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第一中学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16+4)【选择性必修一】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内蒙古自治区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34

一、单选题

1.

周王室将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人民一同分封给受封者,土地和人民皆由受封者世袭占有并进行统治。与此同时,周王室还将一部分殷商贵族分配给封国,使这些贵族带着他们的宗族,随从受封者迁到封国。周王室这些举措意在(  )

A.推动各地经济文化交流B.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C.助力封国增强统治力量D.拓展国家的统治区域

2.

汉代画像石(砖)上描绘了大量妇女参与劳动的场景,她们不仅从事农业劳动,还广泛涉足手工业以及其他经济活动,比如蚕桑业、纺织业和酿酒业。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妇女社会地位的提升B.自然经济主导地位的确立C.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D.政府对妇女劳动的重视

3.

太和十九年(495年),北魏孝文帝诏令,官员上朝时不准使用鲜卑语,若有违者,免其官,后来考虑到年龄已经较大的大臣学习汉语比较困难,故又作一规定: 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 这表明孝文帝改革(  )

A.具有坚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特点B.借鉴了中原先进的政治文明C.消除了朝廷内部保守派势力的阻碍D.加速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

4.

中国古代的和亲文化源远流长,唐朝是典型的代表。唐太宗曾说: 若遂其来请,结以婚姻,缓辔羁縻,亦足三十年安静,此亦一策也。 唐朝熟练运用和亲政策,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这可用于说明,中国古代的和亲(  )
①是基于弱势而采取的权宜之计 ②在历史传承中得到了发展
③总体上有利于国家稳定和发展 ④促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确立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5.

嘉靖九年(1530年),内阁辅臣桂尊主张实行 一条鞭法 等措施的改革,直到万历九年(1581年)才被张居正推广到全国。新法规定: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 一条鞭法 得以推广的主要客观因素是(  )

A.内阁辅臣的强烈要求B.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C.贵族地主势力的削弱D.农民反抗斗争的激烈

6.

鸦片战争后,部分中国知识分子认为中国战败 正由中国书生狃于不勤远略,海外事势夷情,平日置之不讲,故一旦海舶猝来,惊若鬼神,畏如雷霆,夫是以偾败至此耳 。据此可知,这些知识分子(  )

A.已萌发 开眼看世界 的思想意识B.意图发起自强求富的社会运动C.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以挽救危亡D.初步形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主张

7.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公务员考试是非国民党员进入政府的主要渠道,其中党义是必考科目。若应考者党义考试不合格,便会被取消复试资格,彻底丧失此次录取机会。国民政府还明文规定: 如果党员与非党员能力相当时,用人先优党员任用,裁员先裁非党员。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文官制度(  )

A.加强了人民的思想控制B.具有鲜明的政治偏向性C.正式建立文官考试制度D.正式建立了公务员制度

8.

1941年5月1日,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其中第十七条规定: 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尊重蒙回民族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 这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  )

A.将民族平等作为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B.以建立民族自治区为主要工作目标C.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政策D.把尊重少数民族信仰置于首要地位

9.

新中国制定的某部宪法确认了中国全民所有制、合作社所有制、个体劳动者所有制和资本家所有制的四种经济形式,并且分别规定了国家对四种经济形式的政策。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A.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B.社会主义改造正在顺利进行C.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现新局面D.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权

10.

尼罗河水每年都会泛滥,等洪水退去之后,古埃及人便在洪水浸泡过的土地上耕种。为了准确预测洪水到来和退去的时间,古埃及人制定了历法,根据天狼星和太阳的相对位置来判断一年中的时间和节气。这说明古埃及(  )

A.历法完全服务于农业生产B.历法制定具有较高科学性C.文明发展受地理环境影响D.民众对太阳有着特殊崇拜

11.

14世纪中叶,英国在普通法院之外,设置 衡平法院 ,英国衡平法的主要部分信托,则以罗马法的信托遗嘱为依据。而衡平法院的大法官主要按照罗马法原则,以 国王良心的监护者 的身份断案。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

A.摒弃了传统的司法体系B.法律至上原则被打破C.司法制度已经臻于完善D.法律体系的兼容并蓄

12.

17世纪的荷兰,众多反对罗马教廷和教会腐败、提倡人文主义新思想的书刊得以出版发行,荷兰由此成为当时欧洲重要的文化传播和舆论重镇。这一现象反映出(  )

A.社会制度转型推动了思想变革B.宗教改革在荷兰取得巨大成功C.人文主义新思想主导社会发展D.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深入发展

13.

如表为1851年英法两国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国家

总人口/万人

农村人口百分比

城市人口百分比

英国

1800

48%

52%

法国

3600

75%

25%

A.法国工业化进程较英国缓慢B.法国农业发展水平高于英国C.英国城乡经济发展趋于平衡D.法国社会贫富差距逐渐拉大

14.

1893年,明治政府颁布《文官任用令》和《文官考试规则》,强调对文官的任用必须以考试合格为前提。如果没有天皇的直接许可,新任命的敕任官(一种高级官员)首先得具备奏任文官的资格,并且他们所担任的官位等级一定要在三等以上。这说明当时日本(  )

A.文官成为政治改革重心B.封建专制主义制度进一步发展C.文官制度得以最终确立D.规范了文官选拔和任用的资格

15.

二战结束后,苏联从德国掠夺了一大批专家人才,还将德国境内大量的重工业厂房设备拆除并运回苏联;位于中国东北的日本厂房设备,也被拆除运到苏联的东部地区。苏联此举意在(  )

A.改善民众生活B.为冷战做好准备C.增强国防力量D.根除法西斯势力

16.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某经济学教授认为,各国央行要推动实现外汇储备多元化,还要推动实现交易多元化,即要摆脱美元,转而使用欧元区、中国以及其他经济体的货币进行交易。这(  )

A.是对美国经济霸权的挑战B.表明美元国际地位已丧失C.会让全球货币体系更稳定D.意味着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300年,元成宗为改变以 祖宗家法 治国的局面,决定加速《大德律》的立法进程。然而,这部法律因各种原因,致使漏洞百出。直至元仁宗 纂集世祖以来法制事例 进行修法,后又经元英宗的努力,《大元通制》这部法典最终得以颁行。《大元通制》大量采用蒙古习惯法的成例编写格式,其中格例2539条,断例717条,约占三分之一。《大元通制》借鉴唐律十二篇的律典名目,将 断例 编撰为 通例
《大元通制》制定五服之令,指出: 国家以风俗为本,人道以忠孝为先。可以移忠,可以事上。忠孝既立,则人道修而风俗厚,为治之至要也。 因此,律典规定给予汉人官员回乡奔丧守孝的假期,并称之为 以人伦重事 。此外,《大元通制》对蒙古旧婚姻习俗也进行了改革。
《大元通制》规定蒙古人触犯法条,除奸盗之罪外,一律不得刑拘;犯下死罪者不能拷打,每日给予饮食,不得给蒙古人刺字。蒙古族官员犯法必须由蒙古族官员审判,按律问罪;行杖刑,鞭刑等也须由蒙古族之人执行。朝廷皇族和重臣、各等蒙古族官员、蒙古及色目人贵族违法犯罪,由皇帝主持审理。规定汉人任宿卫、分司等职务的,不能配发武器。同时还规定,蒙古人殴打汉人时,汉人不得还手等条款。

——摘编自张莉初《元代<大元通制>探源》

(1)根据材料,概括元朝《大元通制》颁行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大元通制》内容所反映的信息进行历史阐释。(要求:至少提取一项信息。)(6分)

18.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总量较小,基础设施落后,对外开放程度低,三大需求(指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国外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波动较大,需求结构很不稳定。1981年甚至出现了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3%的局面。这一时期,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也经常为负值。但随着经济实力的提高,融资方式的多样化,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投资和净出口对经济增长拉动的作用大幅提高,2007年消费、投资、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9.6%、42.4%和18.0%。
近年来,在国家扩大内需战略的带动下,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显著增强。尤其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内需的强劲增长有效弥补了外需的不足,对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2012年,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分别为55.0%、47.1%和—2.1%。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改革开放铸辉煌经济发展谱新篇—-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2013年11月)

(1)根据材料,概括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需求结构 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需求结构 变化主要因素。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古希腊和古罗马出现了一些国际法的因素。古希腊城邦国家间形成了使节制度,使节任务包括签订条约、宣誓等,享有尊荣和不可侵犯权,违反准则被视为极端敌对行为。古罗马在使节和战争方面制定了更多法律化的原则、规则和制度,重视条约的缔结和作用,与外国的关系取决于是否缔结友好条约,以决定来自或去往该国的人或货物是否受法律保护。随着来到罗马的外国人增多,产生了万民法,其一是规范外国人与罗马人关系的部分,其二在广义上是指所有国家或许多国家的共同法,包括领土、海上航行、外交使节不可侵犯、战胜者对战利品的权利等国际法规则,万民法被认为是国际法的前身。

——摘编自吴锦标《国际法与国际秩序》

材料二
近现代国际法的发展始于16世纪,随着欧洲国家间交往的增加,国际法逐渐形成。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了国家主权平等的原则,标志着近代国际法的开端。此后,国际法在调整国家间关系、解决国际争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世纪,国际法的领域扩及海洋法、外交法、战争法等多个方面。同时,国际仲裁制度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然而,这一时期的国际法也存在着不平等和不公正的现象。

——摘编自王铁崖《国际法引论》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45年成立的联合国,通过了《联合国宪章》,确立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的宗旨。联合国的成立为国际法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平台,推动了国际法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国际人权法、国际环境法、国际经济法等领域的法律规范不断涌现。同时,国际法院等国际司法机构日益重要。

——摘编自周鲠生《国际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希腊和古罗马国际法因素产生的共同条件。(4分)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近现代国际法的发展趋势。(6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国际法发展对国际关系的影响。(4分)

三、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2分)
材料

影响中国近代政治体制演变的因素很多,如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如表为近代中国政治体制的发展情况。

阶段

政治体制发展情况

第一阶段:从1840年至19122月的晚清时期

半殖民地半封建政治制度开始形成的时期

第二个阶段:从19121月至4月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中国政治体制发展史上破天荒的变革时期

第三个阶段:从19123月至19286月的北洋政府时期

北洋军阀实行封建军事专制政治体制

第四个阶段:从19274月至19494月南京重庆国民政府时期

国民党蒋介石专制独裁统治逐渐走向灭亡、共产党建立的人民民主政体走向胜利的时期

——摘编自焦铮铮《中国近代对政治制度的探索》

围绕 近代中国政治体制演变 这一主题,从材料中任选一阶段及两种或多种影响因素(可补充其他因素),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①论题须包含所选阶段、影响因素;②阐述时,所举史实须与所选阶段密切相关③紧扣主题,持论有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