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山东省百师联考高三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山东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19 浏览数:450

一、单选题

1.

黑龙江省宁安县莺歌岭遗址下层(距今约3000年前)的出土物有罐、碗、杯等陶器,还有石斧、石锄等石器,多为打制,磨制的很少。由此可知,莺歌岭遗址(  )

A.社会出现贫富分化B.原始农业已经出现C.仍处于旧石器时代D.早期国家已经形成

2.

秦汉时期设立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 下其议 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

A.有效地避免了决策的失误B.表明皇权与相权分权制衡C.规范了中央内部监察机制D.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3.

东晋刘宋易代之际,王氏与谢氏子弟仍为刘宋的显贵;萧梁破灭,王(褒)、庾(信)两族迁到北朝后继续做大官。而褚渊本是东晋旧族,之后成为刘宋政权的顾命大臣,却将刘宋的印玺授予萧梁统治者并进行劝进, 宾客贺者满座 。这些现象反映出当时(  )

A.政权更迭政治动荡B.传统儒家忠君观念受到了冲击C.世族势力逐渐壮大D.门阀成为专制统治的阶级基础

4.

唐德宗时期,重臣陆贽对某制度评价如下: 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 ,此制 其取法远,其敛财均,其域人固 天下法制均壹,虽转徙莫容其奸,故人无摇心 。据此可推知,当时该制度(  )

A.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B.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C.推动经济秩序持续稳定D.征税标准以财产为主

5.

《神童诗》是北宋孩童的启蒙教材,传为宋人汪洙所撰,尤其如其中的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 等等,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传诵不息。这反映出北宋(  )

A.重学的社会风气B.科举提高官员文化素质C.政府较重视教育D.理学日渐成为主流思潮

6.

下图为中国古代京杭大运河变迁示意图,这反映了(  )

A.漕运与海运联系紧密B.关中地区经济逐渐趋向衰退C.南方的经济地位上升D.税收成为国家收入主要来源

7.

明清江南的小农场主和小作坊主每天都不可避免地要卷入商业活动,例如购买生产资料、出售产品、计算成本与利润、订立合同与契约、换算货币(钱、银),以及进行雇工、借贷、典当、交租、纳税乃至商务诉讼等活动。而进行这些活动,都需要起码的读、写、算能力。材料意在说明明清时期(  )

A.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B.新式教育适应时代发展C.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D.经济发展推动实用教育

8.

戊戌变法中维新派要求精简机构,多名地方巡抚大员遭到裁汰,于是 流言纷纭 京朝震动,外省悚惊 。同时维新派还要求设立中央制度局,先是总署迟迟不呈递,在光绪催促下,军机大臣曰: 开制度局,是废我军机也,我宁忤旨而已,必不可开。 由此可推知(  )

A.晚清近代化转型的艰难B.机构改革损害顽固派的根基C.清政府统治已濒临崩溃D.维新变法具备一定的妥协性

9.

下图为1927年上海《申报》刊登的五洲固本肥皂广告。这可用于说明(  )

A.报刊广告折射时代缩影B.民族工业管理方式先进C.传统手工技术领先世界D.实业救国成为社会共识

10.

1937年3月,毛泽东在讨论同国民党的谈判时说,谈判的方针,无疑是无产阶级政党与资产阶级政党的合作方向,而不是无产阶级做资产阶级的尾巴。如果这样,我们便要失去信仰。这表明(  )

A.中共决定国共和谈解决西安事变B.抗日民主政府应遵循 三三制 的原则
C.中共强调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性D.联合政府建立以共产党的领导为前提

11.

读下表,导致国家计委计划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国家计委制定的1962年安徽工业产量计划表

计划制定时间

煤炭产量

发电量

19605

3200万吨含地方企业700万吨

48亿千瓦时

196110

1556万吨含地方企业26万吨

14.2亿千瓦时

A.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完成B.安徽陷入了经济困难局面C.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D.四个现代化 目标的提出

12.

在古王国时期,埃及人就一直被灌输法老具有神性的理念,但其生死取决于他能否维护秩序,任何失序现象都会被视为法老已丧失众神支持的征兆。这表明,古埃及(  )

A.法老注重来世的生活B.神权与王权关系密切C.金字塔凝聚国民认同D.法老注重道德的强化

13.

对下图解释合理的是(  )

A.新航路开辟推动了欧洲海外扩张B.欧洲列强的兴衰更替极为频繁C.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漫长而曲折D.世界帝国主义处于不断发展中

14.

某位美国总统在国会的年度咨文中,阐明他的对外政策,提出四个基本论点:

(1)美国将不干涉欧洲列强的内部事务或它们之间的战争;

(2)美国承认并且不干涉西半球现存的殖民地和保护国;

(3)不得再在西半球开拓殖民地;

(4)欧洲列强压迫或控制西半球任何国家的任何企图都将被视为是对美国的敌对行为。

美国的这项政策造成的影响是(  )

A.拉美面临被殖民瓜分风险B.加深了美国对美洲事务干涉程度C.造成美国孤立主义的终结D.推动了拉美民族民主革命的完成

15.

19世纪中后期,欧美国家雇佣大农场使用的机器,需要多人协同操作。20世纪初,农业机器的使用变得个人化、小型化,家庭农场在劳动生产率方面缩小了与雇佣大农场的差距,后者日趋衰落。这一系列变化缘于(  )

A.经济危机冲击西方经济B.工厂制助推农业变革C.蒸汽机的使用范围扩展D.内燃机获得广泛应用

二、综合题

16.

经济重心南移是古代中国经济格局的巨大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

(南朝)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材料二
宋代以降,北方气候日趋寒冷,导致北方农作物大受影响,气候变冷使生长期缩短,北方复种指数处于较低水平,即便有品种、技术的改进,仍只能维持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南方自唐以来双季稻轮作及稻麦复种发展的趋势未受到气候变冷的太大阻遏。在气温降低、雨量减少的双重作用下,北方单位面积产量明显下降。南方气温变幅小,雨量仍充足,加上其他有利条件,亩产反而有所提高。间接影响了手工业发展,进而波及商业;南方由于地理位置等因素,所受波及较小。这一气候变化进程加快了经济重心南移的步伐。

——摘编自郑学檬、陈衍德《略论唐宋时期自然环境的变化对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与秦汉时期相比,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面貌的变化。(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 经济重心南移 提炼一个观点,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观点,史论结合,表述清晰。)(10分)

三、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和戎 ,实际上就是维和——维持和局,这就是近代封建统治者推行的外交战略。……从奕䜣、李鸿章、郭嵩焘到左宗棠、王韬等人差不多都认识到了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新特点,即他们不以夺取中国土地为目标,也无意推翻清王朝政权,……由于这个战略是在正确地分析了中外关系新特点之后提出的,为西方列强所能接受,也为中国统治阶级中的主流人物所能容纳,故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得以推行。

——摘编自陈显泗《儒家思想在中国近代外交战略实施中的成与败》

材料二
19世纪后半叶由李鸿章、曾国藩等倡导的学习西方的改革,打破了儒学在知识和精神领域统一的局面。而20世纪初清政府兴新学、废科举,逼使孔子和儒学在知识领域退居次要地位。而辛亥革命皇权政治的瓦解,使孔子儒学失去政治上强有力的保护。这以后,即使没有新文化运动,孔子和儒学在精神领域的沦落也只是时间问题了。而其基本原因,就是儒学中没有产生有效的抵御列强侵略和强国的有效办法。

——摘编自迟云飞《近代中国孔子和儒学地位衰落的进程及其必然性》

(1)根据材料一,指出晚清封疆大吏的 和戎 外交主张能为最高统治者接受的主要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以来儒家思想的地位逐渐衰落的原因。(6分)

四、开放性试题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进行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而形成的成果,其演进的历史进程如下: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最初探索。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的拓展与调适。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明确走 中国式的现代化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坚定不移走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摘编自周方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三维探析》

从材料中任选一个阶段,结合中国现代史的相关内容,自拟论题,予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五、材料阅读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中世纪商业的兴起,是城市能够在封建庄园制度的环境中复苏的关键,使得商人的力量日益壮大起来,正是他们领导斗争,城市才从封建领主那里争取到了自治权。古典城市文明的传统主要体现在中世纪城市的政治与社会制度之中,在意大利的城市中反映得最为明显,由选举产生的市政长官被称为 执政官 ,这个称号本来是罗马国家最高行政长官的名称。11世纪后期起,意大利城市普遍开始设置执政官,它不仅是一个官职,而且还是完全意义上的自我统治的象征。

——摘编自黄洋《欧洲中世纪城市的兴起与市民社会的形成》

材料二
1801年,伦敦市人口达到111万,1821年达到160万,1851年增长至263万。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导致包括住宅、卫生、交通、环境、治安等问题的 城市病 的出现。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描述在伦敦某街巷 有223栋房子住着1450人……每个床铺平均睡3.3人,有些甚至睡4—6个人。很多人没有床……这些房子大都是些阴暗、潮湿、污秽、发臭的洞穴 城市病 的主要受害者是工人,工人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英国政府从19世纪中叶开始从无为走向有为,开展了著名的 模范住宅 运动。恩格斯在1872—1873年发表多篇文章,指出: 住宅缺乏现象……连同它的一切影响健康等的后果,只有在产生这些后果的整个社会制度都已经根本改革的时候,才能消除。

——摘编自唐华彭、喻志耀《论住宅权产生过程中的社会因素》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世纪西欧城市实现自治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9世纪英国 城市病 与工人运动之间的关系。(6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