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云南省镇康县第一中学高一第一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题(16+4)【纲要上】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云南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163

一、单选题

1.

半坡遗址是仰韶文化的典型代表,这一遗址中发掘的公共墓地埋葬着本氏族的死者。死者一般是仰身葬,带有殉葬物,主要是陶器等日常生活所用的器皿,也有些是装饰品,还有一些死者是俯身葬,都没有带殉葬物。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阶级对抗渐趋激烈B.社会组织能力强大C.贫富差距日益明显D.早期国家已经产生

2.

古代的棺,指盛放死者的木制葬具;椁指套在棺外的木制封闭式结构。《庄子·杂篇》记载: 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 。与材料描写的制度相符合的是(  )

A.分封制B.井田制C.宗法制D.礼乐制

3.

百姓是 禅让 时代流传下来的旧族,《盘庚篇》百姓与万民相对,《诗·小雅·天保篇》百姓与群黎相对,百姓是贵族的通称。春秋后半期百姓逐渐失去贵族的意义,社会地位与普通庶民相似。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源是(  )

A.井田制的废除B.周天子权力的巩固C.分封制的解体D.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4.

孔子主张举贤才,慎刑罚,薄赋敛,重教化,斥责那些为政者,说, 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预先告人准备)视成(立等成功)谓之暴,慢令(自己无信)致期(要民从令)谓之贼 。这一主张旨在(  )

A.重建社会秩序B.提高个人修养C.倡导民本思想D.恢复西周礼乐

5.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下令收缴六国武器,运到咸阳先集中销毁,再铸成悬挂乐钟的铜架和12座重达千石的铜人;拆毁原六国地区的城池壁垒;强制将富豪强宗迁徙到咸阳、巴蜀等地区,仅迁到咸阳的就有12万户。这些举措主要是为了(  )

A.践行重农抑商政策B.恪守法家严刑酷法C.巩固秦朝集权统治D.保障关中劳力需求

6.

《史记·陈涉世家》中记载: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在出土的睡虎地秦简《徭律》中规定,如遇水雨,则免除征发。二者说法的差异说明(  )

A.史料年代越久远可信度越高B.文字史料有主观性故不可信C.历史研究需要多种史料互证D.历史真相都能从考古中还原

7.

《史记》 八书 之《平准书》讲商品交换,开食货志先河;《史记》中记有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 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 。这反映了当时(  )

A.经济恢复和发展B.朝廷劝课农桑C.义利观根本改变D.豪强横霸乡里

8.

读下表,由表中信息可知汉代(  )

医书

中医医德

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

人与天地相应也。

汉代枚乘《七发》

通过互相问答医药养生知识,表达其反对分裂的大一统思想。

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

A.中医以儒学为理论基础B.中医伦理与儒学相融通C.中医思想充满政治色彩D.儒学逐渐取代黄老之学

9.

东晋司马睿即位接受百官朝贺时,甚至请王导与他并排上坐,王导坚决推辞,方才作罢,时称 王与马,共天下 。这说明了东晋时期(  )

A.割据势力的衰弱B.外戚宦官交替执政C.士族势力的强大D.高门士族争夺政权

10.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蒙曼说,隋炀帝虽无德,但有功。只是他的功业,没有和百姓的幸福感统一起来……换言之,他没有处理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关系,反而成了罪在当代、利在千秋,这才是隋炀帝最大的问题。最符合以上观点的史实是(  )

A.开创科举制B.开凿大运河C.征讨高句丽D.建东都洛阳

11.

鸲鹆舞是古人模仿八哥的动作形态而编排的舞蹈,跳舞时 著衣帻而舞,俯仰屈伸,旁若无人 ,下图所示为魏晋时期流行的鸲鹆舞彩绘女子陶俑图。据此可知,魏晋时期(  )

A.社会繁荣兴盛B.人们崇尚精神自由C.政治和谐稳定D.人民生活幸福安康

12.

元代中期,吏部统计结果显示,汉人、南人在中央政府官员中占比超过50%,在地方官员中占比超过70%。这反映出(  )

A.蒙古贵族控制了主要官职B.南方政治影响力持续上升C.选官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D.统一多民族国家继续发展

13.

朱彧(宋)在《萍洲可谈》中记载: 本朝富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省试)士人,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谓之 榜下捉婿 ……近岁,富商庸俗与厚藏者嫁女,厚捉钱以饵士人,使之俯就,一婿至千余缗。 据此可知,宋朝(  )

A.人身控制相对松弛B.商人政治地位提高C.门第观念逐渐淡化D.社会价值取向扭曲

14.

观察下列明代中央政府机构示意图。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

A.明太祖设立内阁承担秘书工作B.皇帝直接领导六部等具体职能部门C.内阁拥有 批红 的特殊权力D.宰相职权分散为行政、军政、刑狱

15.

清朝对蒙古实行盟旗制度;在新疆设官建制;在青海、西藏等地区实行政教结合的治理模式,并从中央派遣官员监督管理。这体现了统治者(  )

A.坚持满汉一体B.奉行华夷平等观念C.实行改土归流D.推行因俗而治政策

16.

清乾隆年间,神魔故事小说《绿野仙踪》中出现了 王公犯法,和庶民一般 庶民同罪 这样的表述。这体现了当时(  )

A.法律的现代化转型B.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C.小说影响国家立法D.德主刑辅的法律特点

二、材料阅读

17.

【中国古代 大一统
材料一
周灭商后,疆域扩大,已经是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因而,人们心中遂有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的大一统思想的初步形成。

——摘编自杨向奎《先秦儒家之一统思想》

材料二
秦朝统治的时间不长,只有短短的十几年,但秦代的制度对于此后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 大一统 的理论和实践。在 大一统 理论指导下,秦朝建立了比较完备的中央、地方政权组织,确立了中国历代王朝官制的基本格局。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三
汉承秦制,维护了秦始皇开创的大一统中央集权体制。汉武帝刘彻是秦始皇以来又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的主要贡献在于,把秦始皇创建、汉高祖重建的中央集权体制进一步强化、完善,建立起空前强大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大帝国。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西周哪一制度促成作者所说的 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 的形成,并指出该制度在思想文化领域产生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秦始皇和汉武帝时期 大一统 理论在地方政治上的运用,并分析秦汉开创 大一统 中央集权体制的意义。

18.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材料一
自东汉以来,匈奴、鲜卑等边疆民族大规模内迁。西晋末年,政治黑暗,汉族大量流向边远地区,从而扩大了汉文化的影响,边疆民族在汉文化的影响下得到进一步发展,向中原地区展开更大规模的迁徙。晋室东渡,汉族大量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内迁各族积极推行汉化政策,并以建大一统之功为己任,以华夏正统自居;在政治上逐渐由割据走向统一的同时,文化程度不断提高,大量汉人南迁,促进了汉族与南方各族的交融以及汉文化在南方地区进一步发展。这为后来隋唐大规模统一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刘正寅《中国历史上华夏认同的演进与升华》

材料二
唐朝对待不同的民族问题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设立军事行政机构针对的是解决北方突厥、回纥民族问题,以及东北靺鞨民族问题;册封制度针对的是回纥、靺鞨、南诏民族;和亲政策针对的是缓和唐朝和吐蕃的关系。唐朝统治阶级能够从各个民族问题产生原因出发去解决或缓和矛盾,实行开明的政策,在总体原则上依然牢牢把握着 以和为主 这一政策尺度。

——摘编自马晓琳《浅析唐代民族政策的主要措施及其评价》

材料三

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分布图(669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方式。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19.

【官员选拔与国家制度】(15分)
材料一
……于是,汉武帝时期,察举制应时而生。察举制是一种先考察而后举荐的方式,在形式上吸收了荐举的因素,但又有两个重大变化:一是察举的权力掌握在皇帝和各级主要长官手中,察举的科目由皇帝制定,被察举的人必须以信奉或践行儒家思想为主;二是察举有固定的时间、地域、名额规定。这样,察举制成为一种较荐举制更为健全完善的官员选拔制度,适应了汉武帝时代加强大一统国家中央集权的需要,保障了官员的来源渠道,也成为此后汉朝官员选拔制度的主体。

——据《〈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将举察官吏的标准定在品行情操上,而衡量其高下的唯一尺度是儒学的仁义忠孝。于是, 家训 家诫 的家学教育便适时而兴盛起来。它们在私学教育的家族化、社会化方面将道德品质的修养贯穿于文化教育之中,不知不觉地对社会产生了十分广泛的影响。

——摘自吴霓《论魏晋九品中正制与私学的关系》

材料三
唐代的科举分常举和制举两种……制举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制举科目多临时设置,较重要的有贤良方正科、直言极谏科、博通坟典达于教化科、军谋宏远堪任将帅科等。平民百姓和官吏均可应试……参加考试的人,要经过 考核资叙郡县乡里名籍,父祖官名,内外族姻 刑家之子,工贾殊类 以及部曲、杂户、奴婢等,均无权参加科举考试。但是,科举选官的范围较之九品中正制要广泛得多,一般地主子弟均有资格参加科举,这对排除当时门阀士族的残余势力,提高官吏的素质和改善吏治,都有着一定的进步意义。

——摘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朝察举制与魏晋九品中正制的相似之处。(6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科举制的在当时的进步意义。(9分)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两宋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讲究功利、义利并重甚至重利轻义的思想使传统的义利观受到强烈冲击,以陈亮为首的功利主义者就公开宣称: 财者人之命,大凡致富之道,即世之所谓仁义礼智信是也。 宋代的拜金、享乐风严重侵蚀着人们的价值观,使当时的社会蕴含着严重的道德危机。在宋代,官吏经商不是个别现象,上自宰相,下及一般官员,都涉足商业活动。随着宋代商业的逐步发展,社会上各阶层竞相追逐商业利润,人们逐渐改变了以前把商业视为 末业 的传统观念。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宋代人们的择偶观念逐渐打破了 门阀 等级的局限,配偶的经济状况已成为婚姻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摘编自涂耀军、张洪春《浅论宋代商业的兴盛对社会风气的影响》

材料二
明代中叶以后,在商业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士商之间几无清楚的界限可循。李维桢在《乡祭酒王公墓表》中记述陕西商人王本澄诫子孙之语说: 四民之业,惟士为尊,然无成则不若农贾。 到了清初,士商观念转变到令人瞠目的地步。 山右积习,重利之念甚于重名 。归庄在为太湖洞庭山集士商于一身的严舜工所著《传砚斋记》中,表达了他对 士不如商 的看法。明清之际士商关系的转化,给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自此后,传统四民观开始发生严重动摇,为商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社会前景。

——摘编自高建立《明清之际士商观念的转变与商人伦理道德精神的塑造》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商业的兴盛影响社会风气的表现。(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士商观念转变的背景及影响。(6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