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河北省承德市高三年级11月模拟考试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河北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280

一、单选题

1.

1989年5月,湖北郧阳区青曲镇发掘出两颗完整的远古人类头骨化石(如图所示),距今已100多万年。 郧阳人 头骨化石的发现,改变了全人类均起源于非洲的假说,它向世界宣称:古老的汉江是汉民族文化的摇篮。该遗址的发现说明(  )

A.长江流域文明更为先进B.中华文明具有本土性C.中国是人类最早起源地D.考古发掘的价值最高

2.

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世祖)命钜夫为御史中丞,台臣言: 钜夫南人,且年少。 帝大怒曰: 汝未用南人,何以知南人不可用。自今省部台院,必参用南人。 遂以钜夫仍为集贤直学士,拜侍御史,行御史台事,奉诏求贤于江南。材料反映了元世祖时(  )

A.人才选用具有灵活性特点B.逐渐放弃了四等人制C.汉人在中央占据主导地位D.对南人采用优容政策

3.

如图是开平矿务局经营管理结构图。该图反映出开平矿务局(  )

A.经营模式呈近代化色彩B.突破了 中体西用 的思想C.建立了完善的管理体制D.实现了求富和分洋利的目的

4.

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大庆油田超产原油在国内按每吨644元出售,其他油田超产的原油均按超产油价每吨532元出售。当时计划内生产的原油,国家定价均为每吨100元,价差收入,作为 勘探开发基金 用于弥补石油勘探开发投资的不足。这一决策(  )

A.保证了石油工业的持续发展B.促进了生产资料的合理配置C.说明中国积极地融入全球化D.是市场经济改革的必然结果

5.

印欧人的迁徙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印欧人最早主要居住在中亚地区。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中亚地区的资源逐渐变得稀缺,同时,气候的变化和自然灾害的频发也使得生活条件变得更加困难,印欧人开始寻找新的定居地。据此可知,印欧人的迁徙(  )

A.主要动因是资源的匮乏B.影响人类文明发展进程C.是众多因素影响的结果D.推动欧亚区域文化发展

6.

《汉谟拉比法典》中对奴隶问题的规定散见于各条款中(如表所示),据此可知,这些法律规定(  )

奴隶是物件,是财产,不可损失,故逃奴不规定要杀死,只说逃奴应追回,归还原主,但藏匿逃奴者处死刑

1620

奴隶被杀死,杀人者可不偿命,只对奴隶所有者的奴隶主赔偿等价的奴隶便可了结

278282

A.有效维护了社会秩序B.呈现出鲜明的阶级色彩C.保留同态复仇的传统D.意在维护封建主的利益

7.

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人最初使用重量标准的货币,以铜质货币为主。公元前3世纪,随着对外扩张和疆域的扩大,罗马开始发行金、银币,并以铸币权为政府重要的财政手段。货币的变化反映出罗马(  )

A.财政倚重改变B.商品经济的活跃C.帝国空前繁荣D.中央集权的加强

8.

西欧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1225—1274)认为:从本质上看,贸易总含有某种恶劣的性质,但当一个人使用他从贸易中求得的适度的利润来维持他的家族或帮助穷人时,或者当他不是为了利润而是作为他的劳动报酬赚取利润时,贸易就变成合法的了。该言论(  )

A.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B.凸显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特点C.使人文主义得到广泛传播D.说明他对商业从否定转向认可

9.

经过大化改新,日本 罢昔在天皇等所立子代之民,处处屯仓,及别臣、连、伴造、国造、村首所有部曲之民,处处田庄 ,即废除了皇室的屯仓、贵族的田庄以及部民,将其收归国有,使之成为 公地、公民 。这反映出大化改新(  )

A.触及旧制度的根基B.推动了官僚政治的建立C.导致皇权地位下降D.促进了私营经济的瓦解

10.

15世纪的奥斯曼帝国已经控制了地中海东部地区、红海和印度洋沿岸的城市。在中亚的扩张也使其逐渐控制了黑海沿岸的重要港口城市,这些城市与奥斯曼帝国的其他城市逐渐连成一线。这(  )

A.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B.成为新航路开辟的内在动因C.助推了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D.打断了欧洲社会的发展进程

11.

马铃薯是非常重要的粮食、蔬菜、饲料多用途型作物,在美洲已有几千年的栽培食用史。16世纪下半叶,马铃薯通过雷利等海盗传入英国,16世纪末传入亚洲、南非等地,进而传遍了全世界。马铃薯的传播(  )

A.体现出物种交流频繁B.引领了世界市场的发展C.以亚欧大陆为集散地D.丰富了人们的饮食结构

12.

沙龙是介于公共空间和私密场所之间的社交圈子,在17—18世纪的法国演变成了一种远离宫廷和教会的新的活动形式(大致演变历程见如表)表中所示变化(  )

时间

主要成员

热门议题

17世纪前

贵族、新兴市民

仪式化舞蹈、表演、风情言谈

17世纪

贵族、学者、艺术家

社交、精神、艺术的创造性,消弭社会等级和歧视,文学、哲学和政治

18世纪

更多元的社会群体

批评现实、主权在民、新思想

A.推动了公民地位的提高B.促进了科学革命的到来C.普及了理性主义的理念D.有利于法国的社会转型

13.

瓦特所发明的 复动式蒸汽机 是此后一切新工业的基础。它先影响了棉花及羊毛的制造,继而又影响了生产煤、铁的工业。到了19世纪初年,机器的势力在英国本土乃至在欧洲各国,如春草一样,广蔓深入于他们的穷乡僻壤。据此可推知,这一发明(  )

A.体现了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B.加速了垄断组织的发展C.促使世界市场得以最终形成D.推动了工业城市的兴起

14.

1823年12月,美国总统发表宣言,明确反对欧洲国家使已独立的拉美国家再殖民地化,与之相对,美国表示不干涉欧洲内部事务(包括为欧洲在拉美实际占领的尚未独立的 保护国 和地区)。该宣言的出台意味着,美国试图(  )

A.捍卫独立战争成果B.实现美洲政治孤立C.与欧洲划分势力范围D.与拉美各国结成同盟

15.

从1918年11月到1920年。苏俄国内较有影响的两份报纸《贫苦农民报》《经济生活报》刊登了大量的报刊和杂志订阅、图书出版、招聘、机构组织对外公告、展览会、挂失、寻人和招生等广告,唯独难觅营利性商业广告。这一现象的出现(  )

A.源于新经济政策的驱动力B.反映苏俄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C.受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影响D.为革命指明了正确的发展方向

16.

1956年,艾森豪威尔推出了面向东欧地区的图书配送项目。这一项目除了利用印刷品支持东欧的 新精英的修正主义倾向 和提供马克思主义的 替代性选择 外,主要目标就是展示西方的卓越成就。该项目的实施(  )

A.导致欧洲国家走向了分裂B.意在提升美国的国家形象C.削弱了苏联对东欧的控制D.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色彩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西晋时期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与南朝宋时期范晔所著的《后汉书》都是研究三国时期历史的重要史料,如表所示是根据史料中所记载袁绍的内容对比。

主题

内容

出处

地点

卓闻绍得关东,乃悉诛绍宗族、太傅隗等

《三国志·袁绍传》

董卓闻绍起山东,乃诛绍叔父隗,及宗族在京师者,尽灭之

《后汉书·袁绍传》

人名

郭图劝说袁绍迎天子于邺城,绍不从。等曹操迎天子都许后,袁绍悔,欲令天子都鄄,未果

《三国志·袁绍传》

沮授劝袁绍挟天子以令诸侯,都邺城。郭图、淳于琼不赞成。袁绍最终未迎天子都邺城

《后汉书·袁绍传》

官职

袁绍以大将军椽为侍御史,稍迁中军校尉,至司隶

《三国志·袁绍传》

中平五年,初置西园八校尉,以绍为佐军校尉……转司隶校尉

《后汉书·袁绍传》

——摘编自王雨梦《<后汉书>与<三国志>皆立传人物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指出两部文献所记载的不同之处。(6分)
(2)若要进一步研究袁绍的生平活动,还可以补充哪些史料?搜集史料时应该遵循哪些原则?(6分)

三、开放性试题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三次科学著作翻译运动概况

第一次科学著作翻译运动

830年,哈里发麦蒙在巴格达创办了一个综合性学术机构——智慧宫,内设翻译馆,重金聘请东西方翻译家,将收集到的希腊、罗马、波斯、印度和叙利亚的古籍译为阿拉伯文。经此运动,阿拉伯人全盘继承和吸收了古希腊科学的思辨方法,并进行了创新和提高,在数学、天文学、医药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等领域不断进取,获得辉煌的成就

第二次科学著作翻译运动

1196年,托莱多城重新为西欧国家所控制,在该城发现了大量阿拉伯文的古希腊著作。于是西欧国家就在托莱多城开办翻译学校,翻译和研学由阿拉伯人保存的古希腊、古罗马的文献,这使得教育和辩论的风气得以助长,敲响了教会时代的丧钟。通过继承阿拉伯的各科理论,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开普勒基于第谷的观测数据提出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伽利略发明了观测天象的天文望远镜

第三次科学著作翻译运动

16世纪50年代,大批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在带来基督教教义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个别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局限性的中国士大夫开始通过翻译西文著作,学习并介绍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如徐光启和传教士利玛窦合译了《几何原本》的前6卷,还参与编译了地理学专著《泰西水法》。大规模将西方文明介绍到中国的先锋人物是林则徐和魏源。据统计,18621902年,京师同文馆译书近30部;江南制造总局在1868年开设翻译处,据记载,该处共翻译图书163部,另附刊32部,所涉门类有工程、算学、电学、化学、声学、矿学等23

——整理自王汉熙《面向科学信息传播的三次科学著作翻译运动》

围绕材料整体或部分,提炼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四、材料阅读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中国金融开始步入战时阶段。1937年8月,由中央、交通、中国、中国农民四家银行在上海设立 四行联合办事处 ,后改为 四行联合办事总处 。1939年9月8日,国民政府在重庆颁布了《战时健全中央金融机构办法纲要》,并改组 四行联合办事总处 ,规定四联总处在非常时期,对中央、中国、交通、中国农民四银行可为便宜之措施,并代行其职权。蒋介石自任总处理事会主席,总揽一切事务。1942年9月,对四联总处的职权作了修正,从它的组织和职权来看,四联总处是凌驾于四行之上的金融管理机构,国民政府借助和运用四联总处这个工具,为抗战筹措资金。

——摘编自吴抗、夏千旭《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央银行职能演变研究》

材料二
1937年10月1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出于从抗战大局出发,促成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考虑,将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国家银行西北分行改名为陕甘宁边区银行,陕甘宁边区银行就此成立。1941年2月28日,陕甘宁边区政府授权边区银行发行边币,在边币发行过程中,边区银行以 发展经济,保障供给 为中心,灵活发行货币,将边币发行额与边区物价结合起来。从1941年到1943年三年中边币发行17447万6元,给工农业生产、商业等领域提供了大量贷款,并密切联系实际,重视研究调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开展业务,重视人才,不断提高人员队伍的业务水平等三个历史经验。

——摘编自张涛《陕甘宁边区银行金融活动研究(1941—1945)》

材料三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在石家庄成立。1983年1月2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归属中国人民银行领导。1983年9月17日,国务院作出《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决定》,自1984年1月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不再办理针对企业和个人的信贷业务,成为专门从事金融管理、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政府机构。1995年3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出台,确立了中国人民银行的法律地位。为了在更大范围内解决银行卡跨行、跨地区使用问题,推动联网通用,促进银行卡产业发展,2002年3月26日,中国银联成立。

——摘编自《中国金融》编辑部《中国人民银行70年大事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四行联合办事总处 不断改组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陕甘宁边区银行的历史作用。(6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国近现代金融建设对你的启示。(4分)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中世纪欧洲人们对于养老的态度是,在中年时就要积累充分的财物,且不在生前将自己的财产转移给子女,以便这些财物在自己年迈体弱、不再具有生活来源时能够派上用场。具体到养老模式,有产民众基于交换原则,采取非公开或公开的方式,以财产继承为条件,签署赡养协议,为自己或配偶换取养老资源。除签订协议外,中世纪的欧洲老人们还可以通过捐献财产给教会或修道院,获得 养老津贴 来完成养老义务的转移,教会和修道院会建立医院和养老机构对老年人进行救助。市民亦可缴纳会费给行会,以此获取养老资源。

——摘编自东方财富网《探索欧洲中世纪的养老生活》

材料二
随着老年贫困人口的增多,议会不断召开会议完善法令。1547年,英国出台《惩治流民并救济贫民和无谋生能力者法》,要求为无劳动能力者募捐,不再让其乞讨,还命令地方官员为所有非流浪的、闲散的、无能的、身体有残疾的和上了年纪的人提供住房。1601年伊丽莎白一世时期,《济贫法》确立家庭赡养为主、社会救济为辅的原则。无法家庭赡养的老年人可向教区申请救助,教区则根据老年人的情况安排院外救济或是送老年人进入慈善机构生活。17世纪初,地方政府和教区已经难以承担更多老年人的养老责任,要求各教区按自身能力为跛、老、盲、残的贫民筹集资金并提供帮助。

——摘编自刘曼慈、张晓华《近代早期英国养老模式转型特点及原因探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欧洲中世纪养老生活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世纪相比,近代早期英国养老模式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6分)

Baidu
map