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河北省保定市六校联盟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40+2)【纲要上】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河北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42 浏览数:67

一、单选题

1.

考古学家在距今5000年左右的某遗址中发现有宫殿建筑、规模较大的祭坛和神庙,出土了大量象征权力与信仰的精美玉器。据此可知,该遗址(  )

A.标志着古代礼乐制度的建立B.已经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C.是仰韶文化聚落的典型代表D.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

2.

下图为不同区域出土的镶绿松石青铜牌饰。这些文物反映了(  )

A.原始先民的华夏认同感B.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C.中原文化的扩散与创新D.新石器时代的手工业发达

3.

位于湟水中游乐都柳湾遗址出土了种类繁多的生产工具,主要有石斧、石凿、石刀、石镰、石矛、陶纺轮、骨针等等。这些生产工具从侧面反映了(  )
①农业是主要的生产门类 ②生活在新石器时期
③处于父系社会时期 ④阶级分化明显

A.①④B.②③C.①②D.③④

4.

东周时期,晋、魏两国都曾尝试追认和承袭夏朝的政治名位。晋平公曾经举行夏朝郊祭礼仪以祭祀鲧(禹之父);魏惠王以夏朝的后继者自居,称夏王,乘夏车,迁夏都,以天子之礼自居。据此可知此时(  )

A.夏朝礼仪制度复兴B.宗法分封制度瓦解C.民族交融逐渐加强D.夏王的权威被神化

5.

颜回向孔子询问何为 时,孔子答曰: 克己复礼为仁 ;冉雍问 时,孔子答曰: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子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司马牛问 时,孔子答曰: 仁者,其言也讱。 由此可推知,孔子的教育理念是(  )

A.因材施教B.有教无类C.教育公平D.学思结合

6.

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许多典章制度、哲学思想、语言文字等逐渐传向周边各民族,并为他们所吸收。在这一过程中,周边文化也逐渐传入中原地区。如南方苗蛮集团的神祇——女娲、盘古等,被中原地区所吸收,逐渐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这一现象(  )

A.促进了华夏认同的出现B.体现了民族隔阂的减弱C.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D.反映了统一观念的加强

7.

孟子提出 定于一 。《吕氏春秋》强调: 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刬,不得休息 。据此可知(  )

A.百家争鸣促进士阶层崛起B.政治统一顺应了时代需要C.海内一家理念开始形成D.儒家学派推崇周天子统治

8.

公元前219年开始,秦始皇先后平定了东瓯、南越和闽越,设闽中、桂林、南海等郡,并谪迁一部分人到南越;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在河套地区置九原郡,并向此地大规模移民。这些举措(  )

A.有利于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B.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C.旨在推动南北经济文化交流D.促使国家由统一走向分裂

9.

某博物馆收藏了一块砖,此砖正面以凸线划分为12个方格,每格内有一阳文秦篆,砖文写有 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 ,该砖经学者推测为秦朝文物。该文物印证了秦朝(  ) 

A.疆土辽阔,臣民众多B.国家统一,皇帝集权C.社会稳定,人民富裕D.法律严苛,覆盖全国

10.

对下列图片所示政治制度的解读正确的是(  )

A.三幅图均代表了古代中国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发展趋势B.图一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C.图二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D.图三从根本上加强了中央集权政治制度

11.

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六月,光武帝刘秀颁发 度田令 ,检查耕田与户口实数,即对原有户籍上的户口、年纪进行核实,并对垦田进行实地丈量。实施 度田令 意在(  )

A.减轻自耕农经济负担B.保障土地合法买卖C.增加政府的赋税收入D.笼络豪强地主势力

12.

尚书令,始于秦,本为九卿属官;汉武帝时,成为中朝重要成员;东汉时,增强尚书台的作用, 天下枢要,在于尚书 。这一演变表明尚书令(  )

A.所属机构分工渐细,行政效率降低B.权力升降无常,取决于皇帝的喜好C.由内廷官到外朝官,政治权力递减D.职官地位变迁,凸显了皇权的加强

13.

汉末社会动荡, 人士流移,考详无地 ,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曹丕继任魏王后,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颁行九品中正制。这一变化导致(  )

A.中央集权有所加强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察举制的弊端消除D.地方势力受到遏制

14.

《南史·梁书·傅昭传》记载:“(傅昭)为中书通事舍人。时居此职者,皆势倾天下,昭独廉静,无所干豫……子妇尝得家饷牛肉以进,昭召其子曰: 食之则犯法,告之则不可,取而埋之。 ”这反映了(  )

A.南方畜牧业发展较缓慢B.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C.江南名士自我约束力强D.江南地区社会安定

15.

下面为西晋末年内迁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这些人口流动导致(  )

A.三国鼎立局面形成B.南北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C.民族交融日益加强D.士族门阀政治局面的形成

16.

据《资治通鉴》记载,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对大臣说: 朕为天子,何必居中原!正欲卿等子孙渐染美俗,闻见广博。若永居恒北,复值不好文之主,不免面墙耳。 根据材料判断,孝文帝意在(  )

A.完成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B.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C.提高鲜卑贵族的文化层次D.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17.

魏晋南北朝时,东汉末兴起的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并接受儒学的影响,主张 贵儒 尊道 。佛教在中国盛行,也吸收儒、道思想,渐趋本土化。作为主流统治思想的儒学,自身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这些现象反映了该时期(  )

A.宗教动摇儒学正统地位B.三教合归儒 的思想盛行C.思想领域呈现多元特征D.思想界中外交流盛况空前

18.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艰难谓之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所无恨。故有诗云: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这从侧面反映出(  )

A.贵族已经退出政治舞台B.察举制受到士人的追捧C.民众文化素质不断提高D.社会对学识才能的重视

19.

下图为画家阎立本于唐太宗时期应召而作的《职贡图》,反映的是外国使节和我国边远少数民族使臣携带贡品来唐朝进贡的生动情景。该作品(  )

A.描绘出民间贸易往来的场景B.再现了开元盛世下社会发展状况C.体现唐政府对边疆管理的重视D.反映了唐朝开明开放的内外政策

20.

《通典》记载,隋朝时,各地官仓 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 ,民间义仓 又皆充满 ,仅 京都及并州库,布帛各数千万 。由此可知,隋朝(  )

A.备战备荒的紧迫性B.农民赋役负担减轻C.运河促进南北交流D.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21.

下面为唐开元九年(721年)敦煌地区部分农户实际授田情况表。这说明当时(  )

农户

实际授田

应授田

占应授田比例

赵玄义

11

52

21.2%

于善意

28

16

117.4%

杜克生

40

201

19.9%

A.社会贫富差距异常显著B.租庸调制出现了危机C.西北地区以畜牧业为主D.农民的赋役负担较轻

22.

北宋欧阳修在他编撰的《新唐书·兵志》中写道 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唐朝中央集权弱化B.内重外轻局面出现C.直接导致黄巢起义D.中枢权力遭到削弱

23.

唐宣宗(唐朝第十七位皇帝,846—859年在位)认为大将李燧德才兼备,任命他为岭南节度使。在皇帝任命诏书已经发出后,给事中萧放认为这个任命不合适。唐宣宗这时正在欣赏乐曲,听了理由后,觉得这个任命的确不当,叫别人去追回任命已来不及,便当场叫一个伶人骑快马去追回诏书。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唐朝的行政效率有所提高B.给事中为尚书省属官,负责执行皇帝诏令
C.集思广益可减少决策失误D.给事中为门下省属官,具有封驳审议的权力

24.

诗圣 杜甫早期曾在《望岳》中写下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表达自己勇攀高峰、俯视天下的雄心和气魄;晚年却在《春望》中用 国破山河在……家书抵万金 来阐发自己的忧国思家之情。透过杜甫的作品可以看出(  )

A.唐诗全景再现社会真实B.科举制促进了唐诗的繁荣C.社会变迁影响唐诗创作D.士人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25.

知州原本称为 权知某军州事(别称 州将 )”。乾德元年(963年),宋太祖 牧伯(知州)之缺,止令文臣权莅 ,且 以京官权知,三年一替 。这些举措(  )

A.导致了官僚机构的急速膨胀B.体现理学对政治制度的影响C.削弱了地方州府的物质基础D.强化了国家对地方的控制力

26.

下面为北宋前期宰相任职情况表。这可以用来说明北宋(  )

任用人数

平均任职年限

宋太祖时期

6

2.8

宋太宗时期

9

2.3

宋真宗时期

12

2.1

宋仁宗时期

23

1.95

A.官僚体制日益完善B.君主专制逐渐强化C.冗官问题日渐严重D.士大夫的积极参政

27.

唐宋时期,长江流域强势崛起。海内外部分学者所说的宋朝 绿色革命 农业革命 ,主要发生在长江流域,其主要特征包括(  )

A.粮食作物生产技术发展B.棉花种植得到大力推广C.大量农书现世指导生产D.传统经济结构发生剧变

28.

宋神宗时,王安石主导一系列改革得到很高的评价,得以在哲宗时 配享神宗皇帝庙庭 ,但南宋建炎初年,又 罢安石配享神宗庙庭 。这一变化说明(  )

A.王安石变法没有实际功效B.时代变化影响人物评价C.南宋社会缺乏改革的精神D.人物评价逐渐科学理性

29.

公元1004年,辽国大举南下。宋真宗亲征,在小范围交战并击杀辽军主帅后,宋朝派使者议和,最终辽国撤兵,宋朝每年向辽国赠送银二十万两,绢十万匹。这种 无偿经济援助 客观上(  )

A.解决了宋的北方边患问题B.导致宋朝经济迅速崩溃C.激化了宋辽之间民族矛盾D.推动了中原文化的普及

30.

辽朝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下诏在各地修建孔庙,此后辽朝境内的 华夷 都共同尊孔子为 大圣人 ;西夏开国君主元昊把《孝经》《尔雅》《四言杂字》等翻译为西夏文。辽和西夏的这些做法(  )

A.结束了辽、西夏与宋的并立局面B.造成了不同民族地区的矛盾激化C.推动边疆地区儒学内容的世俗化D.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发展

31.

辽朝 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金朝以 猛安谋克 屯驻中原,筑寨居于汉族村落之间;西夏《天盛律令》在参照唐、宋律书的同时,给予牧业经济以特殊地位。少数民族政权的这些做法(  )

A.体现了民族发展水平的差异B.全盘照搬了中原的先进文明C.重在推广本民族的生活方式D.巩固了大一统国家疆域范围

32.

《金史》称赞世宗: 久典外郡,明祸乱之故,知吏治之得失……当此之时,群臣守职,上下相安,家给人足……号称 小尧舜 ”据此可知,金世宗被称为 小尧舜 的原因有(  )

A.在地方治理中总结经验B.靠强大军事力量镇压起义C.任用酷吏管理地方治安D.限制臣下进谏以巩固皇权

33.

元朝构建了大规模的驿道网络,沿途设立驿站,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食宿服务,设置急递铺,确保政府公文能够迅速而准确地传递至各地。元朝构建驿道网络的目的是(  )

A.促进区域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B.建立系统的交通邮驿体系C.提升行政效率以巩固统一局面D.加强边疆地区的军事防御

34.

《元史·地理志》总结道: 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这表明元朝(  )

A.延续唐朝的羁縻制B.边疆民众赋役比内地更沉重C.民族平等意识增强D.边疆管理与内地一体化趋势

35.

大运河的开凿和贯通对国家和社会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根据下图可知,大运河(  )

A.决定了历代王朝的治乱兴衰B.解决了南北发展不平衡问题C.连接了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D.取代了海上交通的枢纽作用

36.

在北宋朝廷的税收中,盐、茶、银、铜等工商禁榷(国家专卖的制度)非农业税收入占很大的比重。除了传统的作坊和商业行铺增多,宋朝服务型行业的发展更令人注意,诸如茶坊、瓦子、浴堂等的数量不在少数。这表明当时(  )

A.赋税负担沉重B.商品经济发展C.市场管理严格D.农业经济衰退

37.

据宋宝祐四年(公元1256年)的《登科录》记载,这一年录取的进士一共是601人。有学者进行过统计,三分之一的进士有官僚背景,另外三分之二没有官僚背景。这表明当时(  )

A.门第观念已经消失B.社会阶层流动增加C.教育普及程度很高D.人身控制逐渐松弛

38.

北宋学者石介针对当时的一些社会现象评论道: 国家之禁(管制),疏密不得其中(合适)矣……盐铁酒茗皆有禁,布帛丝枭(麻)皆有禁……男去耒耜(古代农具)则不禁,女去织纸(纺织)则不禁。 据此可推知(  )

A.学者认可国家经济管理工作B.北宋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动C.宋政府对社会控制适当放松D.社会经济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39.

1313年,元朝宰相向皇帝上奏: 自隋唐以来,取人专尚词赋,人都习学的浮华了……(如今)专立德行明经科。明经内 四书 五经 ,以程子(程颐)、朱晦庵(朱熹)注解为主,是格物、致知、修己、治人之学 。据此可知,其表达的意图是(  )

A.彻底否定隋唐科举考试B.利用程朱理学巩固统治C.迎合市民阶层文化需求D.更加重视儒学的世俗化

40.

唐中期有了制火药的方法,唐末用于军事,到宋朝则出现了 突火枪 等管形武器;印刷术方面,毕昇在唐朝雕版印刷成熟的基础上,发明 胶泥刻字……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上述材料重点说明宋朝科技(  )

A.在继承中发展创新B.满足生产生活需要C.全面发展领先世界D.有利于巩固大一统

二、材料阅读

4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陆续灭了六国并采用以法家为主、兼蓄并用其他学派思想的做法,追求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的格局。……秦统治者把 皇帝 这个头衔作为自己的专属称呼,皇帝之下是三公,三公之下有九卿, 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辖若干县,县按大小设县令或县长。

——摘编自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材料二
秦朝建立后面临如何对待各地区不同文化的问题,秦以吏、法、郡县治东方,结果激起东方社会反抗,其间包含着区域文化的差异与冲突。由此,刘邦建立汉家帝业,一方面 承秦 ,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允许或默许东方王国不用汉法,从俗而制。在东方政策问题上,秦始皇想快速实现文化统一,刘邦则容忍不同区域文化存在,结果都不成功。这个时候,第三种方案登台了,这就是儒家学者提出的 德教 。因此,有学者认为 政治上结束战国是秦代,而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

——摘编自楼宇烈《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统治者在政治体制上的创新举措。(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西汉 在文化上结束战国 的历程。(7分)

4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唐代初年实行的是以人丁为依据的税收制度,但据《通典》记载,天宝十四年(755年),全国总人口为52918309人,其中不负担租庸调的竟有44700988人。建中元年(780年),德宗下令: 令黜陟观察使及州县长官,据旧征税数,及人户土客定等第钱数多少,为夏、秋两税。其鳏寡孤独不支济者,准制放免。 两税法的主要原则是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两税指按户等征钱,按田亩征米粟,租庸调和其他杂税一概并入两税,即所谓 租庸杂徭悉省 ,改变了原来 旬输月送无休息 的情况。行两税法后, 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经济简史》

材料二
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

——摘自陆赞《翰苑集》卷二十二《中书奏议·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一条》

材料三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缫丝未盈斤。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昨日输残税,因窥官库门。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号为羡余物,随月献至尊。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进入琼林库,岁久化为尘。

——摘自《白居易集》卷二《重赋》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德宗的改革引发了赋税制度怎样的变革?(6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德宗的改革实施后给百姓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4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