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
区域
全国
东南地区
西南地区
北方地区
人数
1938
1621
92
225
占比
100%
83.6%
4.8%
11.6%
二、材料阅读
——摘编自王金林《遣唐使的使命》
——摘编自吴敏文《日本谋华的清晰脉络》
——1972年9月29日《中日联合声明》
三、开放性试题
时期
中国古代儒家教化发展历程(部分)
春秋战国
孔子主张以教化序春秋,正人伦。孟子认为仁行是教化天下的前提。荀子认为礼与乐是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并最终完成了儒家教化思想的理论飞跃。
汉代
汉初学者陆贾在《新语》中提倡教化,主张偃武修文,以仁义为表,以民为本,提倡教化对国家发展的益处。董仲舒提出以“三纲五常”为主要内容的教化方针,为大一统的国家如何治理提供一种新思路。
宋代
朱熹亲著《小学》《家礼》等规范家庭及童蒙行为的作品,“童蒙读物从通都大邑推广到穷乡僻壤,将封建的伦理说教转化为人们日常生活的行为规范要求”。乡约是理学向基层渗透的一种新形式,通常都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
明代
儒家义理渗透进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明太祖朱元璋下令由民间自行推举年高德劭之人掌教化,其主要职责即是向民众代宣读并讲解《大明律》及《教民榜文》。明后期,乡约宣讲明太祖的“六谕”,不遵守的百姓要受到处罚。
——据刘华荣《儒家教化思想研究》、邢丽芳《儒家教化及其有效性研究》整理
四、材料阅读
——摘编自刘宜照《浅析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刘金源《议会改革与英国的政治现代化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