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辽宁省沈阳联合体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35+2)【纲要上】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辽宁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37 浏览数:51

一、单选题

1.

2023年,考古队在河南商丘永城王庄遗址发掘出大量陶器,陶器群融合多种文化因素,带有仰韶文化大河村类型、屈家岭文化、良渚文化等因素,但其主体遗存隶属大汶口文化系统。这体现了新石器时代(  )

A.地区文明交流互鉴B.国家共同体意识增强C.南北贸易往来频繁D.中华文化实现大一统

2.

商代方国臣民为各地方伯所有,不为商王所拥有,西周以后,诸侯及贵族所有的臣民在名义上也都逐渐属于周王所有,这一变动(  )

A.巩固了中央集权制度B.确立起君主专制制度C.利于加强地方的管理D.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

3.

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3次;同时鲁国却朝齐国11次,朝晋国20次。这一历史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

A.鲁国定期向周天子纳贡B.鲁国与齐晋结好C.周天子依附听命于诸侯D.周王室地位衰微

4.

有人说: 商鞅治秦,一夜之间,草根与贵族的界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视同仁的公平竞争。平民有可能成为达官显贵,达官显贵则有可能跌落为平民。 与之相关的变法措施是(  )

A.奖励耕织B.废除井田制C.奖励军功D.推行县制

5.

秦统一后,皇帝既是国家首脑,又是全军统帅,军队严格执行玺、符、节制度。太尉只有带兵权,没有调兵权和发兵权。这一设计旨在(  )

A.保障军队战斗力B.强化君主专制C.彰显帝王的功绩D.强化宰相权力

6.

中国近现代史学先驱柳翼谋评价秦始皇: 盖秦政称皇帝之年,实前此二千数百年之结局,亦为后此二千数百年之起点,不可谓非历史一大关键 。这一评价主要是基于秦始皇(  )

A.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B.修筑长城维护边疆稳定C.首创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管理D.焚书坑儒强化思想控制

7.

《史记·孝文本纪》载: 孝文帝从代来,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 这折射出当时的治国思想是(  )

A.均输平准,盐铁官营B.黄老无为,与民休息C.罢黜百家,儒学独尊D.焚书坑儒,以吏为师

8.

汉代前期汉高祖将一般政务完全交付丞相,由丞相全权处理。从汉武帝开始到汉宣帝,皇帝将一些侍从委以重任,让他们参与谋议国家政事。汉武帝此举(  )

A.缓和了中央各部门间的矛盾B.使决策机制逐渐专业化C.旨在调整中枢加强专制统治D.致使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9.

东汉史书非常重视符命、灾变和祥瑞的书写,如《汉书》中多次提到刘邦受命称帝的符篆,《东观汉记》中记载刘秀出生时 有赤光,室中尽明 。这说明东汉(  )

A.民众普遍认同天人感应学说B.儒学成为改朝易代的理论依据C.祥瑞文化植根于久远的传统D.史书撰写服务于政治统治需要

10.

西晋太康元年,广陵郡(今江苏境内)领有淮阴、江都等八县,户口数八千八百。到东晋安帝时,该地区衍生出海陵、山阴二郡,而成三郡,这三郡在刘宋时领县十四,户口数增长到一万四千百八十。这一现象(  )

A.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B.有利于南方经济的开发C.适应了商业发展的需要D.消除了南方的民族矛盾

11.

人们对于孝文帝的改革历来评价不一,有人认为北魏贵族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也有人指出北魏政权不加扬弃的全盘汉化,尤其是移植门阀士族制度,使得鲜卑贵族迅速腐化,致使北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由此可见(  )

A.时代变迁对历史真实性产生影响B.北魏孝文帝改革无法客观的评价C.阶级属性导致历史评价出现差异D.角度不同影响对历史事件的评价

12.

据《通典·州郡典》载: 隋炀帝大业元年,更令开导,名通济渠。西通河洛,南达江淮。炀帝巡幸,每泛舟而往江都焉。其交、广、荆、益、扬、越等州,运漕商旅,往来不绝。 材料表明隋朝大运河的开通(  )

A.最终引发大规模起义B.结束了南北分裂局面C.促进南北经济的交流D.是隋炀帝暴政的体现

13.

北宋学者欧阳修在《新唐书·兵志》中说: 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 材料所述历史现象造成唐王朝后期的不良局面是(  )

A.外戚专权B.藩镇割据C.宦官专权D.朋党之争

14.

唐代的三省体制相当成熟,在一般情况下,皇帝不能越过三省直接发布 最高指示 。皇帝下达的诏令,原则上须经宰相通过,加盖 中书门下之印 方能生效。这表明(  )

A.唐朝时三省掌握了实际统治权B.唐朝皇帝被剥夺了最高决策权C.唐朝皇帝的决策权受到了限制D.唐朝时君权与相权矛盾尖锐化

15.

缪凤林先生在《唐朝的职官与选举制度》一文中提出: 九品中正之弊致成贵族政治,矫之以科举,而后贡选考试机会均等,不特混贵族平民之阶级,庶民之优秀者,亦得与贵族均享政权。 这段话意在说明科举制度(  )

A.注重才能,机会均等B.强调血缘,看重门第C.重视门第,兼顾才能D.发展教育,扩大基础

16.

唐代,佛教禅宗六祖惠能提出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其三世徒怀海禅师制定的《百丈清规》(寺院章程)主张:以无为而处之,顺其本缘。由此可知,唐代(  )

A.儒学独尊地位牢不可破B.佛教融合儒道思想C.佛教注重维护礼乐制度D.三教并行已经完成

17.

唐代文人创作的诗歌传诵于士庶、僧徒、孀妇、牛童、马夫之口,吟诵于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乃至谱写成流行歌曲。这反映唐朝诗歌繁荣的原因之一是(  )

A.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B.崇尚诗歌的社会氛围C.科举制提升官员素质D.官方意识形态的提倡

18.

唐招提寺是日本奈良仿唐制建造的寺院,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典范,以下史实能够反映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文化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是(  )
①鉴真东渡日本 ②玄奘、法显西行取经
③遣唐使来华 ④越南科举制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19.

《宋史·职官志》记载: 枢密掌兵籍、符,衙管诸军,率臣主兵柄,各有分守。 这种制度设计有助于(  )

A.提高行政效率B.提高军队实力C.铲除割据基础D.分割宰相权力

20.

宋金战争持续十余年后对峙局面逐渐形成,宋高宗赵构认为 天下之权不在庙堂 忧内之心,不减于忧外,不知半壁江山落入谁家 。这说明赵构(  )

A.忌惮武人掌军B.矢志收复失地C.畏惧金人武力D.担忧藩镇割据

21.

《武溪集·契丹官仪》记载,在少数民族地区任职的官员穿胡服,称为契丹官,枢密、宰相则称为北枢密、北宰相,在燕云地区任职的官员,尽管是胡人也要穿汉服,执政官称为南宰相、南枢密。由此可知,辽朝(  )

A.基本沿袭唐宋制度B.对不同民族差别对待C.未能做到因俗而治D.实行了南北面官制度

22.

元朝在汉族及某些边境地区设置行省,以资控驭;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如西藏,则直隶中央;同时,在适当的地区,配置皇子出镇,以加强控制。这说明元朝政府(  )

A.在全国普遍推行行省制度B.多管齐下强化了君主专制C.一定程度上沿袭分封制度D.因地制宜加强地方的管理

23.

自契丹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得中国(指中原)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 这里 二敌 分别是指(  )

A.辽和金B.辽和西夏C.金和西夏D.辽和元

24.

元代疆域辽阔,驿传运输发达,修建的驿道东到朝鲜,西连中亚、欧洲,南连越南等地。朝廷在驿道上的重要节点设置驿站,驿站负责给来往使臣和政府官员配备马、牛、舟、轿等交通工具,并提供住宿,战时还担负运输军队军需补给的任务。据此可知,驿传制度的设立(  )

A.开启了中外交流B.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C.开发了边疆地区D.加强了对全国的军事控制

25.

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从苏州南行,进入杭嘉湖平原,用 商业繁盛 、居民 皆良商贾与良工匠 恃工商为活 之类的字句表达了沿途所见城镇的观感。这可用于说明元代(  )

A.江南市镇经济发展B.沿海地区经商者增多C.农业人口大量流失D.大运河沿线城市兴起

26.

唐宋是中华文化的成熟期,但宋文化与唐文化又有差异。宋词一扫唐之鲜艳,追求细腻浸润、色调单纯的趣味;宋代绘画从唐的重 形似 到重 意趣 ,其山水画则采用水墨淡彩,表现出人与自然无间的亲密交融和牧歌化的心情和思绪。可见,宋代文化(  )

A.追求浪漫奔放B.凸显个性解放C.理学色彩浓厚D.注重简单实用

27.

学者吴钩在著作《宋:现代的拂晓时辰》中写道:农民租种地主土地,宋朝政府要求地主与佃户必须要订立契约……家仆与主人的关系也不再是人身依附关系,而是经济意义上的雇佣关系。材料所述的历史现象(  )

A.导致了经济重心南移B.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C.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D.变革了封建土地制度

28.

有学者认为,明朝制度不是一个高明的制度,丞相的替代物(内阁制)毕竟不能起到原来宰相制的作用,所以制度的惰性暴露得特别充分。该学者旨在强调(  )

A.明朝政治变革违背法理B.明朝内阁未起到辅政作用C.废丞相有违统治者初衷D.宰相制的平衡性和有效性

29.

下列表格内容反映出,明清时期(  )

明朝中后期

日本倭寇威胁沿海

16世纪中期

葡萄牙获得澳门租住权

16241661

荷兰设占台湾

17世纪中叶

沙俄侵入黑龙江流域

A.中国社会面临危机B.西方列强大举侵略中国C.中国版图基本奠定D.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30.

郑和下西洋时,在爪哇岛上被麻喏八 国西王误杀170人。西王十分惧怕,派使者谢罪,并请求赔偿六万两黄金。郑和将实情上报禀明政府,最终放弃赔偿要求,这就是在当地至今还流传的 麻八歇国六万两黄金 的故事。这反映了明朝(  )

A.奉行对外开放的外交政策B.秉持以和为贵的外交理念C.实行薄来厚往的贡赐贸易D.扩大了中国对外交往范围

31.

乾隆帝曾指出:自显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假。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有能荣辱人、能生死人者。这反映出康雍乾三朝的政治传统是(  )

A.乾纲独断B.君臣共治C.中央集权D.有限民主

32.

1689—1727年,中俄先后签订《尼布楚条约》《恰克图条约》《布连奇斯条约》,除乌第河待议区外,基本划定中俄东、中段边界。这些条约还规定俄国可定期派商队往赴北京,但清政府视这些商队为朝贡使团。由此可见,清政府(  )

A.寻求拓展对外贸易的新路径B.形成现代国家主权观念C.在国际交往中仍存宗藩观念D.力争与俄国的对等外交

33.

从明朝后期到清朝前期,欧洲传教士不仅在中国传教和介绍科技知识,而且将中国文化介绍到西方,用拉丁文翻译了 四书五经 等著作。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

A.明清实行开放的外交政策B.文明交流具有双向性C.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明显D.传教士精通中国文化

34.

明清时期的震泽镇,在元朝时只是一个小村落,居民仅数十家;明中叶后增至三四百家;清初,由于丝织之盛,货物并聚,该镇居民达二三千家。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分工B.跨区域商品贸易的繁荣C.市镇经济与手工业发展D.政府积极推行惠商政策

35.

明清时期,以大量记叙日常生活琐事和平民百姓见闻为主的章回小说蓬勃兴起并长足发展。这主要是因为(  )

A.商品经济发展B.文学素材日益丰富C.白话文已流行D.思想控制空前严密

二、材料阅读

3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汉家庶事草创,加四夷侵陵中国,朕(汉武帝)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若后世又如朕所为,是袭亡秦之迹也。

——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二
均田制度的瓦解,农民的大量逃亡,使唐政府系之于丁身的租庸调剥削制度愈来愈难以维持了。安史之乱后,为了弥补财政的亏空,唐政府先后出台了许多新的税收项目,使赋税制度越来越混乱。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在宰相杨炎的建议和推动下,唐王朝对国家税收体制做出重大调整——在继承先前地税和户税征收精神的前提下,废止已陷入困境中的租庸调制,改行统一按每户的实有田亩和资产征税,每年分夏秋两次交纳。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 变更制度 在经济层面的四项具体举措。(8分)
(2)材料二提到的 唐王朝对国家税收体制做出重大调整 是指什么?这一做法有何意义?(8分)

3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明朝后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逐渐得到推广……大大缓解了 民食问题 ,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而粮食生产革命与人口爆炸互为因果,清代以来,生齿日繁…… 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摘编自何炳棣《美洲作物的引进、传播及其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

材料二
明朝中后期……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今嘉定区)因种植棉花, 不产米,仰食四方 。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

——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清之际美洲作物传入对中国的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6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