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四川省绵阳市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16+3)【纲要上】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四川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19 浏览数:57

一、单选题

1.

如图是1986年在浙江良渚古城遗址出土的一套玉钺。钺身两面刃部有良渚神人兽面纹图案,考古学家整体复原墓葬后发现,这是地位尊贵的墓主人的随葬品,是国王威仪和权力的象征。这一发现可佐证(  )

A.长江下游迈入文明社会B.黄河上游阶级分化加剧C.神权与皇权的紧密结合D.旧石器时代的社会特征

2.

如表是不同文献中关于夏朝王位更替的相关记载,据此可认定的史实是(  )

《史记·夏本纪》

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

《战国策·燕策一》

启与支党同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A.益将王位让之于启B.启获得了夏的王位C.启攻益而获取王位D.夏禹将王位传于启

3.

某学者强调:司母戊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与战国时期成书的《考工记》所记鼎的铜、锡、铅的比例基本相符。以上信息表明,该学者重视文物的(  )

A.经济价值B.科学价值C.艺术价值D.使用价值

4.

按照周礼规定,诸侯最多只能使用七鼎六簋,但春秋时期郑国国君使用九鼎八簋。这一变化源于(  )

A.分封制度的崩溃B.诸侯势力的扩张C.社会生产的发展D.等级观念的固化

5.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强调 定于一 ,墨家强调 尚同 执一 ,庄子也提出 万物虽多,其治一也 。这反映出(  )

A.各派思想相互融合B.集权思想占据主导C.思想解放推动变革D.追求统一成为潮流

6.

有学者指出: 盖嬴政称皇帝之年,实前此二千数百年之结局,亦为后此二千数百年之起点,不可谓非历史一大关键。 其中 起点 的含义是(  )

A.家国一体制度的构建B.贵族政治统治的形成C.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D.主流意识形态的确立

7.

中国古代皇帝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平事迹和地位,为他选择某个评价性的字词作为谥号。刘彻的谥号为 汉武帝 ,最主要的依据是(  )

A.严刑峻法B.休养生息C.强化皇权D.开拓疆域

8.

如表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朝人口统计表(单位:万人)据此可推知该时期(  )

朝代

北魏

北周

北齐

人口数量

600

400

250

1850

800

1600

A.南北经济趋于平衡B.北方经济走向衰落C.南方社会长期动荡D.北方更具统一优势

9.

唐朝科举考试科目除进士和明经两科外,还包括考查律令的明法,考查数学和计算的明算,考查书法文字的明字等科。据此可知唐朝科举制(  )

A.废除了贵族的选官特权B.建立了完备的教育体系C.确保了官员的综合素质D.适应了国家的治理需要

10.

租庸调制规定,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两税法 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这表明二者都(  )

A.放松了人身控制B.提高了农民地位C.简化了税收名目D.改变了征税对象

11.

如图为唐朝吴道子根据佛典所作纸本墨笔画《送子天王图》。该画意象繁富,以释迦降生为中心,天地诸界情状历历在目,令人神驰目眩。这一作品体现了(  )

A.宫廷生活的雍容华贵B.市民阶层的生活情趣C.中外文化的交汇融通D.君权神授的政治理念

12.

如表为汉唐时期部分地区水利工程数量统计表。据此可知汉唐时期(  )

山西

河北

江苏

浙江

江西

4

5

1

4

1

32

24

18

44

20

A.农耕经济逐步发展B.经济重心完成南移C.自然灾害趋于频繁D.政治中心不断东移

13.

北宋欧阳修在描述某一历史现象时写道: 盖姑息起于兵骄,兵骄由于方镇,姑息愈甚而兵将愈俱骄。 据此判断,这一现象发生在(  )

A.春秋战国B.东汉末年C.唐中后期D.北宋初年

14.

宋朝统治者认为 饥岁莫急于防民之盗,而防盗莫先于募民为兵 ,遂将募兵制发展成为一种有意识的 养兵 政策。北宋实行募兵制的出发点在于(  )

A.应对北方边境战事B.维护社会治安稳定C.提高军队作战能力D.防止武将权力膨胀

15.

宋朝社会与前朝相比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新变化,包括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 成为普遍现象。这一系列变化推动了(  )

A.大一统局面形成B.社会经济的发展C.土地兼并的瓦解D.士族阶层的削弱

16.

元朝郭守敬等科学家组织了东起朝鲜半岛,西至河西走廊,北达西伯利亚的大规模天文测量,为《授时历》的编订奠定了基础。王祯编撰《农书》,集北方和南方的农业技术于一体。这说明元朝科技的发展得益于(  )

A.统一的政局和辽阔的疆域B.官方的支持和政策的助推C.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改进D.思想的活跃和文化的繁荣

二、材料阅读

17.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有利于理解古代中国、现代中国和未来中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两河流域文明、尼罗河流域文明以及印度河流域文明因为立足于较小的地区,所以回旋的余地非常有限,一旦遭到强悍的外族入侵和战争的破坏或严重的自然灾害,就难以延续和恢复。中华文明是在一个很大的范围内展开的,回旋的余地很大,便于将不同民族的势力和文化加以吸纳与整合,所以能够传承数千年而绵亘不绝。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第一卷

材料二

材料三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石制农具

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

敦煌莫高窟壁画《雨中耕作图》

材料四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资源,它肇始于夏商周三代,发展于春秋战国,后经过不断阐释,形成了系统的思想体系,并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呈现出共性和个性。

——摘编自左玉河《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及民生实践》

材料五
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对古代社会发展意义重大。历朝政府担负起统治责任,保持政治制度的延续和稳定性。民众发展农业生产,传承推广农耕文化和农业技术。社会强调家族的重要性,崇尚孝道的观念在社会中得到广泛传承。在文化方面,中华文明以其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而闻名于世,如《易经》《论语》《诗经》等,这不仅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连贯性,也为中国人民提供了一种文化认同和自豪感。

——摘编自汪洋《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久弥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文明 传承数千年而绵亘不绝 的原因。(6分)
(2)分别指出材料二、三、四研究中华文明连续性的角度。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文明连续性对古代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12分)

18.

中国历代王朝均重视修史。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辽、金、元三朝在史学上成就斐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材料一

有北面朝官矣,既得燕今北京、代今山西十有六州,乃用唐制,复设南面三省、六部、台、院、寺、监、诸卫、东宫之官……起居舍人院。

国史院……掌监修国史事……编修官,正八品,女直、汉人各四员。明昌二年……添女直一员。大定十八年用书写出职人。

材料二
元朝政府主持修编的《宋史》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长的一部书,但其编修时间很短,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宋朝保留到元朝时的史料极其丰富。《宋史》的主要材料是宋朝的国史、实录、日历等书,在编修过程中,很多资料都是从宋朝的史料中原文摘取的,因此它保存了大量当时的史料。《宋史》也是迄今为止唯一部比较系统、比较全面地记录宋朝三百余年历史的史籍。

——摘编自陈高华《中国古代史史料学》

(1)按序号指出材料一中修史机构(标注部分)所属的朝代或政权,并说明判断依据。(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朝编修宋史的特点。结合宋朝的社会状况,分析宋朝留存史料 极其丰富 的原因。(10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推动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因素。(6分)

三、开放性试题

19.

历史地图反映了特定时期的历史地理状况,包含着丰富的时空信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出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如图为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请从图中提取一项与 唐朝对外交往 相关的信息,自拟观点,并予以简要分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