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上学期期中练习历史试题(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北京市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7 浏览数:266

一、单选题

1.

考古人员在距今5300—4600年的湖北屈家岭遗址发现多组规模庞大、因势而建的水利系统,还在很多红烧土残块中发现稻谷、稻壳痕迹,及数量巨大的红陶杯。该遗址出土的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农业生产工具最多。以上考古发现(  )
①为研究原始社会的水利工程提供资料 ②反映新石器时代长江流域的农业发展
③证明屈家岭是古代最早的水稻种植地 ④反映新石器时代晚期阶级矛盾的激化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2.

《礼记·表记》记载:殷商王朝率民敬天事神,试图依靠宗教鬼神的力量维护统治。《尚书·君奭》记载召公奭对周公说: 天不可信。 《尚书·梓材》记载: 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 春秋时期随国大夫季梁对随侯说: 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 这一变化体现(  )

A.君权神授不断强化B.宗法制度走向崩溃C.民本思想逐步发展D.百家争鸣思想活跃

3.

《史记·秦本纪》记载 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 ,认为秦人先祖是颛顼帝。上世纪80年代考古工作者发掘了春秋时期秦景公大墓,出土的石磬上刻有 高阳有灵,四方以熏(音mi)平 ,意即秦人祖先高阳(即颛顼)显灵,秦境内四方得以安定。以上两则材料可以说明(  )

A.三皇五帝为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B.考古成果可以纠正史书的谬误C.《史记》撰写主要依据考古材料D.《史记》的编纂基本上有据可依

4.

西汉初年的《二年律令》规定如下: 子告父母,奴婢告主、主父母妻子,勿听,而弃告者市(弃市,死刑的一种)”。这说明汉初法律(  )

A.维护长幼尊卑秩序B.承继前代严刑酷法C.受尊崇儒术的影响D.是律例合编的典范

5.

汉武帝时期,滇王 举国降,请置吏入朝 ,武帝设益州郡,赐滇王王印,并从内地派遣官吏担任太守、县令等职务。东汉时益州郡太守文齐在云南 开稻造田 造起陂池,开通灌溉,垦田两千余亩 。这说明(  )

A.两汉政府在云南推行了郡国并行政策B.武帝通过推恩令削弱滇王权力C.汉朝边疆治理措施推动了云南的开发D.滇国的农业生产技术影响中原

6.

西晋八王之乱时,匈奴人刘渊建汉,以汉朝皇帝为先祖,尊崇儒家经典。羌族人姚苌建立后秦伊始即采用汉制,礼聘名儒到长安讲学。随着游牧民族内迁,游牧民族的饮食、服饰传入内地,为汉人所喜爱。北方各族间通婚日益寻常。以上现象反映这一时期(  )

A.内迁民族与汉民族间的矛盾B.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影响深远C.各民族间文化交往交流交融D.南北方政权重新完成了统一

7.

下列叙述能准确反映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的是(  )

A.前秦苻坚于①被东晋军队打败B.曹丕在②称帝,东汉历史结束C.北周外戚杨坚在③处代周称帝D.内迁的北方各族,多定居于④

8.

唐高宗李治主持编纂谱牒《姓氏录》,共收录二百四十五姓,分为九等。收录标准以当朝五品为限,无官职的旧士族全部被排除在外。由于兵卒以军功升五品以上官者也被收录,所以很多士大夫耻于被收进《姓氏录》。这说明此时(  )
①士族阶层在政治层面已经衰落 ②重视出身的门第观念依然存在
③崇文抑武的统治政策初步形成 ④儒家思想主张开始向基层渗透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9.

据吐鲁番阿斯塔那墓葬群出土的《唐天宝二年(743年)交河郡市估案》记录,当时安西都护府治所交河城的市场出售粮食、洋葱及锅碗瓢盆等日用品,还有数量巨多的突厥马、波斯骆驼等牲口交易。绢帛行中出售产自四川、河南等地的丝绢。据此可知在唐代(  )
①丝绸之路促进了当地商贸的发展 ②唐蕃会盟维护了西域的繁荣
③中央政府对西域实现了有效管辖 ④边疆与内地经济的交流密切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0.

宋代有很多描绘上层生活的画作或者雕塑,也有大量描写基层民众生活的作品,如《货郎图》《纺车图》《养鸡女石刻》等。相较于唐代,宋代创作者们对一般人的生活情境有更多的关注。对这一现象理解准确的是(  )
①宋代绘画以描绘底层民众为主 ②体现了宋代创作者的人文情怀
③反映出宋代社会的世俗化趋势 ④商品经济发展是重要影响因素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11.

至元二十年(1283年),四川行省加强对川鄂湘黔边地区九溪十八峒各族的管辖, 以其酋长赴阙,定其地之可以设官者与其人之可以入官者,大处为州,小处为县,并立总管府,听顺元路宣慰司节制 。这些措施(  )

A.造成了各民族之间地位的不平等B.体现了内地与边疆一体化的趋势C.加强了南方和北方经济文化交流D.导致了地方威胁中央的政治局面

12.

清朝李卫任云南盐驿道时,雍正帝要求云南永北镇总兵马会伯调查李卫,并以密折上报皇帝。后来李卫任浙江巡抚时,雍正帝对新任黄岩镇总兵董一隆的优劣所知不多,要求李卫 于伊在任后,其细加察访,密奏以闻 。以上现象说明(  )

A.密折制度形成于雍正时期B.雍正皇帝对地方官高度信任C.密折制度强化对官僚控制D.雍正设置军机处以加强皇权

13.

在古埃及,法老把划分同样大小的正方形土地分给自由民,土地持有者要交纳租金。如果河水冲泡了某人分得的土地,法老便派人测量损失的面积,其租金就按减少后的土地面积征收。正是有了这样的做法,埃及才有了几何学(量地法),而希腊人又从那里学到了它。以上材料说明(  )
①尼罗河对埃及的农业影响较大 ②古埃及农民的赋税负担沉重
③数学的发展与生产有密切关系 ④古埃及数学成就影响了欧洲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4.

波斯帝国建立后,在国内建立了许多驿道,沿途设有驿站,备有马匹供信使使用。罗马帝国也曾大规模修建道路,秦朝更是修建了连通全国的驰道和直道。以上现象反映了统治者的共同目的是(  )

A.繁荣经济,促进海外贸易的发展B.稳定统治,加强对地方的控制C.统一车轨,为经济交流创造条件D.缓和矛盾,推动民族交流交往

15.

自克洛维起,法兰克国王一般会把征伐来的土地无条件赏赐给私人扈从,或者馈赠给教会。到8世纪时查理·马特却废除了这一传统,代之以新规定:领主向其附庸授予采邑并提供保护,附庸向领主宣誓效忠并服兵役。这一变化表明(  )

A.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出现B.西欧的封建政治制度确立C.神圣罗马帝国的逐步扩张D.教会权力已高于世俗王权

16.

以下关于古代世界的解释,史实与结论对应准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玛雅人发展了以种植玉米为主的农业,建立了众多城市国家,发明了独特的文字,采用20进制

玛雅文化将印第安文明推到顶峰

16世纪桑海击败马里,达到极盛。桑海实行中央集权,扩大对外贸易,兴建学校,鼓励文化发展

东非地区曾经存在着比较发达的文明古国

阿拉伯人白塔尼的《萨比天文历表》被哥白尼等人多次引用。伊本·西那的《医典》长期用作西欧的医学标准教科书

阿拉伯科学成就的传播有助于欧洲自然科学发展

朝鲜高丽王朝在中央设立三省六部制,将地方划分为十道,仿照均田制推行田柴科制度,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

高丽王朝的制度建设深受唐朝文化的影响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③④

17.

农作物和农产品的传播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也改变了历史发展的进程。能够印证这一观点的有(  )
①中国茶叶16世纪后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地 ②非洲的咖啡成为中古欧洲人的普通饮料
③美洲的玉米、甘薯影响了近代世界经济 ④小麦和水稻改变了近代北美的粮食结构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18.

在15世纪晚期和16世纪,西欧出现了一批 新君主 。其中英国国王解散了修道院,没收了教会的财产。法国国王击败了各地封建主,逐步扩大王室领地。西班牙王室积极支持海外殖民探险。法国和西班牙君主还拥有了常备军。 新君主 的这些作为(  )

A.巩固了各城邦民主政治制度B.扩大了贵族阶层的政治权力C.强化了罗马教廷的精神统治D.推动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19.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学者从古典作家那里汲取灵感,他们为那些拒绝修道院生活、推崇在社会中积极生活的人进行了勇敢辩护。15世纪早期佛罗伦萨人文主义思想的整个趋势是倾向于过好这一世,倾向于反对之前教会所提倡的 自我克制 。人文学者的观点(  )
①否定了罗马天主教的宗教信仰 ②肯定了现实世界的世俗价值
③推动了城市和商业社会的发展 ④重视发挥人的才智和创造力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0.

从1599年至1601年,荷兰经营东方物品的公司林立,竞争激烈。1602年,荷兰国会通过决议,把各公司联合成东印度公司,由国会给予特许证,公司有权用国会名义发动战争,签订条约,占据土地,建筑炮垒等。以下关于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贸易范围仅限印度的东部地区B.主要经营大机器生产的工业品C.与国家权力相关联的特权公司D.推动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

21.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 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 创造历史 ,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 以上观点(  )

A.肯定了资本主义进步作用B.阐释了唯物史观的内涵C.阐述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D.创立了 剩余价值论

22.

西方政治体制随时代发展不断演变。下列材料所述政治制度按其形成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三级会议由教士、贵族和城市市民三个阶层的代表组成。三级会议支持国王,反对教皇。

公民大会由成年男性公民构成,议事会成员从公民中抽签产生。

法律由议会制定,国王无权废止;议会定期召开;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征税。

宪法规定实行君主立宪制和联邦制,联邦主席的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②①④③D.①③②④

二、材料阅读

23.

楚文化探究(12分)
材料一
武王墩一号墓
A.武王墩一号墓位于安徽淮南市,距楚国晚期都城寿春15公里。武王墩一号墓是目前国内首次见到的、结构清晰明确的九室楚墓,为楚最高等级的丧葬礼制。自抢救性考古发掘以来,已提取各类文物共3000多件(组),以及大量动植物遗存等。下列为部分出土文物及简介。


墓中出土的鼎是目前发现最大的楚国大鼎,口径超过88厘米,通高111.5厘米,鼎耳间距111.7厘米。此墓还出土许多青铜礼器,如两组九鼎八簋的国王级别的礼器组合。
墓中出土的铜篮(读fü,盛放稻粟的食器)及铜篮口沿上的铭文:楚王舍(读yan)前作铸金篮以供岁尝。墓中一些出土文物至少有10件青铜器上镌刻着铭文楚王舍前。(古文字研究者认为舍前是楚考烈王的名字。)
B.据《史记·楚世家》记载:楚考烈王(公元前263年—前238年在位),名完(或元),楚国君主。战国后期随着秦国对江汉地区的咄咄进逼,楚国政治中心逐渐东移。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前241年),都城迁至寿春(今安徽淮南市寿县一带)。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尽管楚人一再公开宣称 我蛮夷也,不与中原之号谥 ,但楚人多师法中原制度文明尤其是华夏礼制。在青铜礼器制度上,楚人始终保守周制。楚国官制从草创之时即力图自成体系,但许多官职如师、傅、司马、左史、司徒等诸官,均源于中原周制。《国语·楚语上》记载,楚庄王时的太子师傅为了教好太子,请教贤大夫申叔时。申叔时对他说, 教之《春秋》,而为之耸善而抑恶焉,以戒劝其心 教之《诗》,而为之导广显德,以耀明其志 教之《礼》,使知上下之则 教之《乐》,以疏其秽而镇其浮 。《春秋》《诗》《礼》《乐》等典籍均产生于河洛地区。楚辞虽 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 ,但许多楚辞作品仍然是采用了《诗经》中的四言句式写成。 抚有蛮夷 以属华夏 已成为楚人孜孜以求的目标和愿望。
——摘编自陈绍辉《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关系略论》
(1)有专家认为武王墩一号墓主人有可能是楚考烈王,依据材料列举支持此观点的相关证据。(4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楚文化的特点,说明其影响。(8分)

24.

户籍管理与人身关系(16分)
材料一
殷商和西周平民被称 众人 庶人 ,他们在各级贵族的控制之下,又被称为贵族的 私属 私人 。战国时期,郡、县之下设有乡、里。战国时期的文书、档案记录居民的格式往往是 某里某人 ,如战国简牍中有 繁丘之南里人龚某 之类的书写。《战国策》中也有 洛阳乘轩里苏秦 这样的记载。这说明战国的居民都已被编制在 中。 是国家的基层行政单位,国家通过层层地方行政组织,控制到每一个居民。

——摘编自沈长云《先秦史》

材料二

秦汉

秦统一前后,令男子向官府申报年龄和土地,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两汉政府编造户籍,写明每个人的年龄、性别、体貌特征、土地财产等,以此作为政府收取赋税、征发徭役兵役的依据。编户具有独立的身份,但不准无故迁移。

北朝

北魏前期,豪强地主隐匿人口,孝文帝即位后,下诏检括户口。太和九年(485,实行均田制,同时推行三长制,定民户籍。通过三长制、均田制和租调制,北魏重新确立了土地分配、人口管理与赋役征发的制度。

唐后期

唐后期,实行两税法,根据民户的资产以田地为主确立户等以便于课征赋税。户等每三年评定一次,根据户等的升降来调整税额。

宋代

户籍分主户和客户,主户有耕地,须交地税,客户为无地佃农。客户不是地主私属,而是国家的编户,须交丁口税;社会地位提高,客户可以自由迁徙。

明清

明代中期张居正改革,实行一条鞭法,重视土地税,使户籍制度与赋役制度基本脱离。随着清朝摊丁入亩的实行,赋税与户籍、人丁已没有直接联系,1772年,随着保甲制度在全国范围的广泛建立,清政府永停人丁编审,与赋役相关的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摘编自王威海《中国户籍制度——历史与政治的分析》等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先秦时期平民百姓身份的变化及其原因。(4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从户籍和赋役制度的角度,评析中国古代人身控制的变化趋势。(12分)

25.

古代非洲的人口迁徙(4分)
材料
从公元前100O年开始,一个新的民族从西非向其他地方迁徙,这是个农业民族,操班图语系的方言。他们的移动很缓慢,因为他们不是入侵部落,而是以小村社为单位向前迁移的。这些村社由于人口压力而只能靠糊口农业为生,糊口农业就是生产的粮食刚够个人食用,没有余粮出售。主要作物是谷物(小米和高粱),还有薯、瓜和豆等。农具既有铁制工具,也有石制工具。

——摘编自【美】杰克逊·斯皮尔福格尔《世界历史》

阅读以上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简述班图人的迁徙方向和文明成就。(4分)

三、开放性试题

26.

丝绸与贸易 (12分)
材料                                                                                太平洋贸易相关信息摘录  

序号

信息

明朝新的税收机制刺激中国人向外出口丝绸,以换取缴纳税款所用的白银。全球市场对丝绸的大量需求,促进了私人产业的壮大。于是,江南城市中的自由劳动力市场竞争加剧,有的织工甚至去东南亚谋求更多财富。

1638年,一位西班牙海军军官报告称,将中国丝绸运至西属美洲的利润率达到了400%。这样的利润率远超世界其他地区的丝绸贸易,包括自印度洋至东南亚、欧洲的传统海上商路。

大多数中国的丝绸制造商都经营中小型工坊,可以轻松满足市场需求。有些中国织工甚至能够制作带有欧洲纹样的西班牙织物

据西班牙历史学家安东尼奥·德·莫尔加的记录:通常,他们中国商人卖给西班牙人的商品包括成捆的生丝,白色和各种颜色的精致无捻丝,各种丝绒,以金丝银线绣出的织物和锦缎等。

为了处理从中国运来的生丝,墨西哥城丝织行业专门聘用了1.4万人。此外,对中国商品的仿制促进了技术进步,推动了墨西哥商品的精加工。

1593年,西班牙王室下令全面禁止中国丝绸的进口,费利佩二世在早些时候发布的法令中抱怨道:中国贸易的利润已经大幅增长……以致削弱了我自己统治的国家的贸易。西班牙王室多次下达禁令,但效果不佳。

中国丝绸一旦运抵墨西哥,很快就会拥有比本土欧洲织物更高的人气,十分抢手。

——摘编自段晓琳《尤物:太平洋的丝绸全球史》

阅读表格信息,围绕 中国丝绸与太平洋贸易 提炼三个观点,并加以说明。(12分)
要求:每个观点须关联不少于两则材料,标明材料序号。

四、材料阅读

27.

西方的扩张(12分)
材料
西方向世界的扩张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6至18世纪。一方面在陌生地域和海域探险,通过航海、殖民和贸易活动,将整个世界连成了一片,并将中南非洲沿岸、美洲大陆、大洋洲以及太平洋岛屿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另一方面,它们也发动了对亚洲和东方文明的攻击,但由于并不具备对古老帝国的绝对优势,因而这种攻击尚只停留在边远地区,只有印度等极少数国家陷入了西方人之手。与此同时,西欧人从东方攫取了大量的物质和财富,构建近代西方的物质文明大厦;也从东方吸收了丰富的思想文化养料,滋润正在成型的近代精神文明。19世纪的西欧再次形成对东方古老文明的冲击,同时还瓜分了非洲大陆。19、20世纪之交,以西方为核心结成了近代世界体系,也可称西方世界体系。
西方在向全世界扩张的过程中,充满了矛盾和冲突。有在瓜分世界中西方各列强相互之间的矛盾;也有西方社会内部的阶级矛盾;还有西方同非西方的矛盾,非西方对西方侵略和扩张的反抗贯穿于这个强权时代的始终。

——摘编自刘景华《世界历史新四分法

(1)比较16—18世纪与19世纪西方向世界扩张的不同,并说明其原因。(6分)
(2)西方向全世界扩张过程中充满了矛盾和冲突。任选材料中的两对矛盾,依据19世纪历史,分别举例予以说明。(6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