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山东名校考试联盟高二第一学期期中检测历史试题(15+4)【选择性必修一】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山东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18 浏览数:26

一、单选题

1.

《史记·乐书》记载 或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封帝尧之后于祝,封帝舜之后于陈;下车而封夏后氏之后于杞,封殷之后于宋 。周武王此举(  )

A.意在巩固反商政治联盟B.彰显了西周政治合法性C.扩大了周王的统治区域D.体现了宗法分封制原则

2.

表1为东魏西魏、北齐北周时期的部分人名状况,这一变化反映出该时期(  )

表1

项目

状况

进入中原的第一代六镇人

大都拥有一个鲜卑名,如宇文泰字黑獭、高欢字贺六浑。

进入中原的第二代、第三代六镇人

高欢十五子中,确知有鲜卑名者仅北齐文宣帝高洋和武成帝高湛。宇文泰诸子作为第二代,都还拥有一个作为字或小名的鲜卑名;到第三代,不再见鲜卑语名。

西魏、北周赐功臣姓、名

《周书·独孤信传》:独孤信,云中人也太祖以其信著退迩,故赐名为

A.儒家思想的影响日渐扩大B.民族交融过程完成C.统治集团主导的汉化加速D.华夏认同观念强化

3.

表2是学者研究统计明代前期徽州祁门146张土地买卖契约中使用通货的情况,这可用以说明该地区(  )

表2

时间

契的张数

使用通货类别和数量

洪武年间

8

宝钞7,银1

建文年间

1

宝钞

永乐年间

16

宝钞15,布1

宣德年间

17

宝钞4,布11,稻谷2

正妹年间

48

29,稻谷2,银17

景泰年间

12

2,银10

天顺年间

7

6,稻谷1

成化年间

32

32

A.商品经济呈现衰退迹象B.白银逐渐成为法定货市C.土地所有权转移较频繁D.传统货币体系有待变革

4.

晚清时期,传统的四民社会结构受到冲击,以 耕读传家 的士绅阶层迅速分化,其中较有实力的一部分投身立宪派或革命派,由满清政权的支撑力量变成异己力量。引起该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选官制度的变革B.中央集权的削弱C.西学东渐的深化D.民族资本的增长

5.

1933年全国高等文官考试涉及宪法、外国文、社会学等;由考试院负责;监察院派出监察委员负责考试监察,以致于当年有考生在草稿纸上题诗:本届考试题太难,监考先生又太严。老子今年不考也,秣马厉兵等来年。这反映了该时期文官考试(  )

A.程序趋于严谨理性B.融合东西方文明的精华C.实现选官公平公正D.有助于政党政治的发展

6.

中共中央西北局曾在政府工作中指示:我们边区各级民选政府,即是共产党领导下地方性的联合政府……我们要使能与我们合作的人士到政权中来,也要保证不让一个反共反民主分子钻进政权中来。关于该指示,理解最准确的是(  )

A.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B.确保了党对选举结果的决定性作用C.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影响力D.适应了国内外复杂严峻的社会形势

7.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开创了中国宪政制度现代化的新时代。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大通过了 八二宪法 ,此后先后制定《中外自费经营企业法》《合同法》等法律。至2010年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建国以来法律发展的历程表明(  )

A.依法治国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秉持的基本原则B.中国的法律体系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C.五四宪法的颁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制建设起点D.中国的法制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同等重要

8.

表3数据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表3 1949—1952年农业总产值及主要农产品产量变化情况(单位:万吨)

/

1949

1950

1951

1952

1952年为1949年的%

农业总产值亿元

271.8

312.6

356.0

417.0

153.4

粮食

11320

13215

14370

16392

144.9

棉花

45.3

66.2

402.1

131.4

293.7

油料

256.3

296.2

362.2

419.3

163.5

猪牛羊肉

219.6

328.3

153.9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A.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B.农村生产关系的改革C.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D.建国初经济恢复发展

9.

表4是关于罗马帝国诞生问题,目前存在着的三种说法,综合这些说法,阐释较为合理的是(  )

表4

多数学者持屋大维帝国

认为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元首政治,以共和之名行君主专制之实,标志着罗马帝国诞生

少数学者持恺撒帝国

认为罗马帝国始于公元前44年恺撒建立独裁虢治,恺撤虽保留了共和国的形式,却使自己成为了绝对的统治者

个别学者持苏拉帝国

认为公元前81年苏拉的改革,虽然形式上没有废除共和国,但他已是岁月历史上第一个名副其实的大独裁者

A.秉承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屋大维帝国 说显然最为准确B.既然苏拉是罗马第一个独裁者, 苏拉帝国 说更符合历史
C.三种说法实质上都以出现君主式专制独裁作为帝国建立标志D.古罗马从共和制发展到帝制主要是由于伟大历史人物的推动

10.

《大宪章》的序言强调:受命于天的英格兰国王兼领爱尔兰宗主谨向忠顺的人民致候。由于可敬的神父们……及其他忠顺臣民谏议……为了余等自身以及余等之先人与后代灵魂的安全,同时也为了圣教会的昌盛和王国的兴隆,上帝的意旨使余等承认下列诸端,并昭告全国。据此可知《大宪章》(  )

A.进一步强化了专制王权B.奠定了君主立宪的基础C.肯定了国王的合法地位D.标志着进入等级君主制

11.

在1877年至1881年,海斯担任美国总统期间抵制国会对内阁组建的干涉,坚持在内阁成员遴选中贯彻独立自主、量才选用的原则,主张政治与行政相分离的原则。海斯总统此举(  )

A.增加了总统的权力B.推动文官制度的建立C.体现政党分肥原则D.破坏了三权间的平衡

12.

1814年,德国人蒂堡提出应仿照法国尽快编纂德意志人的民法典。他认为 每一位爱国者不由自主地发出这样一个愿望,即通过德意志人自己的力量完成一部简单明了的法典,它最终可以根据民众的需要而恰当地建立和巩固我们的民事状况。 这反映了(  )

A.德国需要用法律来巩固革命成果B.德国爱国人士渴望国家走向统一C.《法国民法典》被世界广泛效仿D.法国革命推动大陆法系逐渐形成

13.

在中世纪,当欧洲国家与邻国发生矛盾冲突时,君主才会指派某位大臣临时前往他国解决事端,任务结束后即刻卸任;到了近代早期,常驻外交使节逐渐诞生并成为常态。这种变化反映了(  )

A.近代西方民族国家逐渐形成B.国际冲突得到有效遏制C.国际法成解决争端主要手段D.外交官的权力逐渐增强

14.

图1是1900年共和党出身的美国总统麦金莱在争取连任时的宣传海报——麦金莱站在一枚金币之上,而抬起金币的是士兵、海员、商人、工人和专业人士。在他任职期间,推动国会通过了金本位法案。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图1

A.美国人民渴望能够发财致富B.货币制度的调整有利于美国发展C.金本位制推动美国殖民扩张D.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经济霸主

二、材料阅读

15.

法律与教化是唐朝统治者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诸同居(居住在一起的亲属),若大功(大功、小功皆为旧时丧服名,按血缘亲疏程度进行划分)以上亲及外祖父母、外孙,若孙之妇、夫之见弟及兄弟妻,有罪相为隐;部曲、奴婢为主隐,皆勿论,即漏其事及擿语(密告)消息亦不坐。其小功以下相隐,减凡人三等。若犯谋叛以上者,不用此律

——《唐律疏议·名例》

材料二
讲论家法,立身以孝悌为基,以恭默为本,以畏怯为务,以勤俭为法,以交结为末事,以气义为凶人。
夫名门右族,莫不由祖考忠孝勤俭以成立之,莫不由子孙顽率奢傲以覆坠之
大凡门第高者,一事坠先训,则异他人。虽生可以苟爵位,死不可见祖先地下

——唐·柳砒《柳氏家训》

(1)概括材料所反映的唐代社会治理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唐代社会治理举措进行合理解读。(8分)

16.

乡村治理一直为历代政府所重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1920年代末到1930年代,来自教育机构,学术团体和大专院校的倡导者们在中国农村经济日益走向衰落的背景下,兴起了乡村建设运动;但倡导者之一的梁漱溟将此称之为 号称乡村运动而乡村不动 的难局: 本来最理想的乡村运动,是乡下人动,我们帮他呐喊。退一步说,也应当是他想动,而我们领着他动。现在完全不是这样。现在是我们动,他们不动;他们不但不动,甚且因为我们动,反来和我们闹得很不合适,几乎让我们作不下去。

——据《梁漱溟全集》整理

材料二
根据地农民 不还租,不还债,不完粮,不纳捐税,农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变化, 好像解下了一种枷锁,个个都喜形于色 。农民群众是最讲实惠的,他们不仅看共产党是怎么写的,怎么说的,更重要的是看做得怎么样,说的与做的是不是相一致。长网乡的农民群众说: 共产党真正好,什么事你都替我们想到了。

——摘编自《1930年10月7日中共赣西南特委向中央的报告》

材料三
1941年,陕甘宁边区发布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将工农共和国改为人民共和国,并进行民主选举运动,有力地动摇了乡村社会的封建秩序,治理乡村的工作初步打开局面。

——《陕甘宁边区乡村治理建设及当代启示》

材料四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利益观运用于民主革命时期乡村社会治理活动,注重各阶级利益的调整。在乡村治理中,不只要协调好经济上的利益关系,而且要调整政治上的利益关系。

——摘编自毛泽东《论新阶段》

(1)根据材料一、二,梁漱溟认为乡村建设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你是否赞同,并说明原因。(7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说明材料四的观点。(6分)

17.

阉读材料,回答问题。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材料一
70年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正式发表,成为国际关系史上的伟大创举,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就是要在新形势下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强劲动力。……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创立是时代的呼唤、历史的选择。……”

——节选自习近平同志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2024年6月28日)

(1)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创立是时代的呼唤和历史的选择 ?(6分)
材料二
1954年4月29日,中印两国发表了联合公报并签订了《中印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这是两国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解决中印关系的成功范例。
1955年,万隆会议上,在五项原则基础上提出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十项原则。
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不结盟运动将五项原则作为指导原则。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并在1978年底发表《中美建交公报》时重申了五项原则。
1974年第六届特别联大通过的《建立新的国际经济宣言》,明确采纳五项原则。

——摘编自《中国外交》(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材料三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脉相承,都根植于亲仁善邻、讲信修睦、协和万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彰显了中国外交自信自立、坚持正义、扶弱场善的精神风力,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的世界情怀,都展现了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

——节选自习近平同志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2024年6月28日)

(2)根据材料二、三,概述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的发展阶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影响。(8分)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德意志民族国家的形成

材料
早在神圣罗马帝国时期,德意志只是一个地理名词。进入近代以后,英国、法国等国发生了封建主义的崩溃,继而出现了紧密团结的民族国家,而1800年前的德意志仍由314个邦和1475个庄园组成。德意志内部由教派分裂引起的宗教战争持续的时间很长。进入19世纪很长一段时间,德意志仍然主要是一个封建的农业国家。18世纪以来德意志知识分子逐步接脱了传统宗教的束缚,开始把民族和国家作为自己精神追求的世俗对象,挖掘和强调德意志文化的独特价值。相邻国家的革命引起的战争给德意志以政治 启蒙 ,拿破仑的战马踏遍整个欧洲古老的文化圈,通过征服德意志达到了胜利事业的最高峰,他总是用暴力强迫被占领的国家为他服务,很多德国人被拉到法国军队中去服役,德意志民族主义于是真正出现。19世纪中期,民族主义已成为德意志的一股主要社会思潮。此后,1864—1871年间,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最终建立了统一的民族国家。

——摘编自罗群芳《拿破仑战争与德意志民族主义的兴起》等

同英法相比,德意志民族国家的形成有怎样的特征,并结合所学进行解释。(14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