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第二中学高二第一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16+3)【选择性必修一二】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安徽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16 浏览数:63

一、单选题

1.

1905年,临废科举之际,时人以为 科举废矣,学堂其必勃然兴 。盖上可 以用于科举之费而用于学堂 ,下则 以求于科举之人才而求于学堂 。至1909年,申报载文道: 学堂日渐退步,而私塾反日渐进步 ,学生也不乏 原在学堂者后亦改入私塾 。这反映出当时(  )

A.通过考试选官的方式遭到摒弃B.晚清教育近代化的变革已完成C.清末新政未得到民众广泛支持D.传统思想制约了近代社会转型

2.

如图为讽刺20世纪90年代美国提出 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 的漫画。俄罗斯外长评论道: 这些所谓的 规则 越不具体,美国就越能对其随意 装扮 ”。法国级前驻美大使说: 所谓“ 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 ,实际是不公平的“ 西方秩序 ”。由此可推知,美国提出 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 旨在(  )

A.削弱国际法对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B.服务其霸主地位和强权政治需求C.坚持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全方位外交D.构建 大国一致 的集体安全体制

3.

下面所示为宋朝熙宁十年(1077年)的赋税收入比例统计表。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  )

税种

岁入万贯

百分比

两税税钱

558.6

8.9

两税实物

1462.7

23.3

盐、茶、酒税

2192.4

35.0

商税

868.8

13.9

市易税

133.2

2.1

坊场钱

602.7

9.6

市船税

54

0.9

金、银、钢税

397.3

6.3

总计

6269.7

100

A.政府财政入不敷出B.商业发展较为繁荣C.海上贸易占据优势D.人地矛盾逐渐加剧

4.

据考古发现,在翼南磁山遗址(位于河北邯郸武安市)的80个窑穴内都发现有粮食堆积,一般堆积厚度为0.3~2米,有10个窑穴堆积在2米以上,灰坑粮食储存量估计达5万千克。北辛文化(位于环鲁中南山地周围)的一个窑穴发现有炭化粟,在该遗址出土的许多陶钵、陶碗的底部还发现了粟壳的痕迹。这可用于印证(  )

A.黄河中下游是原始农业的重要起源地B.中国传统的农作物种植格局已形成C.精耕细作推动了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D.早期农业耕作方式以集体劳作为主

5.

下表所示为辣椒在中国的记载情况(部分)。这些记载可用于研究(  )

时间

文献

内容

康熙十年(1671

《山阴志·物产志》

绿茄,红色状,如笼,可以代积花椒

康熙十九年(1680

《广东新语》

人多务贯,与时逐,以香、糖、果、番椒、苏木、蒲葵请货,此走豫章、吴、渐,西北走长沙,汉口,其路者南走澳门获大赢利

乾隆二十三年(1758

《安溪县志·药属》

番椒,一名番美,花细白,实老红,味绿,能解水族毒,食鱼蟹过多者,或泄泻或胀满,用于荒汤服

A.物种传播伴随着殖民活动的拓展B.传统经济结构制约了物种交流C.外来物种对中国饮食结构的影响D.辣椒在中国的传播范围和价值

6.

下图所示为先秦至秦汉时期铁农具出土地域的分布情况。这表明秦汉时期(  )

A.南北经济发展水平已实现均衡B.农业生产力得到普遍提高C.冶铁业以生产农具为主营业务D.中原王朝积极地开拓疆域

7.

1833年,英国第一部工厂法规定:纺织厂禁止雇佣9岁以下的儿童;9~13岁童工每天工作的时间不得超过9小时;童工每天须有2个小时来接受教育。1867年的《工厂法》规定8岁以下的儿童不得被雇佣进任何手工行业;8~13岁的童工仅能在半读制的体系下工作。这折射出当时英国(  )

A.施政重点聚焦社会公平B.国家放弃自由放任政策而干预经济C.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D.工业革命促使劳动力资源范围扩大

8.

西汉《二年律令·田律》定: 收入刍(饲草)藁(禾秆),县各度一岁用刍藁,足其县用,其余令顷入五十五钱以当刍藁。刍一石当十五钱,藁一石当五钱。刍藁即贵于律,以入刍藁时平贾(评定物价)入钱。 这反映出西汉政府(  )

A.重视基层治理B.干预经济活动C.推进货币汇兑D.维护政权统一

9.

下表是葡萄牙在1505年和1518年运回欧洲船只的货物清单(单位:公斤),这可用于研究(  )

商品名

1505

1518

胡椒

1074003

2128962

桂皮

8789

1342

肉豆蔻

986

紫胶

411

66443

红檀木

27978

丝绸

2660

……

……

……

总数

1121959

2242112

A.商业经营方式的新变化B.新贸易格局的去中心化C.区域间贸易联系的加强D.西欧资本主义原始积累

10.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村落自产生起,便有着较强的共同体特征,在长期传承发展中,村落中的公共活动与公共事务一直较为丰富,既有祭社、祭神、驱傩、求雨、腊祭等祭祀活动,又有修路、架桥、凿井、建房等公共事务,还有春节、上元、清明、端午、中秋等各种各样的节庆娱乐。该学者意在说明(  )

A.村落为集体生活提供便利B.村落主要为军事防御而设C.村落成为政治权力的中心D.村落满足商品交换的需求

11.

下表反映了19世纪美国、日本、中国城市的人口结构情况。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美国(1801

日本(1868

中国(1893

总人口千人

8892

31.500

426000

城市人口千人

2725

5200

32662

城市人口比重

30.6%

16.5%

7.7%

最大城市人口千人

948

1000

1000

最大城市占城市人口比重

39.9%

19.2%

3.0%

万人以上城市数

49

83

289

万人以上城市总人口千人

2079

3700

16182

万人以下城市数

139

650

7100

万人以下城市总人口千人

646

1500

16480

万人以下城市占城市人口比重

23.7%

28.8%

50.4%

万人以下城市数与万人以上城市数之比

2.8

7.8

24.6

A.列强侵略加速了中国城市化进程B.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显现C.城乡经济的差距制约城市化水平D.近代中国城市化受传统市镇经济影响

12.

1897年,直隶总督王文韶与英、法领事和洋行总会主席成立了海河工程局,共同筹划海河的疏浚。从1901至1923年,海河工程局先后对海河进行了六次裁弯取直,共缩短河道26.6公里,轮船从大沽口驶入天津港比之前缩短了1小时航程。这一时期对海河的疏浚主要归因于(  )

A.港口功能的转变B.技术革命的影响C.地方势力的变动D.治水政策的传统

13.

19世纪,美国先后跨越税道、汽船、运河、铁路四个时代。1820年,美国80%的人口居住在新英格兰、中部、南部大西洋沿海地区;从1840年到1880年,东部沿海人口降至44%。从1800年到1880年西部地区人口增长率从1%增长至34.6%。这说明关国(  )

A.生产力水平地区差距渐趋缩小B.交通运输进步推动西进运动C.文化多元化影响人口结构布局D.工业化进程中城市问题突出

二、材料阅读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明清时期,农副产品加工业,特别是丝、棉纺织业的发达是江南经济的一大特色;华北平原经济发展主要表现为种植结构的调整,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兴起;长江中上游地区从元末起,江西开始向湖广移民,明代中叶形成第一次高潮,清代前期为第二次高潮,大规模的移民与开发过程相伴随,到清代前期已形成 江浙粮米历来仰给湖广,湖广又仰给于四川 的粮食供求格局。随着海禁的开放和长江中上游各省的经济发展,沿海、长江航运逐渐取代运河成为全国最主要的流通干线。随着棉花、烟草等经济作物种植的扩大,花生、番薯的引种和推广,成为清代流通中的大宗商品;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呢绒制品、钟表、眼镜等洋货的输入也大为增加;而豆饼、麻饼、芦苇、荆条、桑皮、香屑等低值商品成为长距离流通中的大宗商品。明中叶以后,嘉靖万历年间已形成一个初具规模的农村集市网,至清代中叶全国集市总数至少可达22000~25000个,集市密度大体在每100平方公里1~2集,平均交易半径4~6公里。

——摘编自许檀《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轨迹探讨》

材料二
辛亥革命之后制定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 。此后,被任命为民国政府农林工商(后改为农商)总长的张容,在1913~1915年的任期内,主持全国农林、工商政务,编订颁布有关工商矿业、农林业、渔牧业等的政策法规二十余种。据不完全统计,仅民国元年宣告成立的实业团体就达40余个;截至1915年12月,遍布全国各省区的此类实业团体达107个,据农商部的统计,仅仅在1912年和1913年,中国新成立的工厂数就分别达到2001家和1249家。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时银行总数只有7家,辛亥革命后,仅中华民国元年一年间成立的银行数就达到14家。根据吴承明的研究,19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国内市场的发展还很缓慢,90年代起开始显著, 而迅速扩大是在二十世纪,尤其是二三十年代

——摘编自朱荫贵《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后中国经济出现的变化。(8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和辛亥革命后中国经济的变化带给你的启示。(5分)

1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铁路建设是近代工业文明的主要标志之一,如同布罗代尔所说: 历史,从来都是在道路的两旁生根发芽的。 19世纪德国的铁路建设对德国工业化的作用溢于言表,既促进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也刺激了煤炭、钢铁、机车工业的高速发展。到1852年,以普鲁士为中心的铁路网建立起来,它以独有的威力闯入各种旧有的生活习俗,例如人口流动变得更加方便与频繁,子女日益脱离大家庭而变得愈加独立,传统的生活方式受到挑战,也让生活在城市的人更容易接受新思想和新观念。
统一市场的形成进一步壮大了德国资产阶级力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又推动了小德国地区同普鲁士经济一体化,普鲁士通过控制全德铁路网而成为德国诸邦中的领军人物,从而带动了德国的工业化,并且使德国迅速成为世界强国。

——摘编自谢祥凤《试论19世纪德国铁路建设在工业化的作用》

材料二
侨界领袖陈嘉庚曾在抗战结束后,就提出了铁路建设方案:一方面引进外国技术和设备,另一方面利用本国生产的原料,可节省费用。1950年,陈嘉庚表示福建人民 困苦难可言喻 与当地 未有一寸铁路 关系密切。 鹰厦铁路的通车,对于开发福建富源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具有巨大作用。 他注重海堤建设,认为它有助于厦门的长远发展,还把厦门岛与陆地连接成半岛,将厦门港口与铁路相联动,充分发挥铁路的枢纽作用。在杏集海堤的建设中,面对苏联专家的意见,他则从厦门的实际情况出发,强调发挥地利的优势。陈嘉庚从国家基础建设、交通体系发展的整体出发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在他的推动下,1956年建成的鹰厦铁路,结束了福建省 手无寸铁 的历史。

——摘编自谭小伟《陈嘉庚与新中国铁路建设——以鹰厦铁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德国铁路建设的作用。(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鹰厦铁路的建设中概括陈嘉庚的铁路观。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铁路建设的认识。(8分)

三、开放性试题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国家治理问题是当代世界最重要、最核心的命题之一,国家治理体系的能力建设则是铸就现代化强大国家、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政治体制的能力或者说政治能力同国家治理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简言之,政治体制的能力强弱从根本上决定了国家治理水平的高低。法与政党政治在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中内在相通,都要明确权利与权力各自的边界并协调存在于不同权力与权利之间的矛盾。国家治理能力的根本提升有赖于深化改革,在 善治 视野下对决定和影响国家治理体系能力基础的诸方面予以检视和改新,对构成国家治理制度能力各要素的体制与功能机制进行根本性变革,努力打造一个民主的、法治的、公正的、廉洁的、高效的国家治理能力体系。

——摘编自魏治勋《善治视野中的国家治理能力及其现代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西方知识,围绕 国家治理 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逻辑清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