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辽宁省抚顺市协作校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16+4)【纲要上】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辽宁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18

一、单选题

1.

玉器是良渚文化最突出的成就之一。考古显示,良渚文化的玉璧、玉琮绝大多数出土于大型墓中,这些大型墓往往同时随葬大量精美的陶器、石器和其他玉器。这说明良渚文化时期(  )

A.社会分工细密B.手工业占主导C.阶级分化明显D.神权观念浓厚

2.

井田制下的土地以最基本的村社为单位,名义上归属国家、天子,所谓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周天子通过分封的形式,将这些土地分给诸侯,诸侯又分封给卿大夫,卿大夫分封给士,这样,层层的贵族就形成了。据此可知,西周井田制(  )

A.保障贵族土地私有制B.土地分配相对较均匀C.与分封制的联系紧密D.抑制诸侯势力的扩张

3.

春秋时期,虽然周王室衰微,各方诸侯渐次称霸,但是,诸侯名义上仍尊奉王室,周之典章制度(宗法制和分封制为其核心)依然是各方诸侯的基本规范。这反映出春秋时期(  )

A.传统礼制仍具影响B.周王共主地位稳固C.社会变革十分缓慢D.等级尊卑观念强化

4.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以诏书形式将统一度量衡的命令颁发给全国,并将统一的度量衡标准刻在度量衡器物上。接着,秦始皇命人在《效律》中,严格规定了衡器和容器的允许误差范围,一旦发现超范围,就要对主管人员罚以兵器铠甲或盾牌。这些举措旨在(  )

A.繁荣商品经济B.增加国家收入C.完善经济法规D.巩固国家统一

5.

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王朝的统治根基,使秦朝的统治秩序陷入混乱。它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为新的社会制度和政治格局的形成创造了条件。这一评述(  )
①体现了起义的变革性作用 ②片面强调了起义负面效果
③肯定了起义的推动性价值 ④过度抬高了起义领导能力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6.

汉武帝时期,地方官员的权力较大,有时甚至会违背中央政府的命令,导致国家政策无法有效实施。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汉武帝(  )

A.颁布 推恩令 B.设置刺史C.实行盐铁官营D.设立中朝

7.

有学者在谈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时说: 人在这里不再以两汉那种以外在的功业、节操、学问,而主要以其内在的思辨风神和精神状态,受到了尊敬和顶礼。 据此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  )

A.儒学丧失统治地位B.理性主义影响广泛C.社会关注个体精神D.佛学文化推陈出新

8.

有学者指出,成书于南朝刘宋时期的《丹阳记》记载了刘宋王朝都城建康存在着的四个大型市场,分别是孙权时设立的大市和东市,孙休时设立的北市以及晋宋之际设立的斗场市(南市),前三处市场在孙吴时期设置,一直沿用至刘宋时期。材料意在说明(  )

A.南朝经济普遍优于北朝B.孙吴对建康经济的奠基C.建康商业市场管理规范D.南方社会利于经济发展

9.

2002年,考古工作者在清理交河故城大佛寺的沙土时,出土了一件双面文书(如图),文书正面写有汉字,背面有一些类似图像的墨迹。后经整理考证,文书内容是有关唐朝中央十六卫将军袍服制度的规定,背面是当地僧人绘制的佛教图像。这可以说明,唐代交河故城(  )

《唐开元二十五年(737年)礼部式》

A.是唐代管辖西域的重要治所B.成为丝绸之路上的贸易重镇C.受到中外文化交融的影响D.逐渐发展为独立的地方政权

10.

唐代杨绾认为,进士科过于重文辞而导致“《六经》则未尝开卷,《三史》则皆同挂壁。况复征以孔门之道,责其君子之儒者哉 。其意在说明,科举考试(  )

A.重视儒家经典B.选拔人才规范C.内容流于形式D.忽视德行考查

11.

唐代后期,范摅撰写的《云溪友议》有载: 纥干尚书,泉苦求龙虎之丹,十五余稔。及镇江右,乃大延方术之士,乃作《刘宏传》,雕印数千本,以寄中朝及四海精心烧炼之者。 这说明当时(  )

A.雕版印刷术在民间应用广泛B.雕版印刷术主要用于传播宗教C.雕版印刷术得到大规模应用D.儒学失去封建正统思想的地位

12.

有学者认为: 从宋代开始,中央在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已经处于绝对的上风。在地方行政规划的设置和地方官员的管理体系中,可直接窥见其端倪。 下列选项中可以论证这一说法的是宋代(  )

A.设立四个平行的路级机构B.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C.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D.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13.

南宋时期,宋孝宗欲对金国用兵,大臣中有人主张议和,有人主张开战。孝宗犹豫不决,最终决定先派使者与金国谈判。在谈判期间,朝廷严令大臣不得私自议论此事。这反映了南宋时期(  )

A.对外策略存在争议难决B.朝堂礼仪规范执行严格C.军事行动缺乏充分准备D.君主权威受到严重挑战

14.

辽朝皇帝大都进行过与臣下在朝堂之上、军前行营或其他地方的 活动, 的形式有专 、专 和群 、群 内容涉及国策制定及民生、临时所遇的军政问题、选拔任用官员等方面。辽朝的 活动(  )

A.扩大了行政管理范围B.彰显了二元互补政治模式C.确保了决策科学有效D.体现了统治方式的灵活性

15.

1286年,元代规定,按察司在编的八名官员中,除二人留司坐镇外,其余官员均分巡郡县, 每年二月出巡,十月还司 ;1291年,按察司更名为肃政廉访司后,每道仍设官八员,除二使留司外,其余六人仍分临所部进行监察, 每年九月分司,次年四月还司 。这些举措(  )

A.旨在加强对地方的控制B.确保了行政分工的明确C.遏制了官僚系统的腐败D.加剧了蒙汉官员的差异

16.

宋代民俗题材绘画基本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图1、图2分别为王居正的《纺车图》和苏汉臣的《秋庭戏婴图》。这些绘画作品(  )

A.蕴含了一定的历史信息B.反映出社会阶层的流动C.体现了文化权力的下移D.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汉高祖和吕后主政时 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成就斐然。国家从立国初年 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到汉武帝即位时 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普通的民众从 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到 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 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而乘字牝者傧而不得聚会。守闾阎者食粱肉 。70多年的经济恢复使汉帝国完成了国富民富的任务,使之成为中华文明迈入帝国时代后的第一个盛世,奠定了之后汉武帝将汉朝推上顶峰的物质基础。
材料二
作为汉武帝时期杰出的财政专家,桑弘羊思想的出发点是通过在财权方面强本抑末,达到在政治领域强本抑末的最终目标。在桑弘羊财政政策的引领下,国家开始正视商业领域的大量财富,并突破对商业半鄙薄、半忌惮的心态,直接从商业领域获取财富。桑弘羊也极力支持政府直接参与部分行业经营,将部分暴利行业纳入国家财政,即实行政府对盐铁酒和货币生产发行的直接垄断,使政府官营商业参与市场竞争(平准均输),推行公田官营和边疆屯田等。这些举措虽有弊端,但事实上也做到了 是以县官用饶足,民不困乏,本末并利,上下俱足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赵德馨、唐艳艳《汉帝国何以由富国变为强国——桑弘羊经济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前中期经济恢复和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桑弘羊经济政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经济政策对西汉社会产生的历史作用。(6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如图所示是树于拉萨大昭寺门前《唐蕃会盟碑》,碑文采用汉藏两种文字对照方式,强调 今社稷叶同如一,为此大和
材料二
少数民族在唐朝获得高官显爵的文臣武将有很多,在这些著名的少数民族人物中,计西域二人、胡一人、鲜卑三十四人、突厥十五人、越三人、靺鞨三人、高丽九人、吐蕃二人、于阗一人、疏勒一人、西羌三人、契丹九人、安西一人、奚三人、铁勒七人、安息一人、回纥八人、柳城胡七人、沙陀三人、日本一人、党项一人、印度一人、未详者二人,共一百二十二人。《唐书》中有本传者五十七人,附见于其他传记者六十五人。既有开国元勋,也有中兴功臣,直到唐末还有为唐朝 死难 的少数民族 忠臣

——摘编自王桐龄《中国民族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蕃会盟碑》的历史价值。(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少数民族在唐朝任官的特点。(4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的时代气象。(6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宋朝建立后,鉴于唐后期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教训,致力于强化中央集权。宋朝在地方行政上,实行路、州、县三级制。路这一级别,设有转运使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安抚使司等不同机构,分别负责财政、司法、民政、军事等事务,它们互不统属,各自向中央负责。这有助于分散地方权力,使得地方难以形成对抗中央的势力。同时,宋朝削弱地方军队实力,将地方精锐充实到中央禁军。元朝时期,疆域辽阔,为了更好地管理地方,推行行省制度。行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权力较大,掌管境内的钱粮、兵甲、屯种、漕运等重要事务。然而,行省的权力受到多方面节制,如重大民政事务需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行省之下,有路、府、州、县等多级地方行政单位。这种行省制度,既保证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又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地方的自主性。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指出宋、元地方行政机构调整目的的异同。(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宋、元地方行政机构设置对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积极作用。(6分)

三、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儒家文化源于春秋时期,经过战国、秦汉、唐宋等时期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儒家文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仁爱、礼仪、孝道、忠诚等道德观念,倡导中庸之道、和谐共生等哲学思想,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这些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任媛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根据材料,围绕 春秋至唐宋儒学发展 这一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