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山西省金科大联考高一第一学期期中测评历史试题(16+4)【纲要上】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山西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124

一、单选题

1.

考古发现,在山东大汶口、上海崧泽、安徽凌家滩和河南庙底沟的大墓中,均发现用作社会上层葬仪和祭礼中的盛储器大口缸,这反映出早期中华文明(  )

A.手工业发展水平高B.区域交流非常频繁C.呈现多元一体特征D.在传承中创新发展

2.

战国时期,魏国李悝变法 尽地力之教 ,奖励农耕,保证足量农业人口,提高粮食产量。实行 平籴法 ,由国家控制粮食购销价格,保证农民收入维护社会稳定。这些变法措施(  )

A.实现了富国强兵目标B.推动了自耕农的增加C.确立了君主专制制度D.维护了旧贵族的利益

3.

战国时有思想家主张,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 。这一主张(  )

A.融合了儒家的德治思想B.凸显了下层平民的民主意识C.彰显了兼爱非攻的追求D.维护了奴隶主贵族天命观念

4.

里耶秦简是秦王朝洞庭郡迁陵县官署档案,记载时间为始皇25年至二世元年,内容涉及政令、上下公文、司法文书、赋税、徭役、军爵等文书。文书形式包括书传类、律令类等多种形式。这些重要史料可以佐证秦代(  )

A.地方势力较为强大B.法律制度异常严苛C.人才选拔渐趋开放D.行政制度较为完善

5.

汉武帝经常任用功臣外戚以外的官吏,甚至是出身低微的人,打破了非列侯不得为丞相的惯例,如中大夫主父偃出身于贫寒之家,丞相公孙弘曾以放猪为生。武帝此举意在(  )

A.加强中央集权B.扩大选官范围C.强化君主权力D.推动阶层流动

6.

太和十五年(491年),北魏孝文帝仿照汉人官制,大定官品,考核州郡官吏。同年冬天,设太乐官,议定雅乐,依据儒家六经,制定声律。次年四月颁布仿照中原律令而治的新律令。这些举措(  )

A.促进了南北方各民族的交融B.推进了鲜卑政权封建化C.推动了生活习俗的完全汉化D.全面传承了汉民族文化

7.

北齐天保六年(555年)鲜卑人《穆瑜墓志》: 君禀高门之余庆,资忠孝于自然风神表于卯岁,德操异于岐龄。闺门以孝,乡闾以信。学遍群书,才兼六艺。九皋既响,声闻遂远。……君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教之以义方,敦之以儒学,加以廉清洁白,甚得士民之心。 上述墓志铭反映了当时(  )

A.政府重视丧葬仪式B.华夏认同观念初步产生C.儒学成为正统思想D.少数民族认同儒家文化

8.

皮日休在《汴河铭》中曾说: 则隋之疏淇、汴,凿太行,在隋之民不胜其害也,在唐之民不胜其利也。今自九河外,复有淇汴,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皮日休旨在说明大运河(  )

A.巩固了唐王朝的统一B.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C.带动了沿线城镇发展D.推动经济重心的南移

9.

东突厥灭亡后,唐太宗对于来降的部落首领,皆拜为中郎将,其中五品以上的官员有上百余人,他甚至不顾魏征反对把突厥安置在离 沐浴圣恩 较近的地方。这反映出唐太宗(  )

A.谨慎处理外交问题B.尊重边疆各部族传统习俗C.诚信处理民族问题D.推行开明怀柔的民族政策

10.

图一是河南洛阳西山头唐墓出土的唐三彩女俑,她们的服装呈现出紧窄厚实、纹样粗犷的胡服特征。图二是新疆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的舞蹈俑人,这些俑人动作典雅,具有典型的中原女子的妆容服饰特点。这些出土的文物俑反映了唐代(  )

A.文化开放包容B.风俗影响广泛C.妇女地位提高D.手工业较发达

11.

唐朝时,中书舍人除起草诏令外,还会参与军国大事的讨论, 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 。王夫之曾评论: 先以中舍之杂判,尽群谋以迪其未达,而公论以伸,则益以集而权弗能擅,其失者庶乎鲜矣。 由此可见,这一制度设计(  )

A.对皇权进行了有效控制B.便于强化宰相权力C.体现了分权制衡的特点D.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12.

汉魏之际佛教文献《牟子理惑论》直言 锐志于佛道,兼研《老子》五千文 ,全文直接引用《老子》原文及学说的地方至少有27处,牟子主要是用老学论证佛教学说的合理性,而双方讨论的内在标准则是儒家学说。这说明当时(  )

A.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B.儒佛道思想融合C.三教合归儒 局面已形成D.佛教完成本土化

13.

宋朝时租佃制十分普遍,佃农在户籍中专门被列为 客户 ,租佃土地须订立正式契约,契约期满后可以自由迁徙,地主不得阻拦。这反映了宋代(  )

A.人身依附关系削弱B.土地所有制的变化C.社会成员身份平等D.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14.

《元史·百官志七》云: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以河南江北系要冲之地,又新入版图,宜于汴梁立省以控治之,遂署其地,统有河南十二路、七府。 据此推知,设立河南江北行省意在(  )

A.扩充国家边疆版图B.防范地方分裂割据C.提高地方行政效率D.便捷地方军政治理

15.

斯塔夫阿里诺斯在《全球通史》里讲道: 宋朝对外贸易量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候。……海港而不是古老陆地的陆路,首次成为中国同外界联系的主要媒介。……宋朝时的中国正朝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 这说明宋朝(  )

A.奠定了社会转型的基础B.已改变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C.商人社会地位得到提高D.海路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通道

16.

如图为元代画家倪瓒的墨竹绘画《竹枝图》。作者曾自述其画作 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 。该绘画(  )

A.风格注重写实B.崇尚平淡的文人意趣C.开创了新画派D.展现了与自然的和谐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王吉(?——公元前48年),字子阳,琅琊皋虞人也。少时好学明经,以郡吏举孝廉为郎,补若卢右丞,迁云阳令。举贤良为昌邑中尉,而王好游猎,驱驰国中,动作亡节,吉上疏谏。

——摘自班固《汉书·王吉传》

材料二
魏文帝为魏王时,三方鼎立,士流播迁,四人错杂,详翦(通核)无所。延康元年,吏部尚书陈群以天朝选用不尽人才,乃立 九品官人之法 ,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其后,中正任久,爱憎由己,而九品之法渐弊。遂计官资以定品格,天下惟以居位者为贵。

——摘自杜佑《通典·卷十四》

材料三
李唐统治者为了巩固他们的统治,较为彻底地改革了历史上的官员选拔制度,用先进的科举取士制度代替了魏晋以来形成的落后的世家大族世袭官位制,这使得年轻的士人的理想有了实现的可能。这些年轻的士人很多没有显耀的门第,他们和下层百姓的联系较为密切,他们眼界开阔,志向远大,才华横溢,具有以前的大家世族出身的士人所无法比拟的气质和才能。因而他们通过科举之路步入仕途,参与国事之后,就为唐王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大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摘自张辉《略论唐科举制的弊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推行的选官制度及其选官标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曹魏时推行的选官制度及其实施的背景。
(3)根据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趋势。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自东汉末年,北方饱受战乱侵袭,不论是经济还是文化都受到了相当大的冲击。甚至当时的两大古都长安、洛阳也未能幸免。黄河中下游的高度文明一再受到破坏,人民颠沛流离,居无定所,苦不堪言。此时南方处于战争相对较少、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这便为经济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西晋永嘉之乱后,大量中原人向南方迁移,为南方增加了劳动力、提供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北方人民团结协作也是江南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因;除此之外,统治者对生产的重视也是重要因素之一。也正因如此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开始迅猛发展逐渐赶超北方,为国家实现政治统一奠定了重要的经济基础。至隋唐时期,南方经济、政局都十分稳定,但北方由于发生安史之乱等政治变动,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而至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更是频发战事,此时期北方人民因南方政局稳定而大举南迁,为南方提供了大量的可用劳动力,使得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直至南宋,南方经济总量已赶超北方,且北方政治落后,当时的经济性大城市都处于南方,且商品经济也迅速发展,南方已完全取代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

——摘编自商宇楠《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转移及其影响分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转移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转移的影响。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王安石变法时,北宋开国已有上百年历史,经赵宋君臣长期不懈努力,为封建中央集权的专制体制服务的北宋传统政治文化已基本形成。宋初的 马上天子 以武功开基而以文治靖国的方略,把开拓建功的汉唐雄风转变而为守内虚外、沉潜向内的集权体制。通过精编禁军和分散地方事权,在边境部署少量军队,大部分军队驻扎在内地,加强中央的军事和行政力量,削弱地方势力;分割宰相、将军和地方官员的权力,设立枢密院和三司等机构,分别掌握调兵权和财政权,以治理战乱痕迹牵制各种离心力量为特征巩固新生的王朝。

——摘编自杨朝云《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分析及理财措施争论的新思考》

材料二
王安石变法虽得到了宋神宗的大力支持,其 君臣相得 传为美谈,但变法没有突破北宋立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体制,这些体制是造成北宋中期危机的深刻原因。在边患不至于亡国的情况下,北宋君臣面临的最直接困难是财政赤字,旧党虽然反对新法,但他们并无良方,所以,在废黜变法派不久,朝廷为解决财政危机又重新推出青苗法。面对财政危机,加税已势在必行,王安石的主张代表了一种理财的方法,然而,这种方法过于激进,更重要的是,王安石变法极大违背了士人所持的观念和准则,王安石为推行新政将异见官员统统赶出中央,促使这场政见之争演变为执政党与在野党的斗争,徽宗的极度奢华加快了增税齿轮的转动,于是新法、权臣和奢华的皇帝再次实现了 君臣相得

——摘编自李光伟《千秋功罪对王安石变法得失的几点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三、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部中华文明史,从夏商建立国家到近代民主革命,首尾四千年。四千年中,中国社会只经历过一次全面的飞跃。这一飞跃的主要标志,是铁制工具的普遍使用、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思想领域的百家争鸣。战国二百余年,完成了这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飞跃。战国社会在中华文明史上所享有的独特地位,即在于此。

——摘编自黄中业《战国社会在中华文明史上的地位》

根据材料提取观点,并结合先秦时期的历史予以阐述。(要求:自拟论题,观点明确,阐述清晰,史论结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