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福建省龙岩市一级校联盟12校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24+3)【纲要上】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福建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7 浏览数:15

一、单选题

1.

下图是一次文化遗产日研讨会的宣传图,与此直接相关的文化遗址是(  )

A.仰韶文化遗址B.红山文化遗址C.龙山文化遗址D.大汶口文化遗址

2.

考古学家苏秉琦在《关于重建中国史前史的思考》中说: 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不是一条线贯彻始终,而是多条线互有交错的网络系统,但又有主有次。 这可以用于说明中华文明起源具有(  )

A.流动性B.均衡性C.封闭性D.多元性

3.

西周时期,诸侯国之间的边界较为模糊,存在大量的荒地,作为各诸侯国的缓冲区;东周时期,诸侯国之间的边界逐渐清晰。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大一统趋势加强B.诸侯争霸的频繁C.土地兼并的加剧D.铁犁牛耕的使用

4.

如表所示是战国时期部分国家的变法措施。由此可推知,这些措施(  )

魏国李悝变法

废除世袭制、井田制

韩国申不害变法

鼓励百姓多开荒地、多种粮食

秦国商鞅变法

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

A.巩固了法家地位B.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标C.推动了社会转型D.缓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

5.

孔子认为: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韩非则说: 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两者的主张(  )

A.迎合新兴阶级的政治诉求B.具有因时而变的精神C.重在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D.蕴含民本思想的倾向

6.

在地方管理上,从商朝附属国内居民多是聚族而居的内外服制度,到西周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的分封制度,再到秦汉实行的郡县制度,这一发展轨迹(  )

A.推动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转向B.意味着华夏观念的逐渐增强C.使地方割据势力逐渐得到遏制D.反映了主流意识形态最终确立

7.

某同学学习《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一课时,看到以下内容。这些内容有利于该同学理解秦统一的(  )

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A.手段B.经过C.影响D.条件

8.

关于秦亡的原因,传统观点多认为是 酷刑 暴政 。后来,有学者认为秦亡于吏治败坏;有学者认为秦亡于过急、过广的推行郡县制;有学者认为秦亡于北击匈奴;也有学者认为秦亡于文化政策。据此可知,上述观点(  )

A.有且只有一个观点推断合理B.后期研究比传统观点更有说服力C.是从某一特定视角进行阐释D.随着研究的深入先前观点被抛弃

9.

下表所列的是汉武帝统治时期采取的部分治国举措,这些举措的共同作用是(  )

领域

举措

政治上

颁布推恩令;设立直接为皇帝掌控的中朝;置十三部刺史;任用酷吏治理地方

经济上

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和酒类专卖;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

思想上

尊崇儒术

A.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B.确立儒学的独尊地位C.强化对地方的有效治理D.恢复经济的稳定秩序

10.

秦代选官主要实行军功入仕,军功以在前线杀敌多少来计算。汉代选官主要实行察举制,由地方官在辖区内考察人才并推荐给中央,被察举的人必须品德高尚、学识才干出众。这反映了(  )

A.入仕通道趋向多元化B.中央集权不断强化C.治国理念发生了变化D.选官的客观性增强

11.

在魏国建立之前,曹操已在北方广泛确立屯田制;诸葛亮主政蜀汉期间,提出发展农业、减少赋税的方针;孙权统治下的吴国在长江两岸地区均设有屯田区。这些做法推动了(  )

A.商品经济的开发B.北方民族大交融C.区域经济的发展D.社会秩序的重建

12.

南北朝时期,佛教中的菩提树形象类型丰富、形态多样,其源头可追溯至汉代以来的各种神树图样。其中最为常见的扇形阔叶菩提圣树是以求仙问道的玉树崇拜贯穿主线。这一现象体现出南北朝时期(  )

A.佛道文化交融互鉴B.佛教得到统治者支持C.佛教社会地位低下D.佛教发展渐趋本土化

13.

江南运河是隋代大运河的最南一段,隋炀帝时期全部疏通,地处运河上的常州 在唐称望县,地大人众,政繁务殷 ,其出产的细纻、棉布、纸张被列为唐代贡品。这表明隋唐时期(  )

A.经济中心已经完成南移B.交通建设促进经济发展C.运河沿线的经济最发达D.国家高度重视运河运输

14.

某同学在进行历史研究性学习时,搜集到如下几个方面的素材: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曲辕犁、安西都护府、《步辇图》、唐蕃会盟碑、《全唐诗》。据此可知其探究的主题是(  )

A.民族交融与社会变革B.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更迭C.制度创新与文化繁荣D.繁荣与开放的封建盛世

15.

贞观初年,唐太宗签署了征兵18岁以下体壮者的敕书,时任门下省正五品的给事中的魏征不肯署敕,结果唐太宗的敕书没有获得通过。这说明三省体制下(  )

A.皇权受到一定制约B.门下省处于最高地位C.监察制度成效显著D.宰相权重削弱了皇权

16.

科举制采用考试制度,使得更多社会群体享有竞争的自由,没有操纵的提名,也没有可耻的党争,体现出平民政治的内涵。这说明科举制(  )

A.实现了公平公正B.扩大了统治基础C.保证了吏治清明D.杜绝了吏治腐败

17.

下表反映中国古代赋税的演变趋势是(  )

时期

赋税制度

内容

北魏

租调徭役

户调帛二匹,絮二斤,丝一斤,粟二十石

隋至唐中期

租庸调制

凡丁岁役二旬,无事则收其庸

唐中后期

两税法

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A.农民负担不断加重B.土地兼并愈发严重C.人身依附逐渐松弛D.封建剥削日渐加重

18.

下图是两处唐朝石窟艺术的代表,其反映的文化特色是(  )

A.高度发达B.法度森严C.多元开放D.固守传统

19.

九世纪中叶的阿拉伯著名地理学家伊本·考尔大贝在其所著的《道程及郡国志》一书中,把泉州与交州、广州、扬州并称为中国四大贸易港。该作者的观点反映了(  )

A.政府放弃抑商政策B.唐朝对外贸易发达C.宋元海外贸易繁荣D.政治重心逐渐南移

20.

中国的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的发明,被佛朗西斯·培根称为 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事物和状态 的伟大贡献。下列有关这三大发明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B.唐中期火药开始用于战争
C.唐朝后期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D.《金刚经》是我国现存最早、有确切日期的活字印刷品

21.

有学者对王安石变法中的某项措施评价道: 复于丰熟以中价收籴(收购粮食),谷贱则官籴,不至伤农;饥歉则纳钱,民以为便。本钱岁增,兵食有余。 这里评价的王安石变法措施(  )

A.强化了封建专制政治B.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调控C.解决了北宋财政困难D.没有革除当时社会的弊端

22.

有学者认为,古代最理想的行政架构是汉代,只有朝廷、郡和县三级。主要的行政资源集聚在地方,所以汉代是 管官的官少,管民的官多 的典型。但这种地方政治架构,从宋代开始就变得不理想。这是因为宋代(  )

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B.地方行政事务的相对减少C.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力度的减弱D.中央机构的拆分和地方区划减少

23.

1125年,辽天祚帝被金军俘虏,辽灭亡;1127年,金军俘虏宋徽宗、宋钦宗,北宋灭亡。这一系列事件在客观上(  )

A.实现了大一统的局面B.平衡了南北方经济C.减少了宋廷岁币支出D.引发了人口迁徙

24.

宋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创制并实施了 南北面官 猛安谋克 四等人制 等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  )

A.继承了唐朝的政治制度B.源自于民族发展的差异C.实现了疆域内民族平等D.消除了各民族间的矛盾

二、材料阅读

25.

考古成果和文献记录都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诗经》《尚书》《史记》等文献中都有关于商的记录。近代以后疑古思潮兴起,古代文献的可靠性受到质疑,商代历史被打上了问号。直到甲骨文的发现、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使商史摆脱了被史家怀疑的目光,步入信史行列。甲骨文内容大都为占卜辞,卜辞的内容十分广泛,透过它后人能窥得商代社会的全貌。近人王国维从甲骨卜辞中考证出的商王世系,与《史记·殷本纪》的记载基本一致,实现了当世文献与传世文献的二重印证。

——摘编自周靖、罗明《中外历史一百讲》

(1)根据材料,分别说明甲骨文和《史记》的史料类别,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骨文的史料价值。(10分)
(2)除《史记》和考古发掘的甲骨之外,试举例二则说明研究商代历史还可使用哪些史料。(4分)

26.

多维审视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从中汲取古人治理边疆的政治智慧。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
春秋时期,各族在文化上的联系和交融,是各族在经济及政治上联系和交流的反映和升华。它表明这一时期各族的交融已经达到相当成熟的地步,为汉民族的形成迈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步。战国时,东北方的燕国使辽河、海河流域各族逐步与华夏民族交融。……西方的秦国经商鞅变法,进一步吸收、继承和发展了华夏文化,后来居上,一跃而成了华夏民族重要的分支。……华夏民族共同经济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于是出现了 四海之内若一家 天下定于一 的共同心理素质。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纲要》

材料二
唐朝边疆地区有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唐朝政府与它们都保持着良好关系。……贞观十四年(640年),文成公主入藏;景龙四年(710年),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南诏的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摘编自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三
元朝为管理这样广袤的疆土,逐渐形成了一套行省制度……在邻近首都大都的河北、山西、山东等地区,不设行省,称为 腹里 ……吐蕃作为一个单独的大行政区,也未设行省……起初行省带有比较明显的中央派出机构色彩,至忽必烈后期已基本上转变为地方常设的最高行政机构。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出现的重要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变化带来的影响。(8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列举唐代管理边疆民族地区的措施,并说明其特征。(7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管理吐蕃的行政机构,并简述元朝对边疆地区管理的历史意义。(5分)

27.

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因时而变,折射出封建社会各个阶段不同的发展态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汉·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二
由于对中国丝绸的刚需以及中国保持对外交流和交往的需求,丝路沿线大国把欧亚大陆东西两边早已建立起来的成熟交通网络,连接成一个由官方提供军事保护和后勤支撑的网络。通过这个有主干和支流的网络,欧亚大陆东西方的人员、信息和物资得以顺畅交流。

——《文明的交流互鉴从未停止》

材料三
东晋政府建立了许多侨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赋役的权利,江南经济文化因此迅速发展。到梁代,江南许多地区已是 良畴美柘,畦畎相望,连宇高甍,阡陌如绣 一派田美土肥之象。

——摘编自万绳楠《江东侨郡县的建立与经济的开发》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当时的经济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思想产生的根源。(4分)
(2)材料二中的 交通网络 指的是什么?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这个 交通网络 产生了什么作用。(6分)
(3)材料三反映的是什么经济现象?请说明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8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