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陕西省西安市部分学校联考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16+4)【纲要上】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陕西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51

一、单选题

1.

丝绸在古代传说是黄帝正妻嫘祖发明的,传说中的嫘祖就是古代蜀地人。《华阳国志》记载,大禹治水成功后,在涂山举行祭天大典, 禹会诸侯于会稽,执玉帛者万国,巴蜀往焉 。1986年在广汉三星堆发掘中,出土的青铜立人像服饰上的花纹非常华丽。2021年三星堆考古出土了纺织品残留物。这表明(  )

三星堆考古出土的纺织品残留物

A.考古发现能够佐证历史文献记述B.中国在上古时期发明了丝绸C.文献记述必须进行多方面的考证D.考古结果还需进一步考证

2.

包山楚简记载了战国时期楚国居民的身份,其中多将居民称为某地人。简书中所记载的地名尚、字陆、巢、罗等,这些地名大致是楚国的县、邑、里。这反映出战国时期楚国(  )

A.最早确立了郡县制B.等级观念的弱化C.贵族政治彻底崩溃D.社会转型的趋势

3.

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 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 。以下对这两大 政治 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B.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4.

在汉代被称为 国之大宝 ,所谓 十口之家,十人食盐;百口之家,百人食盐 。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下令实行盐业官营制度,由政府统一专卖并管理。汉武帝的做法(  )

A.突破了 工商食官 的格局B.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为国家统一集聚了物质力量D.确保了封建国家的稳定发展

5.

南北朝时期,钱币流通在江南地区变得较为普遍,只有边远的岭南地区,直到陈朝末年,仍然多 以盐米布交易,俱不用钱 。但在北朝,实物经济的色彩却远比南朝浓厚,谷帛在流通领域十分盛行。这反映出当时(  )

A.南北方商品经济程度不同B.重义轻利思想影响较深C.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过北方D.北方政府货币发行减少

6.

唐宋时期,为了鼓励他人合法耕种大量存在的私有逃田,政府制定了专门的《盗耕种法》和《逃田法》。这两部经济法规从保护公私土地产权的角度,以是否交纳赋税作为判决是否盗耕逃田的关键依据。这体现了(  )

A.两税法在推行过程中的灵活B.政府重视对私有田产的保护C.国家财政利益处于优先地位D.抑制兼并与发展生产的并重

7.

唐代科举取士,进士科考诗赋,注重考生的文采,明经科考查考生对经义的理解,偏好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旧学。自唐高宗以来,朝廷和民间舆论都重视进士科而轻视明经科。这一现象说明(  )

A.儒学正统地位动摇B.选官制度逐渐改革C.门阀阶层逐渐衰落D.市民文化影响政治

8.

隋唐以来,僧侣们创立了不同的佛教宗派,这些宗派有不同的教义、教规和修持方法,但其思想体系中都大量吸收融合了儒、道等传统思想的内容和方法。这表明(  )

A.佛教呈现出本土化趋势B.道教受到统治者的尊崇C.儒家学说失去正统地位D.三教并行局面开始形成

9.

宋制规定, 执政官委御史台弹奏,尚书以下听长官纠劾以闻 自宰臣至百官,自三省至百司,任非其人,事有失当 ,谏官 皆得谏正 。这反映出宋代(  )

A.以文制武策略得到贯彻B.宰相职权受到严重削弱C.封建君主专制得到强化D.中枢制衡机制日渐成型

10.

元朝行省的划界原则,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的做法,明确以犬牙交错为主导……为了打破太行山之险,让腹里地跨太行山东西两侧,合并山东、山西、河北、蒙古等地。为了打破南岭之险,采取南北纵切的方法,让湖广行省越过南岭而有广西之地,又使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之地。采取这种措施旨在(  )

A.提高政府行政效率B.促进边疆地区发展C.便利地方之间联系D.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11.

南宋理学家朱熹的外祖父祝确所经营的商栈、邸舍(即旅店)、酒肆,曾占据歙州城一半以上,人称 祝半城 。朱熹一生的著作都由祝家书坊印销,出版收入相当于七八十万两银子。这说明南宋时期(  )

A.文化事业与商业相互促进B.大商人控制国家经济命脉C.理学思想主导了商业经营D.区域性商人群体实力雄厚

12.

《大明律·户律》规定: 凡泛海客商舶船到岸,即将物货尽实报官抽分,若停塌沿港土商牙侩之家不报者,杖一百。虽供报而不尽者,罪亦如之,物货并入官。 此规定旨在(  )

A.维护关税主权B.促进对外贸易交流C.推行海禁政策D.防止白银大量外流

13.

1757年,乾隆帝宣布: 嗣后口岸定于广东,外来商船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 这一做法(  )

A.规范了中外贸易B.阻滞了列强对华经济侵略C.强化了闭关锁国政策D.保护了中国商品经济发展

14.

有学者认为: 1500年至1800年,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是世界中心。在欧洲工业革命前,世界经济中心不在欧洲,而在亚洲,在中国。 下列项可以佐证此观点的有(  )
①明朝后期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②中国在与欧洲的贸易中处于顺差地位
③中国传统小农经济仍占据压倒优势 ④明清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15.

何怀宏在《选举社会及其终结:秦汉至晚清历史的一种社会学阐释》中指出,从秦汉至晚清两千多年间,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领域各有大致不变的方面,但就总的趋势而言,这些方面又并非没有变化。下列选项中,体现 并非没有变化 的是(  )
①罢除宰相 ②白银货币化
工商皆本 ④西方科技知识的传播

A.①②③B.①②④C.③④D.①②③④

16.

《明史》中记载: 万历(1573—1620年)时,其国人利玛窦至京师,为《万国全图》,言天下有五大洲。谛嘉其远来,给赐优厚。公卿以下重其人,成与晋接。 利玛窦来华(  )

A.可能给万历帝进贡了钟表B.受到朝野上下群臣百姓的重视C.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潮流D.翻译了柏拉图的《几何原本》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为了弥补兵源地士兵的不足,统治者往往会征用少数民族民众当兵,到了魏晋时期,这种现象更加普遍。另外,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的首领随着自身的发展而内迁的事也是常有的,其目的是侵夺牧场和掠夺人口。自然灾害也会造成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晋武帝时,塞外匈奴居住地发洪水,两万多匈奴人在河西宜阳城一带落户。 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 大量的出土文物也表明各族民众相互尊重、相互学习,亲如一家。这个时期中原的服饰受胡服的影响大,头上戴冠的旧习渐改为使用头巾,文人用以表示风流,军事将领则以为儒雅。周瑜 羽扇纶巾 流传千载,即为当时风习,南京西善桥出土的砖刻《竹林七贤图》就是明证。

——摘编自张德文、陈雪良《碰撞中的民族大融合:魏晋南北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杂居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杂居的影响。(6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时期,三省六部制趋于规范和完善,这主要体现在:第一,唐之前,中央行政机关的权力行使较依赖掌管特定行政权力的个体,而在三省六部制中,尚书省、门下省都是实务部门,而非个人职位;第二,中央层面出现了 三权分立 ,确立了中书出令、门下封驳、尚书执行的体制;第三,后设机构政事堂,承担起中央行政决策中心的职能与角色,有助于提升决策效率;第四,有效地理顺了三省各部间的关联及其实现职能的范畴,以确保中央政令的畅通。

——摘编自黄璐《隋唐时期大部制的特点与启示》

材料二
北宋时,中央行政体制的改革主要体现在政务层次与决策流程方面。就政务层次而言,事关 军国之体安危之机 之事,由中书门下和枢密院二府宰执决策。 三司 则负责日常财税政策、蠲免等庶务;就决策流程而言,二府多具裁决权,三司则具体执行二府指令。但在承受君主诏令时,尽管二府系与君主共同谋议决策的中枢机构,敕、宣由其制定下发,但仍有相当数量的君主诏旨,不经宰相直接发往三司。

——摘编自张亦冰《北宋三司与宰相职权关系新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述唐朝三省制的内容及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非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北宋二府三司的职能及皇帝、二府、三司在中央决策流程中的定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在削弱相权措施方面的不同,并说明宋代措施的消极影响。

19.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明宣宗朱瞻基(1399—1435年),明成祖朱棣之孙,明仁宗朱高炽长子。幼年 嗜书,智识杰出 ,深受成祖喜爱。宣德元年(1426年),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叛乱,并擒拿赵王朱高燧。在政治上,重视整顿吏治和财政,完善内阁,任用 三杨 (杨士奇、杨荣、杨溥)、蹇义,夏原吉等;设 内书堂";教导宦官读书,后设立司礼监秉笔太监、掌印太监参政。在经济民生上,续仁宗之德治,体恤民情,实行休养生息,为民解困的政策。对内,继续推行洪武朝以来的招人垦荒的政策,发展农业生产;对外停罢郑和下西洋;停止用兵并放弃交趾。宣德十年(1435年),明宣宗去世,终年三十八岁。后世赞誉宣宗: 即位以后,吏称其职,政得其平,纲纪修明,仓庾充美,闾阎乐业,岁不能灾。盖明兴至是历年六十,民气渐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 ,与其父明仁宗统治时期合称 仁宣之治

——据《明史》等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宣宗时期 治世 形成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评述明宣宗的历史功过。(9分)

20.

治国必治边,边疆民族地区治理关乎国家的稳定与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王朝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以各边疆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并在众多的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由都护府直接管理,再统于唐王朝中央政府。为了维护辽阔边疆地区的安定,唐王朝还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唐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对边疆民族总体上是以怀柔、招抚为主,采取和亲和册封政策,以改善或加强与边疆民族的关系。为了巩固对边疆的统治,唐王朝也采取了积极开发的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等。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经过康熙雍正乾隆嘉庆祖孙四代的开拓,中国疆域达到内在发展的极致。同时,中国按照自身发展的轨道滑行,国力达到了全盛。……在此条件下,清朝于北方遏制了俄国的继续南下,且运用外交手段划定了边界;于南方,运用朝贡贸易体制把欧洲列强的权利锁定在规定所允许范围内。……这使得前中期的清朝对其疆域的最终奠定,能够从容地从学理上与法理上进行自我确认。

——于逢春《论中国疆域最终奠定的时空坐标》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朝为巩固统一对边疆各族采取的策略,并阐述这些方式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述清朝 运用外交手段划定了疆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