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甘肃省张掖市部分学校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24+3)【纲要上】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甘肃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6 浏览数:62

一、单选题

1.

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史记·周本纪》这段文字反映的古代政治制度是(  )

A.禅让制B.世袭制C.分封制D.内外服制

2.

为维护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的矛盾,西周实行了以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这一制度是(  )

A.禅让制B.宗法制C.世袭制D.郡县制

3.

进入战国后,各诸侯国运用政权的力量,进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制度改革,如李悝变法在魏国变法,商鞅在秦国变法。这些改革都(  )

A.顺应了社会转型的需要B.增强了华夏认同观念C.遏制了诸侯之间的纷争D.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4.

春秋战国时期, 等地域组织概念逐渐失去明确界限,反映了(  )

A.华夏认同的发展B.郡县制度的产生C.君主权力的加强D.宗法伦理的重塑

5.

一月古时本又叫 政月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为了避皇帝嬴政的名讳,就把 政月 改为 正月 字的读音也改为 了。中国古代的这种避讳文化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

A.皇帝独尊、皇权至上B.皇位世袭C.神权与王权相结合D.中央集权

6.

提起 千古一帝 秦始皇,会想到他灭六国一统天下。有人却说他 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 如此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  )

A.完成了统一结束了国家长期分裂的状态B.确立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国家政治框架C.废分封实行郡县制以加强对地方的管理D.实行焚书坑儒政策遭到儒家的激烈批判

7.

秦时任用县级有秩官吏一般在本县人中择任。武帝中叶以后,对上至郡国守相,下迄县级官吏、刺史均不用本州人。以上变化说明(  )

A.专制皇权得到强化B.地方治理注重务实C.对地方控制的加强D.地方豪强势力增强

8.

汉武帝顺应时代需要,采取一系列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措施。其中,思想上表现为(  )

A.颁布 推恩令 B.盐铁官营C.开疆拓土D.尊崇儒术

9.

面对北魏孝文帝改革,鲜卑贵族元丕不肯着汉服,仍 雅爱本风,不达新式,至于变俗迁洛,改官制服,禁绝旧言,皆所不愿 。这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  )

A.突出体现了统治阶级内部新旧之争B.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从而举步维艰C.导致北方政局混乱不利于南北融合D.先习俗变迁再制度变革的策略失当

10.

北宋人尹源在《唐说》中说 夫弱唐者,诸侯也 ,造成唐朝这种局面的原因是(  )

A.设刺史B.设都护府C.设三司使D.设节度使

11.

唐代实行羁縻制度,对内降的游牧部落设置都督府和州县,以其部落之人为都督、刺史、县令。由此可见唐代(  )

A.中央集权相对衰落B.藩镇问题由此产生C.游牧民族地位低下D.民族政策因地制宜

12.

西晋时,士人批评九品中正制是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门阀士族子弟凭借门第高贵 平流进取,坐至公卿 。南北朝后期, 罢门资之制 择贤良 的呼声日益增多。这表明(  )

A.科举制度出现成为必然B.九品中正制无法选拔人才C.士族阶层势力趋向衰落D.朝代的更迭影响选官制度

13.

唐代政事堂 合中书门下之职 ,两省作为 机要之司 的职权被集中到了政事堂。但是为了保证决策的正确性,中书、门下最重要的官员中书舍人和给事中参与决策的职权得以保留。政事堂制度(  )

A.打破了三省六部制的程序性B.提高了行政效率C.加强了对皇权的制约D.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

14.

唐朝租庸调制规定男子除租、调外,还可以纳绢或布代役;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国家废除了长期以来的人丁税B.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C.政府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D.小农经济不断发展的结果

15.

唐朝时期,中央政府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下列机构中,属于朝廷在西域设置的是(  )

A.单于都护府和渤海都督府B.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C.安北都护府和瀚海都督府D.安东都护府和黑水都督府

16.

唐代形成了燕乐、清商乐、西凉乐、天竺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的 十部乐 十部乐 常用于宴请外国使者、朝会大典、宫廷大宴等重要场合。这反映出当时(  )

A.音乐具有较强的政治属性B.礼乐制度得到恢复C.传统雅乐适应了统治需求D.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17.

五代十国后建立的北宋王朝能够稳定下来的法宝就是对所有事情都要预先防范,委曲周全地进行制约。 下列属于这一 法宝 核心精神的是(  )

A.分化事权使各部门相互牵制B.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C.设置专门机构管理边疆地区D.设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

18.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变法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未挽救宋朝衰亡的命运。下列关于王安石变法的评价中正确的是(  )

A.增加了大笔财政收入B.其改革仅仅限于整顿吏治C.减轻了人民负担D.增强了统治集团内部凝聚力

19.

金朝曾在地方上实行 因事而设,事罢则已 的管理办法,元朝继承并发展了金人的这一做法,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行省起初是临时性机构,后因军事征伐时间较长,渐成定制,其职能也由只管军事而变为兼管民政,成为常设的地方大行政区。由此可见,元朝(  )

A.行省制确立对后世影响深远B.注重维护国家统一局面C.加强军事管理疆域不断扩大D.逐步完善中枢权力机构

20.

考古人员在蒙古国哈拉和林城(古代蒙古汗国首都喀拉和林)发掘出20多枚 日月光金 钱币(见下左图),这种胡汉双语钱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无独有偶,这种钱币和其他少数民族政权发行的钱币(见图)都采用了中国传统的方孔圆钱形制。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

A.宋朝对外贸易成果显著B.少数民族深受汉文化影响C.政权并立促进经济互补D.经济往来促进了民族交融

21.

南宋临安 盖东门绝无民居,弥望皆菜圃 ;南宋杨万里诗云: 未到衢州五里时,果林一望蔽江湄。 南宋方志记载, 昆山县西三里处有东西杨庄,皆产瓜。 这些可用于研究南宋时期(  )

A.南方地区土地所有权的变更B.人口迁徙改变经济重心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得到提升D.传统重农抑商政策废弛

22.

宋代,出现了数量庞大的民间画工,其绘画作品也广泛进入普通家庭。这些作品主要集中在形象质朴生动,具有浓郁生活气息,富有装饰意趣的婴戏货郎、仕女美人、田家风物等题材方面。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理学的进一步世俗化B.政府社会管控的松弛C.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D.重文轻武思潮的影响

23.

军事上羸弱的南宋在抗元斗争中坚持了近半个世纪。广大军民同仇敌忾,临安陷落后悲壮的崖山海战,更有十万军民跳海殉国,并涌现出了 留取丹心照汗青 的文天祥等民族英雄。这体现了(  )

A.军民身份趋向平等B.宋朝崇文抑武国策C.儒释道三教的融合D.理学增进家国认同

二、材料阅读

2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16分)(16分)
材料一
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 皇帝 ,命为 ,令为 ,自称曰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资治通鉴》

材料二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新学伪经考》

(1)材料一与什么制度的创立有关?秦朝在中央和地方分别实行了什么制度?(6分)
(2)材料二中李斯提出了什么建议?分别说明该建议的实施对秦朝和后世的影响。(10分)

25.

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变革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共18分)(18分)
材料一
开封是最繁华的域市,市内手工业作坊众多,街道两旁商店、热舍、货摊林立,市场上的商品有来自各地的粮食、水产、牛羊、果品、酒、茶、纸、书藉、瓷器、药材等,还有来自日本、高丽和大食(阿拉伯)等国的货物。营业时间不受限制,除白天营业外,还有夜市和晓市。市内还出现了 瓦子 ,里面有 勾栏 (歌舞场所)、酒肆和茶楼,还有说书、演戏的,成为娱乐的中心。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至宋,中国古代夜市跳脱开夜禁羁绊,首次以官方认可的身份跻身市场行列,它们较广泛地分布于北方、东南、川蜀(川陕)、荆湖、闵广五大区域的各级城镇。宋代夜市突破之前以酒楼、茶肆、歌,馆等为主要载体和以日市延伸为主的传统夜市形态,勾栏瓦舍、街市与摊贩成为与传统夜市形态并驾齐驱的主体形态,并且基本实现了由封闭式向开放式、由单一型向综合型的转变,实现了文化娱乐夜市由兼营、业余向主营、专业的转变,夜市消费人群由相对单一化、贵族化向多元化、平民化转变,形成了与近现代高度相似的夜市形态与景象,并使宋代成为中国古代夜市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型时期。

——摘编自张金花等《宋代夜市规模、形态与消费主体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朝商业发展的特点。(10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宋代夜市兴盛的影响。(8分)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共18分)(18分)
材料一
春秋战国之际,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社会关系上的大动荡和大变革。在这个过程中,政治结构上的宗法 礼治 逐渐松弛和瓦解,从而使 阶层从宗法制度的羁绊下解放出来,进而为 百家争鸣 的兴起创造了基本的前提条件。

——摘编自周继旨《论先秦的百家争鸣阶层的解放》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各个学派,人们总称为诸子百家。各派各家都著书立说,议论政治,既相互影响,又互相批判,在思想战线上出现了 百家争鸣 的局面。参加争鸣的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法家。百家争鸣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及文化发展起促进作用。

——摘编自房列曙、木华主编《中国文化史纲》

材料三
(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 儒术 扩展之后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各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之周到等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

——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百家争鸣兴起的主要因素。(10分)
(2)根据材料三,概括儒家思想对于封建统治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8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