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普通高中高一第一学期期中检测历史试题(16+4)【纲要上】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广西壮族自治区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93

一、单选题

1.

约4500年前,在山西南部出现面积约280万平方米的古城,拥有宫城、宫殿建筑、高等级墓地、天文台或祭天建筑,以及仓储区、手工业区等。《尚书·尧典》记载帝尧以德治协和天下。这说明当时我国(  )

A.完全进入阶级社会阶段B.进入文明起源时期C.开始进入父系氏族公社D.正式进入文明时代

2.

《史记·夏本纪》写道: 益让帝禹之子启。 《战国策·燕策一》记载: 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这反映(  )

A.家天下局面形成B.权力继承从传亲发展到传贤C.公天下局面出现D.权力承继从世袭发展到禅让

3.

烽火戏诸侯 典故叙述,周幽王为博得爱妃一笑,点燃烽火台,各地诸侯以为犬戎进攻,都带本部兵马急来救驾,诸侯们在得知无事后愤然而归。这从侧面说明当时(  )

A.君主权力高度集中B.分封制趋于瓦解C.血缘政治趋向崩溃D.西周统治还能维持

4.

下图为出土于陕西的青铜器何尊,其内底铸铭文122字,提到周武王灭商后决定建都, 宅兹中国 。这是关于 中国 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 中国 一词的含义最有可能是(  )

何尊及铭文中的中国

A.西周的外服B.西周的封国C.天下的中心D.殷商的都城

5.

商鞅变法期间,强制将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凡一户有两个儿子,到年龄必须分家,独立谋生,否则要加征赋税,且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该措施(  )

A.提高了秦军队战斗力B.削弱了秦对基层的控制C.废除了宗法血缘关系D.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6.

战国时期,关于 ,有思想家主张 无德不贵,无能不官,无功不赏,无罪不罚。 这体现的是(  )

A.孟子的 仁政 思想B.墨子的 尚贤 思想C.韩非子的 法治 主张D.荀子 隆礼重法 主张

7.

统一中国后,秦始皇推行 书同文 政策,对篆体汉字进行了系统整理,使其规范定型,除此之外,秦朝还进一步从书写方面力求简易,在全国推广隶书。先秦古字经过这次整理后,字体结构得到简化定型。这(  )

A.对推行法令和传播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B.对陆路交通畅通和控制地方发挥了重要作用
C.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度量衡制度建立奠定了基础D.对完善大一统国家统治机器发挥了直接作用

8.

汉初的混合政体在理念上凸显对 周政 秦政 优势的正当继承。但这种以血缘和硬实力为基础的平衡缺乏稳定性。要求变革的呼声甚高,直到汉武帝时,才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等重大领域大胆地推行了制度变革。该变革是(  )

A.建立中朝制度B.设立刺史制度C.颁布 推恩令 D.实行郡国并行制

9.

有学者认为,隋唐之制度广博纷复,然究其因素,不出三源:一曰(北)魏、(北)齐,二曰梁、陈,三曰(西)魏。能够证明该观点的是(  )

A.逐渐完善均田制B.确立九品中正制C.开创中央集权制D.废除丞相制度

10.

天下义仓又皆充满 ,而唐太宗却说: 隋开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饥乏。是时仓库盈溢,竟不许赈给,乃令百姓逐粮……炀帝恃此富饶,所以奢华无道,遂致灭亡……凡理国者,务积于人,不在盈其仓库。 材料反映(  )

A.隋朝粮食物资积储充足B.国富民困是隋朝的失策C.义仓遍布于全国上下D.战争频繁而民不聊生

11.

有学者认为,隋朝开凿的大运河,通过长江、赣江与唐代兴建的大庾岭古道连接,形成了中原通往岭南的国道,江西由此成为南北贯通的中轴。该学者旨在说明开凿大运河(  )

A.便利了南北交流B.保障了国家主权C.改善了自然环境D.加强了君主专制

12.

如下表,据此推断出(  )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9

唐朝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A.政治中心南移加剧B.赋税收入方面北方逐渐超过南方C.经济重心逐渐南移D.唐朝时期江南经济仍然十分落后

13.

宋真宗时,朝廷的文武官员为九千七百余员。宋仁宗皇祐年间(1049—1054年在位),增至一万七余员,还不包括未受差遣的京官、使臣和守选的选人在内。宋英宗时,更是增至两万四千余员。该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提高了行政效率B.增强了军队实力C.加大了财政负担D.导致了冗兵问题

14.

北宋时期,苏州太湖畔洞庭上已经有了专门种橘专业户,当时流传着 左贩洞庭橘,右担彭蠡魚 的俗语。据北宋陶谷《清异录》记载,汴京城郊的一名菜农,仅凭种菜的技术就能养活全家三十余口人。这反映北宋(  )

A.契约化程度得到进一步提升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C.土地兼并严重程度不断激化D.农业与家庭手工业完全分离

15.

北宋年间,女真族建立的一种军政合一、兵农合一的基本社会组织,便于统治者控制全国,加深了本民族的封建化。这一制度是(  )

A.三公九卿制B.南北面官制度C.三省六部制D.猛安谋克制度

16.

下表为宋朝高级官员出身一览表。表中高级官员任职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宋朝皇帝及在位时间

宰相

副宰相

总数

科举出身

百分比

总数

科举出身

百分比

太祖(960~976)

6

3

50%

4

3

75%

太宗(976~997)

9

6

67%

23

21

91%

真宗(997~1022)

12

11

92%

17

17

100%

仁宗(1022~1063)

23

22

96%

39

37

94%

英宗(1063~1067)

2

2

100%

2

2

100%

神宗(1067~1085)

9

9

100%

18

18

100%

哲宗(1085~1100)

11

11

100%

23

22

96%

徽宗(1100~1125)

13

13

100%

34

31

91%

钦宗(1125~1127)

7

6

86%

16

11

70%

A.科举制度的逐渐完善B.宋朝重武轻文的氛围C.统一安定的社会环境D.中央集权的空前强化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唐朝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说: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华夏 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
秦汉以来,以中华或中国为对象和标志的传统国家认同不仅表现为对某一君主、某个具体王朝的认同,还开始表现为对超越朝代的具有历史文化延续性的认同,也带有传统政治治理模式长期得到继承发展,各个大一统王朝统治核心思想得以延续,统治中心地域大体不变,疆域或缩或扩、交叠更替,作为臣民的各族却因之不断融合壮大、反复结为一体的治理圈之政治趋同与认同特征。

——摘编自黄兴涛《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华夏认同的内涵及其具体表现。(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利用史实说明秦汉至唐宋时期, 国家认同 的主要表现,并概括其意义。(8分)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汉政府对(内附)胡人往往采取设置属国、道、都护府等机构 因其故俗 进行安置……汉政府一般是出于这样几个方面考虑安置胡人的。……汉政府还设置了度辽将军、使匈奴中郎将、护乌桓校尉、护羌校尉、护东夷校尉、西域都护等官职对胡人进行管理。……汉政府通过设置众多处理民族事务的机构和官职对胡人进行了管理。设置伊始,情况各异,如有的机构以军事性质为主,有的机构以安抚为主,还有的机构两者皆重,且他们针对群体不同,但基本目的是一致的,即为了有效管理内附胡人。

——摘编自王耀《两汉时期民族政策研究》

材料二
唐太宗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他们真心相待,与他们建立了深厚感情,赢得了他们的爱戴。他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的关系,既是国君,又是朋友,由此保证了民族关系良性运行。

——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材料三
宋朝十分重视对西南地区的经营管理。宋代是广西历史上发展较快的一个时期,但是由于广西区内的经济发展基础较为薄弱,发展速度较慢,同时,区内不同地方的发展情况也各不相同,宋王朝对广西境内不同地区的治理策略也经历了不断的变化、调整。在桂西北地区,宋王朝主要采用 以夷制夷 的治理方法,通过设置羁縻州、县、峒来管理地方。

——摘编自韦负《论宋王朝治理桂西北民族地区的策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汉治理边疆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太宗赢得少数民族爱戴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至少4例)。(6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宋朝经略桂西北的主要方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治理西南边疆的影响。(8分)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唐宋时期,在商品经济更高程度发展基础上,一批富民乘势而起,形成了 富民社会 。顾名思义, 富民 是占有财富的人。但就富民来说, 虽田连阡陌,家资在钜万,亦只与耕种负贩者同是一等齐民 ,没有任何特权。因为没有特权,他们主要通过租佃契约实现对耕种者的剥削。伴随国家赋税的征收方式和乡里制度的变革,富民逐渐成为乡村控制的主要力量。中国社会也向流动化、市场化、平民化方向发展。 富民社会 之后,从理论上说,随着商品经济更高程度的发展,市民阶层逐渐壮大,社会将进入 市民社会

——摘编自林文勋《中国古代富民社会的形成及其历史地位》

材料二
文学、艺术在中国文化史上,发源甚早,但到唐宋之际,伴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出现了文化转型期。唐朝统治者对世家大族的压制,客观上使得文化的发展失去了家族的约束和保障,以传统的礼法之学渐渐崩溃,家族文化逐渐解体,文化垄断局面逐渐被打破,个人精神逐渐得到释放,民风渐变。到了宋朝及以后的时期,随着选官制度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文化逐步渗透到下层民众中。平民文学兴起,白话小说大量涌现,市民文艺广受欢迎。新的平民学者群体也不断壮大,他们到处讲学,儒家思想也呈现出一定的平民精神。

——摘编自蒋晓光《唐文化发展进程与唐宋文化转型的必然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宋时期富民阶层兴起产生的重要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以来文化发展的主要趋势,并分析其原因。(6分)

三、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每当人类社会面临转型期,哪个国家的统治阶级具有超前的创新意识,解放思想,成功推进国家治理的制度整体创新,哪个国家就把握了世界发展的先机,取得制度的优势,实现优先发展、跨越式发展,造福本国人民。中国在农耕文明时期,其制度创新长期在世界领先,中国在这个时期,其饱含智慧的制度设计为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提供了制度基础。

——摘编自刘俊杰《制度创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

根据材料,结合秦汉至唐宋的相关知识,围绕 创新 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逻辑合理)(12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