料二
汉代君臣认为秦代失败,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汲取过度。兴奋起来刹不住闸。所以要为这一绞肉机安上暂停按钮,为这个高速列车装上刹车装置。另一个原因是思想文化建设出了问题。秦朝没有成功建立起一个有说服力的信仰和价值系统。法家的那套东西,本身是只能做不能说的,公开依靠法家,就把自己的统治秘诀暴露给了天下。所以要在意识形态上进行伪装。

——张宏杰《简读中国史》

材料三
汉兴至于孝武,事征四夷,广威德,而张骞始开西域之迹。其后骠骑将军击破匈奴右地,降浑邪、休屠王,遂空其地,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后稍发徙民充实之,分置武威、张掖、敦煌,列四郡、据两关焉。

——《汉书·西域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别指出秦朝官僚行政管理权力运作 三个部分 的具体名称,并用一句话概括其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汉代吸取秦代教训在 意识形态上进行伪装 的两个表现。(2分)
(3)根据材料三列举汉武帝时代西北边疆治理的举措,并结合所学简述其影响。(4分)

22.

赋税是国家财政的根本,历代王朝普遍重视赋税制度的建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国朝著令,赋役之法有三:一曰租,二曰调,三曰庸。……此三道者,皆宗本前哲之规模,参考历代之利害。其取法也远,其立意也深,其敛财也均,其域人也固,其裁规也简,其备虑也周。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以之厚生,则不堤防而家业可久;以之成务,则不校阅而众寡可知;以之为理,则法不烦而教化行;以之成赋,则下不困而上用足。

——【唐】陆贽《翰苑集》

材料二
一个新制度的出现都有它一定的社会背景的。两税法出现的背景不能单纯地从赋税制度上去探索,它有着深刻的经济原因,必须从基本生产关系土地制度的演变上去探索它。……单从两税法赋税制度上看,它定税的原则也比较公平合理手续简便,因此在实施的初期是取得了一些效果的,相对地减轻了人民的负担。自从两税法实施后,它是以土地、财产的多寡作为征赋的标准,田多的地主,财厚的商人,也不得逃免,国家在不增加赋税的前提下是增加了收入。

——陈野《论两税法实施的背景和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别说明 的内容,并指出租庸调制实施的经济基础。(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两税法实施的经济原因并分析两税法的推行产生了哪些影响。(6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