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孟子提出:使夷狄接受礼乐文明,君王需要以王道德治去感化四夷,所谓
“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当夷族愿意接受礼乐文明的时候,则可以进为华夏。
——摘自邵方《儒家民族观影响下的中国古代民族法制》
材料二
唐朝大一统国家建立后,唐太宗提出了
“夷狄亦人,以德治之,可使如一家
”的观点,认为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顺治帝认为
“方今天下一家,满汉官民皆朕臣子。
”康熙认为
“朕中外一视,念其人皆吾赤子,覆育生成,原无区别。
”
——摘自王文光《古代华夷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材料三
鸦片战争后,古代的民族思想发生了巨大变化,
“夷
”已经专门用来指西方列强,旧时所说的
“华夷
”逐渐变化为
“中华民族
”,甲午以后,中华民族由自在向自觉的伟大历史转变。……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以
“华夷
”二元为核心的民族思想就是民族关系的一种反映,不同时代
“华夷
”民族思想在处理族际关系时充满政治智慧,这种政治智慧成为多民族中国的历史文化能够绵延不断、生生不息,一直发展到现代重要的历史原因之一。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研究中国古代的民族思想具有现实意义。
——摘自马宜果《中国古代的民族思想研究述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的民族观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一、二、三,指出中国民族观的变化,并用三则史实说明我国古代
“处理族际关系的政治智慧
”。(9分)
(3)综合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华民族观形成的意义。(8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