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安徽省江淮名校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16+3)【选择性必修一】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安徽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19 浏览数:68

一、单选题

1.

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 下其议 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

A.表明朝臣对国家决策有一定控制权B.有利于提高皇帝决策的合理性C.对皇权专制起到了限制和监督作用D.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矛盾的加深

2.

汉朝推行 以孝治天下 ,对不赡养老人者,要在闹市执行死刑。对父母、祖父母等长辈不敬孝者也判重罪。子女杀戮父母、祖父母者,即使未遂,均判弃市(暴尸街头),殴伤长辈者同样也处弃市。这反映了汉代(  )

A.皇权专制日益加强B.社会秩序有了基本保障C.律法严苛超过前代D.司法审判伦理色彩浓厚

3.

如表是中国部分朝代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表。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的重要原因是(  )

朝代

东晋

北宋

比例(%)

4.0

17.2

24.5

46.1

A.世官制的延续和发展B.察举、征辟制度的发展C.九品中正制日益盛行D.选官制度的变革与完善

4.

北朝四史记载,当时重要历史人物共计7973位,其中汉族4941人,约占总人数的61.97%,鲜卑族人物1737人,约占21.79%,匈奴人物215人,约占2.70%,其余氐、羌、羯、蛮、柔然、吐谷浑、杂胡和西域人共计1080人,约占13.55%。据此可知北朝政权(  )

A.体现了民族交融的时代特色B.出现各民族平等交往的局面C.华夏认同观念达到新的高度D.豪门士族势力基本趋向瓦解

5.

戊戌变法期间,大批士人因废八股而骤然失业,因此,他们将矛头直指倡议废八股的康有为等人身上,并且使出各种手段控制社会舆论,以此为先锋和利刃来讨伐维新派。这反映出戊戌变法(  )

A.改变了人才选拔方式B.因士人反对而走向失败C.率先从教育体制入手D.缺乏群众基础阻力重重

6.

1912年3月11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宋教仁说: 改总统制为内阁制,则总统政治上之权力至微,虽有野心者,亦不得不就范 。这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

A.立足于当时斗争形势的需要B.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C.旨在宣扬资产阶级革命思想D.标志着辛亥革命取得胜利

7.

中国近代外交家郭嵩焘将西方一政体描述为: 国政一公之臣民,其君不以为私。其择官治事,亦有阶级、资格,而所用必皆贤能,一与其臣民共之。……臣民一有不惬,即不得安其位。自始设议政院,即分同异二党,使各竭其志意,推究辨驳,以定是非;而秉政者亦于其间迭起以争胜。 对此政体的理解准确的是(  )

A.君主是国家权力的中心B.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C.国家元首可以解散议会D.政府首脑对议会负责

8.

1907年,《盛京时报》记载铁岭——兴源德书铺, 今虽设立学堂,彼仍卖《三字经》《百家姓》《四书合讲》《五经备旨》《八铭》《七家诗》等书,终日无过局者 。与此相对的西门内新开新华书局,专卖学堂新书,则 获利什倍 。这种情况的出现(  )

A.缘于清末新政对选官制度的变革B.反映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C.体现了新文化运动推动思想解放D.说明传统文化已被完全抛弃

9.

1933年5月,国民政府颁布了第六次糖税则修改案,大幅提高进口糖的税率,与第一次提高糖税则相比,这一次白糖税率提高了13倍多,红糖提高了11倍多,冰糖提高了16倍多。这一做法(  )

A.体现了中国关税已基本自主B.有利于促进官僚资本的形成C.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相关产业D.是应对经济危机的主要手段

10.

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价值观,一是重视伦理道德;二是从仁义出发,强调集体利益,促进人与人、阶级与阶级、国与国之间平等和谐相处;三是主张 和为贵 ,提倡 和而不同 有容乃大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新中国的国家治理并未冲破传统观念束缚B.伦理道德是传统价值观的精华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传统文化的现实应用D.中国是和谐共处观念的发源地

11.

下表是新中国不同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成就(部分)。这表明(  )

时间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就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全社会形成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政治氛围,关心集体、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准则,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新型人际关系

20世纪80年代

五讲四美三热爱

20世纪90年代

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三大系列活动;颁布《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

2001

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中共十八大以来

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A.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助力B.依法治国理念的实践依托于精神文明建设C.不同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内涵各异D.法治观念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

12.

习近平主席曾指出, 民族区域自治,既包含了民族因素,又包含了区域因素,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某个民族独享的自治,民族自治地方更不是某个民族独有的地方。 由此可见,他意在强调,民族区域自治(  )

A.必须促进民族地区社会发展B.应凸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C.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有效制度D.有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3.

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传统法庭在庭审时,诉讼当事人陈列举事实外,还可广泛援引谚语,比如 勿因黑猩猩丑就杀死它 到癞蛤蟆家做客只能自贬身份 等。有学者认为,当地谚语的效力相当于英美法系中的法律箴言。据此可知(  )

A.谚语箴言是司法实践的主要依据B.法律审判受到传统观念影响C.司法程序影响着法律的最终完善D.文化传统是立法公正的基础

14.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规定:每一个神圣罗马帝国的邦国都享有主权,可以独立地从事对外交往,包括宣战和媾和。这些内容逐渐演变成了国家主权原则。但在欧洲,经常上演小国被瓜分的剧目,比如波兰就三次被周围的三个大国瓜分。这些现象表明(  )

A.国际秩序面临着现实挑战B.弱肉强食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C.国际社会治理无规则可循D.弱小国家的主权意识有待提升

15.

下表为英国议会于1701年通过的《王位继承法》的部分内容。由此可推知,该法(  )

条文

内容

第二条

凡按照本法的限制规定,可以继承王位者,若同罗马教廷或者教会和好,或者保持交往,或者信奉罗马天主教,或者与罗马天主教徒结婚,都应按照法令所规定和确认的情形,丧失继承的资格

第三条

此后凡登上王位的人,都应同法律规定的英国教会交往

第四条

凡得登上英国王位的国王和女王,都应依照英国法律的规定管理政务,他们所属官吏和大臣也都应按照同样的法律为国王效力

A.从法律上确立了议会的地位B.旨在加强国王的统治权力C.有利于英国民主制度的发展D.突出反映了宗教问题严峻

16.

下图所示漫画创作于1944年7月,反映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

A.标志美国经济优势地位开始确立B.凯恩斯主义影响力巨大C.体现了英国优势地位丧失的无奈D.区域经济联系日益加强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唐代的两大重要政治制度具备了现在 民主 的因素。一个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皇权,折射了现代三权分立和内部民主的影子;另一个和当今的公务员制度相似,为国家选拔了人才,实现了社会的有效流动。尽管受时代的制约,唐代的 民主 制度终没能有效地继续运行,只能称其为 闪落的民主 ,可历史见证了古人在追求民主的路上进行过的不懈努力。

——摘编自杨春莉《封建制度下闪落的民主》

材料二
美国国会于1883年通过了《挑战与改革文官制度的法律》,即《彭德尔顿法》。该法律结束了分赃制,创立了一套全新的文官制度,其核心是功绩制。主要内容有三方面:文官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相对的公职保障,文官不得因为政党关系等政治原因被免职;文官必须保持政治 中立 ,禁止强迫公职人员参加政治活动或提供政治捐款。《彭德尔顿法》对联邦政府文职人员的招聘、考试、试用期、作弊处理以及行贿受贿都作了相应的规定。

——摘编自赵晓伟《略论美国文官制度的形成和演变》

材料三
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发布,标志着现代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诞生。经过了20年人事制度改革和公务员制度推行,政府相继出台了数十个与之相配套的《暂行规定》、实施细则等法律法规,使公务员管理的各个环节做到了有法可依,国家行政机关人事制度法规体系初步形成。

——摘编自成业、于勇《经济发展中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历史变迁与现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两大 闪落的民主 制度的名称,分析其共同影响。(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彭德尔顿法》确立的文官录用的原则及意义。(10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现代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发展完善谈谈自己的看法。(5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国际法的奠基人格劳秀斯生活在一个剧烈变革的时代。16世纪, 王权依靠市民摧毁了封建贵族的权力,建立了巨大的、实质上以民族为基础的君主国 。清晰的近代国家概念逐渐完备,其结果是国家的权力而不是个人的权力被当作政府的基础。17世纪的荷兰是海上强国,为了和葡萄牙、西班牙、英国争夺海上霸权,需要提出有利于自己的国际法理论。这一时期,欧洲大陆发生了 三十年战争 ,许多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混战,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战争中国际法规的思考。

——摘编自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合国成立,各类国际组织数量激增,争取独立的民族、非政府组织、跨国企业和个人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际事务中去。国际法调整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上至太空、下达海底,大到全球气候,小至衣食住行,都成为国际法调整的范围。《联合国宪章》等确定的不使用武力、民族自决、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国际法原则得到普遍接受。1954年,中国提出和倡导的 和平共处 等五项原则被公认为是对国际法原则的有益补充。进入21世纪之后,普世价值、可持续发展、生物多样性等国际法理念日益受到重视。

——摘编自盛红生《战后国际法体系演变与中国角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国际法诞生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二战后国际法发展的新变化。(7分)

三、开放性试题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公讳晖,字景袭,河南洛阳人。昭成皇帝(北魏高祖拓跋什翼犍)之六世孙……温源恭俭之性,得之自然;忠孝笃敬之诚,因心而厚。幼涉经史,长爱儒术……太和(北魏孝文帝年号)中始自国子生辟司徒参军事,转尚书郎太子洗马……入为尚书右仆射,寻迁左光禄大夫尚书仆射……春秋五十五,以神龟二年九月庚午遘疾薨於位(因病去世)。天子(孝文帝之子宣武帝)震悼,群辟痛心,有诏追赠使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司空公领雍州刺史,侍中如故。考德累行,谥曰文宪公。

——摘编自《元晖墓志铭》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角度,自拟论题,对《元晖墓志铭》的历史价值进行解读。(要求:论题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