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江苏省宿迁市高二第一学期期中测试历史试题(20+3)【选择性必修一二】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江苏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2 浏览数:70

一、单选题

1.

有学者认为,距今5000多年前,我国一些地区已出现较为明确的社会分工。下列考古发现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洞穴遗址中出现打制石器B.居住遗址有明显用火痕迹C.公共墓地存在多人合葬墓D.高级墓葬中出土雕花骨筒

2.

周公通过制礼作乐而治理国家,正如《乐记》所言: 纪纲既正,天下大定。天下大定,然后正六律,和五声……此之谓德音。德音之谓乐。 这说明当时(  )

A.礼乐教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B.儒家思想影响了治国理念C.礼乐确保了周政权长久稳固D.神权和王权统治相互结合

3.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历经几度变迁。秦汉主要有郡、县两级,唐代为道、州、县三级,宋代设置为路、州、县三级。元朝时期,行省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划,下设路、府、州、县。以上现象反映的本质是(  )

A.地方行政机构数量增长B.中央集权制度日益加强C.县是最稳定的行政机构D.地方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4.

北魏初年,朝仪典制,设官分职,多沿晋代旧制;经道武、明元诸帝渐进,至孝文帝时,不仅在服饰、语言、姓氏等方面实现全面汉化,还在教育体系中大力推广儒家经典;此外,北魏还积极与南朝进行文化交流。这一系列举措(  )

A.打破了北方士族专权的局面B.使政权内部凝聚力持续增强C.为隋唐盛世奠定了坚实基础D.有利于华夏认同观念的产生

5.

下图是唐代某一时期进士籍贯分布图,观察下图并结合所学,唐代的进士籍贯分布情况反映了当时(  )

唐代进士籍贯分布图

A.南北分卷确保公平竞争B.选官制度促进社会创新C.门第观念仍然十分流行D.政治经济中心仍在北方

6.

如图为《宋史·许骧传》中的相关记载。许氏家族的经历反映出宋代(  )

许骧,字允升,世家蓟州。祖信,父唐,世以财雄边郡。唐见进士缀行而出,窃叹曰:生子当令如此!因不复行贾,卜居睢阳,娶李氏女,生骧,风骨秀异。骧十三,能属文,善词赋。唐不识字,而罄家产为骧交当时秀彦。及延试,擢甲科,解褐将作监丞、通判益州。

A.门第观念逐渐淡化B.商人的政治地位得到提升C.社会阶层流动加强D.选官的标准呈现出多元化

7.

1453年,日本向明政府进贡时,使者携带的附进物数量相比于1433年有大幅度增长,明政府委派 牙人 (附:牙人指古代中国市场上为买卖双方介绍交易、评定商品质量和价格,并从中抽取佣金的中间人。)估价,此后立即调整收购政策,将贡物的给价大幅削减。这表明当时(  )

A.政府对外贸易政策扩张B.朝贡使明政府获利丰厚C.倭患问题已经彻底解决D.朝贡贸易渗透市场意识

8.

清嘉庆年间,时人指出:自清摊丁入亩后,国家降低了对人丁户口的关心程度,结果 流民纷于镇集 ,在此 流民祸乱 之时,需 重谱谍之学,立大宗之法以管摄天下人心 。此观点(  )

A.揭示了清朝中期社会动乱的根源B.肯定宗族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C.体现了乡约具有教化百姓的功能D.主张由宗族编制和管理基层户籍

9.

武昌起义后成立的湖北军政府发布公告,宣称 永久建立共和政体 。1911年11月9日,军政府公布《鄂州约法》,规定人民一律平等,有言论、集会、结社、财产、人身等自由,有应任官考试、选举与被选举等权利。由此可知,《鄂州约法》的颁布(  )

A.反映了中国近代民主制度的精神B.得到了全国民众的广泛拥护C.约法内容深受清政府新政的影响D.宣告了封建专制制度的结束

10.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唯物史观理论日益受到知识界重视。学者教授追慕唯物史观,学习和传播唯物史观是一种思想 时髦 ,人们希望换一种理论和方法认识学术、认识社会,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探索中国历史研究的 新路 。这实质上反映了当时(  )

A.史学体系逐渐完善B.民族资本主义迅猛发展C.唯物史观成为主流D.马克思主义影响力增强

11.

1935年,蒋介石通电全国,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列举 振兴实业 鼓励垦牧 开发矿产 提倡征工 促进工业 调节消费 流畅货运 调查金融 等八条纲要。该运动(  )

A.以发展重工业为主要目标B.施行不当导致严重通货膨胀C.一定程度抵御了外国侵略D.革除了长期以来的封建旧俗

12.

1942年,宿迁抗日民主政权 废除保甲制,实行村组制,建立区乡人民代表会议制,积极筹备召开参议会,改选县政府 。1943年,该县根据 三三制 原则,普遍实行民选。这些举措(  )

A.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B.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C.体现了直接民主的显著优势D.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13.

如图为创作于1951年的漫画《亚洲民族团结》,该漫画意在体现(  )

A.新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外交立场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普遍认同C.亚非国家实行团结反帝反殖反霸D.中国周边国际环境得到根本改善

14.

20世纪80年代全国劳模表彰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在继续提倡吃大苦耐大劳的 老黄牛型 劳模的同时,更重视知识分子和经营型人才的模范作用。这一时期的劳模表彰(  )

A.落实 科教兴国 战略B.助推改革开放全面深入展开C.颠覆了旧有的评选标准D.源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5.

下表摘自1995年7—8月对江苏昆山、浙江乐清的部分农民对重新选择职业意向明确的统计结果,调查对象中60%为18—35岁的青壮年。据此可知(  )

经商

去乡镇

企业工作

读书

上大学.

去大城市打工

继续种田

如果有机会重新做选择,你将选择

35.2%

14.1%

31.8%

2.7%

8.5%

A.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促进商业发展B.时代变迁推动农民思想观念的变化C.传统思想观念依旧对农民影响较大D.农民职业观念影响科教兴国的提出

16.

有学者评价欧洲某项制度的实施, 在此之前,王权式微,大领主掌握着自己领地的权力,封建割据严重,国王无力控制政治局势。在此之后,国王权力大大加强,专制主义成分强化。 据此判断,此项制度是(  )

A.雅典的城邦民主制B.罗马的贵族寡头制C.法国的三级会议制D.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17.

下图为18世纪初至1860年前后英国的原棉进口量数据图,出现图中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封建制度濒于解体B.全球联系的逐步建立C.殖民体系最终形成D.人口迁移和物种交流

18.

100多年前,马克思把某运河称之为 东方伟大的航道 ,该运河建成后将欧洲到亚洲各港口的航程缩短8000公里以上,从伦敦港或马赛港到印度孟买港的航程分别缩短43%和56%,它曾一度成为英法侵略扩张的重要工具。该运河最有可能是(  )

A.米迪运河B.苏伊士运河C.巴拿马运河D.伊利运河

19.

面对全球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及美元政策变动带来的汇率风险,当前 去美元化 已经成为一种金融趋势。人民币正以其稳定的币值及相对较低的融资成本,成为很多国家分散风险、稳定经济的重要选择。截至2024年初,全球至少有28个国家可以直接使用人民币结算。这反映出(  )

A.人民币开启了国际化进程B.国际金融体系正不断重构C.美元不再是世界主要货币D.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形成

二、材料阅读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历代统治者为巩固统治都重视边疆的治理。两汉时期,在边疆设立了众多郡县和属国,在辽阔的西北边疆地区设立西域都护府,管理民政、军政等事务。为了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大的军镇兵力多则数万,少则数千。唐朝政府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汉族文化,并将众多汉文经典书籍颁赐给边疆民族。元代,在边疆设立了宣慰司, 有招讨、安抚、宣慰等使,品秩员数,各有差等 ;任用大量土官,因俗而治;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清代,雍正皇帝在西南地区推行 改土归流 。乾隆皇帝表示: 蒙古、汉人,同属臣民。 清政府对蒙古等少数民族的上层采用封爵、给俸,实施年班朝觐和联姻政策。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同质化的政权体系从中央延伸到边疆基层,中央人民政府得以对边疆地区实施有效的直接治理,彻底终结了历史上长期存在的松散的 中央—边疆 关系。针对边疆地区的落后状况,党中央将边疆发展融入国家建设发展的大局,举全国之力对边疆进行援助和扶持。边疆在国家安全和发展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中央政府不断充实和调整边防力量,不断夯实保障边疆地区安全与稳定的群众基础,总体上实现了边疆的稳定。同时,党中央将边疆治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相结合,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巩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维护了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这是党领导各族人民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边疆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吸收王朝国家边疆治理的积极因子,逐步探索出的一套现代国家边疆治理的 中国方案

——摘编自陶砥《现代国家陆地边疆治理的中国方案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主要措施,概括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特点。 (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边疆治理的特点。结合所学,简析新中国边疆治理的影响。(6分)

三、开放性试题

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某学者对唐宋家训内容的量化分析(单位:篇)

内容

处己修身励志

5

37

勉学、治学

3

29

睦亲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团结兄弟等

3

14

治家理财、管理仆从、居所安全、节葬等

6

24

处世交友、尊师、敬长、礼仪等

5

26

从政

11

17

治国

2

4

5

2

教子原则

2

6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就唐宋家训内容变化的整体、局部情况或某一方面的情况提炼观点,并进行具体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

四、材料阅读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受工业革命影响,英国伦敦人口在1831年达到159.5万人。当时,伦敦虽然形成铁路干线的基本格局,但并没有解决城市严重的交通堵塞问题。不过,铁路建设为后来伦敦地铁的修建积累了经验,准备了人才和技术的条件。市政律师查尔斯·皮尔森提出修建地下铁路的建议,并做了大量游说工作,使修建地铁的法案在1854年获得伦敦市议会的通过。伦敦市政府组织强烈支持地铁工程,并购买了价值200000英镑的都市地铁公司股份。经过四年施工;世界上第一条地铁于1863年在伦敦正式开通。地铁不仅使人们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往返于居住地和工作场所之间,而且把大量市中心人口疏散到郊区。1877年,伦敦区域地铁线路延伸至威斯敏斯特,从而推动了贝德福德公园的开发。还有在肯辛顿附近举办过许多展览会,每年大量游客都蜂拥而至,这主要归功于地铁公司发行了只需1便士的往返票。

——摘编自贺鹭《维多利亚时期的伦敦地铁》

材料二
1953年,北京城市规划报告提出 为了适应国防的需要,必须及早筹划地下铁道的建设 。然而对于地铁,国内技术人员知之甚少。1956年,在国务院的安排下,苏联专家组来到北京,他们为中国的技术人员作了多次扫盲性质的讲座。1960年,苏联提出召回在华全部专家,中方技术人员已明显感到,修建地铁的核心技术已接触不到,中方就着手自主设计地铁的工作。1961年,在 八字 方针指导下,中央决定北京地铁建设暂停。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北京地铁于1965年终于开工。作为中国的第一条地铁,北京地铁修建包含着无数创业的艰辛。由铁道兵等组成的施工队伍,仅用了四年零三个月的时间,地铁一期工程就建成通车。但当时的地铁的主要任务仍是战备。1978年,根据北京市政府的指示精神,地铁全体职工经过许多不眠之夜的连续奋战,改造和整治设备,为首钢等西郊大厂上万名职工提供了上下班交通工具,为他们每天减少一个多小时的出行时间,对地铁从战备型向运营生产型过渡起到关键作用。1989年,地铁客运量达到3.1亿人次。1996年,北京地铁开始实行新编3分钟运行方法,为缓解乘车难迈出关键一步。

——摘编自成晓华《新中国第一条地铁的前世今生》

(1)根据材料一,概括伦敦地铁修建的原因。(5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京地铁修建成功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简析伦敦地铁与北京地铁建设产生的共同影响。(9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