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宋神宗熙宁三年昆山人郏亶在其《水利书》中提及,太湖一带对高田
“设堰潴水,以灌溉之,浚其所谓经界沟,使水周流,于其间以浸润之,立埋门以防其壅。
”对水田低地,则兴修大量水利工程,
“五里七里而为一纵浦,又七里或十里而为一横塘,因塘浦之土以为堤岸,使塘浦深阔而堤岸高厚,虽大水不能入于民田,然后择江之曲者决之,则塘浦之水自高于江,而江之水亦高于海,不须灌泄,不自湍流
”,这样塘浦之间,广开圩田。由此,
“一夫之田,出米四石
”
“十八万夫之田,可出米七十二万石。
”
——摘编自曾雄生《中国农业通史·辽宋夏金元卷》
材料二
11—14世纪,在西欧广大地区开始了一场全民参与的垦荒运动。垦荒运动刚开始时,大多是农民们悄悄地开垦村边的荒地,以避开领主和管家的监视。然而进入12世纪,情况发生了变化,领主也裹挟进拓荒大潮,往往还成为组织者,特别是森林和沼泽地的开发。垦荒运动不仅使荒地变良田,还意味着开拓一种不同于庄园经济的新型土地制度和耕作制度。新垦区实际上预演了圈地运动时的乡村景观。
——摘编自侯建新《圈地运动的先声:中世纪西欧大垦荒》
材料三
1914年,农业学者彭心如在文章中指出,欧美各邦以
“精巧机械运用畜力或凭借汽机电气之力以济人工之穷
”,已司空见惯。而中国农界
“墨守旧惯
”
“处于今日交通经济时代,所谓难容身者也
”。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从中央到县都设立了相应的农业管理机构、农业试验机关。尽管如此,农业经济学家曲直生仍于1944年提出:
“育种防腐病虫害各工作,今年已有相当成绩……惟农具问题,至今仍属停滞不进。
”
——摘编自李金铮《机械与机械化:近代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共识及忧虑》
材料四
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末,为了推进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国家在农村实行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农产品统购统销和农业户籍制度。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是农村改革与结构变革主导的农业现代化阶段。这一时期的改革不仅使农户成为农业发展的主人,而且促进了农业的快速增长。20世纪90年代初至2010年前后,是农民离土出村的农业现代化阶段。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开始发展,化肥、农用塑料薄膜等农业投入的持续增加,推动了土地生产率的稳步提高,农村改革及农村劳动力跨区域转移,使得机械化投入大幅度增加,农业劳动生产率快速提升。
——摘编自刘守英《中国农业的转型与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太湖地区农业发展的特点及意义。(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世纪晚期西欧垦荒运动的特点及意义。(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时期农业现代化发展缓慢的原因。(6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得以转型的原因。(5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