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贵州省部分学校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16+4)【纲要上1—3单元】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贵州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18 浏览数:124

一、单选题

1.

据考证,龙山文化时期的蛋壳黑陶杯制作难度高,仅出土于大中型墓葬,在墓中摆放位置特殊,出土数量少。这一时期的蛋壳黑陶杯已脱离了实用器的范畴,只服务于贵族阶层,是用于祭祀等礼仪性活动的陶礼器。这可用于说明,龙山文化时期(  )

A.手工技艺领先其他地区B.宗教信仰体系十分完备C.社会阶层分化较为明显D.丧葬习俗开始初步形成

2.

秦制规定:一般劳动人民年十五始服役,六十岁老免,一生中须为正卒一年,屯戍一年,每年还要为更卒一个月。这说明,秦代(  )

A.赋税沉重B.战事频繁C.徭役繁重D.律法严苛

3.

西汉初期,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推行 与民休息 政策。他们减轻农民的赋税和徭役,重视农业生产,鼓励农耕。文帝和景帝多次减免田租,还采取了一些鼓励生育的措施。这些政策(  )

A.导致了地方势力膨胀B.引发了七国叛乱C.影响了均输政策推行D.巩固了政治统治

4.

东汉时期,张衡提出了浑天说,制成浑天仪来模拟天体运行。他还研究了气象学、水文学等方面的问题,为后世的科学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这些成就能够(  )

A.彰显东汉科技有完备体系优势B.体现古代科技实用性的特点C.反映古代科技重综合发展态势D.说明古代天文成就最为突出

5.

史书记载,(西晋)太康四年(283年)八月, 鄯善国遣子入侍,假其归义侯 是爵位,古代爵分公、侯、伯、子、男五等。如图所示 晋归义羌侯 金印是西晋王朝赐给各部落首领的印信之一。这可用来说明当时(  )

晋归义羌侯

A.动荡中孕育发展的历史规律B.政权更迭频繁的时代特征C.民族间政治认同的历史现象D.人口迁徙加速的历史趋势

6.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部背景是北魏政权从建立到发展再到转型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有对华夏文明的接受和重构,也有对华夏文明的排斥和改造,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政治文化体系。这可以说明(  )

A.北魏文化构建方式单一固定B.华夏文明主导北魏文化变革C.北魏文化发展具多元复杂性D.改革使北魏文化失去独立性

7.

尚书省(时称尚书台)形成于东汉,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在发展过程中,三省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三省才被正式确立并形成制度。据此可知,三省制(  )

A.是长期演变融合的制度成果B.初始设计就已非常完善合理C.始终以尚书省为核心而存在D.主要为限制皇权而设立机构

8.

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年),唐政府设置安西都护府,都护府修建了大量的城堡和军事工事,这些城堡和工事通常建在交通要道或者战略要地上。城堡一般由城墙、护城河、箭楼、城门等组成,军事工事则包括寨堡、烽火台、驿站等。这表明(  )

A.唐朝军事防御体系完备B.安西都护府注重边防守备C.唐朝边疆战事频繁爆发D.城堡工事损害交通便利性

9.

现今收藏在英国伦敦博物馆的唐朝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印造的《金刚经》,是现存最早的标有年代的雕版印刷品。这一文物能够(  )

A.体现唐朝宗教信仰流行B.见证印刷术的历史悠久C.表明唐朝手工工艺精湛D.证实雕版印刷始于唐朝

10.

(北宋)真宗曾便延请学者讲读《汉书》《史记》,有意将其中思想应用于治国理政;宋仁宗与臣子探讨善政,臣下劝其读《汉书》;北宋司马光曾撰《汉武大帝评传》,强调汉武帝统治中 用人唯贤 的重要性。这说明,北宋时期(  )

A.儒学思想主导地位强化B.统一的思想逐渐形成C.华夏民族意识开始出现D.强化政治遗产的认同

11.

辽太宗(耶律德光)灭后晋之后,确立了 因俗而治 的行政原则,即 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并依此形成了南北两套行政体系,在中央设置北面官和南面官的双轨统治机构。这反映出(  )

A.辽代治理政策灵活多元B.契丹文化被汉文化同化C.南北官员相互制约平衡D.契丹制度被汉制所取代

12.

下表为金代科举考试题目出处频次统计表。该表体现了(  )

题目出处

《尚书》

《周易》

《春秋》

《诗经》

《礼记》

《论语》

《史记》

《汉书》

《后汉书》

其他

题目总数

使用次数

8

2

2

4

4

1

2

13

2

3

34

所占比例

24%

6%

6%

12%

12%

3%

6%

38%

6%

9%

注:一道题目出处有时不止一处。

A.朝廷加强对社会的控制B.政权更迭促进民族交融C.传统文化得到认可延续D.科举考试的标准化趋势

13.

北宋时期,朝中大臣多为北方人。而到了南宋,南方人才进入朝廷担任要职,如虞允文为隆州仁寿人,文天祥为吉州庐陵人。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南北官员矛盾加深B.人才选拔方式改变C.政治中心逐渐南移D.北方文化已然没落

14.

元朝建立后,在中央设立大司农司,专管劝导、督察农事,又将 户口增、田野辟 规定为考核地方官吏的首要标准;下诏让地方招集流亡者,鼓励垦荒,发展屯田,兴修水利;在农村中设社长,专门负责劝农、组织农民协作互助,在各社设立义仓以备荒。这些举措主要是为了(  )

A.发展农业和稳定社会秩序B.推动游牧经济向小农经济转型C.促进农村地区组织和互动D.提高官员的行政效率和责任感

二、材料阅读

15.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12分)
材料一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全国大力推行郡县制。将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地方长官由中央直接任免,大大削弱了地方的权力。同时,秦始皇还统一文字为小篆;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半两钱;统一度量衡,规定了统一的长度、容量和重量标准,这些举措加强了国家的统一。
材料二
汉初,刘邦认为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之一是没有分封宗室子弟拱卫中央,于是,他在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了一些诸侯王。到了汉文帝、汉景帝时期,诸侯王势力膨胀,严重威胁到中央集权。至汉武帝时期,推行 推恩令 等措施,诸侯王只能将封地分封给子弟,其封地越来越小,这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朝地方治理政策的转变,并予以评述。(8分)

16.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14分)
材料一
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了极其沉重的打击,社会经济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破坏。战乱使得大量人口死亡,许多百姓流离失所,劳动力急剧减少,农业生产陷入停滞。同时,土地兼并现象愈发严重,大量土地集中在少数权贵和地主手中,农民失去土地后,生活无以为继。在这种情况下,之前实行的租庸调制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现实,无法保障国家的财政收入,无法维护社会的稳定。唐德宗时期,宰相杨炎顺应时势,推行了两税法,旨在改变旧有的税收制度,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缓解社会矛盾。
材料二
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更迭频繁,战乱不断,社会动荡不安,经济发展缓慢。然而,南方地区相对北方而言,受到的战乱影响较小,局势相对稳定。一些政权认识到发展经济的重要性,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政策来鼓励农桑和发展商业,当地官民兴修水利,开垦荒地,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提高了农业产量。同时,这些政权积极促进商业活动,降低商业税收,鼓励贸易往来,使得南方的商业逐渐繁荣起来。此外,由于北方战乱频繁,大量人口南迁,这为南方带来了丰富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加之南方地区本身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暖湿润,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非常适合农业和商业的发展。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为后来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仲荦《隋唐五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税法推行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8分)

17.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14分)
材料
宋朝立国后,为防止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局面再次重演,实行 更戍法 将从中御 等制度,但这限制了宋军在战场上的机动性与灵活性,导致宋军在战场上处于被动挨打的状态。推行 崇文抑武 的国策,使整个社会习文之风日盛而尚武之风日衰。武人地位低下,难以激发将士们持干戈以卫社稷和建功立业的雄心。士兵无法得到正规而有效的训练,军队也经营商业,武器质量低劣,导致宋军战斗力低下。虚外守内的消极防御的政策使统治者不得不把和议与苟安视为医治边患的良药。总之,抑制武官,防范武臣是宋朝的重要特点,也是其主要弱点,畸形的军事指挥和管理体制,对武人阶层的轻视,军备的荒废,国防上的消极防御使得宋朝军力削弱,国力不振,这必然会造成对外的妥协苟安,而妥协苟安的政策又极大地影响着军力和国力,由此宋代军事陷入了恶性循环。尽管宋朝经济繁荣,但经济实力和文明成果却没有向军事方面转化。相比前朝,宋朝从装备到战法都没有根本的改变和提高,甚至在战斗力上出现了严重的倒退,这些都极大地造成了宋朝经济实力与其军事实力的严重失衡,使得宋最终被后起的元朝所灭。

——摘编自赵明明《宋朝军事积弱因素浅析》

(1)根据材料,概述宋朝军事建设的主要内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朝军事建设影响。(8分)

三、开放性试题

18.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12分)
材料
儒家文化源于春秋时期,经过战国、秦汉、唐宋等时期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儒家文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仁爱、礼仪、孝道、忠诚等道德观念,倡导中庸、和谐共生等哲学思想,注重培养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这些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任媛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根据材料,围绕 春秋至唐宋儒学发展 这一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