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区龙湖实验中学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七年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广东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37 浏览数:80

一、选择题

1.

能直立行走,头部还保留猿类的某些特征,能够使用并保存火种 的原始人类是(  )

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半坡人

2.

从考古中发现,在北京人的洞穴中,保留了极为丰富的用火遗迹,其中,最厚的灰烬层达6米。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树子等。这最能说明北京人(  )

A.最早知道了使用火B.会长时间保存火种C.最早知道烧制熟食D.最早学会人工取火

3.

考古学者发掘位于青海的柳湾遗址马厂类型墓时,发现墓主人生前身份和拥有财产不同,墓室规模和随葬之彩陶数量也各异,小型墓随葬陶器一般10多件,大型墓随葬陶器均有70件以上,证实柳湾遗址原始居民处于原始社会氏族时期。由此可见,研究史前文明最可信的依据是(  )

A.古人的口述笔录B.古代的神话传说C.考古发掘的考证D.史学名著的描述

4.

黄帝令伶伦作律 所蕴含的历史信息与下列文物相符的是(  )

5.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文物有打磨的石器、骨器、炭化稻谷、猪和水牛等家畜的骨头,还有陶器、木制船桨和木制建筑残件等。这说明当时(  )

A.农作物品种得到改良B.人们过着游牧生活C.牛耕技术得到了发展D.原始农业已经产生

6.

河姆渡人种植水稻、住干栏式房屋,而半坡居民种植粟,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造成这种区别的主要原因是(  )

A.生活习惯不同B.地理气候环境不同C.生产生活能力不同D.历史传统不同

7.

据统计,当今中国流行的前200个姓氏中,出自炎帝姜姓系统的姓氏约占10%,出自黄帝姬姓系统的姓氏约占89%。该统计资料可用于研究(  )

A.原始农耕生活的特征B.早期国家的发展历程C.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D.禅让制度的传承情况

8.

禹在位时,制定了各种制度,社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阶级分化也愈加严重,此后,夏朝还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由此可知,当时我国(  )

A.国家形态成熟B.进入铁器时代C.文明开始起源D.出现社会动荡

9.

以下图片反映的主题是(  )

A.古代中国的饮酒文化B.古代中国的礼仪制度C.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D.古代青铜的纹饰演变

10.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材料表明华夏族(  )

A.通过不断交融而形成B.构成中华民族的主体C.居所分散,交通发达D.有统一的文化和信仰

11.

西周的历史文献和青铜器铭文经常记载着分封诸侯的指令,大意是:必须尊重当地原有的风俗习惯和法令制度,也必须和当地的领袖们建立亲戚关系。这说明分封制(  )

A.加速了国家统一B.有利于不同民族的融合C.加强了中央集权D.以血缘关系来确定等级

12.

西周时期,周王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为: 天子九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 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西周手工业中冶铜业十分发达B.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C.西周社会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13.

西周末年,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不顾众臣反对,数次点燃烽火,使各路诸侯长途跋涉,匆忙赶去救驾。结果,各诸侯被戏而回,懊恼不已。周幽王能数次戏弄诸侯源于分封制下(  )

A.诸侯要向周王进献贡物B.诸侯需要加强地方控制C.诸侯需要扩大统治范围D.诸侯需要服从周王调兵

14.

桀不修德行,不忧恤于民,百姓弗堪;商汤任用伊尹等贤才,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纣耽于享乐,大修离宫别馆,人心离散;姬发以姜尚为师,周公为傅,召公、毕公一班人辅佐周武王,伐纣灭商。这说明了(  )

A.防民之口,甚于防川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C.为政之要,唯在得人D.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15.

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 华夏 。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感。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这种现象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

A.诸侯纷争B.民族交融C.经济发展D.百家争鸣

16.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特有的 时钟 ,是中国人安排生产和生活的指南。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谷雨栽下红薯秧,一棵能收一大筐 。从这些谚语可知,节气文化里藏着(  )

A.商品贸易的发展变化B.手工业发展的路径C.传统农耕文明的印迹D.政治制度变革的轨迹

17.

考古发掘出土的利簋腹内刻有铭文,记载了牧野之战的过程;而在《尚书·牧誓》中也记载了武王伐纣: 时甲子日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 这说明(  )

A.文献史料能反映真实历史面貌B.利簋是目前已知最早的青铜器C.利簋是在牧野之战时铸造的D.考古发掘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

18.

下图为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圈分布示意图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202411220827448933

A.诸侯争霸礼崩乐坏B.南北对峙政治分裂C.中华文化多元交融D.农耕文明世界领先

19.

根据史书统计,春秋战国时期耕地面积为2.3亿亩,此后随着农田面积的拓展,耕地面积也不断扩大。春秋战国时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是(  )

A.都江堰的修建B.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C.战争的纷繁D.诸侯争霸

20.

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这里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这反映了(  )

A.早期国家的产生B.礼乐制度的崩坏C.青铜工艺的成熟D.中央集权的出现

21.

河南洛阳发现了春秋时期西北戎人的大墓,墓葬既具有西北戎人的丧葬习俗,又受到中原礼乐文化的影响。这反映了(  )

A.春秋时期出现民族交融B.殷商手工业技术进步C.西周礼乐文化逐渐衰落D.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22.

《管子·地图》载: 凡兵主者,必先审知地图 。《孙子兵法·地形篇》载: 夫地行者,兵之助也 。据此可知,当时地理知识的运用适应了(  )

A.水利兴修B.诸侯征战C.儒学兴起D.私学发展

23.

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不师古,始罢侯置守。太尉主五兵,丞相总百官,又置御史大夫以贰于相。设郡守、郡尉、县令等以统地方。 这主要表明秦朝(  )

A.政治管理体系严密B.监察体制正式形成C.禅让制度开始废除D.等级制度日趋固化

24.

东流不尽秦时水,润泽天府两千年 ,材料中 天府 (成都平原)这一美誉得益于(  )

A.大禹治理水患B.铁犁牛耕广泛使用C.李冰修都江堰D.秦国逐步统一天下

25.

历史学家钱穆先生曾说: 百家争鸣的局面,是中国秦以前学术思想最灿烂的时期 。出现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

A.社会安定,经济高度繁荣B.儒家思想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C.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D.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大变革

26.

胡适说: 孔子是了不得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哲学可以说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哲学,将人看作是平等的 。下列主张能突出体现孔子 将人看作是平等的 是(  )

A.仁者爱人B.因材施教C.有教无类D.为政以德

27.

夏之时万国,殷之时三千,周初千八百,春秋时百四十……小国都被吞并,或听命于大国,大国则争为霸主,春秋时代便是如此……战国时则次国亦无以自立,大国各以存亡相搏。 这表明(  )

A.百家争鸣推动思想繁荣B.封建王朝更替频繁C.各国变法促进社会发展D.统一是发展的趋势

28.

图示法可以使分散的知识系统化,直观地呈现整个知识骨架,下列―组秦始皇措施图示体现的中心主题是(  )

A.加强文化控制B.加强经济管理C.加速国家统一进程D.巩固国家统一

29.

据《睡虎地秦简》记载:在每年正月、四月、七月、十月评比耕牛。在正月进行的大考核中成绩优秀的,赏赐田啬夫酒一壶,干肉十条……成绩低劣的,申斥田啬夫,罚饲牛者资劳两个月。秦朝这些规定(  )

A.说明地方行政制度规范有序B.反映了法律制度非常完善C.适应了小农经济发展的需要D.确保了封建国家稳定发展

30.

图片中提取信息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对下图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202411220827448933

A.为了防御匈奴的进攻而修建B.秦朝统一了度量衡C.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汗水和智慧D.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31.

郭老师历史兴趣小组 在课外探究活动中收集到以下历史典故。这些典故反映的史实是(  )

历史典故

出处

揭竿而起

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过秦论》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史记·陈涉世家》

A.国人暴动B.长平之战C.大泽乡起义D.楚汉之争

32.

陈胜、吴广是农民,他们的革命观点却跟墨子的 非命 说是一致的。陈胜、吴广从思想上解除了 天命 的枷锁,在革命实践中批判了天命观。这说明陈胜、吴广所领导的起义(  )

A.受到墨家学派的影响B.体现了民众的反抗精神C.深刻批判了秦的暴政D.结束了秦朝的专制统治

33.

始皇修建阿房宫,骊山陵墓万人动,徭役兵役极繁重,死刑车裂十多种。 材料描述的是(  )

A.秦的统一B.秦的巩固措施C.秦的暴政D.秦的灭亡

34.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西楚)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下列史实与诗中的 霸王 有关的是(  )

A.长平之战,大败对手赵国B.巨鹿之战,歼灭秦军主力C.赤壁之战,奠定三国基础D.城濮之战,晋国胜利称霸

35.

关于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史记·陈涉世家》认为是严苛的秦法规定 失期,法皆斩 ,且这一说法广为流传;1975年,湖北省云梦县出土了一批秦简,按照秦简中《秦律十八种·徭律》的规定,陈胜、吴广因为大雨而延期,根本不会被斩首。这表明(  )

A.私人修史的主观性强,可信度低B.考古资料比文献资料更加真实可靠C.多重史料互证可以丰富历史认知D.最新的考古发现更接近历史的真相

二、综合题

36.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的发展基于多种因素,推动社会的变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战国时期的铁农具

春秋战国时期商业蓬勃发展起来。这一时期,农产品和手工工业品日益丰富,商品流通范围逐步扩大,流入市场的产品日益增多,还出现了很多专业化的富商大贾。

——摘编自李生《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展原因新探》

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战国策·秦策一》

材料三 随着国家的进一步安定,原来列国间的壁垒被进一步打破。为了促进各地区间的交流,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公元前210年起,秦始皇决议改革经济,下令全国, 以秦币同天下之币 一法度衡石丈尺 修驰道车同轨

——齐世荣《中国古代史》

(1)材料一图中农具的出现有何意义?(2分)根据材料一文字,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2分)
(2)根据材料二,写出战国时期在秦国发生的重大改革的名称。(2分)此次改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在经济方面有什么措施,写出其中两条?(2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秦始皇改革经济的原因。(2分)写出 以秦币同天下之币 修驰道车同轨 分别指的什么措施?(2分)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改革和创新的认识。(2分)

37.

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术思想非常活跃,这一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所形成的思想对当今的社会发展起到了借鉴作用。(12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本题12分,书写2分,共14分)
材料一 吕思勉认为 先秦时代的学术,是注重于矫正社会的病态的,所谓 拨乱世,反之正 ,实不仅儒家,而为各家通有的思想 。《新全球史》中也认为 正是这一时期的政治混乱才迫使那些思想者不断反思社会的本质以及人们在社会所应该承担的角色 一致而百虑 ,社会的重重矛盾,即一致,引发了士人阶层的百虑,他们从不同角度出发对新社会应该是如何运转进行了自己的理论构建和大讨论。

——摘编自刘子贤《论社会转型与文化转型之关系——以春秋战国为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和社会转型之间的关系。(4分)
材料二 在战国时代,各个学派、各种思想交错碰撞,既彼此批评博弈,又相互吸收交融,形成了为后世所称道的 百家争鸣 ……在诸子百家当中,儒家不走极端,讲究仁义礼乐,追求天下和谐的秩序,他们怀有救济苍生的远大理想;韩非提倡君主的极端专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禁止私学,厉行赏罚,奖励耕战,谋求国家富强……诸子百家的思想文化遗产异彩纷呈,塑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独特风貌,塑造了这个民族的历史,并影响未来。

——摘编自纪录片《中国通史(第十六集:诸子百家)》解说词

(2)从材料二中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8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合理,条理清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