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广西壮族自治区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104

一、单选题

1.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湖南道县玉蟾岩发现了距今10000多年的几粒稻粒和具有原始特征的陶器。2006年,在浙江北部浦江上山遗址发现了距今有10000多年且数量较多的炭化稻以及人们生活的村落、石质农业生产工具和日用陶器。上述考古发现(  )

A.印证长江中下游是华夏文明的核心区域B.表明新石器时代早期原始农耕已经出现C.反映了阶级分化和不平等现象日益明显D.体现了中华文明从多元走向一体的进程

2.

《风俗通义·穷通》记载: 齐威、宣王之时,聚天下贤士于稷下,尊宠之,若邹衍、田骈、淳于髡之属甚众,号曰列大夫,皆世所称,咸作书刺世。 据此可知,齐国的做法(  )

A.得益于诸子思想的融合B.体现了官府垄断学术C.有利于百家争鸣的发展D.促进了官僚政治确立

3.

汉代《九章算术》的出现是中国古代数学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对于该著作的产生,魏晋时期的数学家刘徽在其所撰的《<九章算术注>序》中说 周公制礼而有九数,九数之流,则《九章》是矣。 这一表述反映了(  )

A.儒学思想的世俗化B.汉代数学具有较强实用价值C.政府对科技的重视D.古代科技发展的儒学化特征

4.

《新唐书》记载,唐德宗时 州刺史月俸至千缗,方镇所取无艺,而京官禄寡薄,自方镇入八座(高级京官),至谓罢权。薛邕由左丞贬歙州刺史,家人恨降之晚。崔祐甫任吏部员外,求为洪州别驾 。由此可推知,当时(  )

A.科举制推动社会阶层流动B.中央集权日益强化C.政局呈现内轻外重的特点D.官僚队伍急剧膨胀

5.

《宋会要辑稿》载: 顷亩、间架、四邻所至、税租役钱、立契业主、邻人牙保、写契人签字。 ……只有经官府印押的红契才是买主取得所有权的有效凭证,白契(没有缴纳契税和未加盖官印的契约)不受法律保护,涉及土地诉讼只有红契才有公证的性能。这种做法(  )

A.有利于保障官府的赋税征收B.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C.说明官府禁止民间土地买卖D.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6.

《聊斋志异·罗刹海市》描述道: 马骥……十四岁,入郡庠,即知名。父衰老,罢贾而居。谓生曰: 数卷书,饥不可煮,寒不可衣。吾儿可仍继父贾 。马由是稍稍权(权衡)子母(指利息与本钱)”明清小说中类似描述也很普遍。这反映了明清时期(  )

A.长途贸易日益兴盛B.商人政治地位得到显著提高C.儒商群体初步形成D.商业发展冲击传统四民观念

7.

段光清(1798—1878)在《镜湖自撰年谱》中指出:“(鸦片战争后)宁波码头卸载脚夫共三千余人,海船进口出口,皆系此辈运货上船下船,藉以糊口。合三千余人之家眷计之,仰食于海船之进出者,不下万余人。 这反映了(  )

A.外贸格局影响区域发展B.列强加大对华资本输出C.海运成为主要运输方式D.传统经济出现近代转型

8.

如图为1931年《申报》刊登的某外国品牌汽车广告。这反映出当时(  )

A.民族工业发展举步维艰B.西方消费观念得到传播C.民众生活水平普遍提高D.汽车成为主要交通工具

9.

下表是 1947—1948年邯郸市(解放区)经营情况统计(部分)”,表中数据反映了(  )

年份

坐商有固定店面的商户

山货药材店

煤炭店

磁器店

酿酒作坊店

烟膏店

1947

1169

20

2

11

11

5

1948

1668

50

15

23

7

0

A.战略决战胜利在望B.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城市C.社会面貌良性改变D.土地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10.

新中国成立初针对英国追随美国参加朝鲜战争,中国给予严厉谴责,并没收英国在华部分财产;同时又针对英国希望与新中国保持往来的意愿,中国同意与英国谈判建交,开展经济贸易往来。这些做法(  )

A.突破了西方对华经济封锁B.彰显了外交服务于国家利益C.奠定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D.体现了外交政策的不断调整

11.

1979年3月15日下午6点,某外企的手表广告在上海电视台播出。同一天,《文汇报》、《解放日报》也印发了该企业的手表广告。此后3天内,到上海黄浦区商场询问该手表的人数超过了700。这说明,此时中国(  )

A.积极吸引外国企业投资B.电视已经融入大众生活C.经济运行环境发生变化D.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12.

据《吉尔伽美什与阿伽》记载,两河流域城邦时代(约公元前3200年—前2350年)早期,城邦首领、长老大会和城市大会共同组成城市决策机构,首领的决定名义上需得到长老大会和城市大会同意。这表明,当时的苏美尔文明(  )

A.建立了完善的官僚系统B.政治保留原始民主遗风C.已经形成地区性大帝国D.受古希腊城邦制度影响

13.

13世纪,西欧庄园领主不再亲自监管农奴耕种领主自营地,而是和新开发的土地一样,向农奴收取租金;农奴通过在自由市场上出售剩余产品以赎买人身自由。这些现象(  )

A.减少了封建领主的收入B.根源于城市自治运动的兴起C.孕育着西欧近代化因素D.得益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4.

1860—1863年,埃及长线棉的出口量从2700万公斤增加到近6000万公斤;被英国视为棉花 补足产区 的印度,则一跃而成为英国头号原棉进口地,在1862年时甚至占到英国棉花进口的近90%。导致上述状况出现的原因最可能是(  )

A.美国南北战争的影响B.棉纺织业生产技术革新C.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D.内燃机动力的广泛应用

15.

1920年,苏俄耕地面积虽然只比战前减少了7%,但谷物总产量却减少了一半,单产减少了1/3,棉花产量仅为战前的6%,工业品产量也仅相当于1913年的1/7,日用品极端匮乏。这可用于说明,当时苏俄(  )

A.粮食税的实行引发农民不满B.国内战争阻断了国家工业化C.政策调整迟滞带来消极后果D.农业集体化的弊端日益显现

16.

2024年1月1日,沙特阿拉伯、埃及、阿联酋、伊朗、埃塞俄比亚正式参与金砖国家合作。扩员后,金砖十国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球30%,人口占全球人口近一半,贸易占全球贸易五分之一。这有助于(  )

A.发展中国家发挥主导作用B.区域集团合作程度的加深C.打破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D.全球治理体系的不断创新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周朝设 小行人、象胥、掌客、怀方氏 等四职管理周边民族事务,秦朝在中央设置 典客 。汉承秦制,武帝时期还设置属国都尉,具体管辖归附或内属的边疆民族。汉王朝对强大的匈奴先后采取和亲、武力进攻政策,将匈奴纳入管辖之下;对西域诸国先后采取频遣使者往来以密切关系、武力征服、和亲、屯田、册封官爵等政策和措施,最终设置西域都护统辖整个西域地区。唐朝在边疆民族地区设都护府、都督府、州等军政建置,广置羁縻府州,承认内地与边疆非平衡性的社会现实,尊重边疆民族经济条件和社会习俗。元朝在吐蕃采取 政教合一 政策,在中央设置管理吐蕃事务的宣政院机构;在元朝兴起之地漠北,设岭北行省,基本行政单位仍是蒙古传统建制,并部署军队,戍守的同时进行屯田。明朝靠近内地的少数民族统治区减少,明政府直接控制,委派流官的地区增加。

——摘编自谷家荣等《中国古代边疆治理历谱识认》

材料二
清军入关后,面临复杂的国内政治形势。为稳定和巩固边疆,清朝对内肃清反清势力,加强对边疆地区的军事控制;对外则通过战争、谈判等方式与俄国、廊尔喀、布鲁克巴和哲孟雄等国相继确认了疆土的归属,划定了边界,并延续历代王朝的统治策略,通过朝贡、册封等手段维系了与周边朝鲜、安南、缅甸等国的藩属关系,最终奠定了中国古代疆域的基本格局。

——摘编自段红云《清代中国疆域的变迁及其对中国民族发展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主要趋势。(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最终奠定中国古代疆域基本格局的原因。(8分)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19世纪,英国越来越多的人口远离食品生产者,转而依靠中间商来供应食品,食品掺假泛滥。各大报纸杂志进行介绍和评论,使食品掺假问题成为英国社会关注的一个突出问题。工人阶级是掺假食品的最大受害者,他们买的肉常常是病畜或死畜的。食品行业担心议会出台相关法案来强制解决掺假问题,因此,相当数量的商人开始自发售卖洁净食品,形成了一场 洁净食品运动 。1860年以后,英国政府陆续颁布《食品掺假法》《食品与药品销售法》等,经过半个多世纪,英国基本上建立了行之有效的食品安全立法体系与监管体制。

——摘编自白景旭《19世纪英国食品掺假与工人认知》

材料二
2023年6月7日是第五个世界食品安全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及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主题为 食品标准,安全所系 2023年世界食品安全日指南

项目

内容

制作视频

记录农民、卫生专业人员、厨师或食品经营者的故事,帮助人们了解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举办体育活动

组织跑步、健走或跳舞活动,宣传食品安全

人员培训

无论是从事食品生产、服务还是销售,都可借此机会强化工作中的食品安全文化

展示良好实践

邀请食物种植、加工、销售或烹饪行业的人员介绍或展示其从事的食品相关工作以及食品安全为何如此重要

参与社交媒体

提高认识,促进行动,帮助人们保障食品安全,打造健康体魄

——摘编自张聪《2023年世界食品安全日指南发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英国食品掺假泛滥的社会背景,并概括英国应对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策略。(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世界食品安全日指南 的现实意义。(6分)

三、开放性试题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资本主义文明创造出的巨大物质财富并没有带动社会文明程度的整体提升,文明成果被少数剥削者攫取,无法惠及全体劳动者,造成了人类文明整体进程的偏离与逆转。立足新的发展方位,中国走出了一条与西方资本主义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一方面,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化解 成长的烦恼 ,补回了资本主义文明现代化建设那 失去的二百年 。另一方面,为了超越资本主义拉大贫富差距与破坏自然环境等文明弊端……中国在实践探索中丰富完善了人类文明形态的系统构成。从 久困于穷 到全面小康,从 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到多个世界第一,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并以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摘编自朱紫祎《人类文明新形态符合世界文明交往的必然趋势》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一个观点并进行阐述。(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四、材料阅读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
1927年大革命失败,直接促成了中国社会史大论战的发生, 中国向何处去 成为社会各界重新思考的问题。在论战之初,各派围绕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展开激烈论争,不同问题、派别交织在一起,呈现异常复杂的局面。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充分展开后,随即陷入僵持状态,从既有的角度已无法再深入下去。于是,人们转而开始从历史的角度纵向考察中国社会各阶段的社会性质,以期有助于认清现实。1929年,讨论延伸到中国社会史领域。争论的实质是中国历史发展阶段与马克思主义所总结的人类历史发展基本规律是否一致,马克思主义是否适用于中国。随着全面抗战的爆发,社会史大论战在1937年基本结束。总体而言,中国社会性质论战论述的是现实问题,政治性较强;中国社会史论战则由现实诉求引申到历史问题,学术性较强。经过论战,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得到广泛认同。在此次论战中,马克思主义被广泛地应用于中国现实和历史问题的研究。

——摘编自李娟《中国社会史大论战的来龙去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分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应该 向何处去 。(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社会史大论战的意义。(6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