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云南省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16+4)【选择性必修一】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云南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24

一、单选题

1.

自汉以降,关中地区的灌溉系统在长期动乱中造受到了严重破坏, 八百里秦川 不复存在,关中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隋朝建立之初,关中粮食危机已然成为一个突出问题。材料可用来说明隋朝(  )

A.短命而亡的缘由B.设置义仓的必然性C.经济重心的变迁D.开通大运河的动因

2.

1935年底,国民党中央势力在四川、贵州站稳了脚跟。蒋介石认为,川、滇、黔为中华民国复兴的根据地,只要川、滇、黔能够巩固无恙,一定可以战胜任何强敌,恢复一切的失地,复兴国家。这表明当时国民政府(  )

A.准备全力北上 围剿 红军B.认识到西南在战略后方的地位C.坚持 攘外必先安内 方针D.完成了对日本抗战的各项准备

3.

1959年,毛泽东撰文指出: 我们现在提出了 多、快、好、省 这个建设经济、文化的口号。可以快一点,但不可能很快,想很快是吹牛皮。 毛泽东的这一论述(  )

A.强调国家建设需要保持较快的速度B.为中共八大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C.试图纠正国家建设忽视规律的偏向D.否定了 大跃进 运动开展的必要性

4.

意大利史学家马基雅维利(1469—1527)在撰写《佛罗伦萨史》时,一改过去教士修史充满宗教迷信的做法,而用人的行动来解释历史的发展变化。书中记录了一些生动的史料,如梳毛工起义、美第奇家族的商业经营、热那亚的圣焦尔焦银行等。这反映了(  )

A.文艺复兴推动史学发展B.欧洲市民文化逐渐兴起C.启蒙运动冲击神学统治D.意大利工商业独树一帜

5.

图1是1962年11月中国画家米谷创作的漫画《胃口越来越大——再来一盘油炸伊尔28……和凉拌甘蔗刀》(注: 伊尔28”指苏联轰炸机; 甘蔗刀 指古巴游击队)。该漫画(  )

图1

A.讽刺了帝国主义阵营的霸权B.反映了古巴独立运动面临困境C.揭示了美苏争霸的实时态势D.谴责了恐怖主义威胁世界和平

6.

东汉初年,尚书台成为决策和发号施令的中枢机构,一切政务不再经过三公研究,三公九卿只受成事。三公只有经过皇帝恩准,加 录尚书事 头衔,方可参与中枢决策。这一改制旨在(  )

A.提高行政效率B.强化君主专制C.防止外戚干政D.减少行政成本

7.

1215年,英王约翰签署《大宪章》,承认国王只是贵族 同等中的第一个 ,没有更多的权力;其中第61条规定,由25名贵族组成的委员会有权随时召开会议,具有否决国王命令的权力。这说明当时英国(  )

A.王权受到制约B.议会权力至上C.贵族垄断政治D.代议制不完善

8.

1912年6月,唐绍仪内阁任命非袁嫡系的王芝祥为直隶总督,袁世凯指使北洋将领通电反对,并不经内阁副署发表了改任王芝祥为南方军队宣慰使的命令,唐绍仪及四位同盟会阁员愤然辞职。这反映出当时(  )

A.人事任免缺少法律规定B.专制独裁统治不得人心C.政党政治尝试初见成效D.责任内阁制遭到了破坏

9.

1816年时,美国联邦政府公务员总人数仅有6327人;到1917年,联邦政府公务员总人数猛增为50万人;而至1939年,联邦政府雇员更增长到92万人。这一变化主要缘于(  )

A.国家管理职能的扩展B.对外侵略扩张的需要C.文官制度的发展完善D.政党政治的激烈竞争

10.

表1所示为清末留学毕业生考试的部分情况。由此可知,清末留学毕业生考试(  )

表1

预试

正场考试

廷试

年份

参加人数

合格人数

时间

合格人数

时间

录取人数

1908

178

127

19051911

1388共中,170人获得进士,1218人获得举人出身

19081911

824

1909

383

235

1910

721

560

1911

587

526

A.标志着选官制度进入新阶段B.成为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C.迎合了当时自强求富的思潮D.仍受传统选官考试的影响

11.

秦汉律、令杂处不分,都具有法律效力;《晋律》严格区分律与令的界限;唐朝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律、令、格、式、科、 故事 等法律形式整合为律、令、格、式四类。该过程体现出中国古代(  )

A.法律制度的儒家化B.司法程序的规范化C.法律体系逐渐完备D.法律内容删繁就简

12.

《法国民法典》起草委员会主席波特利斯说,关于财产法, 与任何时代的法律都是一致的,我们只是变更或修改了那些与现实的情况不再适应或经验证明已不大方便的部分 ;至于合同法, 我们发展了那些适用于所有时代的自然法的原则 。由此可见,《法国民法典》(  )

A.继承和发展了前代法B.遵循自由主义原则C.确认了契约自由理论D.重新建立私法体系

13.

图2、图3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宣部发布的一组宣传画。它们可以用来说明当时中国(  )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B.公民道德建设的全面展开C.遵纪守法的社会风尚的形成D.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培育

14.

自汉代开始,西北和北方的匈奴、鲜卑、氐、羯、羌等民族已大量进入黄河流域;北朝时 西北诸郡,尽为戎居内及京兆、魏郡、弘农往往有之北魏末期和东西魏时自葱岭以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所谓尽天地之区已。乐中国土风,因而宅者,不可胜数 。据此可知(  )

A.五族内迁拓展了国家的疆域B.北朝开始了与大秦直接贸易C.民族交融加速中原文化认同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

15.

欧洲的 三十年战争 结束后,各交战方于1648年10月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根据这一条约,独立的诸侯邦国对内享有至高无上的国内统治权,对外享有完全独立的自主权。这说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

A.确立了国家主权与独立原则B.提供了和平解决争端的途径C.促进了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D.颠覆了近代欧洲的政治秩序

16.

20世纪60年代,中国对外战略作出重大调整,断然放弃 一边倒 战略,把外交立足点转向 两个中间地带 国家,把亚非拉国家作为中国外交的重点。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国际地位得到极大提升B.努力寻求更大外交空间C.着力改善与邻国的关系D.外交成就取得重大突破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宋初 惩五代之弊 ,朝廷采取措施强化中央集权,监察制度就是重要一环。在中央有御史台。而原本负责谏议皇帝的谏官则组成谏院,其职能由谏议变为监察,与御史台共同监察百官,合称台谏。在地方上,各路有三监司,不仅可以监察下属,也可相互监察,从而开双重监察制度之先河。各州设有通判,可监察知州及其下属。整个监察系统上下相维,内外相制,密如网络。宋代本就有 不杀士大夫与言事人 的祖训,加之儒学复兴,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激励了台谏官员的谏诤精神。仁宗时期,台谏官员支持范仲淹与宰相吕夷简相抗衡,自此 台谏之权敢于宰相抗亦 ,其地位几与宰相并列。

——摘编自刘勇《浅析宋代监察制度》

材料二
宋代言官可 风闻弹奏 ,虽错不罚。业帝在任用官员时令其 异论相搅 ,鼓励监察官员弹奏主官。而台谏的弹奏多罗织罪名,疏于明辨事理。在台谏的攻击下,宰相往往寸步难行,志未伸,谋未果,行未定,而位已离矣。范仲淹、王安石在主政期间均深受其苦。到了北宋末年,台谏已成为党争的工具,所谓弹奏已经成为意气之争。在建制上,各级监察机构又重复设置,职权交叉,人浮于事的现象突出。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监察制度发展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监察制度的消极影响。(6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903年,陈独秀在《国民日日报》上刊登了许多激烈批判传统文化的文章,例如《箴奴隶》一文中指出:中国人不啻为奴隶,因为他们 感受了三千年奴隶之历史,薰染数千载奴隶之风俗,只领无数辈奴隶之教育,揣摩数千载奴隶之学派,子复生子,孙复生孙,谬种流传,演成根性 。陈独秀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国民族过去的落后和今日的挨打之根本原因,是民族强盛之根本阻力。

——摘编自周翠娇、陈光明《论陈独秀的早期民族文化思想》

材料二
抗战时期,中国文化民族主义空前发展,钱穆对中国民族文化进行了多方面探索。他不赞成五四以来所流行的那种 主张把中国传统全部文化机构都彻底放弃了,如此始好使中国切实学得像西方 的见解。他坚定地认为,中国文化从根本上来说并不差,中国文化的未来决不能寄托在一切向西方学习这种幼稚的想法上面,而有待于中国文化能否进行调整和更新。他反复强调,这种调整与更新的动力并非来自西方文化,而必须来自中国文化系统内部。

——摘编自左玉河《特珠性和化越性:钱穆的战时文化民族主义情结》

(1)根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初陈独秀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抗战时期钱穆对待民族文化的主张。(6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二战后国际法有了明显的新发展。新兴的发展中国家不但参加了原来成立的国际组织,而且还设立了许多经济方面的区域合作机构。同时,国际性的科学、技术及行政机构有增无减。《联合国宪章》不但禁止战争,而且以普遍禁止使用武力为原则。这就使一切武装干涉、进攻、占领或武力封锁以及以此相威胁的行为,都成为违反国际法的行动。国际法院的设立及其运作凸显国际司法制度的发展。国际法新分支大量产生,如国际经济法、国际人权法、国际环境法、国际组织法、国际发展法,国际能源法、国际刑法等。

——摘编自杨泽伟《国际法发展的历史分期》

材料二
中国一直倡导,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都要始终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合作不要对抗,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别国合理关切。要坚持平等相待、加强战略协作。国际上的事由大家共同商量着办,世界前途命远由各国共同掌握。中国的上述立场表达为国际法理论中的国际组织、国际决策,国际民主问题奠定了实践基础,贡献出独特的国际法价值因素、观念标尺,范畴体系,凝聚成不完全等同于西方的中国国际法理论的框架格局,有利于国际法理论的深度发展。

——摘编自何志鹏《新时代中国国际法理论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二战后国际法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为当今国际法发展所作出的贡献。(6分)

三、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表2  黑奴贸易的发展历程

时间

主导国家

黑奴获取方式

规模

黑奴主要来源地

贩奴目的地及用途

15世纪中叶至16世纪80年代

葡萄牙

由奴隶贩子自行发动猎奴战争,进行武装掳掠

较小

西非

欧洲用于家务劳动;拉美是用于金银矿及种植园

16世纪80年代至18世纪下半叶

英国

贩奴国家设立垄断公司,实行奴隶专卖,挑动非洲酋长内斗,再向其购买奴隶

巨大

由西非深入内陆,甚正涉及西非

拉美金银矿及种植园

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

美国

因英、法等国己禁止奴隶贸易,美国只能以走私方式获取奴隶

逐渐缩小

西非

美国棉花种植园

——据吕昆《黑奴贸易的兴起与发展》整理

根据材料,围绕 近代黑奴贸易 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世界近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