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安徽省合肥市六校联盟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26+3)【选择性必修一】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安徽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19 浏览数:52

一、单选题

1.

商朝拥有庞大的巫职机构,史职人员附属其下,天文历法、典籍史料充斥着迷信色彩。西周祭祀、占卜、教育都由掌礼机构管理,巫的地位低,史官等政务官职机构扩大。这一变化说明西周(  )

A.王权神权开始分离B.治国理政观念调整C.礼乐制度影响扩大D.国家管理机构成熟

2.

汉成帝时,有官员上疏指出当时国家治理不善, 大率咎在部刺史,或不循守条职,举错各以其意,多与郡县事。 汉桓帝时, 夷寇钞百姓,益州刺史山昱击破之。 荆州刺史度尚击零陵、桂阳盗贼及蛮夷,大破平之。 由此可见,汉代刺史(  )

A.职权重心发生转变B.监察范围逐步扩大C.职权范围日渐缩小D.监察权力不断分化

3.

为推行均田制、三长制,孝文帝下令将全国分为38州,除北方边境地区外,中原各地全面裁撤镇、戍,改为州、郡、县。他还将州、郡、县依所管地区大小、民户多少等,分为三等,规定地方长官 依户给俸 。这一改革(  )

A.得益于北魏政权转型B.促进了南方经济发展C.有利于中央集权加强D.消弭了北方民族矛盾

4.

《通典》载: 开元以后,海内宴轻,士无贤不肖,耻不以文章达 。如玄宗时期的张翅,祖为刺史,父为兵部郎中, 童年以门荫补斋郎,立志不就 ,后明经及第,官至刺史。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  )

A.门第观念逐渐淡化B.官员选拔标准日益公平C.社会阶层流动加快D.选官制度影响士人追求

5.

《大明律》吸收了《唐六典》《元典章》以职官分类编制法典的长处, 名例 以下,分别为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和工律六篇,其在定罪量刑上 侧重尊君 。此外,朱元璋还创造了 教民榜文 ,让 里老人 简明扼要地宣讲 圣谕 。这些举措(  )

A.恢复了前朝的政治秩序B.完善了国家法律体系C.强化了儒家的伦理纲常D.加强了封建君主权威

6.

1864年,普鲁士驻华公使李福斯率舰在大沽口扣留了丹麦的三艘货船。中国为此同普鲁士进行交涉,强调普鲁士扣留丹麦船只之处是 中国专辖之内洋 ,扣船 显系夺中国之权 。李福斯最后承认违反国际法,释放两艘丹麦货船,给另外一船赔偿。这说明清政府(  )

A.开始利用国际法维权B.具有领土主权意识C.国际地位受列强认可D.积极介入国际事务

7.

1898年初,康有为上书光绪帝,建议在中央设立制度局,负责 审定全规,重立典法 ,甚至 酌定宪法 ;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 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 ,最终由皇帝裁决。康有为此举的主要意图是(  )

A.增强改革派的实力B.裁撤旧官僚机构C.寻求社会各界支持D.建立代议制机构

8.

留学生毕业选官是晚清政府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之一。如表是清末留学生考试的部分情况,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预试

正场考试

廷试

年份

参加人数

合格人数

时间

合格人数

届数

录取人数

1908

178

127

19051911

1388

4

824

1909

383

235

1910

721

560

1911

587

526

A.晚清时欧美留学风气日渐兴盛B.具有明显的旧制度残余C.留学生成为官员选拔主要对象D.新式教育体制全面确立

9.

周恩来认为,要在坚持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推进 三三制 抗日民主政权建设,这一政权中 共产党不一定要在数量上占多数,而争取其他民主人士与我们合作。任何一个大党不应以绝对多数去压倒人家,而要容纳各方,以自己的主张取得胜利 。这一主张旨在(  )

A.确保党对统一战线领导B.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C.完善抗日民主政权建设D.展示和平民主良好形象

10.

如表为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摘录。该法的实施(  )

第一章   原则

第一条   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女子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

第二条   禁止重婚、纳妾、禁止童养媳。禁止干涉寡妇婚姻自由。禁止任何人藉婚姻关系问题索取财物。

A.实现男女政治权利平等B.适应了土地改革的需求C.彻底革除传统婚姻陋习D.有助于塑造时代新风尚

11.

1956—1962年,西方国家来华旅游人数仅占外国游客的5%左右,最高年份也仅占8.8%。1963年这一比重迅速上升为39.8%。1964年,资本主义国家来华游客首次超过社会主义国家来华游客。这得益于新中国(  )

A.与西方国家关系正常化B.找到对外开放的突破口C.逐步冲破西方国家封锁D.形成全方位的外交布局

12.

美国考古学家布隆涅在雅典城的北坡上发现了191块陶片,陶片上全部刻有地米斯托克利的名字,经过对照,这些陶片属于14个人的笔迹,且未经使用。这表明,古代雅典(  )

A.司法审判体现公民意愿B.公民文化水平亟待提高C.政治制度运作存在缺陷D.民主政治逐渐走向衰落

13.

6世纪,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主持编纂的《民法大全》,不仅是一部规范商品生产的法律,而且还推动了人权的发展。它扩大了罗马法规定的自由权和市民权主体,改善了妇女境况,加强了对弱势群体的保护。据此可知,《民法大全》(  )

A.蕴含了社会公平的理念B.注重协调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C.维护了平民的根本利益D.客观上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14.

1681年,法国路易十四颁布《海事条例》,1807年拿破仑把《海事条例》的私法部分纳入《法国商法典》第二编。此后,所有有商法典的国家都把海商法作为商法典的主要内容。这反映了(  )

A.法国是海洋法的发源地B.海洋法的发展具有传承性C.西方的国际法日趋成熟D.海洋成为列强间争夺焦点

15.

1885年,日本颁布《官吏纲要》,规定录用官员必须通过考试,强调官员要有能力、办事快、效率高等。但也规定 凡官吏有悖离忠顺……依其情节之轻重予以告诫、谴责或惩罚 。据此可知,当时日本官僚制度(  )

A.完全照搬西方文官制度B.兼具保守与进步双重特点C.确保政府行政效率提高D.杜绝政党政治带来的弊端

16.

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之后,世界范围内发生 美元荒 。有些国家不惜拿出国库里的黄金来换取美元以购买急需的美国产品,使美国的黄金储备大幅度增加;没有黄金的国家被迫出售本国的企业、资源,美国公司则趁机压价收购。这说明该体系的建立(  )

A.旨在保障贸易自由的机制B.严重损害发展中国家的利益C.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制度化D.强化美国对世界经济的控制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中世纪的西欧形成了统一的基督教世界,广大民众毫无民族情感而言,他们的忠诚要么是对封建领主或生长于斯的地方集团的忠诚,要么是对基督教的顶礼膜拜。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把人们从宗教的束缚下解放出来,现实社会的重要性提高,世俗权力特别是王权得到加强。通过马丁·路德翻译拉丁文《圣经》等方式,作为民族凝聚力重要工具的民族语言得到普及,进一步使得宗教共同体的地位下降,民族共同体的地位上升。

——摘编自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材料二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传统的 天下 观念发生动摇,王朝国家认同出现严重危机。甲午战争后,梁启超积极宣传民族国家观念,他深刻地认识到,国家欲立于民族国家之林,就必须获得广大民众认可,成为一个统一强大的民族国家,并在中国建立一个君主立宪国家,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意识。革命派提出,中国在 异种残之,外邦逼之 的情况下,建立起一个现代民族国家 殆不可以须臾缓 。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一再强调 今日中华民国成立,满、汉、蒙、回、藏五族合为一体 ,各族 皆得享共和之权利,亦当尽共和之义务 。辛亥革命后期,许多民族主义者将 中华民族 进行重新阐释,赋予其 中华民国境内所有民族 的新内涵。

——摘编自暨爱民《百年凝聚: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认同建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欧洲民族国家观念的表现,并分析其出现的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背景,并简析其历史意义。(13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1928年7月,国民政府与美驻华公使签订了《中美关税条约》,规定: 历年中美两国所订立有效之条约内,所载关于在中国进出口之税率、存票、子口税,并船钞等项之条款,应撤销作废,而适应用国家关税完全自主之原则。 接着,英、法、荷等国相继与南京国民政府签订了《关税条约》,承认中国有完全的关税自主权。中国政府遂于1928年12月颁布 海关进口税则 ,将各国于1926年同意的七级附加税率再分别加上5%的进口正税,并决定于1929年2月1日起开始实施。

——摘编自邱松庆《简评南京国民政府的关税自主政策》

材料二
1950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了《关于关税和海关工作的决定》,明确规定, 海关税则,必须保护国家生产,必须保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的竞争,必须以保护国家工业化为主 。1951年,我国算术平均关税水平为52.9%。改革开放后,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需要,我国逐步调整关税政策,发挥其调节经济、增加财政等方面的作用。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10年,降税承诺全部履行完毕,关税总水平降至9.8%。

——摘编自杨瑞《新中国关税政策的变迁及其经济效应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关税自主政策。(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关税治理的发展趋势。(7分)

三、开放性试题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回望历史,中华文明很早就形成自己独特的治理理念与制度体系,并世代传承,与时俱进。由此我们看到一种独特的历史现象,中国历史上有许多王朝前后更替或同时并存,但治理体系既没有因此中断,也没有各行其是,而是表现出高度的同质性,根本原因正是制度建设承前启后。王朝易代频繁与治理体系稳定并行不悖,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特点,但并不是说中国历史上各个王朝的治理没有高下之分,更不是说治理体系与王朝兴衰毫无关系。恰恰相反,善于从历史中总结治理经验,并固化为制度,是许多王朝保持长期兴盛的奥秘。

——卜宪群评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与制度建设

根据材料,围绕 制度建设与国家治理 主题,任选角度,自拟一个论题,运用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达清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