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
共享题材
共享民族
图像数量
遗存地域
农耕图
羌、氐、月氏、鲜卑
18
西北(河西13幅、青海1幅),中原(山西3幅),东北(辽宁1幅)
穹庐与毡帐图
氐、羌、月氏、龟兹、鲜卑
10
西北(河西7幅穹庐图),中原(山西3幅毡帐图)
放牧图
氐、羌、鲜卑、其他少数民族
9
西北(河西6幅),中原(山西1幅),东北(辽宁2幅)
庖厨图
氐、羌、鲜卑
8
西北(河西2幅),中原(山西3幅),东北(吉林1幅、辽宁2幅)
家居生活图
鲜卑、高句丽
6
中原(河北1幅),东北(辽宁2幅、吉林3幅)
采桑图
龟兹、氐
3
西北(河西3幅)
内容
出处
美女出东邻,容与上天津。整衣香满路,移步袜生尘。
骆宾王(约640—约684)
《咏美人在天津桥》
天津三月时,千门桃与李……新人非旧人,年年桥上游。
李白(701—762)
《古风·天津三月时》
虏马崩腾忽一狂,翠华无日到东方。天津西望肠真断,满眼秋波出苑墙。
李商隐(约813—约858)
《天津西望》
二、材料阅读
——摘自《资治通鉴》
三、开放性试题
角度
阐释
文化价值
“世界文化多样性”是文明人类对各种文化自由发展、和平竞争的肯定和期待。每个民族、每种文化都在文明人类的生活中有其位置和贡献,都有值得尊重的视野、经验、价值和智慧,不同文化的相互配合与和谐相处才是文化的理想。
文化伦理
“世界文化多样性”是处理不同文化间关系的规则。认同、尊重不同文化存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既是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存在权、个性表达权和演进选择权的充分承认与理解,也是对其他民族国家文化特色的包容与欣赏,这是一种文化伦理和文化修养。
政治论辩
“世界文化多样性”是不同民族国家从文化角度反抗各种形式的国际强权政治、“走自己的路”的一个基本理由。现代不同文化的实体经常就是民族或国家,有关文化多样性议题往往与不同的国家主权、社会制度、政治体制相联系,以维护国家权力和利益。
——摘编自单世联《文化多样性的内在结构和意义内涵》
四、材料阅读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董晓彤《共产党人的斗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反封锁、反禁运斗争》
进程
概况
萌芽
1933年5月,春耕生产运动代表大会在瑞金召开,表彰模范单位和个人,首次使用“劳动模范”这一称谓,揭开了中国劳模运动的序幕。
雏形
1939年4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发布政府令,首次规范了评选劳模的条件和办法。1943年11月、1944年12月先后召开劳动英雄与模范生产工作者代表大会,大大加强了劳动模范评选表彰相关工作的制度化建设。
发展
1950年、1956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政务院)先后两次开展全国劳动模范表彰活动。1950年正式确定了“劳动模范”这个称谓,并要求“要把评选劳模形成固定的制度”;1956年劳模表彰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
确立
1979年,党中央、国务院第一次明确了“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称号的授予对象;1982年将“奖励劳模和先进工作者”写入宪法;1989年召开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确定了表彰大会的名称、规模、时间、对象等,劳模表彰制度初步定型。
成熟
进入21世纪,知识、科技与创新,成为形容劳模的新关键词,不拘一格选劳模、对新兴社会群体予以关注成为劳模表彰的鲜明特色。2015年4月召开的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是其充分体现。
——摘编自陈培城《中国劳模表彰制度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