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甘肃省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16+4)【纲要上】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甘肃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17 浏览数:65

一、单选题

1.

距今约4600~3700年的白羊村遗址,位于云南金沙江流域中游地区。经考古发掘,在白羊村遗址发现了房屋、墓葬、灰坑等遗迹,还发掘出大量稻、粟和黍等植物遗存。这表明,白羊村遗址时期,该地区(  )

A.栽培作物定居生活B.具备国家初始状态C.开始从事农业生产D.出现早期文明曙光

2.

西周封建过程中,诸侯还受封有一定的人民。周公的儿子鲁侯伯禽受封的六个殷人氏族,就是随伯禽迁过去的,这六个殷人氏族和伯禽所带的周人氏族,构成鲁人的主体。这样做的目的是(  )

A.强化血缘认同B.维护社会稳定C.实现氏族平等D.加强中央集权

3.

公元前334年,迫于秦国的军事压力,魏改善与齐的关系,与齐会于徐州,魏尊齐为王,齐亦承认魏为王,史称 徐州相王 。这反映出当时(  )

A.民族交融不断加强B.周王室开始衰微C.传统秩序遭到破坏D.士阶层日益崛起

4.

据统计,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前一年,与 六雄 共作战65次,获全胜的达58次。上述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秦国实行(  )

A.重农抑商政策B.什伍连坐C.废井田,开阡陌 D.奖励军功

5.

秦朝建立后,以嬴政一人之力远不能包揽全国所有政务,为提高行政效率,保证行政质量,他在中央采取的关键措施是(  )

A.确立军功爵制B.设立三公九卿C.建立户籍制度D.推广郡县制度

6.

下表为秦末部分起兵反秦、叛秦者的身份。

人物

身份

陈胜、吴广

屯长秦军队下级官吏

刘邦

沛县泗水亭长县以下治安官吏

萧何

沛县主吏掾县令属吏

曹参

沛县狱掾典狱长

殷通

会稽郡守

任嚣

南海郡尉

由此推知,秦迅速败亡的重要因素是(  )

A.对外战争动员频繁B.六国贵族势力活跃C.地方治理体系崩溃D.底层民众反抗激烈

7.

下表为西汉和西晋时期,全国所设郡数的对比表(单位:个)。这一变化反映了(  )

朝代

全国所辖郡数

秦岭淮河以北郡数

秦岭淮河以南郡数

西汉

103

74

29

西晋

162

86

76

A.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B.全国人口大幅增长C.南方地区逐渐得到开发D.统治疆域不断扩大

8.

下图为魏晋时期的画像砖。画像砖上的人物用一个叉状的工具穿肉并进行炙烤。据记载, 本是游牧民族烹饪肉类的方法,魏晋时期, 中国尚之,贵人富室,必畜其器,吉享嘉宾,皆以为先。 这反映了(  )

A.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互鉴密切B.各民族间差异渐趋消失C.中原地区畜牧业经济的发展D.民族交融丰富物质文化

9.

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政治中心在北方。但当时北方的粮食生产远远不能满足京师的需要,三吴地区的粮食对隋朝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为此,隋政府(  )

A.兴兵灭陈,结束分裂局面B.开通运河,实行南粮北运C.广建粮仓,营建东都洛阳D.移民江南,开发江南地区

10.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说:尚书置左右仆射,分判六部,各治三官,可避免互委,不专责。而尚书惟在政务之推行,至于出命覆夺,尚有中书、门下。由此可知,三省六部制的特点是(  )

A.分工明确,相互合作B.一官多职,相互牵制C.地方分权,中央集权D.以小监大,以卑督尊

11.

唐代通过手工业管理机构——少府监下设的诸互市来专门负责对外贸易。当外国船舶到达时唐政府规定先由当地政府将货物包买下来, 其官市物送少府监简择进内 。诸互市的出现(  )

A.说明唐朝放弃重农抑商的政策B.保证唐朝政府的财政收入C.适应唐代对外开放的客观要求D.导致外商的利益难以保证

12.

魏晋南北朝被有些学者誉为 小百家争鸣 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科技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以下不属于这一时期的科技成果是(  )

A.《禹贡地域图》B.《伤寒杂病论》C.《齐民要术》D.《肘后备急方》

13.

唐代时,各国使者、教派所带来的文化融入唐朝,同时唐朝的律令制度、汉字文化、儒家文化等波及东亚乃至东南亚,其文化影响甚至远及大食(阿拉伯)、拂林(今东地中海一带)等地。这表明唐朝(  )

A.科技成就领先世界B.深受外来文化影响C.政治制度优越先进D.包容开放影响世界

二、材料阅读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动,引起学术文化发生巨大变动,官学衰败,民间私学兴起,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汉代司马谈评价各学派时提道: 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在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 各家学说各有侧重,有侧重于道德政治学说的,如儒家、墨家;有侧重于政治、军事之实事的,如法家、纵横家;有侧重于明辩逻辑的,如名家;道家主张 无为 ,但其中心要义也还是 为治 。即使是哲学问题的提出和探讨,也都是固绕着 治国平天下 这一中心。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材料二
汉初盛行的黄老之学来自民间,以道家思想为主,整合了阴阳、儒、法等各家,但它只是社会普遍认可的思潮,没有被官方确立为居于统治地位的学术形态。到汉武帝继位后,在董仲舒等儒家信徒的辅助下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初步确立了儒家官学的地位,同时也奠定了其后几千年儒家学说独尊的地位。当然被独尊的儒学,并不仅仅是先秦儒学的简单重复,而是在融合先秦诸子学说的基础上,顺应现实而做出的思想重大发展。

——摘编自张立文《中国学术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学术发展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时学术思想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1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汉武帝即位十余年间庞大的军政费用把西汉前期积累的巨额财富消耗殆尽,地方豪强和富商大贾的势力迅速发展,富商大贾 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 。土地兼并日趋严重,农民破产流亡, 背本趋末者甚众 。为此,汉武帝调整了经济政策,包括统一货币、盐铁官营、均输(国家统一征收、转销、调运货物)平准(国家平抑物价)、算缗(对商人、工商业兼营者和高利贷者加征财产税)告缗(对匿财不报或报而不实者,没收全部财产)等。

——摘编自冷鹏飞《中国秦汉经济史》

材料二
唐代前期实行的基本赋役制度是租庸调。据《通典》记载,天宝十四年(755年)全国总人口为52918309人,其中不负担租庸调的竟有44700988人。建中元年(780年),德宗下令: 令黜陟观察使及州县长官,据旧征税数及人户土客定等第钱数多少,为夏、秋两税。其鳏寡惸独不支济者,准制放免。其丁租庸调,并入两税。 两税按户等征钱,按田亩征米粟,租庸调和其他杂税一概并入两税,即所谓 租庸杂徭悉省 ,改变了过去 自输月送无休息 的情况。行两税法后, 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经济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经济政策调整的特点及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两税法引发的赋税变化。(6分)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选举制度是九品中正制度,曹操对任人唯贤的推崇早于九品中正制度,这无疑对当时强调德仁孝顺的儒家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九品中正制度虽然为今后科举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它主要强化了门阀制度,进一步强化了从东汉末年延续到唐代的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现象。

——摘编自张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及其社会影响探究》

材料二
在隋朝以前,盛施九品官人法,当时高级官职由几十家大士族垄断。因此,南北朝政权统治的基础十分薄弱。唐朝全面推行科举制度后,选拔官员的范围大大突破了少数家庭的圈子,扩展到地主阶级各阶层。参加科举者,其门第、流品的限制并不严格,被录取人员所代表的阶层也相当广泛,使大批下层知识分子通过考试进入了统治政权。唐朝科举虽有很多科目,但主要是进士科,而进士科又以诗赋为中心,诗的好坏对于一般考生的录取往往起决定性作用。正因为这样,唐朝知识分子不仅人人会作诗,而且都竭力将诗作好。

——摘编自杨建军《简论唐代科举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九品中正制演变的趋势。(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科举制的作用。(8分)

三、开放性试题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甘肃某校的同学们策划了 博物馆文化看历史 主题探究活动,邀请你一起来参加。

 

 

 人面鱼纹彩陶盆

 殷墟出土的刻有文字的龟甲

  

  

 秦陵兵马俑

 东汉讲学画像砖

请从以上四件展品中任选两件展品进行讲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