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原有 |
26784 |
发展 |
9347 |
开除 |
共计 |
1257 |
原有 |
自首 |
237 |
天主教 |
22 |
逃 |
439 |
贪污 |
171 |
政治不清 |
103 |
赌博 |
93 |
哥老会 |
152 |
死 |
40 |
现有 |
共计 |
36131 |
成分比 |
工人 |
2.82% |
富农 |
1.15% |
雇农 |
12.92% |
知识分子 |
0.99% |
贫农 |
66.98% |
商人 |
0.3% |
中农 |
14.9% |
地主 |
0.03% |
(注:原有党员数据为1937年统计)
——摘编自《边区党委文件汇集(一九三七年—一九三九年)》
材料二
全面抗战期间,党中央和边区党委制定了
“先发展、后整顿、再巩固
”的发展党员策略,在该策略指引下,共产党员总数增长30%左右,农民党员数量也增长约三分之一。边区党委将在国内战争时期边区组建的赤卫军改为抗日自卫军,由农村基层党组织号召动员广大群众踊跃参军,同时各农村党支部大力动员群众参加生产运动,组织群众积极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对生产中遇到的人力不足、生产工具不足等具体困难,从实际情况出发,组织群众成立了生产互助小组和变工队,进行集体化的合作生产。陕甘宁边区主要是通过选举出的乡参议会和乡政府委员会在农村地区实行基层民主管理。乡参议会发挥的功能主要体现在选举乡政府委员上,而乡政府委员会在农村基层民主管理中发挥出更为具体的作用。
——摘编自郭志成《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中共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全面抗战初期陕甘宁边区党员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全面抗战期间陕甘宁边区发展党员的意义。(6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