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
史实
结论
①
玛雅人发展了以种植玉米为主的农业,建立了众多城市国家,发明了独特的文字,采用20进制
玛雅文化将印第安文明推到顶峰
②
16世纪桑海击败马里,达到极盛。桑海实行中央集权,扩大对外贸易,兴建学校,鼓励文化发展
东非地区曾经存在着比较发达的文明古国
③
阿拉伯人白塔尼的《萨比天文历表》被哥白尼等人多次引用。伊本·西那的《医典》长期用作西欧的医学标准教科书
阿拉伯科学成就的传播有助于欧洲自然科学发展
④
朝鲜高丽王朝在中央设立三省六部制,将地方划分为十道,仿照均田制推行田柴科制度,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
高丽王朝的制度建设深受唐朝文化的影响
三级会议由教士、贵族和城市市民三个阶层的代表组成。三级会议支持国王,反对教皇。
公民大会由成年男性公民构成,议事会成员从公民中抽签产生。
法律由议会制定,国王无权废止;议会定期召开;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征税。
宪法规定实行君主立宪制和联邦制,联邦主席的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
二、材料阅读
——摘编自沈长云《先秦史》
秦汉
秦统一前后,令男子向官府申报年龄和土地,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两汉政府编造户籍,写明每个人的年龄、性别、体貌特征、土地财产等,以此作为政府收取赋税、征发徭役兵役的依据。编户具有独立的身份,但不准无故迁移。
北朝
北魏前期,豪强地主隐匿人口,孝文帝即位后,下诏检括户口。太和九年(485年),实行均田制,同时推行三长制,“定民户籍”。通过三长制、均田制和租调制,北魏重新确立了土地分配、人口管理与赋役征发的制度。
唐后期
唐后期,实行两税法,根据民户的资产(以田地为主)确立户等以便于课征赋税。户等每三年评定一次,根据户等的升降来调整税额。
宋代
户籍分主户和客户,主户有耕地,须交地税,客户为无地佃农。客户不是地主私属,而是国家的编户,须交丁口税;社会地位提高,客户可以自由迁徙。
明清
明代中期张居正改革,实行“一条鞭法”,重视土地税,使户籍制度与赋役制度基本脱离。随着清朝摊丁入亩的实行,赋税与户籍、人丁已没有直接联系,1772年,随着保甲制度在全国范围的广泛建立,清政府永停人丁编审,与赋役相关的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摘编自王威海《中国户籍制度——历史与政治的分析》等
——摘编自【美】杰克逊·斯皮尔福格尔《世界历史》
三、开放性试题
序号
信息
明朝新的税收机制刺激中国人向外出口丝绸,以换取缴纳税款所用的白银。全球市场对丝绸的大量需求,促进了私人产业的壮大。于是,江南城市中的自由劳动力市场竞争加剧,有的织工甚至去东南亚谋求更多财富。
1638年,一位西班牙海军军官报告称,将中国丝绸运至西属美洲的利润率达到了400%。这样的利润率远超世界其他地区的丝绸贸易,包括自印度洋至东南亚、欧洲的传统海上商路。
大多数中国的丝绸制造商都经营中小型工坊,可以轻松满足市场需求。有些中国织工甚至能够制作带有欧洲纹样的“西班牙织物”。
据西班牙历史学家安东尼奥·德·莫尔加的记录:通常,他们(中国商人)卖给西班牙人的商品包括成捆的生丝,白色和各种颜色的精致无捻丝,各种丝绒,以金丝银线绣出的织物和锦缎等。
⑤
为了处理从中国运来的生丝,墨西哥城丝织行业专门聘用了1.4万人。此外,对中国商品的仿制促进了技术进步,推动了墨西哥商品的精加工。
⑥
1593年,西班牙王室下令全面禁止中国丝绸的进口,费利佩二世在早些时候发布的法令中抱怨道:“中国贸易的利润已经大幅增长……以致削弱了我自己统治的国家的贸易。”西班牙王室多次下达禁令,但效果不佳。
⑦
中国丝绸一旦运抵墨西哥,很快就会拥有比本土欧洲织物更高的人气,十分抢手。
——摘编自段晓琳《尤物:太平洋的丝绸全球史》
四、材料阅读
——摘编自刘景华《世界历史新四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