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辽宁省县级重点高中协作体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16+4)【选择性必修一】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辽宁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86

一、单选题

1.

管子认为 仪者,万物之程式也;法度者,万民之仪表也;礼义者,尊卑之仪表也 ;荀子认为 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 。两位思想家有关礼的论述反映出 的实质是(  )

A.协调社会矛盾的万能钥匙B.普通民众的行为准则C.存在阶级差别的行为规范D.上古社会的风俗习惯

2.

汉武帝在统一南夷之后,一方面,在其地设置郡县,由中央政府派遣官吏进行管理,且下令 初郡十七……毋赋税 ;另一方面,给各部族的首领按其势力的大小封以王、侯、邑君的称号。这些举措(  )

A.推动了边疆地区发展B.增加了国家赋税收入C.实现了西南地区汉化D.消除了边疆割据隐患

3.

两税法施行后,京畿地区 百姓多端以麦造面,入城贸易 ;漳浦人林昌业 尝欲春谷为米,载诣州货之 苏州某菜农种菜达十亩之多 。这反映出(  )

A.农业商品化开始出现B.赋税调整活跃了经济C.两税法减轻农民负担D.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4.

嘉靖十四年(1535年)正月,广东右布政使严立乡约。论曰:乡礼之行乡约也,欲乡人皆入于善也……大惬民志,狱讼顿稀,奸盗亦弥。厥后主之者欲行赏罚,遂弛而尼。据此可知,乡约的推行(  )

A.主要依赖官方强制推行B.旨在加强中央集权C.提高了民众的法律意识D.助推公序良俗建设

5.

雍正三年(1725年),奉上谕: 满汉科道,凡有关内外朝政吏治,每人各条奏一折,封固进呈。若有奏二三事者,一事用一折,限两日内汇齐缴上,不可互相通知访问,亦不可商之亲友。各据已见奏闻。 上述举措(  )

A.确保了吏治清明B.提高了行政效率C.加强了君主专制D.完善了监察体系

6.

下表为1913年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文官考试法规制度框架。据此可知,当时(  )

项目

文官高等考试

文官普通考试

报考资格

几年满21岁之中华民国男子,均可报考。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得报考:

(1)被夺公权尚未复权者;

(2)受禁治产及准禁治产之宣告确定后,尚未有撤销之确定裁判者;

(3)受破产之宣告确定后,尚未有复权之确定裁判者;

(4)其他法令有特别规定者。

考试程序

分为甄录试、初试、大试,甄录试为笔试,落第者不得参加初试。在中学以上学校毕业或有相当之资格者,得免甄录试。初试及大试皆先笔试后口试。初试及第,分发学生两年后参加大试。如两年学习期没有达到及格标准,可延长学习期一年以下再送大试。

不分试

A.文官选拔较为规范B.考试内容脱离实际C.选拔标准单一僵化D.报考条件过于苛刻

7.

1920年,毛泽东指出: 以后的政治法律,不装在穿长衣的先生们的脑子里,而装在工人们农人们的脑子里。他们对于政治,要怎么办就怎么办。他们对于法律,要怎么定就怎么定。 据此可知,毛泽东意在强调(  )

A.路线制定坚持人民民主B.法制建设重视群众需求C.人民政权需要人民监督D.社会改造必须遵循民意

8.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广泛推行 三三制 政权建设,即政权机关的组成人员中,共产党员、非党员的左派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各占1/3。同时,根据地还实行了一系列民主选举和民主监督制度,如普选制、代表会议制度、民主评议制度等。这些措施(  )

A.强化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B.适应成立联合政府的要求C.探索了民主政治的新模式D.削弱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9.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指出: 我们干部老化的情况不说十分严重,至少有九分半严重。这个问题不解决,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党就缺乏活力 干革命、搞建设,都要有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闯将 。这些讲话(  )

A.强调干部要坚持改革路线B.顺应了现代化建设需要C.主张干部应注重国家利益D.要求干部坚持市场经济

10.

罗马共和国执政官的一切政务活动都要受元老院的约束,元老院虽然有财政、外交等权力,但公民大会可以运用立法权通过法律对它加以限制,形成公民大会拥有立法权,但在财政等方面受到元老院制约的局面。这反映出罗马共和国政体(  )

A.公民大会权力最大B.元老院权力至上C.具有权力制衡特征D.以执政官为核心

11.

751年,法兰克王国掌握墨洛温王朝实权的宫相丕平在罗马教会的支持下建立了加洛林王朝。由于丕平为王是得到了教会的鼎力相助,他即位之后便应教皇之请出兵意大利,消灭了教皇世仇的伦巴德人所建立的王国,其后又把罗马及其附近的地区正式置于教皇的统治之下,史称 丕平献土 。这一事件(  )

A.导致了教会权力的衰落B.削弱了世俗王权的统治地位C.阻碍了西欧城市的兴起D.体现了王权与教权相互依存

12.

中世纪后期西欧各国都有不少行会学校,著名的如英国伦敦出版学校和泰勒学校、德国兴办的行业职业技术学校等。意大利一些行会学校还开设专门课程,向学生传授复式簿记业务知识。这反映出西欧(  )

A.教育摆脱了宗教的束缚B.社会转型推动教育发展C.商业革命推动教育创新D.封建行会促进教育变革

13.

到了20世纪,英国乔治五世对国王的角色有自己的理解,他需要在这个急速转变的时代重新找到王室存在的价值,并为此进行了改革(如下图)。这表明英国(  )

乔治五世改革结果过程图

A.国王权力得到极大加强B.议会主权面临严重挑战C.君主立宪政体不断完善D.资产阶级统治走向衰落

14.

1928年,《非战公约》规定: 缔约各方以它们各国人民的名义郑重声明,它们斥责用战争来解决国际纠纷 缔约各方同意,它们之间可能发生的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其性质或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和解决 。这些规定(  )

A.有效避免了战争的爆发B.确立了集体安全防御体制C.协调国际争端作用有限D.成为解决争端的主要依据

15.

1931年春天,随着维也纳信用银行破产,德国不得不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英国、奥地利、法国等国也抛弃了金本位制。各国混乱财政政策的冲击将货币的紧缩转为经济大萧条,各国关税保护法案的出炉引发外国贸易报复。这表明当时各国(  )

A.经济发展陷入滞胀危机B.贸易保护主义成为主流C.经济政策缺乏协调合作D.货币体系面临全面崩溃

16.

据统计,1982年美国社会福利保障赤字达122亿美元,保健费用扶摇直上,1982年比1981年增加11%,1965年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到1985年占10%。据此可知,美国福利政策(  )

A.导致国家负担沉重B.基于经济形势而调整C.促进了经济的发展D.实现了社会公平公正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日本德川时代末期的 近代化启蒙思想的先驱 海保青陵认为王安石善于兴利,故而评价其为宋代政治家第一人。他以《周礼》中 春颁秋敛 并收取一分利息为据,认为王安石的青苗法符合《周礼》的精神,收取利息具有合理性与必要性,无论是汉代的桑弘羊还是宋代的王安石所推行的借贷之法都既合乎理又符合民心。

——摘编自张呈忠《日本近代化进程中的王安石变法研究——从海保青陵到京都学派》

材料二
洪武时,近臣有言当理财以纡国用者,言之颇悉。太祖曰: 人君制财与庶人不同,庶人为一家之计,则积财于一家;人君为天下之主,当贮财于天下,岂可塞民之养,而阴夺其利乎?昔汉武帝用东郭成阳、孔仅之徒为聚敛之臣,剥民取利,海内苦之;宋神宗用王安石理财,小人竞进,天下骚然。此可为戒。 于是言者愧悚,自是无敢以财利言者。

——摘编自《明太祖实录》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海保青陵和朱元璋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及理由。(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历史评价的因素。(4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红军所到之处,都把建立党的组织和革命政权摆在首位,很快成立了中共川陕省委和川陕省工农民主政府,并着手开展各项工作。长期饱受封建军阀和地主豪绅压迫剥削的川陕边区农民,踊跃参军参战,壮大了红军武装。中央苏区颁布了宪法大纲以及刑事、经济、土地、劳动、婚姻等一系列法律、法令、条例和训令,创立了人民司法机关,建立了公开审判等一系列司法制度。这些法制建设的成功经验被移植到了川陕革命根据地。

——摘编自叶亮《20世纪30年代川陕革命根据地法制研究》

材料二
1933年,川陕省苏维埃政府颁布《川陕省苏维埃组织法》。组织法明确了川陕苏维埃政权的性质和目的,规定要推翻一切剥削阶级的统治和制度,保护工农劳苦群众的利益。《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关于土地改革的布告》规定: 无条件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田坝子、山林、房屋等等。 《川陕省苏维埃经济政策》明确了在这一阶段经济活动的目的就是要保证顺利完成把没收的地主的土地平均分配给工农劳苦群众的任务。在具体法令的条款制定上更是凸显了鲜明的地方性。在土地分配标准上,按田地产出量和劳动力来分,在计量时以 为计量单位。颁布法令从立法源头上强调要保障的是所有工农劳苦群众的利益,在法制实践中保护他们在政治、经济、司法等方面平等参与地方事务管理的权利,让工农劳苦群众成为川陕苏维埃政权的主人。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十分重视法制的宣传,在川陕革命根据地创立了很多报刊,如《共产党》《苏维埃》,通过这些刊物帮助根据地的老百姓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和法令。
(1)根据材料一,分析川陕革命根据地进行法制建设的有利条件。(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川陕革命根据地推行法制建设的特点。(8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英国光荣革命成功后,资产阶级夺得政府统治权并开始实行君主立宪制,英国出现了自由党和保守党两大资产阶级政党,政党分肥开始在英国政治人事任命中出现,并且表现出极大的弊端,严重阻碍了社会政治经济的向前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1805年英国财政部首先设立常务次官,即 事务官 ,此后政府各部门仿照其开始大量设立常务次官,英国文官制度至此有了政务官和事务官之分。1870年英国政府颁布枢密院令,从法律上规定了任何事务性官职的录用都要经过考试的方式才能得以录用,由此标志着以考试任职为核心的现代英国文官制度正式确立。
材料二
英国文官制度确立以来,随着时代的变化一直对文官制度进行着适时的调整和补充。撒切尔夫人通过改组常务次官人员结构,实行决策制定与执行相分离的政策,以此来减轻大臣的工作负担。据统计,在撒切尔的文官改革过程中,公共机构最高层级人员至少减少了9.7%,助理次官和高级主管分别减少了12.9%和14.5%。撒切尔把一些原属于政府提供的服务项目完全转给私人公司承担,以签订合同的方式实现外包,政府担负起负责监督职责;推行公民股份所有权和雇员股份所有权。文官制度改革的重心在政府服务形式和人员任用上,例如撒切尔政府推行《市民宪章》和 市场检验计划 ,引入竞争机制,打破文官的职业稳定性,推行更为灵活的合同制,引进私营部门的绩效考核方法。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温艳洁《20世纪70年代后期英美文官制度改革比较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文官制度出现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撒切尔时期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措施。(6分)

三、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840年以来180余年的中国社会历史进程,民族观大致经历五个演进阶段。

时段

民族观的发展特征

第一阶段

(1840年至1894

时人记述及文献中偶见民族词汇的使用

第二阶段

(1895年至1931九一八事变前

民族一词在聚民为族的全体国民自觉凝聚与描绘中华各族的双重路径使用

第三阶段

(1931九一八事变至1949

抗战建国实践催高民族复兴思潮和民族的主张汇入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框架,风起云涌的民族解放运动赋予民族观丰富的时代内涵

第四阶段

(1949年至2012年党的十八大前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设计,人民主体地位下公民身份体系的确立,民族识别、民族区域自治与民族工作以推动民族地区快速发展的治理逻辑,系统地重塑、传播、巩固着作为社会意识的新民族观

第五阶段

(2012年党的十八大至今

新时代全国上下、各族人民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民族观全面进步

——摘编自刘永刚《1840年以降中国社会民族观的演进特征》

围绕 近现代中国民族观 这一主题,从表中提取一个或多个时期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