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24+4)【纲要上】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陕西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8 浏览数:34

一、单选题

1.

陕西有各类不可移动文物4.9万余处,对研究人类起源、文明起源等重大研究课题有重要作用。其中,姜寨聚落遗址是由五个大家族组成的一个氏族公社,它有公共墓地,各个墓葬随葬品不多,差别也不大。这说明,姜寨聚落遗址(  )

A.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B.尚未产生贫富分化现象C.实证中国迈入阶级社会D.是旧石器晚期典型代表

2.

公羊高在《春王正月》中记载: 立適(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春秋公羊传注疏》亦载: 適,谓適夫人之子,尊无与敌,故以齿。 与这些记载相关的制度是(  )

A.禅让制B.分封制C.井田制D.宗法制

3.

据《史记·商君列传》载: 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今我(商鞅)更制其教,而为其男女之别,大筑冀阙,营如鲁卫矣。 商鞅的这一改革措施(  )

A.深受西戎文化的影响B.颠覆了传统家庭观念C.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D.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

4.

《史记·陈涉世家》载: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但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出土的睡虎地秦简却载: 水雨,除兴(免除本次征发)”由此可知(  )

A.占据所有史料才能发现历史真相B.史料互证一定能还原历史的真相C.新史料推动历史研究的动态发展D.获取一手资料才能甄别史料真伪

5.

周秦之变不是简单的朝代之变、政权之变,而是古代中国历史上最重要最深刻的全方位变革,使中华文明完成了一次伟大转型和自我升级,使之从早期形态迈向成熟形态。这一变化带来的最主要的政治影响是(  )

A.形成了大一统国家形态结构B.建立了外儒内法的治理模式C.摧毁了贵族政治的统治基础D.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

6.

汉朝吸取 秦亡于暴 秦亡于专 秦鉴 ,在政治制度和治国方针方面作了重大改革。但同时,也保留了秦朝维护皇权、防止诸侯割据、天下分裂的合理制度内核。最能体现 维护皇权 的制度是(  )

A.内外服制度B.军功授爵制C.郡国并行制D.中外朝制度

7.

下图为汉画的常见题材 捞鼎图 ,描绘了周朝的九鼎沉没于泗水(刘邦的家乡沛县位于泗水流域),秦始皇建立秦朝后到泗水捞鼎失败的故事。而汉代皇帝亦在寻鼎,还有汾阴出宝鼎的重大事件。汉人大量绘制 捞鼎图 旨在(  )

A.强调汉代接续周代法统的正当性B.论证周朝九鼎的重要作用C.客观描绘秦始皇泗水捞鼎的故事D.彰显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8.

东汉杰出的天文学家、发明家张衡以察举制中的举孝廉步入仕途,一生在官府任职四十余载。从张衡的入仕途径可以看出,当时选官的主要 标准 是(  )

A.门第B.才能C.品德D.血缘

9.

两汉科技成就众多,其中一部著作记载了用竿标测日影以求日高的方法,最早引用了西周初年勾股定理的特例商高定理。该著作是(  )

10.

东晋南朝政权最重长江三角洲平原,史书见有14次兴修农田水利记录,晋宋齐梁四朝均不断兴修。次之是江淮平原,史书中见有5次记录。据此可知(  )

A.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开发B.江淮平原统治长期稳定C.气候变化导致水灾泛滥D.农田灌溉工具得到改进

11.

位于陕西西安的草堂寺,始建于十六国后秦时期,因西域高僧鸠摩罗什(中国汉传佛教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曾居于此,苫草为堂翻译佛经而得名。鸠摩罗什精通汉语和梵语,在此翻译了大量佛经,为中国佛教宗派三论宗的创立提供了基础。据此可知,翻译佛经(  )

A.推动了佛教本土化的发展B.反映了雕版印刷技术的进步C.得到了士大夫阶层的认可D.体现了东学西渐的时代特征

12.

隋朝确立的这一制度,把取士的重心由地方官手里移到了朝廷手里……此后一千多年里,用文化选官的科举制度由中原伸入边地,不断促成这种同一性在空间上的层层扩展,以文化的统一助成了历史中国的政治统一。 材料主要说明,科举制有利于(  )

A.扩大选官范围B.加强中央集权C.实现公平公正D.促进阶层流动

13.

唐朝时,江南农民在长期生产中将原来的长直犁改进为一种轻便的短曲辕犁,利于回旋,提高了生产效率。敦煌莫高窟445窟的壁画唐朝牛耕图(如下图)清晰表现了曲辕犁的使用。这一壁画可用于佐证(  )

A.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过北方B.先进耕犁技术向边疆扩展C.耕作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D.经济发展具有区域性特色

14.

赋税制度是维护大一统国家机器运转的重要经济手段。780年,唐德宗实行两税法,规定 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这一变化(  )

A.保证了农民较充分的生产时间B.源于均田制的稳定发展C.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D.导致社会矛盾不断激化

15.

翻领大衣是西域胡服中流行的形式,在中国西部乃至中亚一带都较常见。然而,这样的服饰,在唐前期却成为中原汉族的时尚。在长安一带的壁画墓中,不仅可以看到贵族穿这样的服装,甚至还有妇女穿胡服男装。这可以用来说明,唐朝(  )

A.妇女社会地位提升B.海上丝路得到开拓C.社会风尚兼容并蓄D.民族隔阂彻底消失

16.

宋人热爱旅游,不仅仅是士大夫寄情山水,普通百姓也有出游兴致。即使是穷人,也不乏 贷款旅游 至如贫者,亦解质借兑,带妻携子,竞日嬉游 此外,宋代还出现了职业导游 闲人 和导游机构 四司六局 。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结构的变动B.封建政府的提倡C.市民阶层的扩大D.商品经济的发展

17.

青苗法是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之一。它规定凡州县各等民户,在青黄不接时,可自愿向政府借贷现钱或粮谷,以补助耕作,每半年取利息二分或三分,分别随夏秋两税归还。这项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

A.兴修水利工程B.整顿官僚队伍C.增加财政收入D.加强基层管理

18.

下图为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其上文字为: 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流转行使。 这一拓片可用于研究宋代(  )

①铜币退出市场 ②印刷术的发展 ③商业的繁荣 ④纸币的使用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9.

金朝在基本沿袭唐宋制度的同时,保持了一套女真族 兵民合一 的管理制度。这一制度是(  )

A.南北面官制B.猛安谋克制C.四等人制D.行省制

20.

辽、西夏、金都模仿汉字字形创造了本民族文字,用以刻石立碑、撰写历史、文学创作及翻译佛经和汉文经史书籍。这反映了(  )

A.民族交融丰富中华文化内涵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局面形成C.少数民族开始学习中原文化D.文化发展呈现世俗化的趋势

21.

学者李治安认为 行省演化为地方最高官府,只是言其性质的基本方面;即使上述演化完成以后,行省仍长期保留着朝廷派出机构的某些原有性质……并非纯粹的地方官府。 该学者重点强调,行省(  )

A.标志着省制的开端B.具有较强的独立性C.内部权力彼此制衡D.是中央的派出机构

22.

下图所示历史事件(  )

A.促使朝廷最终放弃了海禁政策B.以增加财政的收入为主要目的C.基本解决了东南沿海倭患问题D.增强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往来

23.

清朝的奏折制度实际上是官员与皇帝的单线联系。通过这样的单线联系,皇帝能够多渠道地了解下情,使不同等级、不同部门的官员进行复杂而秘密的互相监督,自己则从中充分施展权术,或进行 私人 感情笼络,或挑拨离间令臣下相互猜疑。这说明,奏折制度(  )

A.完善了对官员的考核机制B.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C.保证了地方上吏治的清明D.提高了军机处的办事效率

24.

明末清初的历史大变更,直接动摇了某些被奉为金科玉律的制度、原则和学说,进而促使黄宗羲、顾炎武等深怀 亡国之思 的文化人,对 古今之变 天地之理 作一番重新思考。他们的 思考 (  )

A.源于对明清集权政治的反思B.受到了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C.体现了民主政治的时代诉求D.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二、材料阅读

25.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集中体现了中华文明 轴心时代 的特征,体现出中国思想的原生性与整体性。在先秦诸子的观念中,个体和国家的关系本质就是一种共生关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陆玉林曾探讨 先秦学术的主题 ,其结论是 诸子学术实有共同之主题,即重建现实政治、社会、道德与思想的秩序 …… 儒墨道法 社会思想具有共同的出发点和价值目标,那就是重建有序社会,救民于乱世,不同的是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

——摘编自王兴国《重建社会秩序的先秦思想》

材料二
在先秦诸子的共生观念中,统治者负有利民富民的义务。唯有利民富民,让天下百姓安居乐业,统治才真正具有正当性。这是共生智慧最为核心的地方。 以政裕民 ,出自《荀子·富国》,强调统治者的责任和义务,执政者必须为天下百姓营造一个可以获得安居乐业生活的社会环境。先秦诸子的共生智慧强调取予之道应该适度。他们警告,统治者如果违背了 先予后取 ,超出了取的限度,就会蕴含着一个洪荒之力,也即老子说的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老子》第七十二章)。聪明的统治者都会尽量给老百姓带去利益,带来好处,尽量不去触碰天下人的洪荒之力。唯其如此,才最符合统治阶级的长久利益。

——摘编自宋洪兵《浅议先秦诸子的共生智慧》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先秦诸子共生观念形成的背景。(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先秦诸子共生观念的具体主张并简述这种观念的历史意义。(8分)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唐朝初年以后,由于边事和边兵越来越多,边将牢固地握有强大的武装力量。中宗、睿宗统治时期,边境上的一些少数民族,主要是突厥、奚、契丹、吐蕃等,经常乘机入侵,骚扰内地。到天宝元年,边兵数量达到四十九万人。由于边事和边兵越来越多,唐政府便加大边将的权力,使其 带使持节 。与此同时,随着土地兼并日益激烈,唐初以来继续实行的均田制和府兵制逐渐遭到破坏,戍边的任务已经不是由府兵轮流承担,而是由招募的职业兵承担,边将久任不换。

——节选自高凤林《略谈唐朝的节度使制度》

材料二
在唐末五代藩镇割据阴影下建立起来的赵宋王朝,是一个极为强调中央集权的王朝,中央采取了通过控制地方官员以控制地方财政、司法和军事大权的策略。有宋一代中央掌握地方大小官员的任命权并通过各项监控制度和措施管理地方官员的升迁降黜。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宋代大为加强。

——节选自王曾瑜《宋代地方与中央之关系问题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带使持节 与唐朝哪一制度有关?(1分)并简析该制度的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的具体措施,并分析其影响。(7分)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央和地方关系的认识。(2分)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下图展示的是元朝运河和海运发展情况。

——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
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明神宗实录》卷361万历二十九年七月丁未

材料三
下图展示的是清朝前期玉米、甘薯推广种植图。

——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其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简要分析其影响。(5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经济发展的新现象。(6分)
(3)除上述材料之外,研究明清时期的经济新现象还可补充哪些类型或内容的史料。(3分)

三、开放性试题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国家人文历史》是由人民日报社主管和主办的集时事与人文于一体的资讯类半月刊杂志。2024年9月第18期的主题为 从河西走廊看中华文明 ,其目录篇章及关键词摘录如下

篇章

关键词

一脉相承

连续,是国土疆域、政治谱系、文化传统的一脉相承。西汉击败匈奴后,在此推行郡县制,并从中原各处大量移民,地理区位的优势,令河西走廊成为传承儒家文明的一方沃土,五凉时代名士辈出,光耀后世……

革故鼎新

创新,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造纸术、印刷术、火药……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伟大发明,都能在河西走廊找到早期实例。

九州共贯

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的主旋律。新疆和田玉由河西走廊不断进入中原,催生了中华文明共同审美的形成;汉唐以来,河西屡屡见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进程,窦融归汉、张议潮创归义军,凉州会盟……

兼收并蓄

包容,是以开放胸怀与其他文明交流交融,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陆续进入河西走廊的东西方民族,也在交往中逐渐打破原有界限,最终在敦煌这一艺术宝库惊艳世人……

协和万邦

和平,是中华文明思想理念的精华,也是建设更加美好世界的必然要求。汉武帝时着手在河西走廊建设长城体系,构筑了以各个驿站为支点的交通网络。今天,沙漠驼队变身中欧班列,跨越山海,续写着互利共赢的辉煌画卷……

材料二
长城以南的中原、长城以北的草原、嘉峪关以西的西域,以及青藏高原四大区域共同构成中国,而河西走廊是中国若干个走廊当中唯一一个连接中原、草原、西域、高原的区域,所以到河西走廊,才能看到真正的中国。

——摘编自施展《枢纽》

根据材料,围绕 河西走廊与中华文明的关系 自拟论题,并运用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