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辽宁省名校联盟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30+3)【纲要上】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辽宁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6 浏览数:19

一、单选题

1.

(2021·安徽 皖南八校 高三第一次联考·3)《汉书·食货志上》载董仲舒对汉武帝说: 古井田法虽难卒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赡不足,塞并兼之路。 汉宣帝时颁行的《令甲》规定:诸侯在国,名田他县,罚金二两。这表明当时(  )

A.诸侯国实力增加严重威胁中央集权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D.抑制土地兼并是巩固统治的重要措施

2.

在改汉姓的基础上,孝文帝还划分了鲜卑人的姓氏等级,规定了八大贵姓。对于汉人中的世族,孝文帝也规定了四大贵姓。鲜卑八姓与汉人四姓拥有同样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高官清职由他们充任。这一措施 (  )
①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   ②淡化了鲜卑贵族的身份   ③加速了北魏统一北方的进程   ④肯定了世家大族的地位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3.

魏晋南北朝出现了许多诫子文书,如曹操《诫子植》、嵇康《家诫》、颜延之《家诰》等,最典型者当属诸葛亮的《诫子书》。一般的庶族家庭也十分重视家庭教育。由此可以推知,魏晋南北朝时期(  )

A.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开始形成B.世族文化影响扩大C.宗法制度社会基础得到巩固D.印刷技术快速发展

二、材料阅读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元光元年, 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据阎步克《汉选官制变迁史稿》

材料二
魏晋以后,门阀政治影响及于选才, 高门华族,有世及之荣;庶族寒门,无寸进之路。 隋唐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员,扭转了这种局面。科举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改善了古代中国的选人、用人制度,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正义;同时,选拔人才和官吏任命的权力也从地方集中到中央,为统治者吸收、笼络人才拓宽了道路同时对学校教育具有导向作用,使教育带上了浓厚的政治色彩。而进学读书又是参加科举考试的前提,这就引起社会各阶层对学校教育的重视,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

——改编自《唐代科举制度研究》

(1)根据综上材料所体现的古代选官制度有哪些?(3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评价科举制的影响?(10分)

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初制度大多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得以实施。直到武帝时期,才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这是一个事功显赫的时代,也是一个垂范立制的时代,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汉武帝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和变革。

——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

材料二
(元代)行省的职掌,在忽必烈时期主要是钱粮、户口、屯种、漕运等事务。……成宗即位后,颁给行省长官虎符,使其统领本省军队。……各行省的重大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 制度创新和变革 在经济上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元代行省制度的权限,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农业较之前代的发展相比,在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方面,则有比较突出的成就。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

材料二
自明朝中期起,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成为普遍使用的货币,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一些地方的人以经商闻名,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商业活跃,人口密集,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

——摘编自朱汉国《简明中国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农业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呈现的新特点。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