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浙江省金兰教育合作组织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32+3)【纲要上】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浙江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35 浏览数:59

一、单选题

1.

距今约5300—4300年的良渚文化有大型的墓地和祭坛。大型墓葬均建造在祭坛与墓地合一的人工土台上,随葬品丰富;小型墓葬数量多,但随葬品只有日常生活用品陶器等。这可用来证明当时(  )

A.已经出现私有制和贫富分化B.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C.它的代表性器物是 蛋壳陶 D.神权与王权有机结合

2.

簋(gui)是西周早期青铜器,于1954年在江苏镇江烟墩山出土。器内底铸铭文120余字,记述了周康王册封矢(cē)为宜侯,并赏赐礼器、兵器、土地等内容。这一记述有助于研究当时(  )

A.井田制的产生B.分封制的推行C.青铜器的铸造D.宗法制的瓦解

3.

战国以前文献中, 最初只指中原人,以别于周边的戎狄蛮夷。战国以后 华夏 渐为通用词,既包括原来的中原人,又包括华夏化的戎人、狄人、夷人等。这反映出(  )

A.王室衰微无力控制诸侯B.戎狄蛮夷跟中原一样先进C.华夏的认同观日益增强D.各民族之间的区别已消失

4.

下表为战国时儒、墨两家的部分言论。这表明两者的共同点是(  )

内容

出处

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

《墨子·尚同上》

无德不贵,无能不官

《荀子·王制》

A.倡导隆礼重法B.具有民本色彩C.强调施政能力D.主张道德教化

5.

史料记载: 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 在秦代,御史大夫的本职是 典正法度 举劾非法 ,还掌管制诏和公卿奏章,直接受命于皇帝。这些记载反映出秦朝(  )

A.中央构建起以丞相为首的监察体系B.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C.完成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过渡D.中央监察满足巩固皇权的需要

6.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写道: 严格来说,到秦汉中国历史上才有正式统一的政府。秦以前的中国,只可说是一种封建的统一。直到秦汉,中央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商周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封建的统一 是指 大一统 的形成
③材料中的 封建 指的是一种社会形态
④郡县制是实现 正式统一 的制度基础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①④

7.

西汉时出现了高头大马、葡萄、 苜蓿、胡桃、蚕豆、石榴等几十种物产;这一时期丝和丝织品在西域各国受到广泛欢迎,西域人学会了耕种、打井和炼铁等技术并用于发展生产。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西汉经济发展市场需求扩大B.中国丝织品在西域备受推崇C.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D.中外农业生产水平稳步提升

8.

考古发现的实物是历史研究的重要资料。如图的文物(护臂)出土于新疆民丰尼雅遗址,其质地为汉代蜀地的织锦。上面织有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八个汉隶大字,现藏于新疆博物馆。它的发现被誉为20世纪中国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该护臂(  )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

A.反映了汉代普遍使用隶书B.证明了新疆自汉代以来即为中国领土
C.是研究汉代丝织技术发展的重要史料D.是目前所见 中国 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

9.

《魏书》记载,孝文帝嫡长子元恂 不好书学,体貌肥大,深忌河洛暑热,意每追乐北方 ,竟在孝文帝外出时,和亲信密谋,准备奔回平城,孝文帝对左右说: 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 该记载可以佐证(  )

A.民族交融过程并非一帆风顺B.孝文帝废除宗法制的坚定决心C.北魏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激烈D.环境差异阻绝北魏封建化进程

10.

下图为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形势示意图。与此图相适应的历史描述是(  )

A.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B.北齐、北周东西对峙,北齐逐渐占据优势C.民族交融,门阀士族执掌朝政D.这一时期在北齐境内发生著名的淝水之战

11.

可汗 本是突厥、回纥、柔然等民族最高统治者的称号,贞观四年唐王朝击败东突厥以后,唐太宗接受诸蕃君长所奉 天可汗 称号。有关唐代的民族交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开明的民族政策开启了中国的民族交融B.长庆会盟 密切了唐朝与吐蕃的关系C.北庭都护府的设置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D.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汉藏间的友好关系

12.

三国魏代汉、西晋代魏,都通过 禅让 实现:权臣在切实掌握军政权力后,皇帝下诏表彰其功业、德行,表示尊重天意、民心,主动让位;公卿大臣则群起劝进,权臣再三谦退, 不得已 建立新政权。 禅让 反复出现(  )

A.保障了社会和平稳定B.放弃了血缘世袭传统C.巩固了儒学忠孝伦理D.维护了特权阶层利益

13.

隋朝于公元六世纪末高调登场,却又匆忙谢幕,在历史的长河中书写了一段宛若昙花绽放般的隋帝国的短暂与辉煌。《昙花王朝——隋帝国的短暂与辉煌》一书详细介绍了这一段历史。书中不应出现的内容是(  )

A.推行三省六部制B.兴建洛阳城C.九品中正制的创设D.李春主持建造赵州桥

14.

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 锷可兼宰相 。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判断,给事中隶属于(  )

A.秦朝的太尉B.汉代的刺史C.唐朝的门下省D.宋朝的枢密院

15.

唐朝科举考生在 省试及第 后,须参加吏部的考核,合格后才能授官。考核的项目是 身(体貌丰伟)、言(言词辩证)、书(楷法道美)、判(文理优长)”。这一举措(  )

A.实现了公正选拔人才B.有利于提升官员素质C.扩大了人才选拔范围D.使应试者的出身成为录取的重要标准

16.

依据下面知识卡片提供的信息判断,与之属于同一时代的科技成果是(  )

理念: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成就:记录了八百多个药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

地位: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临床医学百科全书

A.《齐民要术》B.《授时历》C.《梦溪笔谈》D.《唐本草》

17.

隋朝京杭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至涿郡(今北京),下列说法中对隋朝京杭大运河解读不正确的是(  )

A.贯通南北,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B.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C.促进了运河沿岸城市发展D.开凿于隋文帝时期

18.

古代中国科技曾较长时间走在世界前列。下列有关科技成就表述正确的是(  )
①僧一行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长度
②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③《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④蔡伦发明造纸术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

19.

唐朝时期,有不少日本使节进国子监学习,唐政府为其提供衣食住行费用,还为前来寻师求法的日本僧人颁发大唐通行证。下列曾来过中国的日本高僧是(  )

A.空海B.玄奘C.法显D.鉴真

20.

古代科举制下,正常的科举取士叫做 正奏名 。宋代科举有一个创新之处:即针对那些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却落榜的人,当他们积累到一定次数和年纪便可以登记造册,通过简单的附加考试后赐予进士出身和官职的制度,称为 特奏名 。下列有关宋代 特奏名 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有利于缓和宋代的社会矛盾 ②是重文轻武政策的体现
③进一步加剧宋代的冗官问题 ④提高了官员队伍的素质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

21.

地方政区的设置标定行政疆域的划分,将自然、人文及历史传承熔铸其中,塑造着每个中国人的心灵故乡。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是(  )

A.理藩院B.宜慰司C.澎湖巡检司D.台湾府

22.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内容涉及农业、商业、军事、科举、教育等诸多领域,王安石变法的出发点是(  )

A.恢复征兵制B.发展封建经济C.整顿官僚机构D.实现富国强兵

23.

《元史·地理志》总结道: 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这说明元朝对边疆统治的特点是(  )

A.通过册封和朝贡加强了控制B.采用 因俗而治 的民族政策C.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D.推行中原地区传统的典章制度

24.

辽、夏、金、元四朝实行的统治政策,体现了民族治理具有差异性。 职官设置分为南、北面官,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 上述政策的推行属于(  )

A.辽B.夏C.金D.元

25.

北宋时期,中下层女性较多地参与经济生活,这从一些店铺的名称即可得知,如曹婆婆肉饼、丑婆婆药铺、王小姑酒店等等。……春暖花开时,妇女们开始出城探春, 自三月一日至四月八日闭池,虽风雨亦有游人,略无虚日矣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门第观念日趋淡化B.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C.国家偿付岁贡的需要D.官方设置交易场所榷场

26.

民众日常生活能够反映时代特点。下列情景中,可能出现于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是(  )

A.早晨在家喝红薯玉米粥B.富人家中摆放着精美的青花瓷C.普遍使用煤作燃料D.去书铺购买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

27.

明穆宗时,明朝封俺答为顺义王,开放十一处边境贸易口岸,史称俺答封贡。明嘉靖时爆发了宁波之乱,加上稍早时,葡萄牙人入侵,发生了屯门之战与西草湾之战,此后,明廷以此中断一切对外贸易,中日贸易从业者生计大受打击遂成海盗。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

A.北方边疆问题得到解决B.西方殖民者在沿海活动频繁C.东南沿海深受日本海盗危害D.政府严厉禁止中外贸易

28.

史料记载: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果没有与内阁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作出最后的决定……所有这类文件都必须先由大臣审阅然后呈交给皇帝。这表明中国明朝(  )

A.君主制不是中国政府的主要形式B.内阁大臣拥有 批红 C.内阁大臣拥有决策权D.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

29.

费正清论及明成祖迁都时指出: 北京远离中国人口和生产的中心地区,易受游牧民族的侵害,而且严重依赖长江下游地区的产粮,但它却成为中国好几个政权的首都,实在是太令人惊奇了。这绝不能是巧合,原因之一就是中国的首都必须同时也是亚洲腹地非汉族地区的首都。 据此可推知,明成祖迁都(  )

A.成为导致明王朝灭亡的重要因素B.促使南北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C.促进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D.推动了明朝海防力量的加强

30.

据明万历《嘉兴府志》记载,当地四时土俗:小满时节,家家关门闭户,叫做 蚕关门 。直到采茧时,才开禁,亲戚之间才可以互相走动,叫做 蚕开门 。七月十五日的中元节,有孟兰会、水陆道场、翻经会,乡人以为此类活动 利于蚕花 ,趋之若鹜。据此可知当地(  )

A.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B.传统经济结构发生变化C.农村生产关系与时俱进D.风俗民情迷信色彩浓厚

31.

清康熙时,皇帝的亲信、耳目和高级官吏才有权密上奏折。到雍正时,除各省督抚、总兵官、布政使等享有奏密折的待遇外,还特许一些驿盐道、粮道的小官吏上密折,可奏密折者多达千余人。这一变化反映出(  )

A.政府职能的完善B.皇帝政务负担减轻C.君主专制的加强D.官员权力大大增强

32.

《利玛窦中国札记》中记载, 他们认为天是圆的,但地是平而方的,他们深信他们的国家就在它的中央。他们不喜欢我们把他们的国家推到东方一角的地理概念。 为此,利玛窦抹去了福岛的第一条子午线,在地图两边留下一道边,使中国正好出现在《坤舆万国全图》的中央。这一现象说明了(  )

A.中西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B.中国的制图技术世界领先C.欧洲人用西学带动宗教传播D.文化传播受传统思想制约

二、材料阅读

33.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多次调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西周的武王、周公、成王、康王等几代统治者,不断分封姬姓亲族、同盟的亲戚姜姓,以及一些结为亲戚的东方贵族,建立封国。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互为提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使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还以朝贡、觐见、通婚等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周人分封的子弟,通常率领姬姓军队若干,加上一些殷人遗人和专业的技工一同居住在封国城市内,谓之为 国人 。封地里的一些土著族群,住在城市外或自己的城市内,其首领与上层则与封君及国人互通婚姻,还有一些不在这一体制里的土著,则因居住在郊野,称为 野人 。其实,这些野人往往是东部古老的族群。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地位一落千丈,出现了 大臣太重,上逼主,下虐民 的局面,秦朝对周朝……决定采用郡县制。秦国作为分封最晚的诸侯,地处西北,尚武勇,故其民风大近于质朴无华,较少受到周朝带有封建性的礼仪制度的影响。秦朝建立后,疆域包括大量少数民族居住的边远土地,并且要由中央直接控制。所以,采用郡县制是必然的选择。

——摘编自黄栋法等《秦国、秦朝实行郡县制的原因探析》

材料三
元朝大部分行省的辖区相当于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出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渊源于元王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力过重的弊端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

——摘编自孟广程《蒙古民族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分封制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秦朝实行郡县制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初年在地方行政制度上作出的调整。(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代行省制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行省制度形成的积极影响。(6分)

34.

经济是一个国家的命脉,在我国古代,为了巩固统治,历代统治者不断进行经济政策调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汉家庶事草创,加四夷侵陵中国,朕(汉或帝)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若后世又如朕所为,是袭亡秦之迹也。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二
九年(即太和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对实行两年休耕轮作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迁者听逐空荒……

——《魏书·食货志》

材料三
租庸调制是唐前期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对作为自耕农的成丁课以定税的税制。它规定,每成丁纳 租二石、绢二丈、绵三两 。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丁户逃亡,租庸调制地位日降……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正月,正式颁行 两税法 。两税法规定以 量出制入 为征课原则, 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以资产为征课对象,以货币计税,夏秋两征,钱粮和绢帛同缴。

——摘编自瑶喜臣《试论租唐调制到两税法的变革》《旧唐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 变更制度 在经济层面的的四项具体举措。(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鼓励农耕的措施。(3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租庸调制中 的含义,并概括唐代创行两税法的措施。(5分)

三、开放性试题

3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
明朝在农业和商贸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进步。城市生活得到了拓展,城市中的商业资产阶级在经济上(但不是政治上)的重要性也日渐突出。到17世纪,在中国商业活动已经很普遍了,甚至比任何一个17世纪的其他国家都普遍。清朝初期,大城市之间和许多贸易城镇之间的商贸活动保持了明代以来的良好发展势头。
历史学家总是喜欢问:为什么中国拥有庞大的、在金融方面成熟的商业阶级,在许多理念和技术方面也有着领先的地位,但却没能突破成为一个典型的工业国家呢?换句话说,为什么中国没能从明朝后期的 商业革命 跃进到西方在一个世纪后才出现的那种 工业革命 呢?

——摘编自(美)菲利普·J.阿德勒《世界文明史》

结合16—17世纪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围绕明朝后期起的 商业革命 工业革命 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0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