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河北省张家口市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16+4)【选择性必修一】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河北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92

一、单选题

1.

研究发现,古代中国历史有一个鲜明的规律,就是历代官吏数量呈不断上升趋势。有明代官员称 历代官制,汉七千五百员,唐万八千员,宋极冗,至三万四千员 。到了明代,文武官员共十二万余人。这一状况(  )

A.源于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B.表明政府行政效率有所提升C.反映了国家财政危机凸显D.实现了中枢机构的有效制衡

2.

罗马法规定,奴隶在法律上是权利的客体而非主体;妇女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尤其是在罗马法初期也未取得法律主体的资格,其法律行为必须在监护人的同意下进行。这可用来说明,早期罗马法(  )

A.追求程序公平正义B.维护了贵族阶层的特权C.具有一定的封闭性D.为近代司法提供了渊源

3.

毛泽东说: 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是资产阶级性的,但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 这一评价主要基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A.彰显了启蒙运动思想B.否定了君主专制政体C.肯定了人民主权思想D.旨在约束袁世凯独裁

4.

唐朝高宗以后,政府空缺的职位常常有限,而通过吏部选试的人却不断增加,导致两者无法匹配,为了缓解这一矛盾,唐代实行一种轮流做官的制度,凡是官员任职满一任都需要解除当时的职务,重新等待选拔任官。这一措施(  )

A.容易导致政治腐败的发生B.大大提升了国家的治理水平C.加强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D.说明了唐朝选官制度的成熟

5.

明朝将御史台改为都察院,又罢谏院,设六科给事中为六部的独立监察机构,科道并立。地方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时设督抚,形成了地方三重监察网络。材料反映出明朝监察(  )

A.形成了垂直的管理体系B.机构职能发生重大变化C.侧重于对地方官的管理D.朝着中央集权方向发展

6.

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了常备军、职业官僚体系。普通民众除了拥有选举权之外,基本上被排除在直接参与国家管理层面的政治之外。这表明1787年宪法(  )

A.体现了美国民主政治的虚伪性B.缺乏深入广泛的社会调查C.有利于美国代议制民主的发展D.试图缓和上层社会的矛盾

7.

2005年,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其总则第五条规定:公务员的管理,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依照法定的权限、条件、标准和程序进行。这一规定(  )

A.有利于保证公务员队伍的高素质B.旨在建立清正廉洁的官僚队伍C.推动了国家政治制度改革的进程D.保证了公务员队伍的长期稳定

8.

如表所示为唐朝时期一些文人的作品核心内容的部分统计。据此可推知,唐朝(  )

作者

作品名

核心内容

颜真卿

《祭侄文稿》

表达对家族亲情和忠诚于国家的价值观

白居易

《与元微之书》

关注个人修养、交友原则和家族荣誉

韩愈

《与李翱书》

关注家庭教育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A.儒学维护了社会等级秩序B.文人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C.道德养成变为家训的核心D.儒学义理向家庭关系渗透

9.

清世祖于顺治九年(1652年)颁行《六谕卧碑文》, 颁行《六谕卧碑文》于八旗、直隶、各省 ,其内容为 孝顺父母、恭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 。清世祖颁行该碑文旨在(  )

A.弘扬传统文化B.强化基层治理C.缓和社会矛盾D.维护封建礼教

10.

如表所示为西欧宗教改革后天主教和新教关于教义的新规定。这反映出(  )

教派

教义

天主教

天主教教皇是基督在世间的最高代表,教徒需通过教士宣进才能得到救赎

新教

新教基督耶稣是最高首脑,每个人都可以通过阅读《圣经》得到救赎

A.教会承担了教化功能B.天主教权威被社会否定C.新教蕴含人文与理性D.宗教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11.

2007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该法不再按照所有制区分公有制和私有制的保护强度和差序,而是一概规定 国家、集体、私人的物权和其他权利人的物权受法律保护 ,这就在私人财产保护领域迈出了一大步。据此可知, 一大步 是指该法(  )

A.摆脱了僵化的意识形态B.明确承认了私人的物权C.强化了国家物权的地位D.成为民法典的关键部分

12.

明太祖认为 天下一统 ,凡知礼明义者,皆为 吾民 ,一视同仁,并善待西域少数民族降服者,安置原籍,继续统领其地,又常诏谕未归附者,宣称对待西域人民如同 中原 远迩无间,不分彼此。这种做法(  )

A.扩大了明朝疆域范围B.加强了对西域的控制C.有利于稳定边疆秩序D.根源于天朝上国心态

13.

《唐律》制定了中国古代法律第一个涉外条文,即同一国家或种族的人之间 自相犯者 ,依其本国或本族的习俗、法律处理,由蕃长裁判执行;不同国家或种族的人相犯,则以唐朝的法律处理。材料从侧面反映出唐朝(  )

A.律法发展比较完善B.对外政策较为开放C.司法主权已经丧失D.律法成为国际公法

14.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把人们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使现实社会的重要性提高,世俗权力特别是王权得到加强;同时,用民族语言翻译《圣经》的行为,使作为民族凝聚力重要工具的民族语言得到普及,进一步降低了宗教共同体的地位。材料表明(  )

A.宗教改革促进了人文主义的传播B.民族语言形成推动民族国家诞生C.文艺复兴冲击了天主教会的权威D.思想解放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

15.

读如表信息。表格信息从侧面反映出(  )

《国际联盟盟约》

提出各缔约国要承担不从事战争之义务

《非战公约》

否定了战争权的合法性,明确表达了世界各国力求避免战争的共同目标

《联合国宪章》

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作为联合国的首要宗旨

A.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流B.战争严重破坏了人类生活C.追求和平主导国际法发展D.和平主义已成为国际共识

16.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外交已经出现一些转型迹象,而且越来越明显,其核心是由普通外交转变为大国外交,由弱势外交转变为强势外交,由消极被动外交转变为积极主动外交。这一变化(  )

A.得益于美苏冷战格局彻底瓦解B.奠定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基础C.根源于改革开放后国力的增强D.彰显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优越性

二、开放性试题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建立帝国后,秦始皇采纳李斯等人的建议,废封国,行郡县,强化皇权,勒石记功,歌功颂德。然而,封建具有笼络皇室子弟宗亲人心,促使他们共同拱卫家天下的功能,取消封建也就同时取消了诸侯藩辅中央的可能性。同时,以严刑峻法管理官僚队伍,焚书坑儒堵塞言路,大兴土木,劳民伤财,这些做法都加速了秦朝的灭亡。秦不仅亡于暴,而且亡于专。汉朝郡国并行,取者之长,避二者之短,同时变暴政为仁政,就是吸取秦亡教训作出的明智的政治选择。

——摘编自祁志祥《秦朝的政治改革与集权思想》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出你对材料中 秦不仅亡于暴,而且亡于专 的认识,并予以说明。(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准确)

三、材料阅读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所谓罗马法,一般泛指罗马奴隶制国家法律的总称,存在于罗马奴隶制国家的整个历史时期。它既包括自罗马国家产生至西罗马帝国灭亡时期的法律,也包括公元6世纪中叶以前东罗马帝国的法律。罗马法本身的发展过程横跨了数个世纪,由罗马共和国早期的习惯法到西罗马帝国《国法大全》的问世,时代的更替对罗马法产生了巨大影响,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次飞跃都意味着一个新的里程碑。

——摘编自吕伟文《现代法的基石——罗马法》

材料二
伴随着西欧大陆社会的进步,尤其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大规模贸易的重开,新的社会关系的出现,城市的繁荣,人口的增长,商业的复苏,日耳曼法却无法适应这种社会的要求,尤其是分封割据的君主无法充任 普通法 的立法者。
其次,当时三种形式的罗马观念,为合法承认罗马法提供了保障:一是教皇的罗马教廷观念;二是各国担任皇帝法律顾问及法学家的帝国观念;三是新兴的城市自治观念。于是沉寂的查士丁尼罗马法在11、12世纪开始了复兴。

——摘编自苏彦新《罗马法在中世纪西欧大陆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尝试对罗马法进行概括介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世纪罗马法复兴的原因。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到19世纪四五十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完成,社会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急需打破传统的陈旧的取才方式,建立起公正且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选拔方式。虽然此时的科举制度在内容上已经不合时宜,但是在形式上,它的标准化操作手段刚好满足了英国人才选拔的需要。于是英国公务员考录制度吸收了科举制度的以考试选拔人才的形式,抛弃了其陈旧的考试内容,用标准化、公平化的形式搭配新型的资本主义内涵以及考选方式,实现了对中国科举制度的超越。

——摘编自邰思《英国公务员考录制度与中国科举制度的渊源关系》

材料二
1905年,在我国持续1300多年的科举制被彻底废除。科举制度被废除以后,清政府并没有及时出台替代性的制度,绅权和皇权平衡的状态也渐渐消失,国内士绅阶层开始衰落,导致士绅阶层流向其他社会阶层。各种忧患越来越严重,导致军人阶层开始转向政治的中心,逐渐成为社会领导者与主干。此外,逐渐出现的教育与西方文明的冲击,使得乡绅传统地位发生变化,农村的乡绅主体劣质化与蜕变,农村的社会秩序崩溃,这就使得农村开始怀疑国家政权的合法性,影响了社会的上下层联系。

——摘编自刘玮《清末废除科举制的历程及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英国公务员考录制度对科举制的继承与超越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废除科举制的影响。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以中华民族的解放和富强为己任,从成立之初起就开始了对解决民族问题的探索。1922年中共二大宣言提出: 蒙古、西藏、回疆三部实行自治。 在长征过程中,民族工作的现实感和紧迫感使党对解决民族问题的思考和探索不断深化和成熟。1936年5月,《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对回族人民的宣言》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理论。根据宣言精神,1936年10月,党在宁夏南部成立了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广大回族人民深受鼓舞。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1938年9月)上,毛泽东同志提出,各少数民族 与汉族有平等权利,在共同抗日原则之下,有自己管理自己事务之权,同时与汉族联合建立统一的国家 。1947年,内蒙古地区解放,党在那里建立了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第一次用国家大法的形式从原则上作出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决定,接着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对自治制度原则、自治地方的权利、行政级别等基本内容作了具体的规定,使民族区域自治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策和政治制度以国家法律的形式固定了下来。1982年颁布的宪法中关于这个制度的规定更为全面和具体,进一步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了保证这个制度的贯彻实施,1984年5月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它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靳士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中国特色及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对民族问题探索的特点及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区域自治的新发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