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广东省名校联盟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联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16+4)【选择性必修一】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广东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19 浏览数:91

一、单选题

1.

明初,朝廷在各省设三司,分掌行政、司法、军事职权,在多数省份,三司长官均为实职,且互不统属;明朝中期,朝廷常以一省或数省三司之上临时选派的军队统帅兼管行政,或将中央派出负责巡视、纠察的官职常态化、固定化。这一制度调整旨在(  )

A.降低行政成本B.防范藩王造反C.树立皇帝权威D.强化中央集权

2.

公元前133年,提比略·格拉古当选保民官后,提出了一项土地改革法案,元老院以国库不得补助私人为由,反对这一法案。提比略·格拉古转而将该土地法案提交给公民大会,土地法案通过投票成为法律。这反映出当时罗马共和国(  )

A.具有主权在民的特征B.贵族寡头政治衰落C.公民的政治地位提升D.公民大会掌握实权

3.

2011年8月,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行政令,要求采取措施以促进联邦政府雇员结构更多地体现美国种族和民族的多样性。相关民调显示,任用更多少数族裔和弱势群体担任低级文官,可以使他们在公共服务中更多地关注社会公正。由此可见,美国文官任用标准的这一调整(  )

A.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B.体现了政治中立原则C.旨在提升社会就业率D.违背了公平竞争原则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 非因法定事由,非经法定程序,不被免职、降职、辞退或者处分 。如表所示为辞退公务员的 法定事由 的具体规定。这说明我国的公务员制度(  )

法定事由

具体规定

年度考核不称职

连续两年被确定为不称职

不胜任工作

不胜任现职工作,又不接受组织的其他安排

机构调整

因所在机关调整、撤销、合并或者缩减编制员额需要调整工作,本人拒绝接受组织合理安排的

不履行法定义务

不履行公务员义务,不遵守公务员纪律,经教育仍无转变,不适合继续在机关工作,又不宜给予开除处分的

旷工

旷工或者因公外出、请假期满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连续超过十五天,或者一年内累计超过三十天的

A.兼顾工作效率和稳定性B.坚定贯彻党管干部原则C.依法筑牢反腐倡廉屏障D.注重激发干部队伍活力

5.

《北史·酷吏传》序言记载, 为国之体有四焉:一曰仁义,二曰礼制,三曰法令,四曰刑罚。仁义、礼制,教之本也。法令、刑罚,教之末也。无本不立,无末不成 。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

A.法令与刑罚密不可分且相辅相成B.礼教具有强制性法律化的特征C.礼制的核心是维护社会等级秩序D.礼法共同承担治理国家的功能

6.

11世纪后期至12世纪前期,欧洲出现了 不可思议的突发 变化,专职法院、立法机构、法律职业、法律著作和法律科学在西欧各国纷纷产生,并发展出金融、保险、信贷等一系列商法概念、原则和体系。这一变化直接得益于(  )

A.教会法向世俗生活渗透B.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C.罗马法复兴运动的开展D.城市自治运动的兴起

7.

河北避暑山庄,也称热河行宫,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重要场所。如图所示为清代修建的河北避暑山庄的正门——丽正门,其门额用满、蒙古、汉、藏、维吾尔五种文字镌刻。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反映了(  )

A.华夏共同体的基本形成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C.民族关系实现了平等D.五族共和理念的萌生

8.

维也纳会议安排的结果是,法国 被次强国团团包围 ,俄国是各国其次考虑要制衡的对象,奥地利和普鲁士在欧洲中部形成对俄国力量的制衡,恢复波兰王国以限制俄国向西扩张领土。由此可见,维也纳会议(  )

A.传播了民族自决的理念B.消除了法国革命的影响C.贯彻了大国均势的原则D.实现了欧洲的长期和平

9.

进入新时代,中国积极参与以东盟为中心的东亚合作机制、中日韩合作等活动,逐步加强同太平洋岛国论坛、环印度洋联盟等区域性组织对话合作。这些事例集中说明当代中国(  )

A.外交布局走向成熟B.密切关注睦邻友好C.坚持发展多边外交D.主张重构国际体系

10.

马端临的《文献通考·钱币考》记载:“(北宋)初,蜀人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人十六户主之,其后富人赀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寇瑊尝守蜀,乞禁交子。 由此可知,北宋的交子(  )

A.信用基础存在不足B.从四川扩展至全国C.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D.引领了古代货币发展

11.

唐代后期,柳宗元在与人讨论 免贫病者而不益富者税 的主张时说:“(贫者)卒输其二三与半(20%—50%的产出)焉 富者虽益赋,而其实输当其十一(10%的收入)。 这些讨论折射出当时(  )

A.税率降低诱发腐败B.新税制的弊端浮现C.土地兼并得到抑制D.社会救济覆盖面广

12.

1986年,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暂行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收入调节税暂行条例》(主要规定见如表)两个新税种与个人所得税分别征收。此举意在(  )

新税种

城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

个人收入调节税

征税对象

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开业的城乡个体工商户非经营农副业

在中国境内居住、取得达到规定纳税标准收入的公民即高收入者

计税方式

十级超额累进税

五级超额累进税+比例税

税率区间

7%60%

20%60%(比例税率固定为20%)

A.抑制两极分化B.完善市场经济C.积累工业资本D.保护国有企业

13.

北魏孝文帝时期,实行三长制校阅户籍,冯太后称推行此举 苞荫之户可出,侥倖之人可止 。许多汉人大族荫庇的人口随着均田制的推行,获得国家授田,从而具有独立的户籍。由此可推知,北魏户籍管理方式改革(  )

A.助推了小农经济发展B.消除了豪强地主威胁C.贯彻了基层自治思想D.刺激了人口快速增长

14.

19世纪初,“(英国)市政当局与其说是公共机关不如说是私人机构;与其说是对全体市民负责,不如说是对市政当局成员和荣誉市民负责;与其说是致力于提高城镇福利,不如说是致力于整合有产者利益 。这说明当时英国(  )

A.城市治理机制存在缺陷B.城市自治市制度出现瓦解C.民主政治发展出现倒退D.有产者掌控市政决策大权

15.

19世纪40—60年代,普鲁士颁布多部涉及社会保障的法案,确立了对疾病和生活困难者提供福利基金的制度,使一年内连续生病三个月的被雇佣者获得了工资照发的法定权利。据统计,1870年普鲁士罢工总次数减少了1/3。这可用于说明,近代普鲁士的社会保障制度(  )

A.损害了雇主利益B.加重了财政负担C.缓和了阶级矛盾D.平息了革命风潮

二、材料阅读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宋初 惩五代之弊 ,朝廷采取措施强化中央集权,监察制度就是重要一环。在中央有御史台。而原本负责谏议皇帝的谏官则组成谏院,其职能由谏议变为监察,与御史台共同监察百官,合称台谏。在地方上,各路有三监司,不仅可以监察下属,也可相互监察,从而开双重监察制度之先河。各州设有通判,可监察知州及其下属。整个监察系统上下相维,内外相制,密如网络。宋代本就有 不杀士大夫与言事人 的祖训,加之儒学复兴,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激励了台谏官员的谏诤精神。仁宗时期,台谏官员支持范仲淹与宰相吕夷简相抗衡,自此 台谏之权敢于宰相抗亦 ,其地位几与宰相并列。

——摘编自刘勇《浅析宋代监察制度》

材料二
宋代言官可 风闻弹奏 ,虽错不罚。业帝在任用官员时令其 异论相搅 ,鼓励监察官员弹奏主官。而台谏的弹奏多罗织罪名,疏于明辨事理。在台谏的攻击下,宰相往往寸步难行,志未伸,谋未果,行未定,而位已离矣。范仲淹、王安石在主政期间均深受其苦。到了北宋末年,台谏已成为党争的工具,所谓弹奏已经成为意气之争。在建制上,各级监察机构又重复设置,职权交叉,人浮于事的现象突出。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监察制度发展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监察制度的消极影响。(6分)

17.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972年,美国物价在管制下仍然上涨了3.2%,失业率保持在5%。1973年,价格管制放开以后,通胀率反弹至6.2%,失业率仍然维持在4.9%的水平。受石油危机爆发影响,1974年美国物价涨幅达到历史最高纪录12%,同年,失业率一度上升到9%。1975年,美联储开始放松银根,但宏观经济政策一直时紧时松。1977年,卡特政府上台后开始实行刺激经济增长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情况进一步恶化。

——摘编自钱素满等《美国通史》

材料二
美国里根政府从1981年1月至1983年底完成了对76项法律条令的重新审核、修改。这些法令主要涉及航空、陆路运输和金融的自由化。里根政府先后进行了两次大幅度的税制改革,其要点在于降低个人所得税、资本利得税、企业所得税的税率并简化税制。税制改革一方面减少了政府的收入,扩大了居民的财富差距,但刺激了投资的积极性。里根政府还削减了社会福利计划所使用的费用,同时大幅增加国防预算。1983年至1988年,美国以平均每年4.6%的经济增长率突破了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的经济衰退困境。

——摘编自姜超《里根与撒切尔如何实践供给侧改革》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状况持续恶化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里根政府经济改革的特点。(4分)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货币政策、福利制度对宏观经济发展的作用的认识。(4分)

三、开放性试题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新中国外交关键词

材料
70年新中国外交波澜壮阔,可大致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如表所示)。

阶段

关键词

前半期:战争与革命时代主题下的艰辛探索

新中国成立至

20世纪50年代

一边倒

20世纪60年代

反两霸

20世纪70年代

一条线,主动运筹中美苏大三角

后半期:对内服务改革开放,对外追求和平发展

20世纪80年代

独立自主;不结盟;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

20世纪90年代至

21世纪头十年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党的十八大以来

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一带一路

——摘编自陈向阳《70年:中国外交从站起来强起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14分)(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四、综合题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民国第一大案的理想与现实

材料
1911年11月,原山阳(今江苏淮安市淮安区)知县姚荣泽假意革命,并借机杀害革命青年周实、阮式,后案发。
1912年初,上海沪军都督府都督致电大总统,坚决要求将姚荣泽严厉惩罚。南京临时政府司法总长初步了解事件后,回电称: 民国方新,对于一切诉讼,应采用文明办法。况此案情节重大,尤须审慎周详,以示尊重法律之意。拟由廷派精通中外法律之员承审,另选三名通达事理、公正和平、名誉素著者为陪审员,并准许原告与被告两方聘请辩护士到堂辩护。审讯时,任人旁听。如此,则大公无私,庶无失出失入之弊。
1912年3月23日,此案在上海南市市政厅正式开审。除3名裁判官外,还有7名陪审员,以及原告律师和被告律师参与庭审。7名陪审员中4人同意对姚荣泽法外施恩,4人还在庭外上书总统袁世凯(当时孙中山已辞职),请求赦免姚荣泽的死刑。最终,法庭判姚荣泽终身监禁。3个月后姚荣泽被特赦出狱。

——据付杰、李唐《法治理想与现实的碰撞姚荣泽案:民国第一大案的启示》等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 民国第一大案 中的 文明办法 。(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民国初年法治的 理想与现实 为主题,谈谈你对该案的结果的看法。(9分)(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