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江苏省江阴市六校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40+2)【纲要上】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江苏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41 浏览数:93

一、单选题

1.

四川三星堆遗址是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4世纪世界青铜文明的重要代表。该遗址出土的部分青铜器具有中原殷商文化和长江中游地区的青铜文化风格,青铜神树、青铜立人像等则具有鲜明的古蜀文化特征。这一考古发现可用于说明(  )

A.殷商时期王权具有神秘色彩B.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特点C.古蜀青铜冶炼技术领先中原D.不同地理环境造就文化差异

2.

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朝聘会盟非常频繁。晋国规定各附属国 三岁而聘,五岁而朝,有事而会,不协而盟 。以鲁国为例,春秋时期鲁君朝周仅三次,而朝齐、晋、楚竟达三十三次之多。这说明(  )

A.春秋时期战争很频繁B.朝聘会盟消弭了战争C.宗法等级更加森严D.礼乐秩序进一步瓦解

3.

《诗经·北山》中有这样的记载: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大田》中有这样的记载: 有渰(yǎn:云兴起的样子)萋萋,兴雨祈祈,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据此可知,出现上述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诸侯王的鼓励和重视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与发展C.铁犁牛耕出现促进生产力发展D.周王室衰微井田制瓦解

4.

春秋时期,中原各诸侯国将周边的楚、越等国视为 戎狄 蛮夷 ,经过长期的交往,到了战国以后,这些原本的 蛮夷 也被视为华夏的一部分。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

A.民族交融开始出现B.统一多民族国家正在形成C.兼并战争十分频繁D.华夏认同观念正逐步增强

5.

对如下材料所反映的主张解读准确的是(  )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起礼仪、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性情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性情而导之。

A.老子将万物本原归结为 B.荀子从人性出发,主张隆礼重法
C.法家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D.孔子主张 性本善 有教无类

6.

汉初丞相萧何死后,曹参继任为丞相,汉惠帝责怪曹参每日饮酒无所事事,曹参认为汉惠帝比不上汉高祖,自己也不如萧何贤良,故而要 萧规曹随 ,汉惠帝也只能尊重丞相曹参的执政方式。这反映出当时(  )

A.奉行 无为而治 政策B.经济得到恢复发展C.中央集权受到威胁D.丞相权力严重削弱

7.

官山海 就是指官方要对山川和湖海中产生的利益进行管理,汉武帝时,该政策表现为(  )

A.均输平准B.盐铁官营C.算缗告缗D.重农抑商

8.

表为《后汉书》中记载的发生于汉光武帝刘秀在位时的两则史事。这两则史事反映出的政治举措是(  )

史事1

建武六年公元30,条奏并省四百余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

史事2

建武七年公元31,光武罢轻车、骑士、材官、楼船士及军假吏,令还复民伍

A.精简机构B.整顿吏治C.惩处腐败D.铲除朋党

9.

东汉后期,皇帝大多年幼即位,太后临朝听政,重用外戚情况严重。皇帝长大后多依靠宦官夺回权力,促使宦官专权局面出现。这一局面(  )

A.消除了 党锢之祸 B.加速了东汉政权灭亡C.遏制了皇权弱化现象D.直接引发了黄巢起义

10.

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斐然。下列对两汉文化表述正确的是(  )

A.《史记》记载上起黄帝下至汉高祖三千年历史B.司马相如的《上林赋》采集北方民歌修改而成
C.《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应用数学的经典著作D.《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的专著

11.

九品中正制施行之初,中正评定人物品第之后,方 考之簿世,然后授任 ,家世只是一个参考因素。但不久之后,中正品评人物的标准发生了严重偏差, 庶族寒人,无寸进之路 。这表明九品中正制(  )

A.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B.抬高了文官和士人的政治地位C.品评无据导致制度的弊端显现D.始终对中央集权构成严重威胁

12.

迁都洛阳前,北魏壁画中的人物着装多为鲜卑等少数民族服饰。迁都洛阳后,在洛阳龙门石窟《北魏帝王出御图》(见下图)中,北魏帝王,贵族皆着汉人服饰。该图可佐证(  )

A.北方地区服饰文化统一B.各民族矛盾已基本消除C.汉族政治势力重新崛起D.孝文帝改革的成效显著

13.

北魏时期的飞天,西域风格是主流,但具体形象上已流露出中原之风。西魏的飞天洞窟,窟顶绘有道教诸神,有羽人、雷公、电母、雨神等,另有人面蛇身的伏羲、女娲等,展示了中国传统的天地宇宙观念。飞天形象的变化体现了(  )

A.道家思想影响不断增强B.北方经济高度发达C.民族文化交融不断加强D.社会环境动荡不安

14.

南朝时期,出身士族的陆修静改革道教,主张兼融儒释,强化斋戒,以使 民内修慈孝,外行敬让,佐时理化,助国扶命 ,通过 道化宣流 ,以求 家国太平 ,重新振兴道教。陆修静还被宋文帝请入宫中讲道,太后对他执门徒之礼。这反映了当时(  )

A.道教成为统治思想B.思想的交融与发展C.儒学丧失主流地位D.国家的统一与安定

15.

在材料来源上,其 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 ;在写作内容上,其 起自耕农,终于醯酸,资生之业,靡不毕书 。这是一部以农为主,兼及副、林、牧业的农村生产百科全书,也是我国现存最早而且完整的农书。这部农书的作者是(  )

A.氾胜之B.贾思勰C.王祯D.徐光启

16.

大运河连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连接了两个文明。使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逐渐成为一体。 鸿恩大德,前古未比 。那么,隋朝修建大运河所起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

A.满足隋炀帝游江都的愿望B.加强北部边防C.加强南北经济的交流D.巩固隋朝的统治

17.

问号处应填写的内容是(  )

A.民族交往B.制度变革C.经济发展D.商贸往来

18.

如图为确立于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此后历朝基本沿袭了这种制度。这主要在于该制度(  )

A.避免了统治阶层倾轧B.适应了中央集权要求C.顺应了皇权加强需要D.保障了决策的合理性

19.

杜佑在其《通典》中描述唐朝某制度时说: 赋役之法,计丁定庸调及租,其税比之二三十分(相当于十分之二、三收成的税率)”该制度(  )

A.以均田制为实施基础B.按田亩为主征收赋税C.遏制了土地兼并现象D.促进了人口自由流动

20.

唐天宝年间,10镇节度使加其他边镇兵力多达49万人,而京师和内地兵力总共8万。这些节度使 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富 。这导致了(  )

A.边疆地区得到巩固B.人口下降现象严重C.中央集权受到威胁D.唐朝国势由盛转衰

21.

宋代叶适批评时政说, 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 这说明宋朝(  )

A.过度集权导致国势积弱B.藩镇割据现象依然严重C.监察体制逐渐臻于完善D.文官和士人的地位提高

22.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在富国方面,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在强兵方面,实行保甲法,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这体现了王安石变法(  )

A.加强国家管控以图富国强兵B.成功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C.头绪过多操之过急导致失败D.触犯官僚集团利益阻力过大

23.

北宋蔡襄言: 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 南宋郑樵在其所著《通志》中载宋代 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故其书散佚而其学不传 。这反映了宋代(  )

A.商业的兴起瓦解了传统的伦理B.经济发展冲击了旧的世俗观念C.财富成为宋代择偶的首选条件D.科举取士制度出现了重大变化

24.

北宋时期,士大夫往往胸怀 天下 ,以 天道 公议 为旗帜,积极参与国家政事。他们将个人修养与国家兴亡联系起来,将自我道德名节的完善视为最终目标。这体现出当时(  )

A.原始民主传统的复苏B.社会主流思想的骤变C.儒学复兴运动的气象D.封建依附关系的强化

25.

朱熹云: 今缘文字印本多,人不着心读。汉时诸儒以经传相授者,只是暗诵,所以记得牢……以其无本,但记得耳。 朱熹所批评的现象折射出(  )

A.南宋印刷业快速发展B.理学逐渐走向僵化C.士大夫思想日益教条D.市民阶层不断扩大

26.

辽朝并非匈奴、突厥一类纯粹游牧帝国,亦不像北魏那样完全移入中原农业区,而是一个半游牧半农耕社会,兼有两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并且两种形态在国家经济生活中所占比重大致相当 。基于此,辽朝在政治制度上实行了(  )

A.猛安谋克制度B.南北面官制度C.羁縻府州制度D.崇文抑武方针

27.

疆域的变化反映着朝代的更替,历史上曾多次出现三个政权并存的时期。下列不同时期的地图按时代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④②③B.②③④①C.④①③②D.③②①④

28.

《元史·地理志》记载: 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据此可知元朝(  )

A.国内市场趋于统一B.边疆与内地的管理趋向一体C.因俗而治多元包容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29.

1333年,元朝开科取士,在所取进士百人中,有蒙古、唐兀、回回、于阗、哈喇鲁、畏兀儿等民族50名,其中母亲为汉人的占比为58%,妻子为汉人的占比近70%。这说明了元朝(  )

A.民族交融趋势加强B.已经完全实现汉化C.科举考试更加公平D.奉行民族歧视政策

30.

明朝政治体制发生变化的主要表现是 胡惟庸案 之后废除宰相,逐渐形成 内阁 并逐渐成为实际上的行政中枢。这一现象(  )

A.体现了皇权的渐趋衰弱B.源于君主集权的加强C.标志中枢决策出现质变D.反映了首辅权力失控

31.

郑和下西洋的舰队每到一个国家,都会递交明成祖的国书表明友好访问的来意。从不凭借舰队的军事实力威胁那些弱小的国家。在这种和平友好的气氛影响下,这些国王纷纷派出使臣跟随郑和舰队回访大明王朝。这表明,郑和下西洋(  )

A.维护了朝贡秩序稳定B.开辟了新的对外贸易航线C.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D.加速了周边国家的封建化

32.

蓬莱戚继光纪念馆现有戚家刀、倭寇盔甲、太平抗倭图等文物50多件,珍贵文献影印如图多份,原比例仿制战车、狼筅等各类展品200多件。其所承载的反侵略战争(  )

A.为人类航海事业作出伟大贡献B.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C.从荷兰殖民者的手中收复台湾D.促使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

33.

明朝前期,在北方设立九边重镇防范蒙古,但蒙古军队多次南下掳掠,甚至俘虏皇帝,威逼北京。明朝后期,明王朝与蒙古达成协议,恢复通贡,边镇开设互市,听边民自行贸易,从此蒙古基本不再构成边境威胁。这一变化反映出(  )

A.中原经济是蒙古政权的生存基础B.诸王守边削弱了边地的防御力量C.明统治者对蒙古的政策摇摆不定D.经贸往来利于民族之间亲善和睦

34.

王阳明认为 良知 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 天理 ,需要重新发现和践行,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 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 。据此,王阳明(  )

A.抨击君主专制B.主张 格物致知 C.提倡个性自由D.强调主观能动性

35.

明末清初,思想界出现了 猛烈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反对重农抑商、主张 工商皆本 等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观念。这些观念(  )

A.代表了中国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B.促使传统儒学进入反思和批判阶段C.突破了封建专制主义思想体系D.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成功转型

36.

雍正元年二月,谕科道等官: 朕仰承大统,一切遵守成宪,尤以求言为急……尔等科道诸臣原为朝廷耳目之官,凡有所见,自应竭诚入告,绝去避嫌顾忌之私……一折只言一事,无论大小事务,皆许据实敷陈。 雍正此谕(  )

A.拓宽了基层民意上达的途径B.有利于政府的科学决策C.适应了君主专制强化的需要D.有助于官僚体系的完善

37.

《清史稿》记载: 清初,蒙古北部喀尔喀三汗同时纳贡。朔漠荡平,怀柔渐远。北逾瀚海,西绝羌荒。青海、厄鲁特、西藏、准噶尔,悉隶版图……厥后至者弥众,乃令各守疆圉、修职贡,设▲统之。 材料中▲处应为(  )

A.宣政院B.理藩院C.伊犁将军D.巡检司

38.

研究者发现,某个时期中国通过对外贸易获得了占世界产量1/4到1/3的白银,他们把这种现象称为 丝银对流 丝银对流 促进了我国(  )

A.商业资本的集聚B.纸币的出现C.稻麦复种制的普及D.传统小农经济的瓦解

39.

明清时期小说创作出现了繁荣局面,在唐传奇、宋话本所载故事基础上形成了《三国演义》《西游记》和《水浒传》等名著, 桃园三结义 大闹天宫 等情节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明清小说繁荣的主要原因是(  )

A.商品经济繁荣与市民阶层扩大B.民族融合加强和中外交流广泛C.君主专制加强与理学的思辨化D.西学东渐兴起和传统科技转型

二、材料阅读

40.

制度的演变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在分封制条件下,天子和各级诸侯、卿大夫在各自辖区内各自为政,即所谓 分土而治 。周天子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和最高统治者,但对诸侯没有实质性的约束。天子与诸侯之间是一种类似盟约的关系。
(秦汉)在政治体制上,建立起以皇权为核心、以官僚制为载体的中央集权的 帝国体制 。在帝国体制的政治结构中,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等等所有一切权力都掌握在皇帝手中。皇帝将地方的治民权与土地权分离,地方政府有品级的官员一律由中央任命,代表皇帝去行使统治权。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它实行中央集权的政治统治,官吏直接受权于皇帝,整个统治机构具有等级隶属、职责明确、分工细密等特点。官僚制依靠各种诏书律令的颁布,行政文书的运转而发挥其功能。

——摘自王明德《论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

材料二
至汉初,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形态已经发中国的变化,封建土地所有制物历史主展的主流。然而,推行八百年之交的分封制没有使人民上已根深蒂固有制成为历来的六国旧黄族仍在思念故土,且秦朝暴政开没有使人民感受到封建统一给他们带来的益处,人民难免对以前分封时代存有怀念。因此,秦亡之际,在各阶层中又形成了一股要求分封的强大思想。汉高祖刘邦能够审时度势,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实行分封,对于稳定社会形势,巩固和维护汉王朝的统一起到积极的作用。

——摘编自刘庆涛、左玉莲《试论汉初封国与西周分封制度》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西周到秦汉时期政治制度发生的重大变化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初实行封国制度的原因。

41.

唐宋变革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分水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江南地区广泛使用曲辕犁,广泛种植水稻,粮食产量大幅提高,成为全国重要粮仓。茶叶、水果等经济作物的种植也日益广泛。丝织业、陶瓷业、造纸业等行业技术精湛,产品的质量上乘,产品不仅满足国内需求,还大量出口海外。随着大运河的进一步疏通和完善,江南与北方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江南地区涌现了众多商业城市,扬州、杭州等成为重要的商业中心和货物集散地,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乃至海外的商品。江南地区的海外贸易也十分活跃,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江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西亚等地进行频繁的贸易往来。

——摘编自【英】崔瑞德等《剑桥中国隋唐史》

材料二
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较为宽松的社会环境和传统价值观念的转变促使以城市工商业者为主体的市民阶层日趋活跃。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市民意识开始觉醒,具体表现为市民享乐意识、自主意识与商业意识的觉醒……当人们基本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后,就要追求更高层次的消费,也就是精神娱乐消费。宋朝也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期,对中华文化的发展是一个明显推动。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析促使宋代 市民意识觉醒 的社会背景,并列举这一时期推动中华文化发展的科技成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