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25+3)【选择性必修一】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山东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8 浏览数:7

一、单选题

1.

清华简《系年》首章即云 昔周武王监观商王之不恭上帝,禋祀不寅。乃作帝籍(耕种),以登祀上帝天神,名之曰千亩,以克反商邑,敷政天下 。这一记载,反映了西周(  )

A.专制集权体制的强化B.政权合法性的构建C.王权和神权开始结合D.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2.

秦汉到明清地方一级政区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虚入实,即由原来监察等中央派出机构的虚设政区变为正式行政区划;二是数量由少变多,地位由重变轻,即地方一级政区的数量不断增加,地位和重要性逐渐变轻。上述变化(  )

A.促使地方机构分工明确B.提高了国家政令的执行效率C.体现了集权政治的强化D.适应了强化君主专制的需要

3.

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相符的是(  )

史实

结论

A

雅典的公民大会由全体成年男性公民组成,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雅典是希腊城邦国家中寡头政治的代表

B

罗马共和国的国家权力由执政官、元老院和公民大会掌握,执政官由全体公民选举产生

罗马共和国政体具有浓厚的民主政治特征

C

法国国王召开三级会议,三级会议支持国王,反对教皇,确立国王有权征税的原则

法国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

D

英国的封建主迫使国王签署《大宪章》,肯定了国王的合法地位,保障封建主的特权

英国确立议会君主制

4.

民国法学家提到《训政纲领》承认 盖国民政府之公布法律,发布命令,必经国务会议议决,是五院职权内之事项,仍须经国务会议(是国民党政府的最高国务机关,由国府主席和国府委员组成)为最终之决定,则显非五权分立主义 。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民主共和理念的践行B.三民主义学说的实践C.国家管理体制的完善D.国民党一党专政独裁

5.

1940年3月,陕甘宁边区实施 三三制 建政原则后,政权监督机制分别由党内监督、参议会监督、政府监督、党外人士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构成。这些实践(  )

边区政府和参议会按三三制原则选举产生

A.保证了战时民众权利和合法权益B.为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C.是我国权力监督思想的首次运用D.丰富了中国共产党政权建设的经验

6.

《商君书·说民》提到 过匿,则民胜法;罪诛,则法胜民。民胜法,国乱;法胜民,兵强。故曰:以良民治,必乱至削;以奸民治,必治至强。 这说明商鞅变法(  )

A.蕴含民本思想B.稳定社会秩序C.重视法律作用D.强调尊卑等级

7.

在20世纪初出现了第一次 留学热 。赴国外,尤其是赴日本留学几成一种风气。据统计,到1905年年底,留日学生数约有8000人至10000人。在这些留学生中,后来产生了一大批民主革命的志士。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

A.中体西用思想出现新变化B.传统教育制度彻底瓦解C.选官制度的内容与时俱进D.新政助推民主革命发展

8.

汉朝王符的《潜夫论》中写道 贡士者,非复依其质干,准其材行也,直虚造空美,扫地洞说。择能者而书之,公卿刺史掾从事,茂才孝廉且二百员。历察其状,德侔颜渊、卜、冉,最其行能,多不及中。 据此可知(  )

A.孝廉标准已不适应B.察举制有利于选拔人才C.察举选才亟待调整D.汉朝的读书人极重声名

9.

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规定: 凡都察院并监察御史、按察司,纲纪所系,其任非轻。行事之际,一应诸衙门官员人等,不许挟私沮坏,违者杖八十。若有干碍合间人数,敢无故占吝不发者,与犯人同罪 ,这一规定旨在(  )

A.保障监察职责相对独立B.加强对官员的管理控制C.试图不断完善监察体系D.巩固中央集权国家统治

10.

自1700年颁布《吏治澄清法》起,英国规定国家公职人员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依法行政。如果公务人员渎职,必受到应有的制裁。法律还规定了公务员的录用、考试、晋升、管理、监督和工资待遇等一整套制度及公务员的权利和义务。这些规定(  )

A.杜绝了贪污腐败的现象B.周期性的政治动荡消除C.规范了英国的文官制度D.维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

11.

光绪二十三年十二月(1898年1月),贵州学政严修奏请开经济特科被清廷批准,常科面向书院与府县生员,特科则在已仕官员中荐选, 覆试后带领引见,听候擢用 初场试专门题,次场试时务题,三场仍试四书文 ,由此可知这一变化(  )

A.反映清政府调整策略应对时局B.说明中国教育近代化开始起步C.表明救亡图存已成为主流思潮D.实现选官方式向近代化的转变

12.

北洋政府时期颁布了一系列法律,对政府人事行为进行监督、监察。有关人事监察的法律文件总结如下表。这些法规的出台(  )

人事监察相关法规一览表

序号

年份

主要法规

1

1913

《文官惩戒法草案》《文官保障法草案》《文官任免惩戒保障执行令》

2

1914

《平政院编制令》《文官惩戒委员会编制令》《行政诉讼条例》《行政诉讼法》

3

1915

《文官惩戒条例》

A.完善了文官惩戒制度体系B.确保了惩戒工作的规范性C.促进了政府机构高效运作D.立法规范近代政府的行政

13.

公元前536年,郑国子产 铸刑书于鼎,以为国之常法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记载: 遂赋晋国一鼓铁,以铸刑鼎,著范宣子所为刑书焉。 该材料(  )

A.表明成文法已经取代习惯法B.反映了大变革的时代需求C.破除了旧贵族对法律的垄断D.奠定依法治国的治国模式

14.

宋代儒士大夫以私人身份创办了大量经馆、精舍,如杨时创立的东林学舍,朱熹讲学的寒泉、武夷、竹林、沧州精舍,陆九渊的象山精舍等,宋代经馆、精舍的创立(  )

A.有利于加强基层教化B.促进了理学的新发展C.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D.体现外儒内法的思想

15.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这一做法(  )

A.初步奠定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B.表明新中国已经成为法治国家C.确立了新政权的社会主义性质D.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新阶段

16.

明代山东沿海 自安东卫起,至灵山卫,折而浮山所至鳌山卫,又折而雄崖所,历大嵩、靖海、成山、威、宁等卫,沿海一带地方绵亘三千余里。 该史料可以用来佐证(  )

A.加强了对边疆的管理B.扩大了地方的自主权C.实行了 改土归流 D.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17.

据《后汉书·东夷列传》记载 倭在韩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为居,凡百余国……使驿通于汉者三十许国,国皆称王,世世传统……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A.倭奴国使臣回国后推动大化改新B.汉朝通往日本的海上通道已经打通C.中华文化在外来交往中不断发展D.中日之间朝贡关系已处于崩溃阶段

18.

董恂为《万国公法》作序说到: 今九州外之国林立矣。不有法以维之,其何以国?此丁韪良教师《万国公法》之所由译也。 这反映了当时部分中国人(  )

A.天朝上国 的观念消失B.主张借助国际法维护国家主权C.逐步遵从国际外交规则D.试图主动融入国际舞台

19.

中国以1955年的万隆会议为契机开始了对非文化外交。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中国对非文化外交戛然而止,直至70年代初才逐渐恢复起来。改革开放后,中国对非文化外交的主要任务在于推动中非政治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促进中非经贸合作。这体现了中非关系(  )

A.以政治文化交流为主B.促进了全球治理变革C.促进了全球治理改革D.获得了多方面的发展

20.

以下是不同史籍关于交子的记载,这反映出宋代交子推行(  )

材料

出处

张咏镇蜀设质剂之法,一交一缗,以三年一界而换之。

《宋史》

自一贯至十贯文,合用印过,上簿、封押。

《宋朝事实》

每道初钱一贯至十贯。宝元二年以十分为率,其八分每道为钱十贯,其二分每道五贯。若一贯至四贯、六贯至九贯,更不书放。熙宁元年,始以六分书造一贯,四分书造五百,重轻相权,易于流转。

《蜀中广记》

A.发行控制严格B.直接推动海外贸易发展C.通货膨胀严重D.取代铜钱成为主要货币

21.

耶鲁大学教授特里芬指出: 美元同黄金挂钩,靠美国国际收支的持续逆差来向世界提供清偿力,必然会使美元陷入一种两难境地:如美国纠正国际收支逆差,世界清偿能力就会不足;如美国持续保持国际收支逆差,美元的可兑性就会遭到怀疑,美元危机就会产生 ,被称为 特里芬难题 。这说明布雷顿森林体系(  )

A.协调了欧美国家的货币政策B.阻碍了世界各国经济发展C.构建了国际金融的大国霸权D.自身存在难以克服的缺陷

22.

唐朝租庸调制和两税法情况,如表反映了(  )

租庸调制

两税法

授田数

授田数

40

2.0

40

2.0

30

2.0

30

1.5

20

2.0

20

1.0

10

2.0

10

0.5

A.减轻部分农民的负担B.顺应了经济发展趋势C.加强了对人身的管控D.影响了中央赋税收入

23.

明代有识之士认为,黄册是经册,以户为主而田从之,户口有定额,而田亩每年有去来;鱼鳞册为纬册,以田为主而户从之,每年将经册内各户税粮总数与纬册内田粮总数参照。该户籍制度(  )

A.容易引起民间土地纠纷B.适应了强化君权的需要C.违背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有利于国家赋役的征派

24.

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材料

结论

A

秦制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循,禁贼盗。

秦朝开创三老制度辅助基层治理

B

《汉书·高帝纪》二年令:置以为三老,乡一人。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复勿繇戍。以十月赐酒肉

汉朝三老作为行政属吏进行基层治理

C

汉明帝即位初赐爵三老、孝悌、力田人三级。永平三年再次赐爵三老、孝悌、力田人三级

汉朝基层治理体系强化社会等级

D

《续汉书志·百官五》规定了三老掌教化。凡有孝子顺孙,贞女义妇,让财救患,及学士为民法式者,皆扁表其门,以兴善行

汉朝三老以教化身份受到社会尊重

25.

11世纪欧洲城市建立起商人行会, 自由是市民所有特权和权利中的第一需要 行会在经由市政权威认可后,可以自行制定法规,采取法律形式。由师傅组成的议事会可以组成法庭或直接起法庭的作用,通过法律程序来仲裁成员间的纠纷,对于违法行为的处分主要是罚金。 这反映了当时欧洲(  )

A.资本主义萌芽产生B.市民以法律维护自由C.政府保障市民权力D.自由主义思想的兴起

二、综合题

26.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材料

科举制的产生

隋朝统一中国后,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和寒门地主势力的日益上升,九品中正制的流弊越来越妨碍了隋皇权专制的强化,隋文帝在开皇年间(581—600年)以分科考试取代了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所举科目二科、四科、十科不等,至 炀帝始建进士科 ,进士科以文学与儒学为考试主要内容。

——杨朝仁《科举取仕的历史嬗变与现实观照》

科举制的选材

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自隋唐以后,各代 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 。……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

——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科举制的发展

宋太祖在殿上举行复试,加在省试之上,使科举取士变为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逐级升考、比较严格,取消了唐代以来举士时在品行、职业、服纪等方面的限制。宋太宗定制,举人若与考官有亲戚关系,则别置考场考试。王安石任宰相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规定进士考试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殿试仅考策,限千字以内。

——摘编自贾志扬著《宋代科举》

科举制下的八股取士

康熙帝即位后,朝廷深感八股文考试空疏无用,实于政事无涉,于是在康熙二年(1663年)规定乡、会考试停止八文,改用策、论、表、判。……考虑到八股文有利于抑制士人的异端思想,有利于用同一标准客观评卷,在各方面的压力之下,康熙七年(1668年)又 命乡会试复以八股文取士 ,此次八股文仅被停止过两科。

——刘海峰《中国科举史》

(1)上述材料体现了该制度哪些矛盾和冲突?(6分)
(2)请以科举制的发展演变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10分)

三、材料阅读

27.

历史学者钱乘旦认为,民族国家的形成对现代化的起步具有关键的意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以地球上最大之民族,而能建设适于天演之国家,则天下第一帝国之徽号,谁能篡之?特不知我民族自有此能力焉否也?有之则莫强,无之则竟亡,间不容发,而悉听我辈之自择。

——梁启超:《论民族竞争之大势》(1902年)

材料二

国家

史实

英国

百年战争让英国退回到不列颠岛,从此它就只能按民族和地域的原则行事了,从而为组建民族国家设置了方向。玫瑰战争消灭了封建领地军事贵族,而这些人正是组建民族国家的最大障碍。

——钱乘旦等《英国通史》

法国

13世纪初至15世纪末,法国以王权为首的等级君主制的存在,使得法国能够抵御外敌,维护独立和主权。同时,这种由等级组织起来的国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也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更有利于法兰西认同感的培养。在文艺复兴时期,一些作家开始用法语进行写作,使得法语从口头语言转变为书面语言。

——陈晓律《世界现代化历程·西欧卷》

美国

独立战争胜利后,美利坚合众国作为一个新兴的独立的民族国家出现在世界舞台上。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强有力的政权,很难摆脱外患内忧的困扰。联邦取代邦联是客观形势的需要,也是美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的重要的、决定性阶段。

——张友伦《美国通史》

(1)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梁启超观点的理解。(12分)
(2)结合材料二,你对欧美民族国家的形成有怎样的认识?(6分)

2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管子》中提到经济是国家 财用足 的基础,强调治国必先富民,富民然后达到富国。孔子指出: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荀子认为赋税轻,是 以政裕民 。许多经济思想家提倡运用税收工具来实现 均无贫 ,就是要求实行薄赋敛,负担上做到轻重适度,合理负担。

——吴霖《中国古代税收实现初探》

材料二

清雍正年间直隶十府五州通省摊丁后负担变化表(单位:两)

府、直隶州

顺天府

永平府

保定府

天津府

大名府

总计

原征丁银

36264.76

26783.24

42789.52

8278.37

47188.41

400171.7

摊入丁银

26903.77

14357.44

38996.49

17183.69

56760.58

404854.9

负担变化

-9360.99

-12425.80

-3793.03

+8905.32

+9572.17

+4683.2

——史志宏《论清代的摊丁入地》

(注解:保定府位于冀中地区,区内城镇密集,人口数量和密度大,经济发达,人均耕地面积较少;大名府位于冀南地区,地势平坦,适于耕作,是小麦和棉花的主产区,人均耕地面积较多;顺天府、永平府位于冀东地区,由于濒海,洼地和盐碱地较重,农业条件不佳,人均耕地面积较少;天津府位于冀东南地区,所营稻田远超直隶平均营田倾数,水稻种植最有成效,人均耕地面积较多)
(1)结合材料二中清代赋税改革的史实分析说明材料一的观点。(10分)
(2)通过研究清代赋税改革,我们可以得出什么启示?(6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